第13章 論膽大
- 培根隨筆
- (英)弗蘭西斯·培根
- 1249字
- 2020-03-12 18:01:15
狄摩西尼曾被問到一個問題:“到底什么才是演說家最主要的才能?”他回答道:“動作。”“其次呢?”“也是動作。”“再次呢?”“還是動作。”[56]這雖然是初中課本上的一節普通課文,卻是最值得智者深思的問題。
狄摩西尼作為一位偉大的演說家,在天分上并不具備他所推崇的這一才能。令人匪夷所思的是,這種才能應該是演員的本事,對演說家而言只不過是表面功夫,卻備受推崇,蓋過其他精彩的技巧,例如獨創和雄辯之才等等。不僅如此,這種表面上的功夫簡直好像是至高無上,一個頂一萬個一樣。而其原因卻是不言自明的:在人性之中,愚鈍的成分通常多于智敏的成分。因此,那些令心中愚鈍部分為之所動的本事也應該就是最顯成效的了。
與此十分吻合的是政治上的膽大。若要問到什么才是政治上首要的才干,那就是“膽大”。第二和第三呢?還是“膽大”。盡管,膽大只不過是無知和無恥的產兒,根本不能夠與其他能力相提并論。然而,它確實可以迷惑和挾制那些占絕大多數的見識短淺的和膽小的人,即便是聰明人,一時糊涂也會被其麻痹。所以我們看到,膽大在共和制度的國家之中創下了奇跡,但是在元老制度或君主制度的國家卻表現平庸。還有,膽大從來都是膽大者初次現身時比較有奇效,后來就沒有什么作用了,因為膽大的行為從來都是不能用基于膽大的功夫而發出的諾言予以兌現的。
的確,就像賣狗皮膏藥的人給別人治病一樣,也有賣狗皮膏藥的人為君主治國,這類人信誓旦旦要改革長久以來的弊病,不過他們或許只能在兩三次試驗里撞上好運,但他們卻欠缺知識,所以無法持久。
另外,你往往會遇見有膽識者去做穆罕默德式的神跡。穆罕默德希望民眾相信他會召喚一座山到他眼前,然后在這座山頂為信仰他戒律的人祈禱。等大家聚集在一起了,穆罕默德一而再、再而三地召喚那座山到他這里來,但是那座山卻紋絲不動。這個時候,他卻絲毫都不覺得難堪,反而和大家說:“要是那座山不肯來穆罕默德這里,那么穆罕默德愿意往山那里去。”所以,有些行走江湖的人,當他們承諾一件大事情而十分可恥地失敗了的時候,如果膽量足夠的話,他們便可以將此敷衍,轉移話題,然后就溜之大吉了。
無疑地,對于見多識廣的人而言,膽大妄為者只是一類可供消遣的笑柄,即便對普通人而言,膽大者也是比較離譜的。如果他們的荒唐是笑料的素材的話,你要相信,名副其實的膽大肯定是離不開無知的。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膽大者在丟失了面子時,神情會萎縮到呆若木雞一般。而膽小者失去面子時,還有一些伸縮之地。但是膽大者在類似的情形中,就進退兩難了,就好像國際象棋中的王被困的僵局中一樣,雖還沒有被將死,但是卻動彈不得。不過,這后一種適合于寫進諷刺的小品當中,而并不適合于寫進較嚴肅的話題里。
膽大的人永遠都是盲目的,因它看不見兇險和煩惱。所以,它把膽大用在決策上是有害的,用在行動中是有利的。根據這一點,對膽大者應當善于發揮他們的特長,但是永遠不能夠讓他們作統帥,只可能讓他們做副手,受置于他人的命令之下。須知,遇到事情在商議的時候最好考慮到風險,在行動時最好忽視風險,只要這些風險不是特別大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