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雨水澆灌土地上文明的興起
- 5000年文明啟示錄
- (美)威廉·H.麥克尼爾
- 14181字
- 2020-03-03 12:11:15
最初,我們稱之為文明的復雜社會形式只能在河流沖積平原的灌溉土地上產生。在其他地方,農民生產不出足夠的糧食,只能自給自足,沒有余糧養活從事專業技藝的人員,如士兵、工匠、祭司、地主等。快到公元前3000年時,犁的發明改變了這種局面。有了犁,再套上幾頭牛,普通土壤也能產出足夠多的糧食,養活一家人。前提是只要有充沛的降雨、適宜的溫度即可。因此,河流沖積平原這一特殊環境不再是文明社會產生的必要條件。
這意味著,地球溫帶地區的廣袤大地都有可能產生文明。簡單的新石器時代村落要想轉變為文明社會,需要獲取專門技藝、革新社會結構。到公元前2000年時,這些變革在中東絕大部分地區實現。在接下來的五百年間,也就是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500年間,一個又一個或獨立發展,或衍生進化的文明在古美索不達米亞中心的每一處蓬勃興盛。我們了解最多的是小亞細亞的赫梯社會,以及敘利亞和巴勒斯坦的迦南群落,但在伊朗東部和底格里斯河—幼發拉底河流域北部的亞美尼亞也有文明興起。
文明、蠻族和文化傳播
文明是如何從灌溉土地傳播到非灌溉土地的?這一問題的答案再清楚不過。一些人高高在上,使喚農民耕種收獲、上繳余糧,供給士兵、祭司、工匠、船員、駝隊、礦工、伐木工,及其他從事專業技藝的人員。隨著這些人數量漸增,技藝日精,一個我們稱之為“文明”的社會由此形成。這種轉變并不簡單。生活在村莊上的人做著同樣的工作,過著差不多一樣的生活,而文明社會結構更為復雜。要充分了解這種轉變,我們必須考查文明民族和未進入文明社會的民族有著什么樣的關系。
蠻族社會和文明社會何以有別
我們可以這樣假設,大多數人希望能夠享用或使用任何比已有的東西看起來要好的新東西。因此,能工巧匠所制妙物,專家學人所發奇思常被相鄰民族視為高超不凡。而當一個民族發覺相鄰民族在重要方面都比自己高超不凡時,做出這一發現的民族可適當被稱之為“蠻族”。
“蠻族”(barbarian)一詞為古希臘人所創,用來形容所講語言讓希臘人聽不懂的民族。在希臘人看來,這些人似乎只會發出毫無意義的音節——barbarbar。到了古羅馬時代,“蠻族”主要指生活在古羅馬帝國疆域之外的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英語“蠻族”一詞含義即發端于此。在概括早期基督教世紀日耳曼人和古羅馬人之間的關系時,如果我們使用“蠻族”指代那些雖與文明中心產生聯系(如日耳曼人),但所懷技藝無法比肩其文明近鄰的民族,那么“蠻族”一詞可以用來描述一種關系。這種關系貫穿整部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出現頻率極高。
如果我們認同“蠻族”的這種定義,就會發現,每一種文明的發展都拉開了文明中心民族和文明之外民族之間的技藝差距,導致野蠻未開化狀態的產生。文明的發展也建立了一種難解難分、又愛又憎的關系。蠻族希望享用文明成果,卻不愿承認自己低人一等。他們常稱文明方式腐壞墮落。另外,創造文明的民族對蠻族近鄰常懷恐懼鄙視之心,但他們有時也羨慕蠻族吃苦耐勞、自由勇敢。只要社會不平等凸顯,社會不公顯現,文明民族對自己的生活方式失去信心,這種羨慕之情就體現得更為明顯。在古代,所有文明社會都建立在經濟和社會不平等基礎上。多數人辛苦耕種,一貧如洗。只有少數人生活富足,還有一些人尊享奢華。相比之下,蠻族社會雖然生活貧窮,技藝不精,但更簡單,也更團結。
與蠻族社會的貿易往來
跟其他地方一樣,在古代中東,文明社會和蠻族社會之間的關系常處于緊張狀態,但二者不可能長時間相互隔絕。沖積平原上的城市需要蠻族地區產出的木材、石料、金屬礦石。為獲取這些資源,他們有時會動用武力。但更多時候,他們還是覺得一買一賣來得更方便。美索不達米亞城市的商人和外交人員很愿意拿工具、布匹、小首飾等精工細制之物,換來沖積平原上找不到的原材料。但采集東西滿足文明民族所需,并運輸到位,需要蠻族改變自己的行為習慣。只要經常有貿易、重要貿易,就不可避免會產生專業從事這一行當的人。這種蠻族社會內部的專業有別意味著不平等開始出現。
