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逐鹿中原(1945—1949)(2)
- 鄧小平實錄2:1945—1966(改革開放40周年紀念版)
- 李新芝主編
- 4829字
- 2018-09-21 15:23:26
幾十年后鄧小平回憶說:
“馬法五的第四十軍、第三十軍都是強的。高樹勛的新八軍也有戰斗力呀!錫聯在馬頭鎮拼了一次,一拼就是幾百人傷亡。我們打平漢戰役比打上黨戰役還困難。打了上黨戰役,雖然彈藥有點補充,裝備有點改善,但還是一個游擊隊的集合體。在疲憊不堪的情況下,又打平漢戰役。隊伍沒有到齊,敵人進攻。我跟蘇振華通電話,叫他堅持5天,等后續部隊到達指定地點。那次,他們那個一縱隊的阻擊戰是打得不錯的,完成了阻擊任務。這樣,后面的部隊才趕上。”
由于敵人裝備精良、訓練有素,加之兵力足、火力強,劉鄧當即決定待機總攻,采用貓捉老鼠、盤軟了再吃的戰法。一方面以各種形式來疲憊、挫折和消耗敵人,等待后續部隊集結完畢;另一方面分化瓦解敵軍,積極策動爭取高樹勛的新八軍起義。
鄧小平說:“平漢戰役應該說主要是政治仗打得好,爭取了高樹勛起義。如果硬斗硬,我們的傷亡會很大。”
鄧小平非常重視爭取高樹勛起義的工作。
平漢戰役開始后,鄧小平又多次布置這項工作。
經過多方面的努力,高樹勛于10月30日起義,這對平漢戰役的勝利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陳賡在評論平漢戰役時說:“日本投降以后,劉鄧首長指揮上黨戰役殲敵13個師,取得我黨建軍以來戰果最大的勝利。不到一個月,又在平漢路殲敵3個軍,打破了他們自己創造的紀錄。這兩個戰役制勝之道很多,最關鍵的一條,是劉鄧首長敢于集中優勢兵力,選擇有利戰場。如果把部隊分散,到處零打碎敲,決不會有這樣的勝利。因為現在是對蔣介石了,同打日本時的情況相比已經發生了戰略上的變化。”
后來,鄧小平在談到上黨、平漢戰役時說:“真正講反攻,是上黨、平漢戰役開始迎戰敵人的。我們迎戰敵人,逼蔣簽訂《雙十協定》。”上黨、平漢“那兩個仗打得好險!沒有彈藥,一支槍才有幾發子彈。打攻堅戰很困難,決定的關頭靠沖鋒,靠肉搏戰。這兩個都是殲滅戰,打勝了以后,武器也多了,人也多了”!“仗一打開,我們才開始真正形成一個野戰軍的格局。”
丟掉和平幻想 準備嚴酷斗爭
邯鄲,位于河北省南部,是華北的一座歷史名城。戰國時期,它是趙國的國都,自從趙敬侯由晉陽移都到此地以來,這個城市已有2300多年的歷史了。至今,城內仍保留不少戰國時期的古跡遺址,如趙國宮女的“梳妝樓”“照眉池”,藺相如的“回車巷”,還有坐落在城西的古叢臺等,這些都默默無聞地記錄著當年趙國的歷史。
近代以來,由于邯鄲地處平漢線北段,戰略地位越來越重要。抗戰時期,侵占華北的日軍第一混成旅團即以邯鄲為旅團部的所在地,并以邯鄲為據點,向太行根據地多次進行空前的大“掃蕩”和經濟封鎖。同時,他們大肆掠奪邯鄲周圍武安、磁山、上黨等地區的鐵礦、糧食與山貨,在邯鄲集中、裝車,運往各地。抗戰勝利后,據守邯鄲的日偽軍拒絕向八路軍繳械投降,并憑險負隅頑抗。1945年10月1日,鄧小平、劉伯承在指揮上黨戰役的同時,命令太行、冀南軍區部隊向邯鄲守敵發起進攻,經數日激戰,于10月4日解放邯鄲。
在戰國時期,由于趙國“數距四方之敵”,故邯鄲曾被稱為“四戰之國”。現在,它仍然是“四戰之地”,東要協同山東、蘇北作戰,西要配合陜甘寧的斗爭,北與晉察冀相呼應,南要支援中原解放軍。正因為邯鄲具有這種特殊的戰略地位和作用,劉伯承、鄧小平才決定把晉冀魯豫中央局和晉冀魯豫軍區領導機關遷到此地,以便領導全區部隊,負起“四戰之軍”的光榮任務。
自從鄧小平、劉伯承率領晉冀魯豫中央局和軍區領導機關移駐邯鄲后,邯鄲便成為華北最大的解放區——晉冀魯豫解放區的首府。連日來,這個古老的小城突然變得熙熙攘攘、熱鬧非凡。城里郊外,大街小巷,到處是滿載物資的大車和身著灰色軍裝的干部、戰士。鄧小平也不斷地四處走走,到各機關檢查了解情況,以便部署下一步的工作。
