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件發生在明代成化年間的徽州府。這一年,進士出身的樂宗禹,歷盡宦海風波,榮升徽州府知府。俗話說:升官心情好,有子萬事足。樂知府自從中了進士以后,宦途可以說相當順利,不斷升遷,因此心情很好。心情好,自然家事也好,為官10年來,居然添了3子,可謂是官場得意,家庭美滿。古語有云: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誰想到剛剛升到徽州知府,年方10歲的大公子,就得了癆病,遍請名醫,就是治不好,樂知府不由得心急。這一天,孩子忽然覺得口渴,但各種湯水都索然無味,希望能夠吃西瓜。時值陰歷六月,正是西瓜下市季節,要找西瓜也不是什么難事。
大公子是長子,樂知府十分疼愛,恨不得要星星給星星,要月亮給月亮,如今得了癆病,已經是心焦得不得了,孩子要西瓜,焉能不滿足?所以派遣本府公差黃德到市場去采買。黃德領命,便到市場上去買,當然要買好的。走遍各個瓜攤,所見的瓜,不是生,便是小,總不能夠滿意,忽然發現一個瓜攤上的瓜特別大,而且是青如玉,真乃是“世間異物,瓜中之王”。黃德不由動心,便上去討價還價。攤主開價便要七分銀子,黃德說:“這么貴的西瓜,豈不是宰人嗎?能否便宜一些?”
攤主說:“物以稀為貴,你如果能夠在徽州府找到這樣大的西瓜,我就倒找你七分銀子!這可是找遍徽州府都不能夠找到的,我販瓜幾十年,也從未見過如此大瓜,能夠不貴嗎?您要買就買,不買也休得還價。”
黃德說:“你也不看看是誰要買,這可是知府大人特命我來買的,說實在的,這樣貴的瓜,只有知府大人買得起,一般人還不被你嚇死?你也不要與我貧嘴,給你五分銀子,給我送到府衙,不然知府大人怪罪下來,你我都沒有好果子吃!”
攤主見知府大人要買,也不敢不答應,最終以六分銀子成交,將西瓜抬到府衙。樂知府見到此瓜,不由吃了一驚,心想:“我歷官南北,從未見如此大的西瓜。但見這瓜長近三尺,粗大如桶,估摸有百十來斤。如何才能夠長成這樣大呢?莫非種瓜者有何秘訣?如果得知秘訣,將此瓜推廣種植,還怕徽州府民人不會因此富有,而徽州瓜從此也可以名揚天下。”想到此,樂知府便讓黃德把賣瓜人帶到花廳問詢。
樂知府問攤主:“你姓甚名誰?這瓜是你自種?還是販自何方?”
攤主回答:“小的名叫周繼生,自幼與父親種瓜為生,所販之瓜,乃是自家瓜園所產,向來是自產自銷,并非販自他人。”
樂知府說:“你的瓜是一直都長得這樣大?還是偶爾長這樣大?要想長這樣大,你是如何澆灌施肥的?若是能夠告訴本官,定會有賞,且會任命你為瓜頭,負責向本府所有瓜戶推廣,若是全府都種成這樣的瓜,你的功勞,連朝廷都會予以表彰的。”
周繼生說:“老大人您過獎了,小的并沒有什么本事。若說這大瓜,今年的確可以成為狀元。要知道我們徽州每年到西瓜上市的季節,都要選一個狀元瓜,然后交到寺院供奉。這個狀元瓜不知道出自誰的瓜園,而今年小的瓜園西瓜長得極好,老大人買的不算最大,小的瓜園還有更大的,準備競選瓜狀元。”
樂知府聽完,覺得奇怪,便說:“如此甚好!不知道能否帶本官到你的瓜園去看看?”
周繼生說:“老大人想看,小的怎敢不從?但小的西瓜還沒有賣完,這些瓜如何安置?”
樂知府說:“西瓜你不用管,本官全部買下,賞賜給各屬下,銀子由本官付,你只管帶本官看你的瓜園即可。”
周繼生只好帶著樂知府一行人來到自己的瓜園。樂知府舉目望去,但見瓜園的西瓜都長得一般,沒有什么奇怪的,只有一處西瓜長得很大,其中一個大瓜,比黃德買的還要大,長約四尺,徑約二尺,約莫有二百多斤。為什么三畝西瓜園,只有此處長這樣大的瓜呢?樂知府覺得奇怪,就圍著大瓜轉了幾圈,感覺這個瓜實在異常,想必此地有什么怪異?便讓黃德率幾名衙役把大瓜抬走,就讓他們在大瓜所在之處往下挖。
黃德等人也不敢違命,只好找來鐵锨鎬頭,往下挖去,才挖下去二尺有余,就發現一具死尸。樂知府命令將死尸取出,放在木板上,然后親自上前驗看。但見尸體已經有些腐爛,但面目尚可依稀辨認,乃是一具男尸,頭上有明顯刀痕,心窩之處也有一處刺傷痕跡,顯然是被人殺害。但這是誰殺害的呢?樂知府第一懷疑的嫌疑人,當然就是周繼生了,所以命衙役將周繼生鎖拿到府衙,開堂審訊。
樂知府喝道:“你這沒天理的畜生,竟敢謀殺人,埋在自己的瓜園之下,該當何罪?還不從實招來?免得皮肉受苦!”
