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逐鹿中原(1945—1949)(4)
- 鄧小平實錄2:1945—1966(改革開放40周年紀念版)
- 李新芝主編
- 4998字
- 2018-09-21 15:23:26
1月24日,寒風刺骨,雪花漫天。冀魯豫平原上,白雪皚皚,銀裝素裹,鄧小平指揮南線集團的第六、第七縱隊正頂風冒雪向隴海路以南方向急進。
據當地老百姓說,這一年的冬天特別冷,而這一天可能是這一年中最冷的一天。
鄧小平穿著解放區自制的灰色棉軍衣,外面套了一件褐色羊皮短外套。每逢行軍,他總喜歡隨前衛縱隊行動,以便隨時了解發生的新情況。此刻,他正走在第七縱隊的行列中。雪地里,留下了他那堅定的、深深的腳印。
第七縱隊的底子是原冀魯豫軍區的主力部隊。1945年11月,升編為晉冀魯豫軍區第七縱隊,司令員是原冀魯豫軍區司令員楊勇,政委是原冀魯豫區黨委書記兼軍區政委張霖之。這支部隊久經考驗,能打善拼,作風頑強,在創建與鞏固冀魯豫解放區的斗爭中曾發揮了重要作用。改編為第七縱隊后,他們繼續發揚過去英勇拼搏的優良作風,在許多重大戰役中立下赫赫戰功,成為晉冀魯豫野戰軍中最能打仗的縱隊之一。
白茫茫的曠野里,一條長長的灰色巨龍急速地蠕動著向南延伸。
一輛被雪花裹得嚴嚴實實的轎車與灰色的巨龍相伴而行,里面坐的是國民黨河南暫編第四縱隊司令張嵐峰。由于天氣寒冷,這會兒,他把大衣裹得緊緊的,頭和脖子都縮在大衣的領子里。
張嵐峰是河南柘城縣人,早年在西北軍做事,后來一直以他的老家柘城為大本營經營他的勢力。這次,鄧小平指揮部隊直搗柘城縣城,其守軍便是張嵐峰的部下。而張在十幾天前的巨金魚戰役中被解放軍俘獲。由于他表示愿意立功贖罪,勸說他在柘城的舊部棄城投降,所以,鄧小平特別命令野直特派員張之軒帶了一個班,用轎車把他護送到豫東,利用他做勸降工作。
雪還在下著,天越來越冷。敵人已經發現了劉鄧軍南進的意圖,透過漫天飛舞的雪花,幾架飛機突然出現在行進的隊伍上空。隨著一聲聲轟響,銀白色的大地被翻開了一個個的彈坑,硝煙裹著雪花撲面而來,擋住了人們的視線。鄧小平一會兒臥倒隱蔽,一會兒又敏捷地從地上爬起來,拍拍身上的雪花,指揮部隊繼續前進。
過了隴海路,部隊加快了行軍速度。
當天,大軍云集柘城之下。張嵐峰給守城的叔叔張映臣寫了一封信,勸他率部棄城投奔解放軍,但未能奏效。原來,蔣介石得知張嵐峰被俘的消息后,料到情況有變,已經在解放軍攻打柘城前從商丘第六綏靖區派了一個軍統連,進駐柘城縣城,嚴密控制了柘城張嵐峰的司令部。所以,張嵐峰的勸降信沒有生效。
勸降不成,只有強打硬攻了。30日,部隊發起了總攻。經過激戰,守軍兩個團全部被殲,張映臣和團長被俘,解放軍很快占領了柘城。
接著,部隊向鹿邑守敵發起進攻。在鹿邑前線,鄧小平親臨指揮。他找到擔任這次作戰主攻任務的第七縱隊司令員楊勇,嚴肅地說:“攻城的準備工作一定要充分做好,對可能出現的問題要考慮周到。要盡量減少部隊傷亡,發揚你們敢打敢拼的精神,堅決奪下鹿邑城。”
攻城的戰斗于拂曉打響,到第二天結束,全殲鹿邑城守敵,奪取了南線作戰集團的第二個勝利。
為了擴大戰果,調動更多的敵人來援,鄧小平命令部隊發揚連續作戰的作風,向鹿邑以東的亳州方向前進。