新的不平等也在蠻族村莊里產生。比如,到公元前2000年時,得益于貿易往來,中東高山地區產生了專以開礦伐木為生的群落。這些人常需從別處尋找糧食。因此,住在高山里,靠采挖原材料為生的人,與生活在附近村莊和遠方城市手中有糧的人之間有著一種微妙脆弱的關系。如果戰爭或自然災害打破了這種關系,礦工和伐木工就得餓肚子。為避免挨餓,他們襲擊山下村莊,奪走自己不能生產的糧食。
結果是,中東生性平和的農民愈發感覺自己兩面受敵。南面是游蕩在沙漠邊緣、尚武崇戰的游牧人,北面是搶人東西的山里人。要想找到職業“保護人”也不難,這些人專門習武制暴。但他們要收取重租強賦,才肯充當常備守衛。相比遭遇不可預測的破壞,支付這種經常性費用會讓生活更安全方便。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間,中東平原上的村莊愈發面臨這種兩難抉擇。
文明社會和蠻族社會之間的戰爭
戰爭暴力也在文明民族和蠻族關系中扮演重要角色。像阿卡德王薩爾貢手下組織程度高的軍隊可以深入蠻族腹地。文明社會的士兵每到一處,就把一切有價值的東西搶走。但是蠻族居住在郊外,可搶的東西不多。食物供給稀缺。當地加工制作的產品很難比得上文明社會出產。文明社會的軍隊得到的不過是些原材料,而要把這些東西弄到手,與其籌集戰備、調兵遣將大費周章,還不如說服當地居民挖礦伐木來得容易。
但對于蠻族武裝來說,深入文明疆土收獲頗豐。他們能把新品珍品納入囊中。要是缺糧的話,也能在這里得到滿足。文明社會倉廩充實,遠勝己方。
對蠻族社會而言,劫掠和貿易效果相同。只要劫掠到手,有利可圖,蠻族武裝就不會罷手,并把此當作營生。文明社會制作的物品傳之四方,新品味形成,文明習俗滲入蠻族社會??偠灾?,劫掠讓雙方聯系更加密切。而且,隨著蠻族內部專業化和社會分歧的產生,蠻族社會也變得日益復雜,向文明開化社會靠攏。
一般來說,文明社會的統治者無力制敵入侵。在這種情況下,劫掠者開始和受害者共處,很快變成統治階層,收取租金,使役眾人。反過來,這些征服者也要保護老百姓,讓他們不再受到侵害。實際上,美索不達米亞最有名的統治者一般都是蠻族或半蠻族。比如,一度馳騁沙場、所向披靡的阿卡德王薩爾貢原本就是蘇美爾邊境阿卡德人的頭領。大約500年后,漢謨拉比率領亞摩利人,從西北沙漠邊緣挺進美索不達米亞腹地,于公元前1700年左右鞏固了自己的統治。漢謨拉比死后不久,另一路蠻族來犯。這一次是從東北方侵入,為首的是喀西特人。
一場政治循環由此開始。一群又一群蠻族接踵而至,征服了文明開化的民族。但這些統治者在位時間不超過幾代。原因不外乎兩方面:要么是原有文明社會的王位繼承人發動暴亂奪權,要么就是新出現的邊境蠻族顛覆政權。
烏爾第三王朝的建立就是原有文明一族成功奪權的結果。喀西特人后出現的巴比倫帝國和亞述帝國也是這樣誕生的。但文明社會很難組織起反抗力量抵擋蠻族統治者,而蠻族武裝卻有強烈意愿反擊。因此,古代中東政治史是由一波又一波邊境蠻族侵略寫就。
但值得一提的是,隨著時日遷移,這些邊境離美索不達米亞文明腹地越來越遠,而美索不達米亞文明一直都存在于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中間地帶。這種情況反映了一個基本事實:文明民族和蠻族之間的復雜互動穩步推進了文明社會模式向新疆域的傳播。這一點也可以在另外一個事實中得到佐證:蠻族社會是在與文明社會交戰或通商后才出現專業分工和貧富差距加大。
文明傳播遭遇諸多挫折。有時,整個文明覆亡,在接下來的章節中我們就能看到。但著眼人類歷史全局,有一點確定無疑:文明常常傳播到新的疆域,這種過程從文明發軔之初即已開始。文明社會內部出現專業分工,產生社會不平等,使得一些人能在結構簡單的社會下積聚更多財富和權力。在古代文明群落,農民和工匠常遭受殘酷剝削,統治者和祭司不勞而獲。但總體而言,文明社會比簡單群落更有能力控制環境,獲得更多資源。
因此,如果有機會選擇的話,多數蠻族都會選擇踏上文明之路。文明民族和蠻族之間交流的凈結果是,非開化一方借鑒文明技藝和知識,將其應用于己方特定社會和物理環境。由此,蠻族社會沿文明脈絡不斷重塑,文明傳播綿延不絕。
美索不達米亞影響范圍
我們已經在底格里斯河—幼發拉底河沖積平原上看到過這個過程。文明始于蘇美爾最南方,沿河流上游傳播。先是到了阿卡德,后來是巴比倫,最后抵達亞述。每次傳播都會有新地區、新民族進入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圈中,原有的生活方式發生微變。比如,在漢謨拉比時代,巴比倫成為政治中心。祭司立足本地,將蘇美爾人的神祇加以改造,創造出自己的神馬杜克。風暴雷電之神原為恩利爾,現由馬杜克取代。
