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

書友吧

第1章 逐鹿中原(1945—1949)(1)

歷程

上黨、平漢戰役

1945年8月15日,對中國人民來說,是一個難忘的日子。歷經十三年的抗日戰爭,終于取得了最后的勝利。

8月15日中午,日本天皇裕仁以廣播《終戰詔書》形式宣布無條件投降。

中國人民歡慶勝利,但是和平并沒有到來。

蔣介石又挑起了內戰。

盤踞在晉西南的國民黨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充當了急先鋒。

8月中旬,閻錫山部主力在日偽軍的接應下進占太原及其附近地區。8月16日,閻錫山按蔣介石的密令,命令其第八集團軍副總司令兼第十九軍軍長史澤波率領第十九軍、第六十一軍的主力4個步兵師及1個挺進縱隊(相當于師),從臨汾、浮山、翼城侵入晉冀魯豫解放區心腹地帶上黨地區,下旬占領了我從日偽軍手中解放的襄垣、潞城及被我地方武裝包圍的長治、長子、壺關、屯留等城。

上黨,是山西省東南部以長治為中心的地區,自秦漢置郡以來就是晉東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它東控太行,西據太岳,自古就是軍事要地。因那里地勢高,所以稱為上黨。

閻錫山進占上黨,有著特殊的戰略意義。從整個戰局看,當時蔣介石正從其大后方西南、西北調集大軍向華北、華中、華南各解放區陸續開進。蔣介石率先在華北的行動,一個重要的目的,就是為了進而占據東北。閻錫山的這一步是蔣介石實現“搶占華北,爭奪東北”戰略部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從局部看,閻錫山企圖以一把刀子插入上黨,分割我太行、太岳兩根據地,進而占領整個晉東南,然后把晉冀魯豫軍區的主要兵力逼到山區予以消滅,恢復其在山西的反動統治。

蔣介石在積極準備內戰的同時,又在一個月內三次電邀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赴重慶談判,企圖用假“和平”手段,以共產黨人到國民黨政府中去“做官”為交換條件,讓中國共產黨交出軍隊和解放區,達到消滅革命力量的目的。

這時的美國政府也改變了不贊成中國發生內戰的態度。

中國共產黨人的態度是堅持和平,反對內戰;方針是針鋒相對,寸土必爭。

毛澤東以大無畏的革命家氣度,準備飛赴重慶,參加國共談判。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戰爭已經在晉冀魯豫解放區的門口打響了。

晉冀魯豫解放區,西起同蒲路,與晉綏解放區相鄰;東抵津浦路,與華東解放區相接;北起正太路、德石路,與晉察冀解放區相依;南至黃河,黃河以南有中原解放區。這是華北戰略區的中央大門,它堵著國民黨軍隊向北進攻的道路,成為國民黨軍隊進攻的重點。

上黨又是重點中的重點。

軍情急如火。中央軍委和毛澤東就如何消滅侵入上黨的閻錫山部做了部署。

8月20日,中共中央決定統一太行、太岳、冀南、冀魯豫解放區的領導,組成了由鄧小平任書記、薄一波任副書記的中共中央晉冀魯豫中央局;成立了以劉伯承為司令員,鄧小平為政委,滕代遠、王宏坤為副司令員,薄一波為副政委,張際春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李達為參謀長的晉冀魯豫軍區,統一領導太行、太岳、冀南、冀魯豫4個區黨委和4個軍區。

當時,在上黨前線的只有參謀長李達一個人。

8月25日,劉伯承、鄧小平、滕代遠、薄一波、張際春率晉冀魯豫軍區指揮員陳賡、楊得志、陳再道、陳錫聯、王近山等人,乘坐當時美軍駐延安觀察組的一架道格拉斯運輸機回到了太行根據地。當時,美軍并不知道我方的意圖,也不知道乘坐人員的身份。

劉鄧一行此前是去延安參加黨的“七大”的。鄧小平去得晚一些,他是在“七大”結束后接到毛澤東的電報緊急趕到延安的。在黨的“七大”上,鄧小平當選為中央委員,這是他第一次進入中央委員會。