周繼生高呼冤枉,申辯道:“小的世代種瓜,十里八鄉的人都認識小的,是有名的老實人,如何敢謀殺人?大老爺冤枉小的了,小的真的不知道死者是何人,為什么埋在小的瓜園之內,還請大老爺明辨。”
樂知府道:“大膽刁民,還敢詭辯,不打如何肯招?”于是傳令衙役用刑。幾十板子打下去,周繼生就是喊冤枉,誓死不肯招。既然不肯招認,也沒有什么線索,就無法判決。樂知府見周繼生不肯認罪,知道再用刑也不會得到什么線索,便眉頭一皺計上心來,對所有在堂之人說:“這廝既然不肯招認,再打下去也不會有什么結果。要知道本府為陽界之官,城隍為陰界之長。我太祖高皇帝曾經認為城隍:‘以鑒察民之善惡而禍福之,俾幽明舉不得幸免。’也就是說,城隍能夠知道本府活著的人之善惡,最終要懲惡揚善,即便是死者,也不能夠幸免。如今死者是誰?城隍定然知道,而死者是何人所殺?城隍也應該知道,所以此案就拿城隍是問。左右聽了,本府明日到城隍廟去審問城隍,爾等準備刑具,如若城隍不招認,就給城隍用刑,定然會審出真情。”
知府要審問城隍,這可是天大的新聞,在堂之人莫不瞠目結舌,只有周繼生暗自慶幸自己終于可以免于受苦,哪里會想到樂知府另有打算呢?樂知府想:“周繼生不肯招認,或許真的不是他殺人,要不然也不敢帶本府去瓜田查看。再說了,如果是他殺人,也應該深埋地下,為什么所埋僅二尺呢?看來必有原因。”想到此,就把親信頭目傳來,如此這般地交代一番。等親信頭目領命而去,樂知府又命人廣貼告示,聲言審城隍之事。
知府要審問城隍的事情不脛而走,一夜之間,整個徽州府的人都知道了。城隍廟本來就是本府百姓經常禮拜祈禱的場所,也是四方商賈做買賣的地方,更建有戲臺,由各地的戲班子輪流演戲,是個非常熱鬧的地方,如今知府要審問城隍,早已經是萬人空巷,涌向城隍廟,那城隍廟真是人山人海。
巳時許,也就是上午9—11時,人們聽到9聲鑼響,知道樂知府就要到來了。為什么人們聽到9聲鑼響,便知道是知府即將到來呢?原來明清官員出來,要擺開儀仗,前面有人鳴鑼開道。知縣出巡敲擊7聲,寓意是:“閑雜人等,快閃開!”知府出巡敲擊9聲,寓意是:“官吏閑雜人等,快閃開!”督撫出巡敲擊11聲,寓意是:“文武官吏閑雜人等,快閃開!”皇帝出巡敲擊15聲,寓意是:“王公貴族文武官吏閑雜人等,快閃開!”因此,人們聽到9聲鑼,就知道是知府要來了。樂知府的大轎來到城隍廟,衙役驅趕人們,讓開一條道。樂知府從轎子上下來,由兩個親信帶路,進入廟中。
樂知府來到城隍塑像前,先焚上三炷香,插在案上的香爐里,然后也不知道默默祈禱些什么,隨即從案上拿起簽筒,搖了搖,從中蹦出來一支簽子。樂知府拿起來一看,上面寫道:“重陰在上,鬼氛浮游,中庭水深,臺下行舟。”然后讓人把周繼生帶上來說:“這個簽是大兇,顯然那個人是為盜賊所害,現在鬼氣陰森,猶如庭院中積水很深,你要舉步也艱難,幸好臺下可以行舟,你還有一線生機。現在如實招來,還來得及!”
周繼生說:“老大人,我不懂什么簽語,也不知道是何人殺害了那個人,肯定是有人栽贓陷害,還求老大人為小的做主。”
樂知府說:“你認為是栽贓陷害,那么你與何人有仇?”
周繼生說:“小的一直與人為善,并無仇人。”
樂知府說:“若無仇人,焉能說人栽贓陷害?定是你謀財害命!若不實說,你將抵命。”
周繼生說:“我沒有仇人,卻不免與人發生口角。就是我那鄰居楊八,見我瓜園的西瓜長得好,時常來偷竊,被小的抓到,曾經將他毆打,不知道這算不算是仇人。”
樂知府說:“既然如此,你可將楊八指認出來,本府詢問他。”
周繼生環顧四周觀看的人們,發現楊八正在觀看,便指認出來。樂知府命衙役將楊八帶到面前說:“大膽楊八,謀財害命,栽贓陷害,還不從實講來,免得本府大刑伺候!”