攻城的準備工作在緊張地進行著。
指揮部設在亳州城外一個小村子里。敵機不斷地來轟炸,老百姓早跑得精光,村里的民房倒塌一片。鄧小平獨自坐在這個臨時指揮部里,他在等待楊勇、張霖之和第七縱隊參謀長潘焱一起來研究攻打亳州城的具體部署。
潘焱冒著敵機轟炸的危險,氣喘吁吁地跑了進來,一把拽住鄧小平的胳膊就往門外跑:“政委,敵機正在轟炸,還是先到村外隱蔽一下吧……”
“楊勇、張霖之他們可能還在路上,派人去看看吧。”鄧小平一邊走,一邊還在惦念著他的兩員大將。
“政委您放心,他倆可能現在還在二十旅,不會有事的。”潘焱一邊保護著鄧小平,一邊派人去接應楊勇和張霖之。可鄧小平還是不放心,直到楊勇、張霖之站到了他的面前,他才寬心地露出了笑容。
經過連日來的緊張戰斗,指揮員們都感到十分疲乏,個個滿臉灰塵,深陷的眼窩透著絲絲倦意。可大戰在即,他們誰也顧不得休息。
“抓緊時間談談情況和研究一下攻城的行動吧。”鄧小平從潘焱手中接過一支香煙,點燃,深深地吸了一口。能在炮火連天的戰場上偷閑抽支香煙,對他來說真是件快事。
研究完了工作,鄧小平笑著說:“抽支煙真解乏。要說抽煙,楊勇可有個絕招呢,行軍騎在馬上,刮大風照樣可以劃火柴點煙,這絕招我們可誰也學不來喲。”
鄧小平的話把屋里的人都逗樂了,笑聲驅散了連日來的緊張和疲勞。說實在的,平日里鄧小平十分嚴肅,不多言笑,不管是在什么場合,似乎他都在保持著晉冀魯豫野戰軍政委的尊嚴,讓人有一種敬畏的感覺。其實,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的性格并不孤僻,有時還隨和得很,他也常跟戰士們談天說笑。不過,并不是每個人都能從他那張嚴肅的面孔里領略到他的風趣和幽默的。
2月1日,亳州守敵在我第六、第七縱隊主力的攻擊下全部被殲,亳州解放。
亳州位于豫皖兩省邊界,是皖北的一座歷史名城。這里商業繁華,經濟發達,向有商埠之稱。鄧小平在第六縱隊政委杜義德的陪同下,漫步來到亳州城北門城樓下。大戰后的亳州,硝煙彌漫,瓦礫遍地,戰士們正在忙著打掃戰場。鄧小平仔細地觀察著這座古城的城樓建筑,好像要從中發現些與眾不同的風格似的。
“這座城市的確不同凡響,這是三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曹操的故鄉,名醫華佗也出生在這里。告訴戰士們,要好好保護這座城市,愛護這里的古跡。”他一邊看,一邊囑咐著身旁的杜義德。
明天就是大年初一了,可亳州城卻死一樣的沉寂,無論是大街還是小巷,都絲毫尋不出一點過年的跡象。有的家門上貼著“一年苦中苦,三月都捐完”的對聯。鄧小平看了,感到有說不出的凄苦悲涼之情。他轉過頭來對杜義德說:“國統區老百姓的生活也很苦啊!明天就要過年了,可群眾連白面都吃不上。趕快通知部隊,打開糧倉,拿出一部分糧食救濟群眾,一定要想辦法讓群眾過個好年。”
渦河北岸的糧庫周圍,人聲嘈雜,一片沸騰,亳州城的老百姓手拿口袋,正在分糧。領到糧食的群眾熱淚盈眶,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高聲喊道:
“解放軍來了,分白面、大米過年了,還是解放軍好啊!”
