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9章 《歐亞文化平衡》:古典地中海世界及其擴張

  • 5000年文明啟示錄
  • (美)威廉·H.麥克尼爾
  • 19606字
  • 2020-03-03 12:11:15

到公元前500年時,中國、印度、中東和歐洲各具文明風范。在接下來的兩千年里,每一文明繼續興盛發展,雖然遇到一些挫折,但仍將周邊蠻族囊括在內,拓展了文明的邊界。除了這種文明中心和蠻族邊緣土地之間的互動外,四種文明也在不同時間,以不同方式相互作用、相互反應。

歐亞文明接連達到鼎盛階段,并向世界其他地方輸出成就。歐亞大陸其他民族接受了讓自己大開眼界的部分,拒絕了其他方面。

第一個經歷特殊鼎盛期并對文明和蠻族四鄰產生影響的歐亞文明是希臘文明。本章將描述希臘成就,并追蹤其他民族在了解古典希臘文化時有著什么樣的反應。

希波戰爭和伯羅奔尼撒戰爭

公元前499年,希臘伊奧尼亞人奮起反抗波斯人的統治。當地波斯軍隊數寡勢弱,希臘人首戰告捷。隨后,叛亂城市結盟,派遠征軍攻打呂底亞都城、統治者所在地薩第斯。

偉大的希波戰爭

但沒過多久,波斯君主集結帝國軍隊,鎮壓希臘叛軍。叛亂城市再度陷落,只留下米利都孤軍奮戰。公元前494年,米利都覆亡。雖然叛亂告以終結,但希臘人和波斯人之間的戰爭才剛剛開始。在叛亂中,愛琴海兩小城——雅典和埃雷特里亞派遣戰船支援伊奧尼亞。波斯人見其插手,決意嚴懲。

波斯大將、大流士一世的女婿馬鐸尼斯率軍復仇。他先是在愛琴海北岸光復了波斯政權。公元前490年,他又派一支遠征軍小分隊渡過愛琴海,攻打埃雷特里亞和雅典。一周后,攻下埃雷特里亞,將市民盡數遣往波斯帝國遠地蘇薩。此后向雅典進軍。

馬拉松戰役

波斯軍以一位流亡的雅典人做向導,抵達雅典以北約32千米處的馬拉松平原,等待城內的波斯軍打開城門,里應外合,一舉攻陷雅典城。雅典軍走出城門,封鎖陸路通道,但不敢發起進攻。雙方對峙。幾天之后,波斯軍決定乘船繞過阿提卡角,正面襲擊雅典。雅典人看穿了波斯人的計謀,組成方陣迎敵,跨過馬拉松平原發起沖鋒。波斯軍潰亂,登船敗走,雅典大勝。波斯軍傷亡慘重,而雅典軍僅有190人陣亡。波斯艦隊終于起航。但當繞過阿提卡角、迫近雅典城時,馬拉松捷報已傳遍雅典。城內波斯叛亂分子無望就中取勢,馬鐸尼斯不得不撤退戰船。雅典人僅憑一己之力,就挫敗了波斯大軍。后世雅典人將這一戰視為最輝煌壯麗的篇章。

波斯人再次來襲

公元前486年,大流士一世駕崩,其子薛西斯一世即位。埃及、巴比倫叛亂軍起,薛西斯一世自顧不暇,因此在馬拉松戰役十年后才開始考慮希臘問題。公元前480年,他集陸海兩軍之勢侵略希臘,戰船多達600多條,兵卒可能多至15萬。薛西斯一世為此做了周密部署,從薩第斯出發,沿線收集給養,用重索固定戰船,沿赫勒斯滂(今稱達達尼爾海峽)鋪開,派使節前往希臘諸城勸降。波斯強敵壓境,大有并吞囊括之勢,連希臘人最為尊崇的德爾斐神廟都下了神諭,奉勸希臘人不戰而降。

危急之下,希臘32城結成松散聯盟,拒不屈服。聯盟以斯巴達為首。雅典雖然在聯盟中處于次要地位,但因備有艦隊而成為關鍵力量。

雅典艦隊是城邦內部激烈政治斗爭的結果。關鍵轉折點于公元前493年到來。政治家地米斯托克利通過了一項名為“陶片放逐法”的制度成為雅典之主。這種投票表決反對某一公民的程序具體實施如下:投票人將自己心目中的城邦頭號危險人物寫在一塊陶器碎片上?!疤掌胖鸱ā币辉~即由此而來。投票后開始計數,得票最高的人將被放逐十年。兩場投票下來,地米斯托克利的政治對手被逐出雅典城。掌權后,地米斯托克利意識到,應籌建海軍迎戰波斯人。此時,雅典城48千米外新開采了一處銀礦,地米斯托克利便調用采礦收入建造戰船。200艘三層劃槳戰船(槳手排成三行劃船)備戰迎敵,其他希臘城市貢獻的戰船數量不到百分之一。

溫泉關戰役

公元前480年,波斯兵入侵希臘。斯巴達人在一處名為“塞莫皮萊”的山隘迎敵。此地有溫泉涌出,又名“溫泉關”。波斯人派精兵越山而來,從后方襲擊希臘人。斯巴達王列奧尼達一世下令所有盟軍撤退,僅以300位斯巴達“平等人”拒敵,這些人后來全部戰死。

與此同時,在海路上,雙方艦隊已經在溫泉關附近、埃維亞島和希臘大陸之間的海峽交戰過三次。斯巴達人戰敗后,占據有利地形已經沒有意義。因此,希臘艦隊撤往薩拉米斯灣,雅典孤立無援,全城疏散。波斯軍到達后,毀掉了這座空城。

此時,季候漸晚。希臘艦隊主力和陸軍尚未戰敗。波斯軍兵多糧寡,愛琴海風浪滔滔,難以行船,冬季遠從波斯本土調糧風險重重。薛西斯一世急需贏得關鍵性勝利。

在希臘兵營內部,對戰事如何進展爭議很大。有人主張撤到南方,在那堵尚未完工、橫亙科林斯地峽的城墻后布軍,對伯羅奔尼撒形成防守之勢。而地米斯托克利則希望海戰決勝負。他估計,僅需一戰,希臘戰船就能毀掉波斯艦隊大部,危及薛西斯一世愛琴海補給線,迫使波斯撤軍。

伯羅奔尼撒戰爭

所有問題要靠城邦自主決定。斯巴達撤軍,雅典年年派出海軍遠征,繼續同波斯人交戰,并邀請其他希臘城邦也派船出征,但指揮權總是落在一個雅典人手上。雅典海軍遠征行動一直持續到公元前449年,幾乎每年都派艦出海。波斯人被完全趕出了愛琴海和黑海。在小亞細亞南海岸,兩軍未能分出勝負。但在埃及戰場上,雅典人慘敗。后來經過塞浦路斯島一戰后,和平最終于公元前449年降臨。自此,雅典人將海上控制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雅典帝國的興起

在這些年的征戰過程中,希臘城邦結成自由聯盟。這一聯盟最開始為抵御波斯強敵而設,漸漸轉變為雅典帝國。公元前467年,波斯威脅減弱,納克索斯島人厭倦戰事,不再派出艦隊。雅典認為這是叛國行為,便攻打納克索斯,迫使其出錢納貢,而非像以前那樣出兵參戰。希臘其他城邦,或出于自愿,或迫于武力,也開始向雅典進貢。雅典將這份收入發給劃槳手做軍餉。成千上萬的貧苦雅典人開始靠連年戰爭維持生計。因為一旦沒有敵人可打,就指望不上劃槳這份收入,也得不到戰利品。