幾乎在同一時期,巴比倫祭司在數學和天文學方面也取得重要進展。他們學會了測量行星、太陽和月亮的位置。所使用的度分秒球面網格法,今天用來,依然十分精確。有了對三個天體的精確記錄,他們就有能力在過去未來任一時點,預測出這些“蒼穹移動光”的位置。祭司天文學家還可以相當精確地預測月食。天文預測需要大量復雜計算,但大費周章似乎很有必要。因為每個巴比倫人都相信,只要了解天體運動規律,就能預測地球上將要發生的事情。通過仔細觀察太陽、月亮、行星位置,統治者得出了發動戰爭、修建宮殿、簽署條約的最佳時機。漢謨拉比時代取得的數學突破讓祭司能做出比前任更精確的預測。但這種成就并未能促進任何全新概念的產生。
這種情況闡明了一個基本事實:只要灌溉農業仍然是美索不達米亞人的生活根基,由古蘇美爾人首次創立的思想和技藝仍將適用。政治中心北移后,這些思想和技藝被忠實保存了下來。阿卡德人、巴比倫人、亞述人欣然將古老的神廟儀式和傳統知識拿來為己所用,僅變動、闡發了個別細節。
尋找新金屬
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的影響從未局限于這塊沖積平原上。很早以前,就有人遠行千里,走進大山伐木挖礦,開采石料?!都獱栙っ朗彩吩姟分芯陀袑@種探險的描述。我們可以肯定,金屬貿易從蘇美爾文明發軔之初就已經存在。文明社會征戰討伐,對錫、銅有不竭需求。這兩種金屬可以合成制作武器盔甲的最佳金屬——青銅。為了滿足這種需求,勘探、開采、冶煉工作漸趨專門化。探礦者、礦工和冶煉工這一專業社會群體的業務范圍分布在美索不達米亞以北大弧線周邊山區。此后不久,塞浦路斯島等更遠的地方也發現了銅、錫。公元前2000年后,撒丁島已有銅礦開采。英格蘭康沃爾郡的錫礦差不多是在同一時期,向美索不達米亞市場供應錫礦石。
一旦找到礦石,某地就建立了與美索不達米亞市場的聯系。這種聯系有時跨越很長距離,并涉及多個中間人。有一個證據很有意思,可以證明蘇美爾影響之廣。公元前2500年左右,生活在現今俄羅斯南部的武士喜用石斧作戰。這種武器的形狀就是比照蘇美爾青銅樣式制成的!
敘利亞和巴勒斯坦
離底格里斯河—幼發拉底河流域越近,美索不達米亞的影響就越強。一般來說,敘利亞和巴勒斯坦的所有居民,連同阿拉伯半島北部沙漠邊緣的人,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美索不達米亞的影響??梢钥隙ǖ氖牵文撩衽c文明方式關聯不大,但他們在篝火邊聽說過這樣的故事,比如,巴比倫創世故事有對滔天洪水的描述,有對美索不達米亞神廟的稚拙描寫,說這些神廟摩天礙日?!妒ソ洝分斜A袅诉@些傳說故事,希伯來人也對此口口相傳。對比美索不達米亞文字版本,就能看出這種關于文明社會的神話流傳范圍非常廣。比如,希伯來神話中諾亞和洪水的故事與《吉爾伽美什史詩》中的洪水故事非常相像。
凡有農耕的地方,就有可能傳播美索不達米亞的生活方式。地方首領、國王和祭司傾盡所有,效仿美索不達米亞宮廷神廟的華美精致。就連比布魯斯這樣的地中海港口(毗鄰今天的黎巴嫩首都貝魯特),也因陸路通行美索不達米亞比海路通航埃及方便,在文字樣式和宗教神話元素上借鑒兩河流域。語言相近是美索不達米亞文明模式行之四方的原因之一。敘利亞和巴勒斯坦人都說閃語,跟漢謨拉比時代取代蘇美爾語、成為美索不達米亞日常語言的阿卡德語同屬一個語系。
伊朗、安納托利亞和西部草原
再往遠去,美索不達米亞文化失去了語言相近帶來的優勢。在埃蘭和伊朗高原,人們講的是完全不同的語言。不過在這里,美索不達米亞文明模式也為所有安事農耕人的生活增色添彩。我們很快會看到,就連住在歐亞草原上養馬養牛的邊地牧民都在借鑒美索不達米亞的某種技藝,并進行改良。這種情況也在安納托利亞(今土耳其)出現??脊艑W家不經意間發現了不少書信。這些信寫于公元前1900年左右,是居住在安納托利亞小鎮上商人的家書。他們的家位于美索不達米亞北部的亞述城(后成為亞述帝國首都)。從這些家書中可以看出,地方王公割據,安納托利亞四分五裂。原因就是,這幾大王公都想與美索不達米亞做貿易。
士兵、祭司和工匠聚集在安納托利亞統治者的宮廷中。他們認為美索不達米亞的商品、風格和思想理應受到推崇。在這種觀念的影響下,安納托利亞在藝術學術風格上沒有自己的獨創。即便在赫梯帝國崛起,并于公元前1800年左右掌控安納托利亞大部分地區后,也還是比照美索不達米亞標準,把首都哈圖沙建成了小城鎮。赫梯藝術也是在美索不達米亞風格基礎上做過變動,但稍顯凌亂。當地語言和神祇與美索不達米亞不同。但在文字上,就連偏僻地區的書吏都在使用美索不達米亞的楔形文字。