劉、鄧等人一下飛機就上了前線,那里的仗已經打得熱火朝天了。

8月26日,中央軍委指示晉冀魯豫軍區領導:集中太行、太岳軍區主力首先殲滅閻錫山進入長治的部隊,收復上黨地區,消滅心腹之患。

8月29日,劉、鄧作出了晉冀魯豫地區的整個戰略部署,并電報中央軍委。

部署經中央軍委同意后,晉冀魯豫軍區決定:劉、鄧、張會合李達參謀長,指揮上黨戰役;滕代遠、薄一波即赴冀魯豫平原地區指揮那里的部隊行動,并準備平漢線上的作戰。

劉伯承、鄧小平、張際春等在進行戰前動員時,首先向集結待命的干部、戰士傳達了黨的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的精神,講當時國際國內的形勢和打好上黨戰役的決心。鄧小平指出:根本問題是抗戰勝利果實落在誰手里的問題,蔣介石、閻錫山伸手來搶,決不能讓他們搶走。毛主席在赴重慶之前說過“只有你們打得好,我才能談得好”。我們上黨戰役打得越好,殲滅敵人越徹底,毛主席就越安全,毛主席在談判桌上就越有力量。我們不要辜負黨中央和毛主席的期望。鄧小平向參戰將士發出了“打好上黨戰役,支援毛澤東主席赴重慶談判”的號召。劉伯承說,蔣介石的軍隊沿5條鐵路開進,5只爪子伸開向我們撲來了。人家的足球向我們華北解放區的大門踢過來了,我們要守住大門,保衛華北解放區,掩護我東北解放區戰略展開。平漢、同蒲是我們作戰的主要方向,但現在的問題是閻錫山侵占我上黨6城,在我們背上插一把刀子。芒刺在背,脊梁骨發涼。不拔掉這把刀子,心腹之患未除,怎么放得下心分兵在平漢、同蒲去守大門呢?

“為保衛勝利果實而戰”“為支援毛主席談判而戰”的口號激勵著廣大指戰員。他們紛紛宣誓堅決殲滅敵人,爭取戰役勝利,并以飽滿的革命熱情投入了戰前練兵。

9月7日,軍區下達發起上黨戰役的命令。10日,戰役正式發起。

這是抗日戰爭勝利后,晉冀魯豫軍區部隊對國民黨軍隊進行的第一個大戰役,也是軍區部隊由分散的游擊戰向集中的運動戰轉變的第一個大戰役。戰役開始后,9天內連克襄垣、潞城、壺關、屯留、長子5城,殲敵7000人。駐守長治的閻錫山部隊完全陷入孤立。

從9月20日起,開始合圍長治。

長治是上黨地區的首府,城高壕深,工事堅固,守敵是閻錫山的第十九軍軍長史澤波所轄的3個師,1萬余人。

9月24日,我圍城部隊正式攻城。

閻錫山為了救援長治孤軍被圍,派第七集團軍副司令彭毓斌率第二十三、第八十三兩個軍的6個師和省防軍兩個師,共2萬多人,于28日進抵沁縣以南;同時急電長治守軍軍長史澤波:“上黨必爭,長治必守,援軍必到,叛軍必滅。”以穩住陣腳。

由于連日陰雨,給我攻城部隊帶來一定的困難。敵援軍將至,我又久攻不下,在此緊急關頭,劉伯承、鄧小平決定變攻城為圍城打援。除留一部繼續佯攻長治,吸引援軍繼續南下,并準備殲滅由長治出城接應之敵外,我部隊主力兼程北上,在地方武裝的積極配合下,將閻軍合圍于老爺嶺、西窳、磨盤垴至榆林地區,經過數晝夜激戰,于10月6日敵除2000余人逃回沁縣外,其余全部被殲。彭毓斌被擊斃,數十名高級軍官被俘。

敵援軍被殲,守城閻軍頓成甕中之鱉、驚弓之鳥。史澤波于10月8日夜趁大雨濃霧棄城西竄,企圖橫穿太岳山,逃回臨汾、浮山和翼城。我野戰部隊和地方人民武裝部隊在“拼命抓住敵人”的口號鼓舞下,忍受饑餓疲勞,日夜追擊,于10月12日在沁河以東之將軍嶺及桃川地區全殲逃敵,包括史澤波在內的近萬名官兵當了俘虜。至此,歷時30余天,共殲敵12個師及1個挺進縱隊共3.5萬人的上黨戰役勝利結束。除沁縣外,晉東南地區全部解放。