在這種情況下,公元前449年的和平在貧苦的雅典人眼中就是一場災難。為此,雅典找到了解決方法,把貢金拿來修復公元前480年波斯侵略造成的破壞。帕特農神廟就是通過這種方式修建的。該工程讓夏日賦閑在家、不能去船上當槳手的許多雅典人找到了活計。

這項政策解決了雅典城邦內部存在的嚴重問題,卻讓雅典人成了其他希臘人眼中的暴徒。畢竟,是大家齊心協力趕走了波斯人,獲得了自由。而向雅典人納貢的城邦已經失去自由。另外,雅典人經常插手希臘其他城邦的政治斗爭,趕走政敵,幫助朋友掌權。

斯巴達人的反應

起初,斯巴達人不置可否。他們繼續在希臘最南端城邦中組織“伯羅奔尼撒聯盟”,憂心忡忡地看著雅典勢力漸增。公元前460年,斯巴達的一些盟友響應雅典號召,參加對波斯人的戰爭。斯巴達最后也加入了戰斗,但并未全身投入,而是把和平作為第一選項。公元前449年,希波戰爭結束,雙方講和。但雅典人并沒有沉寂太長時間。他們沿愛琴海北岸開疆拓土,并將權力觸角伸向西西里島和意大利南部。在那里,幾個富庶的希臘城邦爭執不休,急于邀到勇悍的雅典艦隊加入爭斗。

當時,雅典已經在愛琴海和黑海地區所向無敵。如果雅典海軍又在希臘西部站穩腳跟,則會危及伯羅奔尼撒半島上部分城邦的經濟繁榮。如果出現這種情況,這些城邦的進出口貿易將完全受雅典海軍擺布。

雅典和斯巴達之戰

一想到會有這種威脅存在,起初并不情愿的斯巴達人開始行動起來。公元前431年,斯巴達和雅典開戰,一直打到公元前404年,可謂漫漫苦戰。人們常將這場戰爭稱為“伯羅奔尼撒戰爭”。當然,從斯巴達人角度來講,應該是“雅典戰爭”。記下這段歷史的是雅典人修昔底德(公元前460年—公元前400/396年)。作者見證了戰爭始末,并在戰爭之初親赴沙場。起初,雅典人占優勢,但無力阻止斯巴達軍隊侵入阿提卡,燒毀農田。公元前415年,急躁的雅典人不顧自身實力,向西西里派遣大型艦隊,妄圖吞并,結果全軍覆沒。隨后,波斯參戰,給斯巴達提供金錢扶持,供其雇傭槳手。最終,幾場惡戰之后,斯巴達人反敗為勝,摧毀了雅典最后一支艦隊,雅典臣服。

斯巴達人于公元前404年的勝利標志著希臘“黃金時代”的結束。因為在此之前,經歷過紛飛戰火的雅典人在希臘其他城邦的幫助下,創造了古典希臘藝術和文學。哲學和科學雖然是在后期達到巔峰的,但在這一時期也得到了蓬勃發展。古典希臘文化成為后世典范,對今天的我們仍有影響,因此值得玩味。

古典希臘社會和文化

雅典社會

雅典成為帝國城邦后,愛琴海、黑海的貿易和貢物開始流向港口城市比雷埃夫斯。來的還有整個希臘語世界的陌生人。在伯羅奔尼撒戰爭前夕,雅典城邦居民加上附近農村人口大約為30萬,其中近半數為沒有政治權利的奴隸和外邦人。成年男性公民人數不超過5萬,但他們能以民主方式實現自我管理,把帝國掌控在自己手中。大約有3萬公民有能力武裝自己,去方陣服役。這些人多數為農民,在鄉村有小塊田地,除特殊場合外,平常很少進城。其他人很少有或根本沒有田地,靠在軍艦上搖槳為生。如艦隊不出征,這些公民有很多時間參加公民大會。因此,除非出現緊急情況,需要農民放下手中的農活前來商議,主導城邦決策的人通常是這些劃槳人。

很顯然,靠分得戰利品、從劃槳中拿工錢謀生的人不可能阻止一年一度的戰事。這就是雅典倚重武力型外交政策的原因。只要能打勝仗,能有新財富進益,那么較為保守的鄉下人也會擁護這種民主帝國主義式的政策。從公元前461年開始執政到公元前429年離世,伯里克利一直主導雅典議事會,是艦隊劃槳手和雅典方陣士兵聯盟的主要設計者。

伯里克利死后,兩群體迫于伯羅奔尼撒戰爭壓力,出現利益分歧。在一段時間里,無地的城市分子成為主導力量,克里昂就是他們在公民大會上的主要發言人。伯里克利的外甥阿爾西比亞德斯曾試圖恢復舅父設計的利益聯盟,但保守的農民懷疑他別有用心。正當他要實施最危險的項目——遠征西西里時,被趕下臺。雅典社會兩大政治力量之間的真正信任和互相協作再也沒能恢復。

在希臘大多數城邦公民間,也出現了類似的社會裂縫。到伯羅奔尼撒戰爭結束時,與雅典結盟的民主人士幾乎處處遭到懷疑。后來,出現了少數人把持的寡頭政府。富裕的公民成為政治主導力量。即便在恢復民主的雅典,原有公民參政議政的熱情也揮發殆盡。貧窮的公民不再去劃槳,更愿意去收費斂賦,參加陪審團和公民大會,把打仗參戰推給從希臘世界窮地方招來的雇傭軍。

如此一來,公民和城邦間的緊密聯系,那種讓希臘與其他文明社會有別的特質開始消失。階層分裂和私人利益占據上風。希臘社會變得更像是中東。公民合力御敵、共擔戰爭風險的經歷再也不能重現,讓人們對輝煌往昔感懷眷戀。

文學、藝術、科學和哲學

對雅典人來說,在波斯戰敗后和伯羅奔尼撒戰爭爆發前之間的五十年似乎一切皆可為。他們汲汲而求,希望造就城邦的偉大輝煌,以批判眼光關注政治演說和公共宗教節日。而宗教節日創造了希臘戲劇。

希臘戲劇

這些節日是從酒神狄俄尼索斯祭祀典禮演變而來。起初,合唱團表演村野質樸的歌曲和舞蹈。隨后,采用主唱和舞蹈演員對話形式。再后來,加入了故事情節,兩三個演員同時登臺,互相交談,并與合唱團成員交流。因此,悲喜劇都是從普通群眾中產生的。

在一年一度的公共宗教節日上,雅典人向兩種人頒發獎項:一是文采斐然的詩人;二是準備充分、表演出色的合唱團。受公眾贊譽的激勵,三位偉大的悲劇詩人相繼出現,檢驗著雅典人的品位。他們分別是埃斯庫羅斯(公元前525年—公元前456年)、索??死账梗ü?96年—公元前406年)和歐里庇得斯(公元前480年—公元前406年)。每位詩人都從希臘古代史的神祇英雄故事中取材,加工成戲劇形式。希臘悲劇以詩歌為聲樂,氣勢恢宏,深刻表達了人類、諸神、命運與自然萬物之間的真實關系。歌唱、舞蹈、服裝和彩繪場景強化了表演的情感影響力。至于表演最初采用何種形式,我們只能想象。

雖然我們感受不到,也不能準確再現這些古代盛景,但流傳下來的希臘戲劇文字仍讓人欽敬不已。在整個古希臘和古羅馬時代,一個受過良好教育的人的標志是,不僅能吟誦荷馬史詩,還能恰切引用雅典三大悲劇詩人的詩句。