再往遠走,我們對美索不達米亞的影響僅有一些間接證據。俄羅斯草原上那些按照蘇美爾樣式制作戰斧的蠻族,在聽說蘇美爾人神御萬物的描述后,也對自己的宇宙論進行了修正。后來,這些蠻族雄視歐洲,把自己講的印歐語系傳遍歐洲全境,還傳到了印度大部分地區。所以可以這樣說,蘇美爾人的宗教思想具備持久影響力。希臘人、羅馬人、凱爾特人、日耳曼人供奉的絕大多數非基督教神祇都與蘇美爾諸神遙相呼應(諸神“pantheon”一詞來源于希臘語)。這些神祇的名字和特質進入到文學語言中,流傳至今。比如,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雷神托爾,希臘主神宙斯,羅馬主神朱庇特,印度主神因陀羅等都是古蘇美爾人風暴雷電神——恩利爾的變身。
埃及文明和印度河文明的影響范圍
埃及以沙漠為屏障,減少了與蠻族的接觸。因此,埃及文明的影響范圍不及古美索不達米亞大,但也不是沒有影響。向西沿地中海岸邊走是利比亞。跟今天一樣,那時的利比亞也是人煙稀少,完全受埃及文化影響。但因地處條件惡劣的沙漠,利比亞在文化方面沒有取得多大進展。
關于埃及文明對南方的影響,我們了解得更少。高度發達的埃及文明從未穿過尼羅河第一瀑布向外拓展。原因是,瀑布水深流急,無法通航。但中非大湖地區和西非的酋長制與埃及法老角色相似。問題就出在這里:是非洲人借鑒了古埃及的神圣王權,還是最初在尼羅河流域從事農耕的埃及人把這種觀念帶給了非洲狩獵者,隨后又傳到中非和西非?沒有人知道答案。
巨石文化
這種海路文化的刺激特性在另一種高雅文化傳播史中清楚顯現。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間,這一文化傳遍地中海西部,在大西洋沿岸的歐洲和非洲落地生根。我們從石墓和其他建筑中了解到這種文化的存在。這些建筑物常被稱為“巨石”(希臘語意為“大石頭”)。我們可以這樣推測:有一些圣人從埃及人的觀念中得到啟發,宣揚死后有來生。他們渡海而來,受到當地農民和漁民的歡迎。這種信條肯定很有說服力,信徒成千上萬。為了證明自己是虔誠信徒,他們將巨大石塊塑造成型,并拖到一地,建造紀念墓地。
因此,正如蘇美爾人的宗教思想在俄羅斯草原找到歸宿一樣(本章已有討論),埃及部分宗教思想也在歐洲最西端和北非傳播開來。公元前2000年后,這兩種宗教思想碰撞在一起。祖居草原的武士抵達歐洲大西洋海岸,征服了建造巨石的農人和漁民,強迫他們使用巨石加工技藝,豎立石圈。英格蘭的巨石陣就是這種形式的紀念碑典范。據推測,征服者原本熟悉的某種神圣建筑以樹干圈形呈現,所以便用石頭修建石圈。石頭所在的位置就是太陽升沉的方位?;诿繉κ^的照準線,祭司可以在每年太陽和校鐘星到達關鍵點時,計算出準確的天數,制作精確的歷法。
這種務求精確的技藝讓人想起美索不達米亞的天文成就。但開采搬運巨石的技藝很明顯來自埃及。因此,埃及文明和美索不達米亞文明通過這種驚人的方式,在公元前1900年的巨石陣相會交融。
印度河文化
當我們試圖追蹤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和埃及文明對周邊民族的影響時,會碰到許多不確定性情況。但因為我們對印度河文明影響印度及非洲東岸等地一無所知,這些不確定也就算不了什么。沒有充足的考古學證據,連猜測都不太可行。但印度河城市在鼎盛之時,肯定令蠻族近鄰深為折服,就像美索不達米亞城市的宏偉壯美曾讓蘇美爾人和阿卡德人大為震撼一樣。而且,因為印度河流域通過陸路對外交流開放,與底格里斯河—幼發拉底河流域差不多,所以類似的群落很有可能在別處形成。目前,人們已經在印度中部和南部發現了幾十個帶有印度河文明痕跡的遺址。不過,調研工作尚處于起步階段,不經過細致研究,誰也不能確切說明印度河文明的傳播方式。
戰車革命
公元前1700年初,一項基本性的變革打破了蠻族和文明民族之間的勢力均衡。生活在美索不達米亞影響圈外圍的蠻族發明、改進了一項新的戰爭工具——兩輪輕戰車。
怎樣兼顧速度與攻擊力
戰車的發明是設計上的卓越突破。公元前3000年前,蘇美爾出現了四輪車。輪子固定在軸上,軸拴在車底,緊貼車板轉動。摩擦一起,車子行駛緩慢,無法負重,而且,只能把車輪塞到側面后才能轉彎。
與笨重不便的四輪車不同,戰車只有兩個輪子。這就解決了轉彎問題。兩輪車能迅速大幅度轉彎,讓一個輪子留在后,另一個輪子滾向前。另外,全新的車輪設計讓車子輕便有力。車輪不再是厚制實心,而是采用獨立成件的輪轂、輪輞、輻條組合制成。軸固定在車身上,輪轂沿軸端轉動,這樣一來,摩擦大大減小,拉起車來也相對容易。
