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逐鹿中原(1945—1949)(11)
- 鄧小平實錄2:1945—1966(改革開放40周年紀念版)
- 李新芝主編
- 4985字
- 2018-09-21 15:23:26
南下的同志與南京地下黨的同志對解放與接管南京都做出了積極的貢獻,但由于過去各自的斗爭環境、經歷和工作方式不同,也發生了一些不夠協調的情況。鄧小平根據歷史上幾次會師的經驗教訓指出:首先要在領導層中求得一致,然后運用批評與自我批評的武器,耐心貫徹,通過此關鍵,達到整個隊伍的團結。為進一步貫徹華東局關于會師工作的指示,南京市委常委于5月7日專門討論而作出了統一步調的四項具體規定,保證接管工作的順利進行。
毛澤東看到5月23日南京市委關于會師工作向中央、華東局的報告,當天即電告華中局、東北局:“茲將南京市委關于外來黨與本地黨會師問題的經驗轉發你們,請你們充分注意此項問題,務望抓緊指導,不可再蹈我黨歷史上對此問題處理不善的覆轍。”
在以后的工作中,南京的南下干部和地下黨干部之間團結加強,相互關系有了較大的改善。
南京是國民黨的政治中心,有龐大的官僚機構和統治機器,需要接管的國民黨中央和南京市兩級政府等單位有700多個,國民黨政府留下來的公務人員、警察、工勤人員等有7萬多人,怎么辦?鄧小平胸有成竹地說:中央早有指示,一律包下來,三個人的飯五個人吃嘛!除怙惡不悛的戰爭罪犯和罪大惡極的反革命分子外,凡屬國民黨中央、省、市、縣各級政府的大小官員,“國大”代表,立法、監察委員,參議員,警察人員,區、鄉、鎮保甲人員,凡不持槍抵抗、不陰謀破壞者,一律不加俘虜,不加侮辱。這些人中,凡有一技之長而無嚴重的反動行為或嚴重劣跡者,人民政府準予分別錄用。
在鄧小平等同志的正確領導下,南京的接管工作比較順利,經過一個來月的時間就大體完成。
除了會師、接管,鄧小平還抓了外事工作。
從5月23日到26日,4天內即發生解放軍與外國人爭執的事件6起,其中以誤入司徒雷登住宅和電報局不給外國記者發報較為突出。
事情是這樣的:5月25日清晨,我第三十五軍的一位營長帶著通訊員為安排部隊食宿,誤入西康路美國大使館。他倆見樓下無人,便上了二樓。這時,司徒雷登正在洗臉。他見兩個解放軍進來,不知所措,便指著二人哇哇大叫:“你們要干什么?”這時,營教導員跟了進來,為緩和事態的發展,便有禮貌地說:“對不起,我們就走!”三人當即離開那里。當天夜里,“美國之音”就廣播了“進入南京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檢查了美國大使館”的新聞。為此,毛主席致電總前委,對此事進行了嚴厲批評。鄧小平查明情況后一面派市軍管會外事處處長黃華與美方談判溝通,一面對部隊加強外交政策與外事紀律的教育,此后沒有再發生類似的事情。
關于外國使館和外僑問題,黃華與周興(市公安局局長)給總前委、華東局寫了一個報告,提出對在南京的32個國家的238名外交官及其114名眷屬的政策是:除社會主義陣營國家外,統統按一般僑民處理,不承認其外交特權,并限制其活動范圍。對帝國主義資產采取“壓下來,擠出去”的辦法,迫其退出,逐步接管。鄧小平和劉伯承非常重視,立即轉報中央。幾天后,中央回電表示同意。
渡江戰役后,國內形勢發展很快。國民黨軍隊不斷被解放軍殲滅,殘敵潰退華南和西南一帶。1949年5月23日,中央軍委根據向全國進軍的部署電告二野:準備兩個月后,向西南進軍。6月2日,軍委又電示二野:小平準備入川。鄧小平隨即從上海回到南京,對進軍大西南做了一系列的準備。鄧小平和二野前委根據中央軍委指示,全面分析敵情,擬定了避開正面,大迂回,大包圍,斷后路,各個殲滅西南敵人的作戰要旨。同時,擬定了接管西南的方案。為準備支援戰爭、開辟和接管西南的干部,鄧小平在二野前委會上傳達了黨中央的戰略部署,研究了隨軍干部的籌調計劃。為解決進軍西南的干部不足問題,鄧小平提議在南京、上海、蘇南一帶招收一批青年知識分子到西南去服務。鄧小平的提議獲得陳毅的支持。會議將隨軍干部工作團定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南服務團”,由二野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宋任窮為總團主任。