古希臘悲劇詩人關于人類境況的看法是對荷馬理想的修正。他們筆下的主人公建下了豐功偉績,為人敬慕,但又驕傲自大,不愿受到人力和知識的庸常局限。這種傲氣受到應有的懲罰,方式不外乎兩種:一是神祇直接譴責刁難;二是因果錯綜,自然降災,難逃一劫。換言之,英雄主義既讓人崇敬,又會導致危險。而只有遵守人類規則,才能擁有智慧。這種結論與城邦對公民投身戰爭、維護和平的需要完美契合。

但神祇給戲劇家帶來了難以解決的問題。荷馬等人描繪的傳統故事無法與當時的道德標準相融合。在傳統故事里,神祇的行為處事方式就像是被寵壞的孩子。有思想的雅典人越來越難對這樣的神祇產生敬意。還有一些人開始懷疑是否真有神祇存在。但當很多事情都與人的意愿背道而馳時,似乎真的有超自然力量在起作用。

喜劇與悲劇截然不同。喜劇關注當下,滑稽好笑,還有葷段子諧然成趣。阿里斯托芬(公元前446年—公元前385年)是唯一一位作品流傳至今的希臘喜劇家。他在伯羅奔尼撒戰爭期間創作,每一個名人都是他盡興調侃的對象。

藝術和建筑

藝術也達到了新的完美境界。這個時代最偉大的建筑是雅典衛城,供奉雅典娜的帕特農神廟是其主體結構。神廟線條簡約,精工細琢,和衛城其他建筑一道成為后世典范。這些建筑遺存至今,清晰地顯現了古希臘人在設計和建造公共典禮建筑方面的精湛技藝。

帕特農神廟外矗立著很多雕塑。但古希臘人對雅典娜尤為尊崇,使用黃金及象牙為其塑造巨像,置于神廟內。這尊雕像的創作人菲狄亞斯(公元前480年—公元前430年)也受托為奧林匹亞雕刻了“萬神之父”宙斯像。這兩尊赫赫有名的雕像都失蹤了很長時間,至今依然不見蹤影。不過,從帕特農神廟現存的浮雕飾帶上可以推知,菲狄亞斯給神祇賦予的形象應該是于平靜淡漠中顯現高貴。

古希臘歷史學家

沒有什么著作能比古希臘兩位偉大的歷史學家希羅多德和修昔底德的作品更撼人心魄了。希羅多德(公元前484年—公元前425年)生于小亞細亞哈利卡那索斯,廣泛游歷于埃及和亞洲,很可能在雅典也短暫停留過。雖然旅居時間不長,但他把雅典作為希波戰爭中的英雄所在地。修昔底德以悲劇視角講述了伯羅奔尼撒戰爭。他擅長分析行為動機,以及戰時希臘世界內部環境的交互作用,為后世歷史寫作創立了標準,至今無人能及。同時,兩位歷史學家也是偉大的作家。實際上,正是其文學風格讓后世希臘人和羅馬人最為珍視。

醫學

和最早的伊奧尼亞哲學家一樣,希羅多德和修昔底德把神祇排除于歷史之外。同樣的思想也運用于醫學,產生了希波克拉底醫學派。希波克拉底醫學派的創始人為科斯島的希波克拉底,生活在公元前400年左右。在希波克拉底的著作或其學派所寫的書里,醫者仔細描述了各種疾病的癥狀和病程,并認為疾病是自然產生的,休息靜養可以治病。

今天的醫學院畢業生常常要宣讀《希波克拉底誓言》。該誓言要求醫生只能將醫術用于治病救人,為從醫者定下了職業守則,因此一直沿用至今。

希臘哲學家

雖然希波克拉底及其學派不再認為疾病由某種外來“幽靈”進入人體導致,但古希臘醫生在了解自然生理這條路上沒有走出多遠。同樣的情形也出現在哲學家這里,但他們觸動了一些非常深刻的思想,比如原子論,并不斷提出新問題思考摸索。哲學家恩培多克勒(約公元前495年—約公元前435年)闡釋了元素組合和重組后發生的物理生物變化。另一位哲學家阿那克薩哥拉通過比較熾熱的石頭和天體,探討了天體屬性。公元前440年左右,阿那克薩哥拉被逐出雅典。

哲學的第二條發展脈絡是將邏輯作為解決一切問題的核心。這一學派的創始人是巴門尼德(約公元前515年—約公元前445年)。巴門尼德自圓其說,證明所有變化皆是一場幻象。一件事物要么“是”,要么“非是”。換言之,如果一件事物真的是“存在”,則該事物永遠不會變成自己的對立面——“非存在”,否則就會出現“非存在存在”的邏輯矛盾。他的結論是,不論什么事物都是“是”,是永恒的、唯一的、不動的。

巴門尼德的邏輯謎題啟發了阿布德拉的德謨克利特(約公元前460年—公元前370年)。德謨克利特認為,世界是由原子構成的。原子微小不可見,且每一個都不會發生改變,就像巴門尼德描述的存在那樣。生長衰敗是由原子束的聚合分離導致的。當然,為了解釋原子運動,德謨克利特假設存在一片虛空。

其他哲學家大膽地將邏輯運用于解釋人情世故。這些哲學家被稱為“詭辯派”,以教育年輕人參與公共生活為己任。在像雅典這樣的民主城邦里,他們教授學生公共演講辯論之術。詭辯派部分人士堅信,熟練運用詞與話語能解決任何問題。跟巴門尼德一樣,他們認為詞語自然也必然與存在相關。因此,如果一個人能有條不紊地遣詞,有邏輯地行文,就能了解自然界和人類的一切知識。

其他詭辯派人士認為,真理無關緊要,務實之人不必擔心詞語是否在一些終極意義上與存在相關,因為詞語就是說服別人的工具而已。在抱有這種觀念的詭辯派人士眼中,政治家口中的真理、正義和其他道德標準不過就是為了達到一己目的,取悅普通老百姓的工具。

這種思想動搖了城邦忠誠理念的根本基礎。如果世界不過就是精明政治家蒙騙親信、奪權取勢的場所,那么讓雅典人無論戰爭和平,均同心協力,獻身共同事業的那種甘愿就是受人迷惑的產物。真正的人會無視他人,追隨一己之利。

是伯羅奔尼撒戰爭帶來的災難產生了這種態度。但詭辯派也激起了強烈反響,推動了重要思想的產生。蘇格拉底(公元前469年—公元前399年)和學生柏拉圖(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是這一思想的核心人物。他們認為,應該在萬物屬性中尋求真理和正義之基。蘇格拉底沒有只字片紙流傳后世,我們主要通過柏拉圖的對話了解柏拉圖心目中的蘇格拉底。柏拉圖在對話中也闡述了自己的思想,有時候借蘇格拉底之口說出來,雖然這些話蘇格拉底本人可能從未說過。

但我們可以肯定的是,蘇格拉底經常出現在雅典街頭和公共場所,同路人交談,詢問他們關于真理、知識、美好人生和行為處事的大問題。通過提問,他讓人很快發現,多數常識都站不住腳。關于他本人,他說他唯一知道的事就是自己的無知。

蘇格拉底履行公民義務,以普通士兵身份參加了伯羅奔尼撒戰爭,并通過抽簽在議事會任職。他從未違背自己心中的正義和權利。但在伯羅奔尼撒戰爭后期,一些聽過蘇格拉底批判民主政治家和未來政客的年輕人參與了推翻雅典民主政府的軍事政變。

因此,在戰后民主秩序恢復后,蘇格拉底被控敗壞城邦青年,并被判飲毒自殺。雖然朋友們一再勸他逃出雅典,但遭到蘇格拉底的拒絕。他說他不能違抗滋養保護他終生的城邦法律。公元前399年,在一群凄楚悲傷的朋友面前,蘇格拉底飲下毒酒,安靜死去。這群人中,有一個人是柏拉圖。