戰車改善后,要想用于戰事,面臨兩大局限:第一,建造戰車需要精工細料,工本很高。只有富人才用得起。特別是好輪子制造不易,每一部分都要精確咬合。輪輞必須做成圓形,同時還要結實耐用,扛得住快速行駛產生的顛簸震動。要想造出這樣的輪輞,非技藝嫻熟的工匠不可。這種人專門從事車輪制作,深諳木料蒸汽處理之道,并將其彎成曲線形狀,再用緊密貼合的皮革或金屬輪胎把所有部件組裝到一起。
第二,馬匹價錢不菲。公元前4000年前,很可能還沒有馴化馬。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僅北方草原有野馬棲息。
關鍵的排列組合可能是在公元前1700年初在伊朗高原完成。善飼馬匹的蠻族遇見了精于輕便結實車輪制作的工匠。第一批戰車得以設計建造。蠻族牧馬人很快發現自己手中有了一件強大武器。
戰車作戰術
可能是在過了一段時間之后,第一批制作戰車的匠人才意識到可將戰車的移動性能和攻擊力派上用場。戰術得到充分完善,每一輛戰車上都配有一名車夫,一名弓箭手。萬車齊進,弓箭手射箭攻敵。如敵軍沒有受驚,車夫猛驅戰車,深入敵軍前線。弓箭手在飛速向前途中繼續射箭。隨后,戰車停到安全距離,讓馬匹稍事休息,弓箭手補給裝備。接著繼續向前進攻,或轉到敵軍后方,從背面襲擊。很快,敵人四處逃散,潰不成軍。戰車步步緊逼,直至將其擒獲。
從理論上來講,這種戰術能克敵制勝,所向披靡。沒見過馬的士兵看見攻擊的陣勢就被嚇住了。戰車在戰場上疾駛而過,步兵很難傷及馬匹或車夫。當然,修建城墻能防御戰車攻擊。但城外無防可守,只能落于敵手。而且,即便城防固如金湯,也不能閉門不出,因為糧草在城外。
沒有了馬匹,戰車御者極易受到攻擊。為防止突然襲擊,他們很快學會加固營地。營地呈四邊形,入口設在每邊中間。這種營地格局后來為羅馬軍團采納。公元前1300年左右,中國商朝都城殷(今安陽)的平面圖也采用這種模式。中國到歐洲,遠隔千山萬水,戰車之力可見一斑。舊式軍隊對這種新戰術無計可施,戰車武士所向披靡。遇有眾多人口、擅耕田種地之處,他們就命令當地老百姓交租納稅。但在北歐和西歐大部分地區,他們遭遇了當地人的反抗。戰車在這些地方不僅是實用的作戰武器,更是身份榮耀的象征,以至于公元前1200年左右,瑞典偏遠地區的首領竟用戰車陪葬。
戰車的政治影響
在世界其他地方,戰車的使用完全產生了不同的影響。比如,在遙遠的中國,距今4000多年前建立的夏朝已有戰車及小規模車戰。商朝的戰車御者于公元前1523年至公元前1028年間沿黃河中游打敗了,建立商朝,并使役當地農民。印度則剛好相反,講印歐語系的戰車御者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從伊朗草原來到這里。他們摧毀了印度河城市,開啟了印度“黑暗時代”。
對米諾斯和邁錫尼文明的影響
約公元前1400年,愛琴海錫拉島附近火山大爆發,引發猛烈海嘯,火山灰遮天蔽日??死锾貚u上的米諾斯文明湮滅。當然也有可能是,火山爆發后,希臘大陸的侵略者趁機而來,將克諾索斯神殿洗劫一空后廢棄。不管是哪種情況,海上控制權從克里特島轉移到希臘大陸上的邁錫尼。
克諾索斯的覆亡、邁錫尼的崛起與希臘戰車御者的出現極其巧合。海盜出身的邁錫尼國王既能駕船,又善御車馬。不過,在荷馬史詩中,邁錫尼人似乎并不擅車馬戰事。荷馬認為,邁錫尼武士駕車上戰場后,又下車步行,使用矛槍擊敵。也許,邁錫尼王在聽說戰車之前,就已經發展了自己的矛槍作戰法。雖然從敘利亞傳來的新武器——弓箭威力強大,但他們并不愿意使用。因為就像荷馬所言,從遠處射殺敵人是懦夫行徑,為英雄所不齒。
邁錫尼文明與米諾斯文明很相像。通過解析古克里特島兩種文字之一,我們知道,說希臘語的統治者在克諾索斯風雨飄搖之際就控制了政局。邁錫尼的統治者也說希臘語,并帶有亞該亞口音。而且兩種藝術風格高度相仿。專家認為,邁錫尼的宮殿很可能是克里特工匠裝飾的。這些匠人可能在戰爭中淪為俘虜,被押往邁錫尼做工。
米諾斯文明和邁錫尼文明的最大區別是戰爭的重要性與日俱增。邁錫尼宮殿四周布有重防,而克諾索斯根本沒有城墻。從荷馬史詩中,我們也可以窺見邁錫尼社會的尚武好戰習性。當然,荷馬生活在邁錫尼湮滅幾個世紀之后,當時,關于邁錫尼的說法很多,而且,詩人是從口口相傳的史料中選材,這些材料可以追溯到邁錫尼國王阿伽門農征戰四海的時代。但荷馬認為,關于阿伽門農遠征攻打特洛伊人的事實確鑿無疑。就連公元前1184年這一日期也與現代學者所知高度相符。在這一年,特洛伊被攻陷、燒毀。至于是誰毀滅了特洛伊,我們也只能依據荷馬的說法。此后不久,邁錫尼也走向滅亡。從北面而來、講希臘方言多利安語的侵略者于公元前1100年左右摧毀邁錫尼,希臘從此走向“黑暗時代”,就像幾個世紀前,雅利安人將印度帶入“黑暗時代”一樣。
