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逐鹿中原(1945—1949)(6)
- 鄧小平實錄2:1945—1966(改革開放40周年紀念版)
- 李新芝主編
- 4879字
- 2018-09-21 15:23:26
到了淮河時,鄧小平提出,劉司令員指揮先行渡河,他負責率部阻擊尾追之敵。劉鄧大軍冒險渡過淮河,剛剛走出5里多地,追兵就趕到淮河北岸,不料河水暴漲,可謂天助,數10萬國民黨軍隊只好望河興嘆。
“走到大別山就是勝利。”8月27日,劉鄧大軍終于走到了大別山。
也就是在這一天,鄧小平親自起草了《關于創建鞏固的大別山根據地》的指示,指出:今后的任務,是全心全意地、義無反顧地創造鞏固的大別山根據地,并與友鄰兵團配合,全部控制中原;我們的口號是與鄂豫皖人民共存亡,解放中原,使鄂豫皖人民獲得解放;號召大家切勿驕躁,兢兢業業,上下一心,完成每一個具體任務。
在軍事上,鄧小平提出,我們在最初一個月內,不求打大仗,而是占領城鎮,肅清土頑,爭取打些小勝仗。
他強調要充分發動群眾及其游擊戰爭,我軍嚴格遵守“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嚴整軍風軍紀,是樹立良好影響,使群眾敢于接近的先決條件。
劉鄧大軍要在大別山實施戰略展開,面臨重重困難:無后方作戰;北方戰士到南方生活不習慣;連續作戰部隊已成疲憊之師;群眾未發動,政權未建立;等等。
鄧小平在向中原局和野戰軍直屬部隊連以上干部通報目前形勢與任務時,號召大家克服一切困難,重建鄂豫皖解放區。
他說,重建鄂豫皖解放區的任務是十分光榮的,是中國現代史上重要的一頁!我們的決心是十分堅定的!解放區一定要建立起來!困難一定要克服!共產黨的特點是越困難,越有勁,越團結!我們要有信心克服困難!我們一定要站住腳,生下根!鄧小平反復向部隊講紀律問題,他針對有些部隊一時呈現出來的疲憊和紀律松弛現象說,部隊紀律這樣壞,這是我軍政治危機的開始。
在光山縣王大灣召開的旅以上高級干部會議上,鄧小平強調部隊必須認真執行“三大紀律,八項注意”。他指出:毛主席在井岡山建軍之初規定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決不是什么簡單的規定,而是黨的路線和政策的體現;增強斗志,反對右傾情緒,克服紀律松懈現象是殲滅敵人、發動群眾、建立大別山根據地,實現黨的戰略進攻方針的根本環節。
10月的大別山,氣候已轉寒冷。劉鄧大軍12萬將士,依舊穿著浸透了盛夏南征汗漬和雨露的單衣在山區轉戰。劉鄧決心發動全體將士自己動手解決冬裝。遵照黨中央和毛澤東“人員、糧食、被服、彈藥一切從敵軍和新區取給”的指示,劉鄧大軍采取戰略行動,把部隊展開在長江邊上比較富庶的地區,一邊打擊敵人,一邊解決布匹和棉花的來源,并把弄來的布匹和棉花分到各部隊。各部隊還派出采購人員,根據規定的政策,向商家和群眾商購布匹和棉花。他們用樹枝代替彈弓彈棉花,用稻草灰將布染成灰色,請當地老鄉傳授縫衣技術。在劉鄧的帶動下,全軍上下一齊動手做棉衣。