停戰命令發布以來,表面上看,國民黨停止了大規模的軍事進攻,一些主要地區的軍事沖突也有所緩和,國共兩黨正在就劃定停戰線、整編軍隊、改組政府等問題進行和平談判。但實際上,國民黨對談判根本沒有誠意,國民黨軍對解放區邊沿區的蠶食和進攻也從未停止過。在東北,國民黨不承認解放軍在東北的地位,命令部隊繼續向東北解放區大舉進攻;在中原,國民黨一邊同中原軍區進行談判,一邊加緊對中原解放區實行經濟封鎖和軍事進攻;在晉冀魯豫地區,國民黨不斷派出部隊,沿交通線侵占晉冀魯豫解放區邊沿城鎮,并利用大量的偽軍和地方團隊,襲擊、騷擾解放區邊沿村莊。從1月14日到4月底,國民黨軍對該區的軍事進攻已達到920次,其中萬人以上的進攻有4次,千人以上的進攻有40次,百人以上的進攻有110多次。
鑒于國民黨軍不斷向晉冀魯豫區發動進攻,1946年3月3日,三人小組馬歇爾、周恩來、張治中飛抵新鄉,召集駐該區的國共雙方軍隊最高指揮官,就關于執行停戰協定的具體問題進行談判。晉冀魯豫軍區司令員劉伯承參加了這次談判。由于國民黨沒有誠意,談判未獲任何實質性結果。在國共兩黨進行和平談判的同時,國民黨軍仍不斷破壞停戰協定,在解放區邊沿區制造軍事沖突。一系列事實和種種跡象表明,國民黨停戰、談判是假,而利用談判時機部署、發動內戰是真。事實上,內戰的陰云一直籠罩著中國,內戰的危機時時刻刻都存在著。在這種情況下,如何教育全區的干部、戰士充分認清形勢,保持清醒的頭腦;如何正確解決一部分同志思想上存在的松懈意志、和平幻想、居功自傲和厭戰情緒;如何調動各方面力量,做好反內戰的各種準備,以便在將來的自衛戰爭中立于不敗之地,這是鄧小平和晉冀魯豫中央局面臨的首要問題。
早在平漢戰役結束不久,鄧小平便于1945年11月10日,在峰峰煤礦主持召開了晉冀魯豫中央局成立以來的第一次全體會議,對全區的工作做了初步的安排。會議決定認真貫徹中共中央《減租和生產是保衛解放區的兩件大事》的指示,在全區展開大規模的減租、生產運動。同時,統一全區財政經濟領導與供給標準,以支持長期戰爭。在這次會議上,鄧小平嚴肅地批評了平漢戰役勝利后一部分同志思想上存在的居功自傲傾向和厭戰情緒,號召全體指戰員充分認識蔣介石的反動本質,努力克服一切困難,從思想上做好應付長期戰爭的準備。
停戰以后,國民黨反動派不斷破壞停戰協定和政協決議。1946年3月1日—17日中旬,國民黨召開六屆二中全會,公開否定政協通過的憲法草案修改原則。不久,國民黨又召開“國民參政會”,通過了反對政協決議的議案,并聲稱要繼續推行國民黨一黨專政。
針對國民黨反動派這一背信棄義的行為,鄧小平在檢查直屬隊練兵情況時說:“國民黨的六屆二中全會和‘國民參政會’,企圖撕毀停戰協定和政協決議,因此,大規模的內戰危機嚴重存在。我們必須提高警惕,加強練兵,做好應付內戰的準備,殲滅一切敢于進犯解放區的敵人。”
4月4日,鄧小平和劉伯承、滕代遠、薄一波等聯名簽發了晉冀魯豫軍區《關于準備應付內戰的指示》,4月25日和5月8日,又聯名簽發了《晉冀魯豫軍區軍事斗爭綱領》和《關于應付大規模內戰加強準備工作的指示》。這些指示的中心內容是:提醒全區各級領導干部和戰士,對國民黨反動派保持高度的警惕,揭露敵人破壞停戰的陰謀,利用停戰時機抓緊練兵,放手發動群眾,搞好減租和生產,做好應付全面戰爭的各種準備。
在鄧小平和晉冀魯豫中央局的領導下,晉冀魯豫解放區掀起了大規模的減租和生產高潮。許多地區開展了反奸清霸運動,在把群眾發動起來之后,就立即轉入減租減息運動。在一些老解放區,則進行查減運動,對減租減息不徹底的村莊,進一步發動群眾進行復查。通過減租減息,在經濟上減輕了貧苦農民的負擔,限制了地富剝削。不少農民從地主手中奪回土地、耕牛、農具,激發了其生產熱情,促進了大生產運動的開展,調動了農民支持長期戰爭的積極性。
在領導解放區的減租減息和大生產運動的同時,鄧小平把大量的精力投注于部隊的政治教育和軍事訓練方面。
1945年12月,晉冀魯豫軍區主力部隊和各解放區的民兵基干團通過整編,正式組成了晉冀魯豫野戰軍,劉伯承任司令員,鄧小平任政委。野戰軍轄6個縱隊:第一縱隊司令員楊得志,政委蘇振華;第二縱隊司令員陳再道,政委宋任窮(后王維綱);第三縱隊司令員陳錫聯,政委彭濤;第四縱隊司令員陳賡,政委謝富治;第六縱隊司令員王宏坤(后王近山),政委段君毅(后杜義德);第七縱隊司令員楊勇,政委張霖之。到停戰命令發布時,晉冀魯豫全區的主力部隊已發展到31萬余人,多數縱隊用繳獲來的武器裝備了部隊,還建立了炮兵營。野戰軍的正式成立,部隊人數的增加和裝備的改善,為進一步適應大規模的運動戰創造了條件。