近東的戰車帝國
因為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和埃及文明勢力范圍很廣,戰車征服者并未造成多大破壞。公元前1700年初,喀西特人乘戰車入侵美索不達米亞,像漢謨拉比一樣,將都城定于巴比倫。北去不遠,米坦尼人統治了亞述和敘利亞。從米坦尼人那里,安納托利亞的赫梯人學會了如何建造使用戰車。希臘的邁錫尼人很可能也是從米坦尼人那里學到了這門手藝。借戰車之威,赫梯人很快在安納托利亞建造了一個宏大的帝國。
公元前1730年至公元前1570年間,埃及受另一個名叫“希克索斯”的武士隊伍統治。希克索斯人吸納了幾個不同的語言群體。在其統治后期(可能從一開始),他們使用戰車,讓躁亂不安的子民就范。
雖然有戰車在手,喀西特、米坦尼和希克索斯王朝仍不堪一擊。他們人數不多,搶到土地后,占地而居,成為地主。從每個地產中收取的租子金額不小。他們把這部分收入不僅用在了保養戰車上,還用在享受文明生活的奢華上。不出幾代,這些征服者的后裔對豪家美室鐘愛有加,把兵旅生活的艱苦和戰爭的風險拋在了腦后。
這種情形對叛亂者有利。約公元前1570年,埃及人把希克索斯人趕出了自己的土地,建立了新王朝。此時,法老不再滿足于僅僅統治埃及這一塊疆土,希望把巴勒斯坦和敘利亞也納入囊中,因為這兩塊土地就是??怂魉谷说睦霞?。最終,埃及戰車軍隊穿過沙漠,征服地中海,并向北挺進托魯斯山脈。在南面,埃及軍隊越過尼羅河瀑布,深入努比亞軍事要地。努比亞盛產黃金,法老拿黃金付給戰車御者。這些人多數來自外邦,由他們組成的常備軍可隨時出動,攻擊敵人。再沒有別的統治者能坐擁這么多黃金,讓這么多士兵隨時待命。因此,在一段時期里,埃及軍強兵足,無人能敵。后來,遠在北方的赫梯人也對敘利亞產生了興趣。公元前1298年,赫梯人和埃及人在敘利亞北部卡迭石發動戰車大戰,埃及撤兵。不過,法老拉美西斯二世在退兵時,命人刻下銘文,宣稱埃及得勝。
卡迭石戰役前不久,米坦尼王國被亞述人推翻。跟埃及人差不多,亞述人也是采用新式戰車擊潰了舊主子。在這期間,喀西特人一直穩坐巴比倫,直到亞述人南進“解放”了美索不達米亞其他地區,結束了外族統治。不過,巴比倫人也不太情愿被亞述人統治。
戰車時代的宗教、文字和藝術
傳統信仰
在駝隊、軍隊和外交官往來穿梭于中東各地的背景下,有一種情況便難以想象。比如說,被敘利亞某小鎮供奉的神祇會召喚文明世界一端的埃及人,以及文明世界另一隅的亞述人,讓他們去懲罰不給他獻祭的當地居民。這聽起來雖然不可思議,但按傳統解釋辦法,災難就是這樣降臨的。
戰車入侵促進了各民族交往,加快了溝通交流,促使人們重新審視原有的宗教信仰。大家開始意識到,不能保護虔敬信徒的神祇不值得崇拜。與此同時,各地區關于世界形成和諸神統治的傳統互相沖突。如果說,一個為真,其余為假,那么,是不是也可以說,一個為假,其余都為假?
荒唐歸荒唐。人們不會很快把原有禮儀信條棄之不用。相反,他們會完完整整遵照傳統拜祭程式。這樣做一半是出于習慣,一半是為了確保自己沒有在神前怠慢,惹得神靈降罪。但如果事情是在很遠的地方發生,怎么可能只有一席神力統治全世界?一神論產生的時機已經成熟,但原有信仰紛紛攘攘,阻礙新事新境。能做的就是舍掉其他各神,強調一神法力無邊。因此,在巴比倫,祭司極力頌揚馬杜克,將其推到巴比倫主神位置,別的神祇顯得無足輕重,可有可無。
一神論起源:對太陽神阿托恩的崇拜
一神還是多神,曾讓埃及人大傷腦筋。??怂魉谷巳肭种?,埃及人洋洋自得,對尼羅河之外發生的事情置若罔聞。但當法老將統治版圖擴展到巴勒斯坦和敘利亞時,就不能再漠視埃及邊界之外的世界。但把埃及的政治宗教觀念強加給別的土地也并非易事。這些土地上沒有尼羅河,當地人對法老神力聞所未聞。
但是太陽無處不在。凡是穿越埃及和巴勒斯坦間茫茫大漠的人都不可能忽略太陽的威力。因此,埃及宗教改革者得出了這樣一條結論:太陽神阿托恩是大自然唯一真神,其他諸神均為虛假。公元前1380年,新一任法老走上王位,接受了這樣的觀念。為表示對阿托恩的尊崇,他給自己起了一個新名字——阿肯那頓,并禁止其他任何崇拜形式。因為法老宣稱自己具有神力,阿肯那頓的改革從嚴格意義上來講并非一神論,但這場改革進行得相當徹底。石匠被派到埃及各地,鑿掉太陽神阿托恩之外所有神祇的名字。底比斯的造物之神——阿蒙神就是此次清洗的主要目標。原因是,底比斯的祭司帶頭反對阿肯那頓。新都選在今天的泰爾埃爾阿馬那村附近。定都后,阿肯那頓著手重造傳統埃及藝術和建筑風格,以取悅阿托恩。要做到這一點,阿肯那頓必須拋掉嚴肅正規,關注當下,做到思想和行為開放。這種風格與埃及傳統藝術中的正襟危坐和莊重尊嚴形成了巨大反差。