上黨戰役的勝利,給進犯解放區的國民黨軍以迎頭痛擊,不僅鞏固了晉冀魯豫解放區的后方,而且加強了中國共產黨在重慶談判中的地位。蔣介石原指望在重慶談判桌上以此為籌碼,沒想到全副武裝、趾高氣揚、氣勢洶洶的國民黨軍隊竟會一敗涂地。

蔣介石又惱又恨又無可奈何,只好在談判桌上乖乖地簽訂了《雙十協定》。

敗軍之將史澤波對陳賡這樣說:“抗戰八年中,貴軍在上黨地區和日軍作戰,日本投降后,我們來搶占地盤是不對的。不過,沒想到失敗得這樣快,真是天助你們。”

上黨戰役的勝利為我軍主力在漳河以北組織殲滅戰,為全力殲擊平漢線北犯的國民黨軍開辟了廣闊的有利戰場,在軍事上為我軍贏得了戰略上的主動。經過這次戰役,我軍大量補充了裝備、彈藥和兵員,提高了正規作戰的水平,加速了由游擊兵團向正規兵團的轉變。10月14日,也就是在戰役結束后的第三天,晉冀魯豫軍區司令部寫出了《上黨戰役經驗的初步總結》,劉伯承、鄧小平將戰役經驗電報了中央軍委。

在談到上黨戰役的經驗時,劉伯承、鄧小平說:“我們上黨作戰是經過奪城打援、圍城打援、消滅突圍逃竄之敵的三種形式與過程。”

毛澤東曾高度贊揚上黨戰役的偉大歷史意義。他在《關于重慶談判》的講話中說:

現在有些地方的仗打得相當大,例如在山西的上黨區。太行山、太岳山、中條山的中間,有一個腳盆,就是上黨區。在那個腳盆里,有魚有肉,閻錫山派了13個師去搶。我們的方針也是老早定了的,就是針鋒相對,寸土必爭。這一回,我們“對”了,“爭”了,而且“對”得很好,“爭”得很好。就是說,把他們的13個師全部消滅。他們進攻的軍隊共計3萬8千人,我們出動3萬1千人。他們的3萬8千人被消滅了3萬5千人,逃掉2千人,散掉1千人。這樣的仗,還要打下去。

上黨戰役剛剛結束,鄧小平和劉伯承又受命指揮平漢戰役。

國共雖然簽訂了《雙十協定》,但是,毛澤東認為:“已經達成的協議,還只是紙上的東西。紙上的東西并不等于現實的東西。”他看透了蔣介石的心思,估計蔣介石會進一步擴大進攻解放區的規模。毛澤東強調:“不給敢于進攻解放區的反動派很大的打擊,和平是不會來的。”

事態的發展和毛澤東預料的一樣。

蔣介石進攻華北、搶占東北的步子邁得更快了。

國共兩黨爭奪東北的斗爭在平漢路上展開了。

10月12日,毛澤東致電鄧小平、劉伯承,指示:“山東、華東主力轉移至冀熱遼區及東北,至快還需一個月,各部隊到達后,布置戰場,熟悉地形,初步完成準備,至快亦須兩至三個月。因此,我們阻礙和遲滯頑軍北進,是當前重要的戰略任務。”“我太行及冀魯豫區可集中6萬以上主力由劉鄧親自指揮,對付平漢路北進頑軍,務期殲滅其一部至大部。”要求晉冀魯豫軍區除以一部兵力截擊沿同蒲路北進的敵軍外,集中主力殲擊沿平漢路北犯的敵人。

10月17日,上黨戰役結束后,毛澤東又給以鄧小平為書記的晉冀魯豫中央局發來一份電報。電報中說:“在你們領導之下打了一個勝利的上黨戰役,使得我軍有可能爭取下一次相等的或更大的勝利。除以太岳全力展開同蒲路的作戰爭取應有勝利外,必須集中太行與晉冀魯豫全力,爭取平漢戰役的勝利。即將到來的新的平漢戰役,是為著反對國民黨主要力量的進攻,為著爭取和平局面的實現,這個戰役的勝負關系全局,極為重大。”中央要求“利用上黨戰役的經驗,動員太行、晉冀魯豫兩區力量,由劉伯承、鄧小平親臨指揮,精密組織各個戰斗部隊,取得第二個上黨戰役的勝利”。中央還指示,應誘敵深入到安陽、沙河間地區尋求機動,予以各個殲滅。