軍隊人數的發展和裝備武器的改進,固然是提高部隊戰斗力的主要因素,但部隊政治素質和軍事素質的優劣,則更能體現部隊的綜合戰斗能力,而這一點正是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與其他反動軍隊的本質區別。作為政治委員,鄧小平不僅重視部隊人數、裝備的發展,而且還十分注重培養和鍛煉部隊的政治、軍事素質。他一向認為,只有素質優良的部隊,才能克服一切困難,不怕犧牲,勇往直前,才能不斷地適應戰爭的變化,保證贏得戰爭的勝利。特別是從抗戰勝利到全面戰爭爆發的這段時間,隨著國內主要矛盾的轉化,部隊作戰的環境、作戰的任務和對象,以及作戰的方式都起了很大的變化,部隊正處在由分散的游擊戰向集中的運動戰的轉變時期。如何帶領部隊迅速實現這種戰略轉變,如何使部隊盡快地、徹底地適應大規模的運動戰,更好地完成黨中央交給的作戰任務,這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整軍建軍,提高部隊政治、軍事素質的重要內容。
在上黨戰役和平漢戰役中,部隊雖然取得了勝利,但那是靠八年抗戰小米加步槍的精神,靠戰士們死打硬拼的頑強戰斗作風換來的,是付出了很大犧牲和代價才爭取來的。今后,更大、更殘酷的戰斗還在后面,光靠英勇犧牲的精神和死打硬拼是不夠的,還必須教育全體指戰員努力克服長期游擊戰爭所帶來的游擊性和地方性,充分認識即將到來的戰爭的長期性、艱苦性,從思想上來一個徹底的轉變。同時,利用停戰時機,訓練和提高部隊的作戰能力,改變戰術,掌握攻堅、野戰技術,培養和鍛煉一支打不垮、過得硬、素質優良的軍隊。為此,鄧小平傾注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
在晉冀魯豫中央局高層會議上,鄧小平根據中共中央關于在軍隊中恢復黨委制的決定,指示首先在各縱隊和旅建立黨的委員會,在組織上保證了黨對軍隊的領導。此后,又根據工作的需要,逐步加強了團以下基層黨組織的建設,輪訓了黨支部委員、黨小組長,并吸收了大批在戰斗中涌現出來的優秀戰士入黨,普遍進行黨的教育,充分發揮了黨組織和黨員在部隊中的戰斗堡壘作用。停戰期間,鄧小平指示部隊深入進行形勢教育和人民軍隊本質的教育。各部隊通過列舉國民黨軍不斷破壞停戰協定,向東北、華北和中原解放區進攻,積極準備內戰的大量事實,教育指戰員,使之認識到全面內戰危機的嚴重性,從而消除了麻痹傾向、和平幻想,提高了斗志,進一步做好了應付內戰的思想準備。
為了更好地配合部隊的政治教育,鄧小平授意晉冀魯豫軍區政治部,編一本進行人民軍隊本質教育的小冊子,闡述毛澤東、朱德等領導同志關于人民軍隊的建軍路線、建軍原則和建軍思想,作為人民軍隊本質教育和改進部隊政治思想工作的教材。不久,《人民軍隊的建設》一書出版并發到各個部隊。這本書對提高部隊政治覺悟和軍事戰術水平、增強戰斗力起了很大的作用。
在多年的戎馬生涯和政治工作中,鄧小平逐漸積累了一套豐富的政治工作經驗,并形成了與眾不同的獨特風格。他講究實際,注重效率,反對浮夸拖拉,空話連篇;主張深入基層,“一竿子插到底”,反對層層下達,延時誤事。正因為如此,他時常到連以上的干部會上講話、作報告,以便把上級的指示精神一下子傳達到基層,迅速貫徹落實。他還十分欣賞報紙在政治工作中的特殊作用,認為這是上情下達、下情上傳的最快、最好和最有效的工具。
正因為報紙能夠盡快地將上級的指示精神傳達到基層,讓全體指戰員及時了解革命形勢的發展和變化,同時又能及時反映戰士們的政治思想、軍事訓練和生活方面的情況,鄧小平指示晉冀魯豫軍區創辦了機關報《人民的軍隊》,發到各個連隊,讓戰士們互相傳閱、學習,以配合正在進行的時勢教育和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