阿肯那頓死后,改革運動即告終止。宗教反對勢力占據上風。首都遷回底比斯。新一群石匠被派往各地,將所有能找到的阿托恩的名字擦掉。阿蒙神祭司獨立于法老存在,握有更大權力。阿托恩崇拜湮滅無存。直到現代學者發掘阿肯那頓廢都時,才發現了阿托恩的一些碎片。學者將這些碎片拼在一起,發現了幾首獻給阿托恩的贊美詩,還有一個詳細記錄法老與遠在敘利亞、安納托利亞的統治者之間的外交函件。
埃及與以色列關系之謎
帝國時期的埃及和以色列的關系一直是個未解之謎。《圣經》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約公元前1950年,烏爾第三王朝末期,亞伯拉罕離開蘇美爾烏爾城,和他的追隨者、羊群云游四方,最后抵達迦南地。亞伯拉罕死后,以撒和雅各先后率領子民逃往谷物豐裕的埃及。雅各在與一位天使較力后,更名為“以色列”?!妒ソ洝飞线€有這樣的描述,雅各之子約瑟因見寵于父親,遭諸兄嫉妒,被賣身為奴。多年后,約瑟成為法老幕僚長。他把谷物贈給父兄,并揭露了自己的真實身份。雅各喜不自禁,一直居留埃及,直到離世。雅各的后裔也在埃及生活多年。后來,埃及一位“不認識約瑟”的法老開始迫害他們。上帝命摩西返回這片樂土。摩西遵照上帝諭旨,但在“以色列之子”實現目標前去世。于是,摩西的子民定居迦南。這塊土地正是很久以前亞伯拉罕的放牧之地。
現代學者還沒能找到埃及文字中任何與《圣經》故事相關的記述。有些學者認為,關于約瑟及其兄弟的故事可能是與??怂魉谷肭直恢鹩嘘P的民間記憶。但二者日期不符,而且??怂魉谷耸且哉鞣呱矸萏ど习<按蟮氐模⒎丘嚮臑拿?。一些學者認為,有著埃及語名字的摩西從阿托恩崇拜者那里得到了一神論的靈感,但這似乎也牽強附會。因為阿托恩崇拜并非嚴格意義上的一神崇拜。而且,摩西敬拜的神——耶和華與阿肯那頓尊崇的太陽神阿托恩完全沒有相似之處。簡而言之,不論從哪方面來講,埃及的文字記錄與《圣經》記述都不相符。如果沒有新的考古發現填補我們的認知空白,這一謎題將永不可解。
更簡單的文字形式
在戰車帝國時代,許多不同背景的民族聚合交融,促進了更簡單文字形式的發明。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設有完善的教育體系,專門培養書吏。因此,復雜的象形文字和楔形文字繼續存在,發揮作用。只要這種培養學習一直持續下去,就不會有重要變化發生。但在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的中間地帶,尤其在敘利亞和巴勒斯坦,存在某種混亂現象。比如,在敘利亞烏加里特鎮,考古學家發現了用六種文字寫成的文本。這里沒有建立教育體系,來解決如此復雜的文字教學問題。所以,那些沒有受過專門培訓的書吏發揮聰明才智,將書寫徹底簡化,發明了字母文字。
最早的字母
公元前1700年至公元前1500年間,在西奈和敘利亞北部某地,有人發現,不到30個符號就可以完全表達口語中的全部發音。秘訣在于將元音的變化忽略不管。比如,一個簡單的符號“b”可以代表“ba”、“be”、“bi”、“bo”和“bu”。因為敘利亞和巴勒斯坦所用閃語經常變換輔音和元音,讀者不難把正確的元音和輔音組合在一起。比方說,“b-n-n”和“banana”看起來可能不像,但只能讀作一個音。因此,書吏發明的東西實際上是只記錄輔音的字母。
這種發明讓學習變得相對簡單。相比原來的書吏動輒背誦記憶成千上萬個符號,只學習不到30個符號可謂簡單之至。其實早在公元前1300年,陶器碎片上的文字片段就證明,普通老百姓已經學會了如何書寫。他們有時還用這種方式記下不少雞毛蒜皮、家長里短。
而且,更簡單的文字形式讓知識從專業人士傳播到普通百姓成為可能,但這種傳播進展得非常緩慢。祭司不太樂意記下圣歌圣事,讓平頭老百姓閱讀。實際上,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的祭司和書吏執意使用過去那種復雜文字。一直到基督紀元,象形文字和楔形文字才壽終正寢。同樣,其他一些知識也為特殊群體所把持。他們覺得傳之大眾對自己沒什么好處。因此,雖然文字形式簡化了,卻并沒有發生多大變化。直到文學脫胎而出,新思想才得以開放,新知識得以獲取。這種顯著變化在公元前1000年后姍姍來遲(見第四章)。
紙莎草和羊皮紙在書寫中的應用