為了完成黨中央交給的戰略任務,10月10日,在上黨戰役尚未完全結束時,劉伯承、鄧小平即從前線趕回晉冀魯豫軍區駐地涉縣赤岸村,部署平漢戰役。

劉、鄧指示:為適應組織平漢戰役,所有冀南、冀魯豫及太行山在平漢線上的部隊均歸王宏坤、陳再道、宋任窮指揮。以加強部隊控制湯陰及其兩側,監視、遲滯敵人北進,主力迅速占領臨洛關、紫山及臨漳、成安、肥鄉三城,準備在漳河北消滅敵人。

10月中旬,蔣介石嫡系胡宗南部之先頭部隊第三軍、第十六軍,沿同蒲路經榆次轉正太路開抵石家莊,侵入華北解放區腹地;孫連仲的第三十軍、第四十軍、新八軍等部4萬余人,在其副司令長官馬法五(兼第四十軍軍長)、高樹勛(兼新八軍軍長)率領下,由新鄉沿平漢路北犯,后續4個軍亦在向新鄉開進;偽軍孫殿英部隨孫連仲部一同北犯,乘機侵占我已解放的湯陰縣城。

平漢戰役也叫邯鄲戰役。

邯鄲,是華北的戰略要地。它處于全國解放區的中央,扼華北解放區的大門,西峙太行、太岳,東展冀魯大平原,南臨黃河,北界正太,四周被同蒲、正太、津浦、隴海鐵路所環繞,平漢線貫穿其中。

劉伯承說,邯鄲這座城市,戰國時代被稱為“四戰之國”,現在仍然是“四戰之地”:東要配合山東,西要配合陜北,南要配合中原,北要配合晉察冀。由于它所處的戰略位置,決定了邯鄲戰役的重要性。

10月16日,劉伯承、鄧小平簽署了平漢戰役的作戰命令,決心集中太行、冀南、冀魯豫主力于漳河北岸至臨洛關鐵路兩側,以優勢兵力殲滅沿平漢路北進的敵軍。另以基干部隊一部結合廣大地方武裝民兵,自新鄉至安陽段兩側不斷襲擾、截擊、餓困北上頑軍,切斷其后方的補給線,迫使其殘留大量兵力于沿途各要點,以遲滯其行動,保障我主力順利完成任務。

劉鄧命令王宏坤、陳再道、宋任窮統一指揮杜義德、陳錫聯、秦基偉所部組成路西軍,由楊得志、楊勇、蘇振華指揮第一縱隊及冀魯豫軍區主力兵團一部組成路東軍,由張廷發指揮所屬三個團為獨立支隊,各按部署集結到各自的目的地帶,待機作戰。

這一部署,后來被國民黨方面稱為“口袋戰術”。

10月17日,劉鄧又發出了《平漢戰役某些戰術問題的指示》,具體地分析了敵軍的特點,規定了我軍戰術上的基本原則,以及關于野戰、村落戰斗、夜間戰斗、特種兵戰斗的具體戰術,還規定了大兵團作戰的指揮與協同動作時的紀律和注意事項。

10月22日,戰斗開始,且異常激烈。

品牌:磨鐵數盟
上架時間:2018-09-21 15:23:19
出版社: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本書數字版權由磨鐵數盟提供,并由其授權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制作發行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丘北县| 兴和县| 晋州市| 民和| 砀山县| 太白县| 曲周县| 广德县| 田东县| 冕宁县| 乃东县| 四子王旗| 五莲县| 长白| 麦盖提县| 黄大仙区| 莫力| 司法| 陆川县| 固始县| 马山县| 嘉祥县| 莒南县| 交城县| 贵德县| 阿坝| 沅江市| 磐石市| 临湘市| 中阳县| 鲁山县| 读书| 龙井市| 阿克陶县| 汉寿县| 盐边县| 晋州市| 永泰县| 靖安县| 夏河县| 乌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