由南京市軍管會負責籌建的南京西南服務團(后稱二團)于6月25日招收學員,7月28日與上海一團會合,蘇南分團于8月31日也到了南京。還有二野軍大、華北革大、華東革大的學員隊伍,北平中央直屬機關及東北局派來的干部隊伍。編入西南服務團序列的共約1.7萬人。這樣,1949年8月、9月間,就形成了“八方風云會金陵”的局面。
鄧小平按照1949年6月11日《中央關于準備三萬八千干部的布置》的決定,充分利用京、滬、杭地區文化教育較發達的人才優勢,大量吸收城市中的青年學生、專業技術人員、工人達萬人,以老解放區干部為骨干而組成干部工作團,是解放戰爭時期黨在干部建設上大量吸收知識分子的一個重要措施。
這期間,南京這個火爐正好升溫。鄧小平冒著酷暑先后為西南服務團和二野軍大的干部、團員作了5場報告。應南京市市委邀請,鄧小平還到南京市各界人民代表會議作政治報告,為南京黨支部書記和排以上干部上黨課,動員整黨。另外,他在南京準備了稿子,8月初還到北平在新政協籌備會上報告渡江作戰和接管京、滬、杭大城市的工作。
鄧小平在南京所作的這些報告內容極其豐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總結渡江作戰和接管京、滬、杭等大城市的經驗。鄧小平對渡江作戰,京、滬、杭大城市接管等工作作了系統、全面的總結。他說:勝利當然是由于軍隊的勇敢、人民的支援,但決定的因素是黨中央、毛主席規定的一套明確的路線與政策。28年的歷史證明:路線正確時便勝利,否則就失敗、受挫折,所以一切工作均應以政策為出發點。他還總結了華東解放后采取三步走的做法供西南工作參考。
第二,正確估量形勢與采取對策。鄧小平認為對勝利一般容易看到,但應多看一些困難,找出根源和克服辦法,這樣才能繼續前進。他分析當時的困難,一是來自帝國主義封鎖與反動殘余勢力的搗亂;二是接收了國民黨留下來的爛攤子;三是軍隊多了,開支巨大;四是農村工作沒有搞好,使城市陷于孤立。所以,要下決心自力更生,加強農村工作,精兵簡政,團結大多數。他指出這些都是一些“根本性的工作和辦法”。
第三,進軍西南的意義、辦法和態度。鄧小平說:解放和建設川、康、滇、貴4省是一個光榮而偉大的任務,是一次8000里的小長征,前途很大,困難很多。他還說,西南有7000萬人口,是全國戰略大后方。無論工業、農業、商業,都有相當的基礎,將來是中國大工業基地之一。但西南歷來是封建軍閥割據,地方軍隊多、土匪多、袍哥多、槍支多,封建勢力大。再加上蔣介石11年的統治和經營,現在又退縮在那里妄想作為復辟基地。西南最后解放,一切困難都落在西南,所以要充分估計進軍西南的艱巨性。鄧小平強調要正視困難,從實際出發,采取具體有效的辦法:一是搞好內部團結,搞好會師;二是依靠西南人民;三是搞好統一戰線。要團結好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對敵人要像剝蔥一樣,一層一層地剝,先打擊最主要的敵人,然后各個擊破,以達到最后打倒敵人。以上三個法寶掌握得好,就可以減少困難,克服困難。
進軍西南的正確態度應是:準備吃苦,再加上好好學習,向西南人民學,向周圍同志學,向毛主席、黨中央指示學。
第四,學習革命理論重在實效。鄧小平強調要做一個好的革命者,就要把革命理論學好,首先要學毛澤東思想。他指出:毛主席的文章看起來很通俗,但沒有實際斗爭經驗的人很難看出奧妙來。如《論人民民主專政》,那是新民主主義的全部綱領,是中國人民百年來和中國共產黨28年來的經驗總結。它解決了革命的性質、力量、敵人、方法、道路和前途等一系列問題。要聯系實際、聯系思想對照才能學懂弄通。他一再提示:學習理論是為了“站穩立場”“學會思想方法”“理論要在實際當中好好運用”。
第五,做合格黨員和革命的好青年。鄧小平把黨的“七大”《黨章》規定的黨員標準概括為:努力學習、遵守決議、聯系群眾、模范作用。他分析黨的狀況,從總體上講黨是可以信賴的,但從個別地方和分開來說,從一個個黨員來說,水準不夠的、不合格的黨員是存在的。怎樣使不合格的黨員成為合格的?鄧小平說:方法就是整黨、教育,黨員要接受教育,開展批評,只要言行一致、忠誠與老實,就很容易成為真正的、合格的共產黨員。鄧小平教育青年要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革命人生觀。他語重心長地對青年說:一個革命者是不是忠于黨、忠于人民,就看是不是老實,是不是實事求是。他用黨的歷史上的許多事實說明,不老實的人遲早要跌跤的,爬得越高,跌得越重。他勉勵青年,要一輩子說老實話、辦老實事、做老實人。