除文學外,第二個書寫形式的變化也值得注意。美索不達米亞人使用泥板寫字,烘干后堅硬易碎。埃及人把文字刻在石頭上。后來,人們開始用筆墨在展平的莎草紙上寫字。莎草紙呈條形,卷在一支木棍上。寫字的人一列一列書寫,邊寫邊打開紙卷。讀的人不用翻頁,而從一支木棍上攤開紙卷來看,讀完一卷后,再從下一支木棍上展開讀下一卷。莎草紙跟現代紙張很像,但更厚,表面也不很光滑。只有埃及才長有紙莎草。莎草紙制作業在埃及是重要產業。
許多個世紀以后,人們發明了羊皮紙,取代莎草紙。制作辦法是:把羊皮割成薄薄的一層,再不斷揉搓,直到表面光滑為止。在不生長埃及紙莎草的地方,羊皮紙尤為重要。
使用筆墨
把蘆葦稈從中段以上劈開,通過毛細管作用控制墨水流量,可以制成筆。不過,使用筆墨后,字體形狀也跟著發生改變,圓潤流暢的草寫體由此產生。這種字體多應用于正式函件書寫,就像今天的書面文字采用打印字體一樣。
公元前1200年,新一輪侵略開啟了中東歷史的新篇章。人們手中備齊了所有的書寫工具,文字學習變得至關重要。但是關鍵性突破是在很久以后才實現的。突破的契機是,古猶太人編纂了自己的宗教經典,并圍繞學習經典、恪守上帝訓教,建立了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
藝術和社會
中東人生活的其他方面還沒有受到戰車侵略的太大影響。戰車御者沒有制訂重大的新法和準則。埃及人、赫梯人和第一個亞述帝國沒有在漢謨拉比建立的政府體系下取得進展。經濟關系也沒有發生根本改變。絕大多數人仍以務農為生,無法積極參與到文明更高層次。遙遠地區之間的商業和軍事聯系大大增多。但軍事行動毀滅了安定平和的文明(此類文明可能受祭司管理),如克里特文明和印度河流域文明,也給宣揚巨石神力的祭司出海遠航、傳播教義增加了不安全因素。陌生人不再被視為遠道貴客,反而有可能遭劫被害。小船不敢在晚上停泊在不熟悉的海岸。出海遠游變成了軍事遠征。船員兼做海盜。到了荷馬時代,“船員就是海盜”這一觀念已經司空見慣。
這一時期也沒有出現引人入勝的藝術新風格。除了阿肯那頓開展的短期試驗外,埃及藝術幾乎沒有發生變化。拉美西斯二世等多位法老曾在短時間內新建了大量紀念碑。為趕工期,追求大體量,不求高雅精致。不過,圖坦卡蒙墓裝飾精美絕倫,展現了埃及高超的手工藝水準,讓人想見法老宮殿的富麗奢華。圖坦卡蒙是阿肯那頓的兒子,在位時間僅短短幾年,死時尚未成年,陵寢一直不為人知。1922年,圖坦卡蒙墓重見天日??脊艑W家發現整整一間屋子里堆滿了家具和奇珍異寶。黃金之多,前所未見,超乎想象。
在文明世界其他地方,藝術一如既往,映照整個時代。在美索不達米亞文明中心及周邊所有地區,藝術風格交會融合,各地差別不大。
結論
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200年間,中東人學會了如何在灌溉不興之地上建造復雜的文明社會。貿易和戰爭促使文明向蠻族邊地傳播。另外,地中海為海路聯系提供了便利,激發克里特人創造了一個獨特不凡的新文明。
公元前1700年左右,文明拓展遭遇挫折。生活在草原上或比鄰草原而居的蠻族學會了御馬駕駛輕便靈活的戰車,將機動性和攻擊力合二為一。乘馬力之快,這些戰車御者可在保全自己的同時,擊潰任何敵人。因此,在這種新式戰爭興起之初,戰車侵略者所向披靡,將中東納入麾下,又將興盛于印度和克里特島上幾百年之久的文明毀于一旦。但在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因當地文明發展較早,發展水平更高,侵略者未能建立新帝國。后來,這些地區的民眾學會了制作和駕駛戰車,奮起反抗,推翻了侵略者。
在戰車侵略時代及隨后一段時間里,不同地域民族交往加深,中東許多人開始質疑原有宗教觀念。埃及經歷了宗教革命,一度將太陽神阿托恩尊于萬神之上。后來反對勢力居上,舊禮儀信條復辟。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的祭司和書吏殫精竭慮保護復雜古文字。但在兩地區之間的其他地方,書吏培訓教育體系的不完善反成有利條件。公元前1300年,字母系統成為新文字,簡化了文字書寫。今天我們所用的字母就是從這一古老的發明延續而來。
戰車時代及其后帝國興衰產生的最大影響不在于中東之變,因為這樣的變化相對來說并不出奇。公元前1700年至公元前1200年這五百年間,印度、中國、希臘三地的戰車征服者為三個嶄新獨特的文明風格打下了根基。這三個文明注定要在世界史涂上濃墨重彩。我們將在以后的章節中逐一考查。但最開始,我們還要繼續講述中東古代史,一直講到公元前500年。因為正是從這個地方,希臘和印度汲取了重要的技藝知識,塑造了各自卓異不凡的文明風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