通過與蘇格拉底交游,柏拉圖成長為一名哲學家。跟他的老師一樣,柏拉圖主要關注人怎樣行為處事。他認為,要想舉止得體,必須先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真,什么是美。所有被普遍認為具備真善美特質的事物雖然各不相同,但肯定有共通之處,正像是所有桌子都有共通之處,所以才成為桌子一樣。因此,哲學家的任務是發現所有相似之物的共通之處。只要經過一定研究,人就能瞥見變化無定、無形無狀的實質。這一實質隱藏在任一物體類型的每一特定實例背后,柏拉圖將其稱之為“理念”。人只有了解理念后,才知道如何行為處事。沒有理念的任何事物只能是一種“意見”,不必然比其反面要好。

柏拉圖在《理想國》中設計了一場與蘇格拉底的著名對話,從而發展了理念論。但他從未滿足于用這樣一個答案解決自己的主要問題。怎么才能確切證實純粹不變理念的存在?即便有這樣的理念,事物如何“分受”這一理念而變成善、真或別的什么東西?因為解決不了這些問題,柏拉圖留給后世的不是明確的答案,反而是一連串的問題。但柏拉圖的問題界定了西方哲學家至今仍關注的大部分問題。最根本的問題有:我們如何認知?詞語和思想如何與事物產生關聯?柏拉圖的得意門生亞里士多德找到了答案。亞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公元前322年)掌握了自己所在時代的所有知識,并按邏輯分門別類。他事無巨細,面面俱到,幾無遺漏。他根據邏輯規則完善論證方法,并運用這些規則回答了柏拉圖提出的所有問題,以及我們稱之為“科學”的事項——物理、生物,甚至是天氣。實際上,我們今天視為理所當然的許多分類辦法,如政治和經濟等,都由亞里士多德制訂。

柏拉圖創建了一個學院,亞里士多德在其中求學多年,后來創建了自己的講學堂。兩位哲人去世后,他們的學生維持著這兩個教育機構的運轉。實際上,柏拉圖學院持續了900多年,比當世任何一所大學的建校時間都要長。后來,其他哲學學院也在雅典創立,類似機構在希臘其他城市創建。但雅典一直是古代世界最著名的大學城。全希臘羅馬的富家子弟紛至沓來,繼續恣意而為,直至學到足夠多的哲學知識,再斂身正行。漸漸地,哲學和希臘文化的其他方面逐漸成為富家紳士的行為準則。

這種變化只有在城邦框架解體后才會出現。接下來,我們必須要去審視,創造如此高雅的希臘文明的城邦何以衰落瓦解。

馬其頓崛起和希臘文化東擴

公元前338年,處于半蠻族狀態的馬其頓王國從北面而入,征服了希臘,斷送了希臘的政治獨立。但在馬其頓人通過這種方式改變希臘生活的政治基礎之前,馬其頓王國自身必須要發生深遠變化。

馬其頓帝國

公元前480年,波斯入侵希臘,途經馬其頓時,未遇任何抵抗。雅典人據此認為馬其頓國王與波斯結盟,依附于波斯。公元前359年至公元前336年腓力二世在位期間,馬其頓國力快速增長。飽受貴族仇隙走向衰退的馬其頓王國,第一次在腓力二世的統治下實現了團結。

腓力二世成功的秘訣是,讓青年貴族入宮,習慣希臘式生活的奢華精致。幾年下來,很少有人愿意再回到山林里,而是留在國王身邊,行吏政,執軍務。腓力二世由此迅速調動王國所有資源投入戰事。馬其頓人停止互相廝殺,學會如何運用方陣,人數優勢開始顯現。

在希臘人這一邊,團結很難實現。公元前404年,雅典戰敗。在一段時間里,斯巴達勢力最強,但很快走到了希臘其他城邦的對立面,被自己以前的盟友、以底比斯為首結成的聯盟推翻。而聯盟內部迅即分化瓦解,各自為戰。這讓馬其頓有機可乘。公元前338年,在喀羅尼亞戰役中,腓力二世輕松擊敗希臘。

亞歷山大的赫赫功名

腓力二世親自擔任希臘所有城市聯盟總領,計劃率希臘軍攻打波斯,實施“報復”。但公元前336年,腓力二世遭到暗殺,躊躇滿志未曾實現。其子亞歷山大(即亞歷山大三世,又稱亞歷山大大帝)時年僅20歲。底比斯叛亂,北方原被腓力二世征服的色雷斯蠻族也掀起動亂。亞歷山大迅速應對,證明了自己的勇氣才略。底比斯被攻陷,其他希臘城市很快懾服。此后,亞歷山大重拾父親的計劃,攻打波斯。

這場偉大的歷險始于公元前334年。亞歷山大屢戰屢勝,深入波斯腹地。公元前333年,在小亞細亞東南角的伊蘇斯,亞歷山大挫敗兵強勢壯的波斯野戰軍。隨后,進軍埃及,建造亞歷山大港,再次迎戰波斯王大流士三世,并于公元前331年,在美索不達米亞北部的高加米拉擊敗敵手。

在接下來的一年中,大流士三世被親信所殺。亞歷山大順理成章成為波斯帝國的合法繼任者。在波斯帝國東部,他極力證明統治的合法性。隨后,亞歷山大翻越高山,到達印度,直逼恒河流域,但遭部下兵變,不得已返回。他并未原路折返,而是沿印度河行軍,到達印度河口,深入沙漠不毛之地,沿波斯灣海岸繼續前行,終因將疲兵乏,止步美索不達米亞。公元前323年,亞歷山大在巴比倫發熱而亡,終年33歲。

亞歷山大的赫赫功名令世人矚目。年輕的亞歷山大執意要與《伊利亞特》中的英雄阿喀琉斯一爭高下。他比阿喀琉斯創下了更為卓著的功勛。他在埃及時,阿蒙神祭司曾以神禮相待,就像禮遇埃及舊王朝的每位統治者一樣。亞歷山大自己對這種身份可能半信半疑,但他的很多新子民深信不疑。不過,這令多數希臘人和馬其頓人大為震驚。

亞歷山大去世時,帝國一片混亂。但他在十一年的時間里,以驍勇之姿,將廣闊疆域盡數征服,改變了歷史進程。他的威名不僅立于赫赫戰功,更顯于以個人之力每行一處傳播希臘文化。他在征服的土地上建立了無數的城市,使其成為希臘和馬其頓人口中心。因為,每定居一處,征服者都會帶去自己的習俗制度,所以在接下來的幾百年里,中東、印度北部和中亞人有充分的機會學習、借鑒、吸收希臘文化遺產的可取之處。希臘文明和中東文明由此實現了融合。我們將這種希臘元素趨于主導地位的局面稱為“希臘化”。

很顯然,亞歷山大希望團結希臘人、馬其頓人和波斯人,實現帝國一統。他甚至還安排許多士兵與波斯婦女成婚,自己則迎娶波斯公主為妻。但亞歷山大死后,這項政策隨之消亡。

希臘化君主國

亞歷山大的繼任者是一群久經沙場的馬其頓將軍,鄙視希臘人和波斯人,靠馬其頓士兵效忠維持權力。沒過多久,這些將軍爭吵不合,大帝國四分五裂。埃及落入托勒密家族之手。亞洲大部分地區被塞琉古一世及繼承人掌控。馬其頓最終聽命于安提柯一世家族。

