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jié)
書友吧 1評論第1章 自序
這是我在中央電視臺社會與法頻道《法律講堂(文史版)》播出的《明清奇案》的部分講稿,現(xiàn)在結集出版。節(jié)目錄制持續(xù)幾年,不知不覺已經(jīng)播放200余集次,如果全部匯集在一起,篇幅會很大,不但制作成本提高,讀者也難以承受高額的書價,故此將明清兩代分開,獨立成書,此為《柏樺講明代奇案》。
明代共計16個皇帝,也有人認為是17個皇帝,按照明代開創(chuàng)、守成、禍亂、中興、衰敝五個分期,這16帝或17帝分屬于各個時期。開創(chuàng)期(1368—1424),歷洪武、建文、永樂三帝,共計56年。守成期(1425—1505),歷洪熙、宣德、正統(tǒng)、景泰、天順、成化、弘治6帝7年號,共計80年。禍亂期(1506—1566),歷正德、嘉靖2帝,共計61年。中興期(1567—1586),歷隆慶、萬歷2帝截至萬歷前14年,共計20年。敗亡期(1587—1644),歷萬歷十五年(1587)以后、泰昌、天啟、崇禎4帝,共計57年,如果按照17帝的說法,弘光帝應該納入,則延續(xù)到1645年。
按照16帝的說法,明代歷史是277年;按照17帝的說法,明代歷史有278年。在這段歷史時期內,出現(xiàn)過各種各樣的案件,即便是丟失了大量史料,其數(shù)量也難以統(tǒng)計。在眾多的案件中,選擇一些“奇案”在中央電視臺社會與法頻道播講,并不是出于“獵奇”,而是要通過對“奇案”的解析,使人們關注這段歷史。
案件之所以稱“奇”,是因為案情離奇帶有懸疑,能夠引起人們的興趣。因為離奇的案情中有奇聞、奇緣、奇觀;懸疑之中有奇怪、奇險、奇遇;除此之外,破案過程中的神奇,不但蘊含著司法官員的智慧,而且還有許多審訊的技巧。各有特色的偵查技巧,有奇才、奇行、奇技;合乎情理的推理,有奇思、奇略、奇情、奇想;出乎意料的取證,有奇道、奇中、奇妙;出色的審理過程,有奇人、奇談、奇特。凡此種種“奇”,不但蘊含著人類的善惡智慧,而且體現(xiàn)著人的思想、思維、理念,既有天理、國法、人情的交融,又有情理法的碰撞,最終可以從“奇”字領悟人生。通過對奇案的解析,可以看出法律是天理、國法、人情的有機統(tǒng)一,因此良好的法律應該合乎天理,順乎人情,能夠被社會公眾自覺信服和自愿遵守。
本書所選奇案,偏重于天理、國法、人情,因為在明代司法實踐過程中,往往是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威之以法,在案件審理過程中,無論是統(tǒng)治者,還是司法官員,都會考慮天理、國法、人情兼顧,在不違反國法的前提下,重視天理、人情,以達到明刑弼教、辟以止辟、刑期于無刑的目的。通過奇案審理過程,了解統(tǒng)治者及司法官員是如何將天理、國法、人情有機地融入斷案之中。在審判過程中又如何把握天理、國法、人情的尺度?最終了解司法官員,在不違反國法的情況下,上不拂上司之美意,中不負自己之良心,下不逆屬民之感情。這樣則可以在了解明代司法審判一般情況下,對現(xiàn)代的司法審判提供一些啟示。
《明清奇案》自2012年7月21日在中央電視臺社會與法頻道《法律講堂(文史版)》首次播出以后,承蒙廣大觀眾的厚愛,在網(wǎng)絡上也有些評論。值得欣慰的是,鼓勵者居多,提出善意建議者更多,都期望能夠將《明清奇案》節(jié)目好好地做下去,使人們在了解明清社會歷史文化以及法制狀況的同時,學到一些知識。基于此,在《法律講堂》兩任制片人權勇、蘇大為,副制片人陳德鴻,責任編導李燕佳、榮早、司洪濤等的支持下,已經(jīng)開始《明清御批案》的錄制工作,很快就會播出,此后還要錄制《明清刑事檔案》系列,希望能夠與廣大觀眾、讀者分享其中蘊含著的深厚法律文化,為弘揚中華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而盡微薄之力。
柏樺于南開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