許多聽過鄧小平報告的老同志說:鄧小平報告的精髓是用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武裝我們的頭腦,言簡意賅,切中要害,發人深思,催人奮進,使人終生難忘。在鄧小平和劉伯承等教育、帶領下的西南服務團以后成為接管和建設大西南的一支生力軍。
鄧小平在南京時,爭取一切機會和干部、戰士、工人、學生、各界人士接近,他那平易近人的作風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許多老同志對鄧小平在南京的一些“小事”難以忘懷。
解放軍剛進城時,先頭部隊來到總統府,有的戰士出于階級仇恨,竟用刺刀向掛在總統府廂房里的蔣介石繡像的頭、眼、胸部各捅一刀。這幅全身繡像高3米多、寬2米多,由彩色絲線和金銀線刺繡而成,據說是浙江省省主席為蔣介石60歲生日祝壽時送的。鄧小平知道后批評說:“怎么能干這樣愚蠢的事呢?不能以感情代替政策和紀律,這是一種損壞文物的行為。”鄧小平、劉伯承為此通報全軍,加強政策和紀律教育。南京市軍管會兩次發出通知,貼出告示,要保護文物和名勝古跡。以后,在南京的部隊和各級領導都倍加愛護歷史文物,有的還對文物進行了初步修理,受到南京人民和一些外國通訊社的稱贊。
鄧小平幾次出席數千人的報告會都輕車簡從,一般只有兩人,一人主持,一人報告。他每次作報告都要了解對象,掌握動態,研究難點,自己厘清思路,不讀稿子,深入淺出,侃侃而談。在南京大學操場上講“論老實”的那次會議中間休息時,聽報告的青年一擁而上,圍住鄧小平要求簽名留念。他都一一簽名,并親切地回答了學員提出的問題。
一個星期天,在玄武湖草坪上,鄧小平、卓琳帶著孩子和解放軍干部、戰士在做“擊鼓傳花”的游戲。當手帕傳到鄧小平手中時,他敏捷地把手帕傳給緊挨他的同志,鼓點正好停頓,于是一陣掌聲,歡迎那位同志表演節目,大家又歡笑起來。
第二野戰軍離南京赴西南前夕,鄧小平指示機關干部撤離所在地時要愛護公物,秋毫無犯。有個衛生檢查組來到二野首長和各部處領導的住處,鄧小平正在辦公室聚精會神地審閱文件,小組的同志向他報告來意,他微笑地說:“那好,你們負的責任不小啊!”鄧小平所住的那個樓總的來說比較干凈,室內用具也完好無損,但通過檢查,發現燈罩不太干凈,廁所里有塊玻璃有裂縫。鄧小平表揚了檢查組認真負責的作風,并喊來公務員擦洗燈罩、更換玻璃。他還說:這不僅是衛生、文明的檢查,也是紀律的檢查。紀律是軍隊的榮譽,沒有紀律就要脫離人民群眾。我們解放了城市,更要愛護和建設城市。我們要走了,就要走得干干凈凈、利利索索,這是解放軍的好傳統。
在南京解放初期的日子里,鄧小平以其果斷而又扎實的工作作風,不斷總結經驗,化解矛盾,開拓前進,為解放中國南方大部分地區,做出了重大貢獻。
從丹陽到上海[1]
南京解放后不久,為便于指揮上海戰役和加速訓練接管上海的干部,總前委、華東局和華東軍區機關移駐京滬線上的丹陽縣城。
總前委駐地位于縣城新北門內寶塔弄的戴家花園。這是一處有門樓的住宅,其主要建筑是一棟樓房和幾間平房。布局合理,庭院里有寬闊的空地,綠樹成蔭,有一口水質頗好的水井,一條可通吉普車的石板路直通門前。我佩服打前站同志的好眼力,選到一處好地方。它與華東局機關離得不遠,來去也方便。
當時,我是華東軍區司令部參謀處四科的管理員,為搞好幾位主要領導同志的日常飲食,我在這庭院里辦了一個小廚房。
5月3日,陳毅司令員從南京來到丹陽。他巡視了庭院里的每個角落,樓里樓外都看了個仔細,對這里的環境表示滿意,指示我們立即鋪開攤子工作。同時順便告訴我們,兩天后鄧小平政委將來丹陽,要我們預做準備。
5月6日,我們懷著焦急的心情等待鄧政委的到來。連一向沉得住氣的陳司令員也顯出某些不安,幾次三番地看表,不住地朝門樓外的小街上張望。這是可以理解的,因為按照從南京到丹陽的公路里程計算,他們的汽車早該到了,加之南京解放不過10來天,杭州剛剛解放,上海還有國民黨湯恩伯集團幾十萬大軍守著,分散在各地的散兵游勇一時不可能肅清,所以大家都有些擔心。從中午等到下午,從下午等到夜幕降臨,四處已出現星星點點的燈火,依舊沒有半點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