希臘重新走向獨立,但各城邦不過是龐大的新希臘化君主國的玩物。雖然組成聯盟、抵抗新帝國的運動取得了一定成功,但希臘統一局面再未能出現。主要城市不斷與托勒密王朝和安提柯王朝結盟解盟。因為前者坐擁強大艦隊,后者握有精兵銳卒。希臘城邦在軍事上不再具有重要性。但希臘人對統治亞洲和埃及的新君主來說很重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新君主信不過當地人;第二,他們急需招募訓練有素的士兵和精于吏治的管理者。大規模遷居由此成行。希臘部分地區出現人口一空現象。奴隸和貧窮的陌生人承擔農事,在城邦政治中都沒有發言權。

在希臘城邦內,政治權利越來越集中在富人手中。換言之,希臘社會圖景與古代中東文明社會愈發相像。與此同時,中東人則渴望吸納希臘文化的許多特質。再往東走,印度人和中亞人也欽羨、模仿希臘成就。

希臘化東方的文化融合

亞歷山大攻城略地所產生的文化融合問題非常復雜。巴比倫和埃及兩地抵制希臘文化,猶太人也一樣。但在敘利亞和小亞細亞,希臘的服飾、語言和禮儀慢慢滲進社會各階層,多數市民在某種意義上說希臘語。亞歷山大曾在東部邊疆周邊建了不少戍城。生活在那里的波斯人等認為希臘文明比他們之前了解到的所有文明更具吸引力。帕提亞帝國在伊朗崛起后,宮廷和城市仍以希臘文化為貴。再往東去,受希臘人統治的巴克特里亞王國從公元前250年至公元前50年一直興盛繁榮。該王國橫跨印度和中亞的山脈分界線。

從巴克特里亞,希臘影響進入印度,并向東傳播,沿貿易通道抵達中國。雕塑風格是文化邂逅遺存的主要證據。但印度和中國的雕塑家并沒有全盤照搬,而是對希臘造型進行了改造和轉化,就像是希臘古代的雕塑家借鑒埃及造型,并創造出自己的藝術風格一樣。

至于希臘文化在其他方面產生了什么影響,我們知道得比較少。天文學部分思想似乎從愛琴海一路輾轉來到印度,可能也到過中國。世界大帝國觀念可能進入到了印度的政治理論中,激發印度仿效波斯帝國或希臘化帝國治國理政。印度人還借鑒希臘圖書交易模式,撰寫書籍,形成對口頭學習傳統的補充。但希臘對這些遙遠地區的影響仍流于表面,比較微弱,零碎不全。

但往西去,情況截然不同。古典希臘文明達到巔峰時,意大利人和西歐人還是蠻族。隨著希臘文化的傳播,這些地區的富有階層全面吸收希臘生活和奢侈風格。接下來,我們將對這一偉大運動進行審視。

羅馬興起和希臘文化西擴

希臘被羅馬征服。但正如羅馬詩人賀拉斯所言,被俘虜的希臘人讓他們的征服者深深著迷,從而實現了復仇。然而,這只是事實的一部分。羅馬人早在對希臘高雅文化著迷之前,就已經有了自己的一整套生活方式。這種方式混合了拉丁本土文化和其他文化分支,尤其是伊特魯里亞文化。伊特魯里亞人在公元前900年左右入侵意大利北部和中部時還處于半開化狀態。他們很可能來自小亞細亞,因為他們給羅馬帶來的一些重要技藝習俗似乎與古美索不達米亞傳統存在緊密關聯。比如,神圣藝術。此外,古羅馬人在意大利海岸沿線與希臘和腓尼基商人有過接觸,從中學到了新知識、新技藝。

早期共和國

相傳,羅馬于公元前753年由羅慕路斯和雷穆斯兩兄弟締造。后來,伊特魯里亞人入侵,并在羅馬建都,羅馬城逐漸成為重要中心。公元前509年左右,羅馬發生叛亂,推翻伊特魯里亞王塔爾昆,建立新共和國。此時的羅馬夾在兩個世界之中。一邊是伊特魯里亞、希臘和腓尼基為代表的城邦文明世界;另一邊是由村莊部落松散聯合組成的舊拉丁世界。在隨后的幾年里,羅馬嘗試將政治組織的這兩種原則合二為一。他們從伊特魯里亞王那里繼承了城邦形式,但也保留了簡單村落組成的“拉丁同盟”。

羅馬社會

每年夏天,一到收獲季節,羅馬幾乎都有戰事。在很長一段時間里,羅馬人過著簡單的鄉間生活,很難制服裝備精良的伊特魯里亞人。但羅馬最終以人多勢眾占據上風。因為,即便是最窮的羅馬人也愿意參戰,勝利對他們來說意味著找到新土地開墾定居。在意大利各城市,伊特魯里亞和希臘統治者多靠收取地租維持吃穿用度。但他們很難將交租的臣民調動起來,因為這些人說的語言跟他們不一樣,不愿意為主子賣命沙場。

羅馬社會也存在特權貴族和平頭百姓(即平民)之間的尖銳矛盾。平民常與貴族發生爭執,要求分得更多政治權利。但當外患降臨時,羅馬人停止內爭,結成統一陣線,一致對外。意大利其他城市都做不到這一點。也沒有哪個統治集團能像羅馬人那樣調動農村人力迎戰。因此,最開始羅馬權力擴張得很慢,后來迅速擴張到意大利全境。

長期以來,羅馬人秉持保守行為觀念。傳統宗教儀式得到一絲不茍的維護,公開顯貴露富為人不齒。多數公民從事農耕,生活簡單。早期,甚至連貴族都要躬耕于田,從辛辛納圖斯于犁耕之際受召為羅馬臨時執政官這個著名故事就可見一斑。只要這種生活圖景維持下去,羅馬各階層之間就一直互有同情體恤,能戰勝一切敵手。

首征

公元前396年,羅馬攻陷伊特魯里亞維愛城,獲得第一次重要軍事勝利。羅馬人摧毀了這座小鎮,并對占領的土地進行分割。這項政策讓平民在軍事行動中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利益。對窮人而言,只要打了勝仗,就有土地可分。但勝利到手沒多長時間,羅馬權力即遭遇重大挫折。公元前390年,一隊高盧人突襲北下,洗劫了羅馬城,僅朱庇特神廟因建有防御工事而幸免于難。但在高盧人撤離后,羅馬迅速恢復,并在接下來的五十年里開疆拓土,成為意大利半島“列強”之一。75年后,即公元前265年,再打勝仗的羅馬在亞平寧山脈以南的意大利所有地區首屈一指、無人能敵。

共和國政體

羅馬政體極為復雜。三種公民大會職能不同,權力常有交叉。庫里亞會議以“部落”為單位進行組織,行使立法權。對行使行政權的執政官的選舉由百人會議執行。這是一個以軍事力量配置為衡量標準的公民團體,裝備精良者擁有更大投票權。為了對按財富分配權力的體系形成制衡,平民組建了自己的公民大會,即平民會議。該會議選舉產生護民官,可對任一執政官做出的決定行使否決權。

除公民大會外,羅馬還設有元老院。最初,只有貴族才能參加元老院。但到了公元前367年,平民也可競選執政官,平民出身、原任執政官者也可參加元老院。元老院的影響力非常大,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其成員幾乎都是羅馬城最活躍、最有能力的公民。遇有任何重要問題,元老院成員可自行商議后再提交到公民大會。