“解放軍就是不一樣,國民黨的軍隊打人搶人,解放軍救人濟貧。”
看著群眾背著糧袋,喜氣洋洋,激動興奮的情景,鄧小平臉上情不自禁地綻開了笑容。這笑容包含著對人民群眾的無限深情,也流露出大戰后勝利者的輕松和自信。
在鄧小平指揮南線集團攻克柘城、鹿邑、太康、杞縣、亳州的同時,劉伯承率領北線集團也打下了定陶、曹縣、單縣等縣城。劉鄧軍在隴海路南北的勝利又一次震動了蔣介石。他急忙調進占大名、南樂等地的第五軍、整編第八十五師及武漢地區的第七十二師馳援隴海路,企圖與先期到達的整編第七十五師合擊劉鄧軍,而后參加“魯南會戰”。
中央軍委指示劉鄧,拖住王敬久主力,阻止其東調,保障華東野戰軍作戰。
2月11日夜,鄧小平和劉伯承指揮隴海路南北兩作戰集團,不顧連日來作戰的疲勞,向民權以西鄭莊砦地區的敵整編第八十八師發起進攻,緊緊拖住了王敬久集團,打破了其東進參加“魯南會戰”的計劃。
豫皖邊戰役取得了殲敵1.6萬余人的輝煌勝利。
在豫皖邊戰役中,鄧小平親自率領部隊深入隴海路以南,在豫東廣大地區勝利展開的結果表明,二出隴海與一出隴海的形勢已大不相同。經過半年的內線作戰,國民黨的全面進攻受到嚴重挫折,兵力銳減,特別是由于戰線不斷延長,守備任務不斷加重,用于第一線的兵力和機動兵力更不敷調用。以豫東地區的情形來看,守備該區的力量多是地方部隊和地方團隊,而正規軍多被牽制在西北、華北、華東戰場。鄧小平率領部隊深入隴海路以南,在豫東、皖北廣大地區縱橫馳騁,攻城略地,勝利發展,表明國民黨在這一地區的優勢已經明顯減弱,而解放軍的力量正在逐漸增強。豫東地區是劉鄧大軍將來兵出中原的必經之地,所以,鄧小平對這一地區政治、軍事力量的變化尤為關注,在整個戰役期間,他一直沒有忘記他所肩負的使命——探路。后來,劉伯承在一次講話中說,鄧政委說我們一出隴海和二出隴海,還有一個重要的戰略任務,就是“探路”。二出隴海探路的結果表明,向南作戰,兵出中原的時機正在成熟,而且為時不遠了。
夜渡黃河口 兵出魯西南
滔滔黃河是晉冀魯豫野戰軍實施戰略進攻,挺進中原的第一道障礙。蔣介石憑借黃河天險,自恃它可以抵得上40萬大軍,所以,把主要兵力集中在陜北和山東兩個重要戰場,而在連接兩個戰場的黃河這一漫長的戰線上,只以少數兵力設防。當時,蔣介石在黃河南岸東阿到開封200多公里的黃河防線上,部署了鄭州綏靖公署第四綏靖區劉汝明集團的2個整編師。其中,整編第五十五師守肖皮口、鄆城、鄄城、臨濮集地區,整編第六十八師守菏澤、東明、開封地區。另外,又派整編第七十師位于嘉祥、濟寧地區,準備機動應援。敵人認為,這一帶河面寬、水位深、水浪急,是一道不可逾越的“天塹”,所以,只在黃河南岸構筑了簡單的灘頭陣地和野戰工事。這樣,所謂可抵得上“40萬大軍”的黃河防線便成了不設防的防線。
鄧小平當時指出,蔣介石把兩個鐵錘放在山東和陜北,中間是黃河天險,剛好是個“把”,這就是所謂“啞鈴戰略”。針對這一戰略,鄧小平和劉伯承決定把突破黃河防線的渡河點選在魯西南的東阿至濮縣之間,計劃在張秋鎮到臨濮集150公里間分8個地段強渡黃河。然后,殲滅黃河南岸劉汝明集團的兩個師,掃清魯西南之敵,配合華東野戰軍粉碎敵人對山東的重點進攻,乘勝直出大別山。
