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前言
本書圍繞一個簡單思想敘述闡發:人們之所以改變方式和方法,主要是因為某些陌生人帶來了某種新東西,引起了他們的注意。這種新東西可能讓人害怕,也可能令人愉悅。但不管是什么,這種東西有力量說服社群中的關鍵人物,讓其覺得有必要以不同的方式做事。
如果這種看法是真實的,那么不同文化中陌生人之間的聯系便是驅動歷史車輪的主要動力。因為,這樣的聯系啟動或維持了重要變革。而變革是人類歷史的中心主題——怎樣以新法行新事;如何做好充分準備,應對新情況。
因此,世界史可以也應該這樣寫:去展現一個又一個時代里,不同人類群體是怎么獲得非同尋常的創造力的,而他們又是如何隔著遙遠路途,帶動或迫使周圍人改變自己慣常的生活方式,打量進入自己視野的新事物的。人類學家將這種從創造力中心改變的過程稱為“文化傳播”。這里的神秘之處主要在于:重要的創新從何而來?偶發事件、天才構思、打破舊習慣模式都有助于激發創造力。但更重要也更普遍的是,創新者從外人那里借來一些東西,重新調整日常生活需要。所以在這里,我想再次強調,陌生人之間的聯系是一種基本力量。這種力量為各種各樣的創新創造增加了類型類別,打開了空間缺口。
從人類學中,我得到了這種關注人類事件的視角。20世紀30年代,人類學家以形式簡單、相互隔絕的社會為研究主題。只有少數學者才會思考“原始”民族和復雜文明社會之間是否存在關聯。后者占據了地球的絕大部分空間。這些學者中有一人汲汲而為,探尋簡單社會和復雜社會之間的關系。他就是羅伯特·雷德菲爾德。我的根本思想見解就是在1936年夏天坐在芝加哥大學聽他講課時形成的。
但即便是最簡單、最普遍的思想在應用于歷史數據時,也應小心謹慎,才能最終確定有無大益。為此,我研究了25年。寫完《西方的興起:人類共同體史》(1963年出版)這本書后,我才知道如何把現代學者研究的人類歷史融入這樣一種人類學框架中。
自此之后,許多新研究增進了我們對歷史的理解。多數研究著眼于糾正微小細節。而足夠多的細節疊加起來,就能讓我們看清上一代人還了解甚少的東西。比如,修正后的非洲歷史讓我們有了更為宏大的視野。但世界史全局視野的最大變化源于學者對下述事實的認識。各路學者指出,中國在貿易網絡發展中扮演了關鍵角色。公元1000年后,將歐亞各大文明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是中國。這意味著,在西歐掌握世界領導權前,有大約500年時間是中國扮演著同樣角色。當然,中國影響的地理范圍較為局限。因為,在那時候,中國人對美洲還一無所知。
這種認識和其他許多修正后的理解見識都匯進本書里。本書為學子而寫。但與《西方的興起:人類共同體史》不同的是,本書不僅在時間上更新,也對基本信息給出更為詳盡的闡釋。這些信息是歷史學研究的基礎。書中出現的新名稱、新術語可能會增加學習負擔。如何達到總體結構和局部細節的平衡是世界史作者面臨的主要挑戰。我嘗試恰如其分地描繪細節,以便讓框架充實有意義。如果讀者想要關注世界每一部分如何在時代演進下與總體均衡相符相融,就會發現細節不再是閱讀的負擔。因為,在細節入腦入心的過程中,這本書可以滿足讀者天然的好奇心,了解我們怎樣變成了今天的自己。這種好奇心人皆有之。我邀請你去找尋,去發現。
威廉·H.麥克尼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