羅馬軍事組織

羅馬軍事組織從希臘方陣發展而來。但意大利中部和南部多山,戰爭難打,方陣隊伍太長且隊形不易改變,因此不適宜山地戰。為此,羅馬人將軍隊分為200~300人不等的戰術分隊,每一分隊獨立調遣,并可根據地形調整隊形。羅馬人將這種分隊稱為“步兵支隊”。在開闊地帶,步兵支隊可組合形成堅固戰線,就像希臘人刻苦訓練維持的隊形那樣。在凸凹不平的鄉村,每一步兵支隊可單獨作戰,與側翼其他分隊保持松散聯系即可。步兵支隊可集合組成更大的軍團,人數一般在6000人左右。騎兵和輕裝步兵組成的特別分隊補充了軍團力量,但羅馬軍力始終掌握在重裝步兵手中,這跟希臘情況相同。羅馬軍團的巨大優勢在于,既能在開闊平原作戰,又能勝任地形崎嶇的鄉村戰事。這種優勢很快讓他們稱霸整個地中海盆地。

同盟原則

另一關鍵因素是采用同盟原則,將附屬盟友與羅馬政權捆綁在一起。羅馬人在戰略要地建立羅馬公民的殖民地。這些殖民者仍然享有完整的公民權利,但只能到羅馬行使投票權。因為羅馬公民人數有限,不可能占據意大利全境,所以在多數情況下,羅馬不得不與被征服的城鎮或部落締結條約,要求簽署方“與羅馬人共同抗敵”,且不論何時何地受召,均應派出部隊支援。

除此之外,其他事宜均按當地風俗自主決斷。這些安排產生的凈效應是羅馬城邦可將全意大利的男性組織起來,參加日常軍事事務。到公元前265年時,在整個地中海地區,沒有任何一個政權能像羅馬一樣,擁有如此龐大的軍事人力儲備。

羅馬征服地中海東西兩部

布匿戰爭

當時,羅馬共和國面臨的最大考驗是與腓尼基人的北非殖民地——迦太基展開長期斗爭。羅馬人將這場沖突稱為“布匿戰爭”(“布匿”與“腓尼”同源,拉丁語意為“腓尼基”)。

在羅馬將意大利團結起來的同時,迦太基人也建起了一個帝國,而且在某些方面上與羅馬同盟相像。跟羅馬一樣,迦太基的權力也有賴于城邦政府與本地兵力結合。努米底亞人,也就是今天的突尼斯人和阿爾及利亞人是迦太基的兵力來源。后來,迦太基又從西班牙(古稱伊比利亞)和法國南部征兵。但迦太基與羅馬的最大不同是:迦太基以貿易立邦,建有海軍,沒有與城邦領導人持相同觀點態度、支持官方政策的農民儲備,而羅馬有這樣的儲備。這就是羅馬的關鍵優勢所在。

公元前264年,兩國在西西里島控制權上發生沖突,戰爭爆發。為打贏戰爭,羅馬首次成立艦隊。雖然損失慘重,但羅馬拒不退讓。公元前241年,迦太基將西西里島割讓給羅馬。勝利帶給羅馬人的一個新問題是如何管理一個由腓尼基人、希臘人和各種原住民雜居的海外領土?最終,他們決定向西西里島派駐總督。自治結盟的辦法雖然在意大利本土行之有效,但西西里人成分復雜,讓其自主管理羅馬人信不過。

迦太基人沒有消極接受失敗。他們在巴卡家族的領導下,沿西班牙海岸重建帝國。巴卡家族在本地征募凱爾特人和伊比利亞人,讓其自主指揮,從而建立了一支威猛之師。他們借此攻城略地,擴張權力,就像羅馬在意大利做的那樣。這讓羅馬人心生恐懼。因此,當西班牙南海岸埃布羅河畔的希臘小城薩貢杜姆(今稱薩貢托)請求與羅馬結盟、對抗迦太基時,羅馬人并沒有回絕。這種行為讓迦太基帝國建造者覺得“過分到無以復加”。

繼任父親、統領迦太基西班牙軍隊的漢尼拔不愿受這種限制。公元前219年,他攻下薩貢杜姆。羅馬就此宣戰。漢尼拔旋即從伊比利亞(今西班牙)出兵,途經高盧南部(今法國),攜戰象翻越阿爾卑斯山。在意大利北部兩場大戰中,挫敗羅馬軍。勝利似乎在漢尼拔掌控之中。

但羅馬人態度強硬,拒絕求和。公元前216年,在意大利南部坎尼戰役中,羅馬軍再次戰敗,傷亡慘重,決定改變戰略,不再與漢尼拔交手,而是年復一年派軍盯梢漢尼拔的每一步行動計劃,阻截掉隊落單士兵,給對方制造麻煩。對那些與羅馬解盟,自愿或受武力脅迫向漢尼拔打開大門的城市,實施圍城行動。在人數上,漢尼拔怯于羅馬。漸漸地,意大利的平衡均勢不再傾向于漢尼拔。

在布匿戰爭中,迦太基和羅馬均使出渾身解數。最終,戰爭蔓延至整個地中海地區。比如,迦太基與馬其頓結盟,但對方貢獻不多。羅馬調遣遠征軍攻打西班牙,與西努米底亞(今阿爾及利亞)國王達成同盟,抗衡迦太基。

迦太基最終不堪重壓。公元前207年,羅馬人擊敗了從西班牙來意大利增援漢尼拔的部隊。第二年,羅馬將軍、“非洲征服者”西庇阿(即大西庇阿)把迦太基人趕出了西班牙。西庇阿還與迦太基前盟友、東努米底亞國王秘密結盟。公元前204年,西庇阿兵入北非,得到努米底亞全國支持。迦太基北非地位受到威脅,情勢遠比漢尼拔出征意大利、危及羅馬緊急,迦太基不得不調漢尼拔回國。公元前202年,漢尼拔在離迦太基國不遠的北非扎馬打了最后一戰。在那里,所向披靡的漢尼拔第一次折戟沙場。迦太基求和。

羅馬人希望迦太基人永不犯境。西班牙成為羅馬行省。努米底亞宣布自由。迦太基人同意償付戰爭賠款,毀掉己方戰艦,與羅馬“休戚相關”,也就是說,變成羅馬的附屬同盟。

一代人之中,迦太基實現了貿易復興。羅馬再次警覺。漢尼拔兵臨城下的記憶仍歷歷在目。有一派羅馬老者堅持要求完全摧毀迦太基,以絕后患。公元前149年,迦太基和努米底亞發生沖突。羅馬派兵救援。迦太基人求和,遭到羅馬拒絕。迦太基城被洗劫一空。相傳,羅馬人還在迦太基土地上撒鹽,以防其東山再起。迦太基城周邊地區變成羅馬行省,北非其他地區移交努米底亞。羅馬完全控制了地中海西部。

漢尼拔在意大利的幾年,當地發生了很大變化。他的士兵生活在鄉下。年復一年,意大利小農被征召入伍,田地荒蕪。許多老兵不愿再回到艱苦沉寂的鄉村生活。手中沒有農耕工具,沒有牲畜使役,甚至沒有房屋棲身,想重新開始生活幾乎無望。對很多退伍老兵而言,在城市晃蕩,看看有沒有什么機會,比回去重新種地置家當強得多。西西里的貢糧讓這種生活成為可能。而且,只要發生新戰事,就有望收獲戰利品。這樣比較下來,在城市謀生計顯然比回到農村受窮要好得多。這也意味著,許多羅馬公民渴望遠地發生戰事,分得肥贓。

羅馬征服地中海東部

羅馬與地中海東部國家爭執不合是有充分理由的。公元前215年,漢尼拔踏破羅馬門檻,馬其頓與迦太基結盟。迦太基戰敗后,羅馬切盼與希臘城邦聯手討伐馬其頓,以雪心頭之恨。公元前197年,羅馬兵入希臘,在庫諾斯克法萊(希臘語“狗頭山”)戰役中,打敗馬其頓方陣。羅馬開出的條件是馬其頓賠款,裁軍至5000人,未經羅馬同意,不得參戰。至于希臘人,他們和努米底亞人一樣宣布自由。