1947年6月20日,劉伯承和鄧小平正式向部隊下達《晉冀魯豫野戰軍魯西南戰役基本命令》,確定我軍為達到越過黃河反攻敵人之目的,決定實施魯西南作戰。命令規定了各部第一步作戰任務:冀魯豫軍區獨一旅于27日夜秘密渡河,驅逐河岸之敵,首先圍住肖皮口之敵,使其無法縮回鄆城固守;獨二旅應于27日同時圍住或殲擊皇姑庵之敵;獨三旅于27日夜秘密渡河,驅逐河岸之敵,首先割裂陶樓、張莊、鄆城之敵,不使縮集鄄城,俟六縱趕到殲滅之。野戰軍第一縱隊于25日由現地出動,經指定路線限28日夜進至舊范縣至孫口段(以一個旅進到舊城集至舊范縣段)黃河北岸地帶,自行掩護渡河,務使先行梯隊于29日夜渡河完畢,而后即直撲肖皮口、鄆城之敵,并指揮軍區獨立第一旅、第二旅各個殲滅之。第六縱隊于25日由現地出動,經指定路線限28日進至甘露集至舊城集一段(可以一個旅進至壩頭至甘露集段)黃河北岸地帶,自行掩護渡河,務使先行梯隊于29日夜渡河完畢,而后即直撲鄄城及其附近之敵,并指揮軍區獨三旅各個殲滅之。第二縱隊于26日由現地出發,經指定路線限29日進至白衣閣以西地區。30日進至舊城集至舊范縣段,借第一縱隊之對敵牽制,自行掩護實施渡河,而后即直撲定陶之敵而殲滅之。第三縱隊于26日由現地出動,經指定路線限29日夜進至八公橋以西南地區。30日夜進至壩頭至甘露集段黃河北岸地帶,借第六縱隊對敵牽制,自行掩護實施渡河,而后直撲曹縣之敵而殲滅之。
6月26日,劉伯承、鄧小平發出《晉冀魯豫野戰軍魯西南戰役作戰命令》,對魯西南作戰各軍渡河及作戰任務重新調整:冀魯豫軍區獨立第一旅及所在軍分區武裝的一部,應于6月30日拂曉秘密前往戴廟至孫口段黃河南岸地區隱蔽,黃昏時確實到達渡河點,掩護第一縱隊渡河,原在黃河南岸的獨立第二旅及所在軍分區武裝一部,應于6月30日拂曉秘密前往舊城集至臨濮集段黃河南岸地區隱蔽,黃昏時確實到達渡河點,掩護第六縱隊渡河。野戰軍主力分為第一、第二兩個梯隊,第一梯隊由第一、第二、第六縱隊組成,第三縱隊作為第二梯隊。渡河時間統一改為6月30日夜,各渡口同時行動。命令規定了各縱隊渡河的具體地點。
為了保障渡河的勝利,鄧小平和劉伯承巧妙地運用了著名的“暗度陳倉”的戰術:命令太行、冀南、冀魯豫軍區部隊偽裝主力,在豫北發動攻勢,造成敵人的錯覺;命令豫皖蘇軍區部隊向開封以南地區佯攻,轉移敵人的視線,而主力卻隱蔽地從豫北開赴黃河北岸,待機渡河。
當一切部署完畢,鄧小平、劉伯承率領野戰軍指揮部從安陽出發,向黃河北岸移動。指揮部設在山東省壽張縣(今陽谷縣)沙河崖村一所農民的房子里。這是三間草屋,黃泥坯墻,茅草頂,房間不大,四壁釘滿了地圖,中央擺著4張方桌,桌上鋪著黃呢軍毯。這幾天,鄧小平常坐在桌旁,一邊看著地圖,一邊一支接一支地抽煙,他面前的小瓷碟里堆滿了煙蒂。
6月29日,鄧小平、劉伯承發出命令,要求把所有船只運下水,分別集中到8個渡口,并在每個渡口設立指揮部,專門負責部隊渡河事宜,同時命令部隊隱蔽地進入各渡河點。
6月30日晚9點整,鄧小平、劉伯承指揮晉冀魯豫野戰軍4個縱隊,共12.4萬余人,分別從8個渡口同時行動,開始了強渡黃河的偉大壯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