不過十幾天,劉鄧大軍都穿上了自己做的新棉衣。當某縱隊首長送來幾件機制的布棉衣給劉鄧等首長時,鄧小平笑著說:“你落后啦!你看我們身上的棉衣怎么樣?合不合身?這可比你那里的被服廠還要高級呀!是徹頭徹尾徹里徹外的‘手工藝品’。”
經過幾個月的斗爭,劉鄧大軍在大別山勝利地完成了戰略展開,站穩了腳跟,實現了中央軍委和毛澤東所指出的三個前途中最好的前途。在此期間,陳謝集團挺進豫陜鄂地區,陳粟大軍也進至豫皖蘇地區。這樣,三路大軍互相策應,在黃河與長江之間的廣大地區,形成了一個“品”字形的戰略態勢。這就牽制了國民黨南線一半以上的兵力,使中原地區由國民黨軍隊進攻解放區的重要后方,變成了人民解放軍奪取全國勝利的前進基地。
面對中原戰局的這種變化,國民黨統帥部驚恐不安。蔣介石改變戰略,決心全力與我軍爭奪中原。爭奪的重點,首先是大別山。蔣介石糾合33個旅的兵力,由白崇禧親自指揮,對大別山展開了大規模的圍攻。
鄧小平敏銳地分析了形勢,他指出:敵人對大別山的瘋狂圍攻,是垂死掙扎的表現。大別山是敵人的戰略要害地區,敵人越是接近死亡,越要拼命爭奪。敵人已沒有戰略進攻,只有戰役進攻了。它對大別山的圍攻,形式上雖然同過去對中央蘇區的圍攻相似,實質則完全相反:過去的圍攻,是敵處于戰略進攻,我處于戰略防御的情況下進行的;現在的圍攻,是敵處于戰略防御,我處于戰略進攻的情況下發生的。這并不表示敵人的強大,而只是敵人垂死前的回光返照。同時,我們躍進大別山,正是要吸引大量的敵人向我進攻。把敵人吸引來得越多,我們背得越重,對其他兄弟戰略區進行大規模的反攻和進攻就越有利。而各兄弟戰略區的反攻和進攻,也正是對我們堅持大別山斗爭最有力的支持。
鄧小平滿懷信心地鼓勵全軍將士:只要我們堅決執行毛主席指示的方針,在全國各兄弟戰略區的配合和廣大群眾的支援下,一定能夠粉碎敵人的圍攻,把大別山根據地鞏固起來。
為了粉碎敵人的圍攻,劉、鄧根據中央的指示,決定采取“避戰分兵”的方針:以主力部隊留在大別山區,在內線進行小的斗爭和游擊戰,牽住敵人;以總部機關帶一部分部隊分兵而行,跳出包圍圈,轉入外線,向大別山以西的桐柏、江漢一帶實施戰略展開。鄧小平對劉伯承說:“我到底比你年輕。我留在大別山指揮,你到淮西去指揮全局。”
鄧小平率部堅持內線斗爭,是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以來最困難的時期,是我軍“反攻以來面臨的最大考驗”。
鄧小平后來回憶說:
我一個,先念一個,李達一個,帶著幾百不到一千人的前方指揮所留在大別山,指揮其他幾個縱隊,方針就是避戰,一切為了站穩腳。那時,六縱隊擔負的任務最多,在大別山那個丘陵地帶來回穿梭,一會兒由西向東,一會兒由東向西,今天跑一趟,明天跑一趟,不知來回跑了多少趟,調動敵人,迷惑敵人。別的部隊基本上不大動,適當分散,避免同敵人碰面。這樣搞了兩個月,我們向中央軍委、毛主席報告,大別山站穩了,實現了戰略任務。
由于劉鄧、陳謝、陳粟三路大軍相互的戰略配合,積極作戰,我軍把南線敵軍的160多個旅中的90個旅牢牢地吸引在中原戰場,并最終粉碎了國民黨軍對大別山的圍攻。1948年1月15日,鄧小平致電毛澤東說:“現在看來,我們業已站住,不管情況如何嚴重,敵人是攆不走我們的。”