這種解決方法不可持久。羅馬對希臘一切內部爭執都很感興趣。雖然一些羅馬人不同意插手希臘內政,但有些人急盼干預,尤其是將卒之輩。在他們看來,打贏東部戰役輕而易舉,豐厚戰利品豈能拱手相讓。公元前148年,羅馬和馬其頓戰事又起,馬其頓淪為羅馬行省。戰后,羅馬雄視地中海東西兩向。

羅馬經濟政治生活的變化

當時,原有簡單淳樸的羅馬生活遭到舍棄。在被漢尼拔洗劫一空的意大利南部和中部,元老院議員攫取大片土地,蓄奴耕種田地,放牧牛羊。商人和錢販新階層興起,靠組織征收各行省貢物日益富裕。換言之,羅馬很快變成了一個富豪和窮人、自由人和奴隸、公民和非公民、士兵和平民尖銳對立的社會。內戰動亂隨之四起,色雷斯角斗士斯巴達克斯發動的奴隸起義即是其中一例。

改革毫無成效。公元前133年,護民官提比略·格拉古劃分地產田產,分給城市貧困人口,但在一次選舉暴亂中被殺。他的弟弟蓋約·格拉古繼承衣缽,重新推行改革,卻在公元前121年被政治對手殺害。市井無賴開始在選舉中扮演重要角色,但最終被軍隊鎮壓,平民政治游戲宣告結束。

羅馬軍隊的職業化程度越來越高。公元前106年,羅馬頒布政策,規定服役后不再具備地產資格。這意味著,士兵退役后無家可歸,無田可種。如果近期沒有發生戰事,不用招兵,就必須為這些老兵另找田地。因此,對羅馬而言,部隊凱旋,反生危機。這種令人憂心的事實在公元前100年凸顯。蓋烏斯·馬略打贏北非和法國南部戰爭后,殺死了元老院內部幾位政治對手,把他們的土地分給了部下。很快有人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公元前83年至公元前79年間,蘇拉暴力鎮壓馬略組建的人民黨,舊政府復辟。

龐培和愷撒:為政治權力而斗

對立集團的仇隙一直延續到下一代,以格涅烏斯·龐培和尤利烏斯·愷撒為主要代表人物。龐培征服了地中海東部,在敘利亞和小亞細亞大部分地區設立羅馬總督,并于公元前65年至公元前62年間在巴勒斯坦及其他地區委任代理國王。愷撒于公元前58年至公元前51年間征服高盧,遠涉萊茵河,還曾短暫侵入英國。公元前60年,愷撒、龐培,以及羅馬富翁、政治家馬庫斯·李錫尼·克拉蘇組成政治同盟,統治羅馬城邦。

這種政治安排,即“前三頭同盟”一直持續到公元前53年。同年,克拉蘇出征帕提亞時陣亡。

克拉蘇死后,龐培和愷撒不合,內戰爆發,愷撒得勢。但一直到公元前45年,愷撒才挫敗所有對手?;氐搅_馬后,他面臨的任務是如何有序施政。愷撒很可能希望幕后操縱羅馬政治,但他的敵人說他有稱王野心。一群人秘密合謀,認定維護共和別無他法,只有除掉愷撒。公元前44年,愷撒邁上臺階、走進元老院時遭刺。

內戰再次爆發。愷撒的朋友團結一致,打敗了刺殺者組建的軍隊。隨后,他們出征瓜分地中海世界。愷撒手下猛將馬克·安東尼攻取地中海東部。他希望像愷撒那樣,大勝帕提亞人,掌控羅馬,向對手發號施令。愷撒養子、繼承人屋大維身兼意大利和平安定重任,但必須與愷撒另一員大將馬爾庫斯·雷必達分權。

這一次的政治安排被稱為“后三頭同盟”,持續時間是公元前43年至公元前32年,最終因安東尼和屋大維公開宣戰而結束。公元前31年,屋大維艦隊在亞克興海戰中大獲全勝。安東尼逃亡埃及大本營,并自殺。他的情人兼盟友克婁巴特拉發現,雖然自己能讓愷撒和安東尼神魂顛倒,卻無力討得屋大維歡心,因此也自盡身亡。

羅馬帝國之初

到公元前30年時,整個地中海盆地重新回到屋大維一個人的軍事統治之下。屋大維又被尊稱為“奧古斯都”,意為“偉大神圣之人”。羅馬世界的這位新統治者行事謹慎,親自指揮羅馬大部分軍隊。他在邊境地區設立駐軍,用其鉗制蠻族,使他們無暇插手政治。在擔任軍隊統帥期間,奧古斯都登上權力巔峰。

但奧古斯都將自己權力中的軍事基礎小心翼翼地掩藏了起來。公元前27年,他名義上“光復共和”。體現在兩個方面:啟用執政官選舉程序;遇要事咨詢元老院。奧古斯都也為羅馬城組建警察隊伍,提供消防服務,并親抓糧食供應。

由此,羅馬城免遭內戰慘烈破壞,生活更加安定有序。身兼元老院首席公民和大將軍的奧古斯都對城邦和行省實施嚴密控制。不過,在理論上,元老院和羅馬人民根據原有的共和國政體實施自主管理。理論和實踐的落差在于,只有被奧古斯都認可的人才有望當選執政。其他人均被逐出政壇,但鮮有抱怨之聲。為了原有的共和自由,羅馬人已經為內戰混亂付出了巨大代價。

羅馬和平

元首政治,即奧古斯都開創的政治制度持續運轉了200多年。在這一時期的大部分時間里,羅馬帝國民眾安享和平。當然,在這期間,蠻族部落頻頻犯境,邊疆硝煙不斷。猶太人兩度掀起叛亂,摧毀巴勒斯坦。羅馬軍團有兩次被調離邊疆防哨,參與內戰,決定皇權歸屬。但6000萬人享受200年太平歲月,人數之多,時間之長,在歐洲歷史上空前絕后。對羅馬和平的記憶延續了幾個世紀。

元首政治的弱點是,皇位繼承存在不確定性。理論上,皇位由元老院和羅馬人民自由授予。實踐中,每一位皇帝在挑選后嗣或親屬擔任繼承人上殫精竭慮。共和自由的記憶久久不散。那時,選舉真實存在,控制城邦的不是一個人。只要羅馬貴族還繼續存在,行省里的地主沒有取而代之成為羅馬帝國的主要支持者,這些美好的記憶就不會褪去。公元前100年左右,一個又一個“賢”帝登臺,為人們留住了這些美好記憶。這些皇帝中,第一位是于公元96年即位的涅爾瓦,最后一位是卒于公元180年的馬可·奧勒留。

希臘和羅馬風格的文化

只要羅馬社會由小農和保守派貴族組成,藝術和高雅文明的發展空間就十分有限。但在布匿戰爭期間和結束后,羅馬社會快速發生變化。一少部分富有的羅馬人對希臘藝術、文學和思想產生了興趣。在這些地中海新主人中,更多人感興趣的是新奇烹飪法、流行音樂和高雅生活。新財富也讓羅馬人發展了獨有的新風俗,如角斗。該活動原本是在逝去英雄墓地上表演的宗教儀式,現又風行于世,變成了觀賞性體育。在角斗表演中,既有人與人互相毆打廝殺的場面,又有人獸對峙環節,觀看的羅馬人大聲呼喊,興奮之至。對一個有遠大抱負的政治家而言,要想贏得選票,最好的辦法就是組織一場特別驚險刺激的角斗表演。羅馬實施元首政治后,舉辦角斗表演變成了皇帝的責任。