楊八說:“老大人可不要冤枉好人!周繼生那廝陷害我,老大人怎么能夠聽信他的話呢?再說了,殺人應該是有憑有據。老大人無憑無據,為什么就說是我圖財害命,栽贓陷害呢?”
樂知府說:“本府剛才在城隍前祈禱,城隍告訴我,是楊八謀財,殺死路過客商,將尸體埋在周繼生的瓜園。要知道陰界由城隍掌管,你是欺瞞不得的!”
楊八聽罷,先是一驚,接著便平靜下來說:“城隍靈驗,世人皆知,但也須有憑有據,如今城隍的證據何在?”
樂知府說:“好利口!你以為城隍會冤枉你嗎?不但城隍不會冤枉你,本府也不會冤枉你。來人啊!把證據呈上來!”
樂知府說罷,早就有幾個親信將一個皮箱呈了上來。原來樂知府向親信頭所交代的事情就是查找贓物。當眾打開皮箱,發現箱內乃是一把尖刀,還有兩錠約10兩的白銀,一串瑪瑙佛珠。楊八見狀,大驚失色,不等樂知府開口,便說:“小的情愿從實招來,還望老大人饒命!”說罷便一五一十地交代了罪行。
原來,在去年八月十五,有湖廣販棗的客人張伸興,因為著急趕路,錯過了宿頭,便來到楊八家,請求借宿一晚,答應給借宿費用。楊八見有錢賺,也欣然答應,準備飯食,還拿出深藏三年的老酒。席間,楊八提了一下張伸興的皮箱,覺得沉重,知道里面定有銀兩,便死命地勸張伸興喝酒,直到他醉倒,然后用刀直劈其頭,順手又一刀刺入心窩。可憐那張伸興連喊一聲的機會都沒有,便一命嗚呼了。殺了人以后,楊八便把尸體抬到周繼生的瓜園,匆忙挖了個坑掩埋了,自以為神不知鬼不覺。打開皮箱,發現有30余兩白銀,一串瑪瑙佛珠,還有幾件換洗的衣服,也沒敢花用,便深深地藏起來,半年以后才敢花用一些,而大部分都在。誰知道樂知府在城隍廟祈禱,居然拿出這些贓物,如今只好請求知府開恩了。
說到這里,大家會產生疑問。樂知府祈禱城隍,真的得到神明的提示了嗎?贓物又是從何處而來?
原來,樂知府對周繼生用刑,見其死不肯招,便猜測他應該不知道殺人之事,要不然他不會爽快地答應樂知府到瓜園去查看。那么是誰殺人呢?樂知府也很難了解。要是大張旗鼓地調查,想必是人心惶惶,最終也不會有什么結果。因此,樂知府決定用到城隍廟審城隍的辦法,把人們的注意力吸引到城隍廟,而派出自己的親信到周繼生住所進行暗訪,通過街坊四鄰之口,得知楊八所種的西瓜并不好,卻有閑錢買地,似乎發了橫財。
親信們將調查結果報告知府,樂知府便讓親信趁自己到城隍廟審城隍之時,突擊搜查楊八的家,獲取贓物,所以當周繼生指證楊八時,樂知府能夠將贓物當眾展開。其實,楊八殺了湖廣客商,也沒有人知覺。不過,有了橫財,終究不能夠死守,半年以后,便用這些錢買地,也就露了財,才被樂知府的親信訪得,最終搜查到贓物,被樂知府審出實情,自然也就免不得受到法律的制裁。
按照《大明律·刑律·人命·謀殺人》條規定:凡謀殺人,若因而得財者,同強盜,不分首從論,皆斬。顯然楊八不能夠免于一死,更何況“天之生物,唯人為貴”,楊八為了30兩銀子,竟然殺害無辜,可謂是“草木為之凄慘”,真乃“謀財害命,死有余辜”。因此樂知府將楊八擬為斬刑,逐級申報之后,得到核準,最終將楊八押赴市曹斬首。按照《大明律·名例·給沒贓物》條規定:正贓見在者,要還官、給主。湖廣客商因為不知道具體籍貫,贓物無法給主,而周繼生卻因案件牽連,受到刑訊。為此,樂知府將贓銀一半入官,一半給周繼生,算是補償。這正是:
蝎毒蛇惡謀人產,神鬼英靈心不甘。
此案樂知府從西瓜長得奇異,便想到培育良種,打造名牌以發展徽州經濟,可見其關心民生,但來到瓜園,發現奇異。為什么同是一個瓜園,別的西瓜都長得一般,唯獨這處的西瓜長得異常大,便認為此處土壤有些怪異,所以讓人開挖,也沒有想到挖出尸體。當尸體挖出之后,瓜園主人當然免不得嫌疑,所以進行刑訊。殺人償命,這是當時百姓都明白的道理,抵死不承認,也在情理之中。樂知府從瓜園主人抵死不承認,能夠確認他不知情,反而用審城隍的辦法,改變人們的注意力,人不知鬼不覺地展開調查,搜出贓物,最終破獲殺人案件,可謂是善為謀者。因此好事者記載樂知府斷明此案以后,其長子的癆病也就痊愈了,而且是“不藥而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