指揮三軍 逐鹿中原
1948年春,中原戰場大軍云集,戰云密布,一場逐鹿中原的大戰正在密云不雨中。
1月、2月間,國民黨為了加強其中原防御,將中原戰場重新劃分為第四(菏澤)、第五(信陽)、第六(商丘)、第八(合肥)、第十三(南陽)、第十四(阜陽)、第十五(襄陽)、第二十一(宜昌)8個綏靖區,組成邱清泉、胡璉、孫元良、張軫、裴昌會、張淦6個兵團,總兵力有37個整編師,連同非正規軍共86個旅,66萬余人。這些兵力分屬徐州司令部司令官顧祝同、九江指揮部主任白崇禧、武漢行轅主任程潛、西安綏靖公署主任胡宗南指揮,目的是重點摧毀大別山根據地,鞏固長江防線,確保江南統治區的安全。
4月,劉鄧大軍主力從大別山轉到平漢路西后,蔣介石對他在中原的兵力部署又做了調整:以十幾個旅繼續“清剿”大別山;以整編第四十七軍,胡璉兵團的整編第十八軍及整編第九師分別位于鄭州、漯河、南陽地區,監視進入豫陜鄂地區的解放軍主力;以張軫兵團的整編第十、第二十、第五十八和第八十五師等部“掃蕩”桐柏、江漢地區;以整編第五十六師守備襄陽、樊城地區;邱清泉兵團的整編第五軍等部在魯西南地區監視正在濮陽一帶休整的粟裕兵團。
解放軍方面,洛陽戰役后,劉鄧大軍主力、陳謝兵團、華野的陳唐兵團三支大軍在豫西地區勝利會師。經過短期的整訓和補充,正在尋求新的戰機,而華野粟裕兵團也正在積極完成休整,準備加入中原作戰。
當時的中原戰場,就像布局嚴密的棋盤,牽一發而動全局,一著走對,步步皆勝;一著走錯,全盤皆輸。
4月16日,中央軍委分析了中原戰場的形勢后致電劉鄧:平漢路敵人比較集中,華東野戰軍粟裕兵團即將結束休整準備機動,你們“新行動方向是豫西南、鄂西、豫西北及整個漢水流域,殲滅分散之敵,調動平漢線以東之敵向平漢以西,以利粟裕行動”。并指示,到豫西南及漢水流域去的兵力不宜太大,在補充了新兵、彈藥、夏衣之后,即可“早日向西南,首先奪取宛西4縣,然后出漢水”。
宛西4縣指南陽以西的鎮平、鄧縣、內鄉、淅川。該區為豫陜鄂三省要沖,北通武關,南傍漢水,唐河、白河、潦河、趙河諸河流流貫其間,是河南省主要產糧區之一。這里的封建勢力、地主武裝很強大,全區有28個保安團,是蔣介石親手扶植的“模范區”。由于宛西處在豫陜鄂和桐柏解放區之間,是解放軍進一步向漢水流域發展的一大障礙,所以,劉鄧決定,發起宛西戰役,首先摧毀解放區中心的這一封建堡壘,鞏固中原的后方,控制漢水中段,使豫陜鄂區與桐柏區連成一片。
在接到中央電報的當天,劉鄧在葉縣以東的郭店鎮召集陳賡、謝富治、陳士榘、唐亮等將領開會,研究部署宛西戰役。確定由陳賡統一指揮這次戰役。
鄧小平對負責指揮這次戰役的陳賡說:
“這次戰役,是我們三軍會師、逐鹿中原的第一步棋,一定要出奇制勝,掌握中原戰場的主動權。打下宛西4縣,我們的后方就有了可靠的依托。今后,我們主力在中原機動作戰,就無后顧之憂了。”
他思忖了片刻,又接著說:
“南陽地區是別廷芳的老巢,別廷芳在此實行‘宛西自治’多年,對人民很有欺騙性。至今,那里的群眾對他仍頗有好感。部隊進入南陽后,在宣傳和執行政策上一定要講究策略,堅決執行新區政策和紀律,把工作重點放在打擊極少數反動武裝頭子和地主惡霸身上,避免打擊一大片,逐步爭取群眾。”
戰役從5月2日開始,到17日結束。共殲滅國民黨正規軍和保安團隊2.1萬余人,解放了宛西城鎮10余座。從此,中原解放軍有了更深遠的后方,既可向西、西南機動,威脅國民黨長江中游和大巴山防線,又便于向東作戰,可尋機大量殲滅敵人。
宛西戰役后,中央軍委指示華東野戰軍粟裕兵團休整完畢暫不向江南作戰略行動,先加入中原作戰,以集中力量殲滅中原之敵,粉碎中原敵人防御體系。同時指示劉鄧,牽制臨潁地區的國民黨整編第十八軍,使其不能東援,為粟裕兵團渡黃河南下創造良機。
根據中央軍委的指示,劉鄧決定以圍城打援的辦法組織宛東戰役。以第一、第三、第六縱隊組成東集團,由陳錫聯指揮,佯攻確山,吸引敵整編第十八軍南下增援,以利于粟兵團南下。以第二、第四縱隊、華野第十縱隊和桐柏軍區部隊主力、豫西第七軍分區部隊組成西集團,由陳賡指揮,協同東集團,在羊冊以東地區對由南陽東援的敵張軫兵團實施夾擊圍殲。
5月25日,東集團佯攻確山,敵整編第十八軍南下增援,張軫亦率3個整編師由南陽東援。當張軫兵團主力行至賒旗鎮以南的埠口時,遇到第四縱隊的阻擊。劉鄧遂令東集團主力離開確山,兼程西進,參加圍殲張軫兵團的作戰,同時令華野陳唐兵團和中野第九縱隊阻擊敵整編第十八軍。
這時,西集團的指揮陳賡鑒于東集團尚未趕到,而敵人隊形過于密集不易割裂,所以于29日命令第四縱隊主力稍向北撤,縱敵東進,準備在東集團趕到后,夾擊該敵。但這一意圖很快被敵人察覺。狡猾的白崇禧讓他的參謀長在電話中故意對張軫說:“確山形勢危急,你們明天拂曉必須東進,以解確山之圍。”張軫回答:“我們堅決東進。”然后,白崇禧的參謀長又用日語說:“確山敵人主力一部已向西前進,宛西敵主力全部東進,你們立即回南陽。”張軫也用日語說:“我們立即回南陽。”當時,陳賡的監聽人員不懂日語,只將對話的前半部分報告陳賡,而用日語對話的情形卻未向陳賡報告,致使陳賡作出敵人要繼續東進的錯誤判斷。
31日凌晨,當陳賡命令部隊東進的時候,敵張軫兵團卻突然掉頭向南陽逃跑。西集團猝不及防,又未能按計劃在南陽、賒旗鎮之間切斷張軫兵團與南陽的聯系,結果造成張軫兵團向南陽逃跑時無人阻擊的局面。
當時,中野司令部有人懂日語,發現敵人回逃南陽的企圖后,立即報告劉鄧,但陳賡指揮部已開始向東行動,電臺撤收,無法聯系。
6月1日,劉伯承、鄧小平親自趕到陳賡的指揮部——南陽附近的彰新莊。劉伯承一進門便火冒三丈地說:
“怎么搞的嗎?部署得好好的,全亂套了!”
鄧小平看著陳賡一語未發,但臉上的表情看得出來,他對沒有組織好這次戰役也十分生氣。
當劉伯承了解到陳賡在發現張軫西逃后,已采取了應急措施,將敵人后衛部隊分割包圍在南陽以東的馬劉營地區時,他的火氣才平息了些。
6月2日,退回南陽的張軫兵團全力回援,遭到第四縱隊堅決阻擊。3日,全殲被圍于馬劉營地區的敵第五十八師師部及第一八三旅,戰役遂告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