劇作家和歷史學家

在羅馬重量級劇作家中,只有普勞圖斯(約公元前254年—公元前184年)和泰倫提烏斯(約公元前190年—公元前159年)的作品流傳到今日。兩人在創作喜劇時,大量借鑒希臘化時期希臘喜劇作家的寫作風格。羅馬最偉大的兩位歷史學家分別是李維和塔西佗。李維(公元前59年—17年)寫了一部關于羅馬共和國的長史,但只有一少部分篇章傳之后世。李維對古羅馬淳樸美德的衰敗失落扼腕嘆息,但其實他對羅馬共和制的瓦解也負有責任。塔西佗(55年—120年)寫的是羅馬帝國史,字里行間難抑對奧古斯都及其繼承人統治下羅馬喪失自由一事的滿腔悲憤。

羅馬詩人

在羅馬世界,僅居西塞羅之下的文學家是詩人。在拉丁語詩歌中,既有抒情詩詼諧熱情地解釋了人為什么無須懼怕神祇,又有對私人生活之樂的沉思,還有對羅馬奠基和命運的恢宏描述。這些詩人中,以維吉爾(公元前70—19年)最負盛名,影響最為深遠。他模仿荷馬,寫出了不朽史詩《埃涅阿斯紀》,讓羅馬人也能跟希臘人一樣,擁有令人敬重的淵源。在這部詩中,維吉爾回顧了特洛伊王子埃涅阿斯從故土出發行至意大利的云游之旅,并講述了埃涅阿斯后裔最終在羅馬建城立邦的故事。維吉爾在他的偉大詩作中界定了羅馬的角色:不是要與希臘爭當藝術文學家園,而是要統治世界、睥睨群雄。

人物傳記、哲學和科學著作

公元100年左右,希臘語寫作復蘇。普魯塔克(46年—120年)寫出了希臘和羅馬名人比較列傳,讀者甚多。羅馬皇帝馬可·奧勒留(在位時間161年—180年)用希臘語創作《沉思錄》。醫生蓋倫(129年—約200年)和數學家、地理學家、天文學家托勒密(約90年—165年)撰寫的科學著作,對后世影響深遠。蓋倫的書是伊斯蘭教和基督教世界從醫者的必讀書目,聲名傳至1700年。托勒密的權威一直到1500年歐洲做出地理大發現、哥白尼和伽利略取得天文學成就后才被推翻。

羅馬法

古代世界賦予中世紀歐洲的另一項偉大遺產——羅馬法是在后來成熟定型的。羅馬法始于羅馬共和國初期。當時,司法官在上任伊始要按照慣例公布擬實施法律。帝國時期,這種做法得以維持,但司法官頒布的法令具備了標準形式。

當羅馬法必須要在分散帝國各處的公民中廣泛實施時,變化開始出現。這一變化促使法學家思考希臘哲學家強調的自然法則和執政官應付諸實施的真實法律之間的關系。最終,他們認為應采用簡單根本的原則調節法律關系。比如,對于每一份有形財產,只承認一人有充分使用和銷售的權利。根據這種原則制訂的法律可調節世界任何一個地區的民事關系。這種法律讓陌生人之間的關系變得更靈活,更精確,更具預見性,增強了社會適應新環境的能力。

不過,羅馬法的持久形式是在公元200年后才確定下來的。明確的羅馬法典最終由查士丁尼皇帝(即查士丁尼一世,又稱查士丁尼大帝,在位時間527年—565年)下令編纂。

公元180年時,羅馬法仍在繼續發展。但羅馬上層文化世界并未發生多大變化。偉大的藝術家、作家、哲學家和科學家不再涌現。禮貌規矩和文明生活的奢華在羅馬帝國各行省的地主中廣泛普及。在羅馬世界各地,希臘模式得到修正調整,迎合了共和國后期和帝國早期的拉丁品味。但問題是,沒有人再去關注希臘文化和精神。

雕像和龐大的公共建筑遍布羅馬統治下的西班牙、高盧以及西歐其他地區(奧古斯都曾征服多瑙河以南土地,他的繼承人將英國和達契亞納入帝國版圖,美索不達米亞也曾于短時間內受羅馬控制)。演說家發表雄辯演講,精心闡發觀點,但主題無關宏旨,瑣碎平淡。行省城鎮紛紛效仿羅馬,推出角斗士表演。

所有讓雅典人和羅馬帝國奠基人賴以維系、覺得生活充滿意義的政治奉獻精神消失殆盡。社會下層對主子的哲學藝術不感興趣,而主子對自身、對自己沉湎懷戀的奢華生活方式也不無迷茫。人類的抱負志向從古典表達形式偏離,轉而向文明發軔之初的宗教尋找出口。在下一章中,我們要看一看這種情況是怎樣產生的。

結論

公元前500年至公元200年間,古希臘和古羅馬的古典文明大獲成功。公元前500年,希臘人,這一居住在龐大的波斯帝國外圍、不聽管教的小民族竟將局面反轉。亞歷山大攻城略地,整個中東地區都感受到了希臘文化的沖擊,就連遙遠的印度和中國也對希臘成就不無興致。在羅馬征服希臘及地中海世界后,希臘思想、藝術和生活方式向西遠播。

希臘和羅馬古典文明的精髓是什么?在雅典全盛期,全體公民積極熱心參與城邦政治文化生活是希臘的典型特征,令后世難以忘懷,亦難以企及。在羅馬早期,公民也能參與戰事政治決策,程度遠比意大利多數城邦要深。古羅馬人堅信,政治自由——每一公民參與政治辯論,根據一些已獲得認可的法律條文做決策的權利是他們與眾不同的核心所在。雖然權力實際集中于少數人手中,甚至在羅馬帝國時期為一個人所把持,但自由參政的理想始終是古代古典世界的顯著標志。

古典藝術和思想也有自己的顯著特點。雕塑家的作品越來越寫實,更加關注細節,連胳膊和腿上的血管都成為描繪素材。多數古典思想家注重自身推理和辯論能力,不再相信神圣啟示。當然,這種理想并沒有完全得到認同,尤其是在希臘世界東部。但即便推理和辯論不能讓公民達成多少一致意見,人們也并未忘記理性爭論之益。

政治自由、自然主義藝術、理性主義思想,這三個方面可能是古典文明的精髓所在。這些價值觀被偉大的古典作家尊奉在書頁里,生發為一支有生命的力量,激蕩涌流至今。在埃斯庫羅斯、希羅多德、修昔底德、柏拉圖、亞里士多德、西塞羅、維吉爾等人的不朽杰作中優游涵泳,英雄主義和深沉絕望,為一代又一代歐洲人和他們的海外后裔提供了典范和滋養。從這種意義上來講,很久以前發生在馬拉松、薩拉米斯、扎馬和亞克興的事件,時至今日影響猶在。因為,古希臘人和古羅馬人就是我們的過去。和世界各地的人一樣,我們在自己選擇銘記的過去里,既是囚徒,也是受益者。

主站蜘蛛池模板: 棋牌| 玉山县| 鹿邑县| 沂源县| 安义县| 肥城市| 襄汾县| 夹江县| 鸡西市| 玉门市| 容城县| 驻马店市| 延长县| 锦州市| 宜川县| 讷河市| 微博| 长岛县| 罗甸县| 长宁县| 香河县| 遂平县| 云霄县| 旬阳县| 莒南县| 东明县| 资中县| 施秉县| 理塘县| 宽城| 家居| 嫩江县| 新乡市| 天全县| 绥化市| 大化| 乐都县| 建宁县| 台山市| 新民市| 临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