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報

會員
中西方哲學史(套裝共2冊)
馮友蘭 (美)布魯克·諾埃爾·穆爾 (美)肯尼思·布魯?shù)?著
更新時間:2019-01-04 23:07:26
開會員,本書免費讀 >
最新章節(jié):
出版后記
本套裝包括《中國哲學簡史》+《思想的力量》:《中國哲學簡史》中國現(xiàn)代哲學家馮友蘭先生于1947年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擔任講座教授,講授中國哲學史,其英文講稿經(jīng)整理寫成《中國哲學簡史》,于1948年出版。此書一出,立即成為西方人了解和學習中國哲學的最佳入門書,五十多年來,一直是世界許多大學中國哲學的通用教材。《思想的力量》《思想的力量(第9版)》是迄今為止覆蓋面最全的哲學史讀本,內容包羅萬象,縱覽了西方從古至今的所有哲學理論流派。作者著重展現(xiàn)了哲學思想如何影響人們的現(xiàn)實生活,考察了哲學思想與人類歷史、日常生活的互動關系。本書作為美國大學經(jīng)典哲學教材,至今已出到第9版,廣受各類讀者歡迎。
最新章節(jié)
書友吧品牌:后浪出版
譯者:李宏昀 倪佳
上架時間:2018-07-31 18:08:15
出版社:后浪出版咨詢(北京)有限責任公司
本書數(shù)字版權由后浪出版提供,并由其授權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制作發(fā)行
- 出版后記 更新時間:2019-01-04 23:07:26
- 譯后記
- 第十七章 四個哲學問題
- 第十六章 后殖民思想
- 第十五章 東方的影響
- 第十四章 女權主義哲學
- 第四部分 其他聲音
- 第十三章 哲學和對上帝的信仰
- 第三部分 哲學和宗教理性和信仰
- 第十二章 當代的道德哲學和政治哲學
- 第十一章 政治哲學
- 第十章 道德哲學
- 第二部分 道德哲學和政治哲學
- 第九章 實用主義傳統(tǒng)和分析傳統(tǒng)
- 第八章 大陸哲學傳統(tǒng)
- 第七章 18世紀和19世紀
- 第六章 近代形而上學和認識論的興起
- 第五章 希臘化時期和基督教時代的哲學家
- 第四章 亞里士多德
- 第三章 蘇格拉底、柏拉圖
- 第二章 前蘇格拉底哲學
- 第一部分 形而上學和認識論存在和知識
- 第一章 充滿力量的思想
- 序言
- 思想的力量(第9版)
- 出版后記
- 譯后記
- 28.5 形而上學中的方法論
- 28.4 人生的境界
- 28.3 哲學的性質
- 28.2 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哲學耕耘
- 28.1 哲學家和哲學史家
- 第二十八章 廁身現(xiàn)代世界的中國哲學
- 27.4 西方哲學的傳入
- 27.3 西方思想的傳入
- 27.2 孔教運動
- 27.1 反對更新的儒學的思潮
- 第二十七章 西方哲學的傳入
- 26.7 對佛學的批評
- 26.6 “用敬”
- 26.5 “正事”
- 26.4 “良知”——來自直覺的認識
- 26.3 “明德”
- 26.2 王守仁的“宇宙”概念
- 26.1 陸九淵關于“心”的概念
- 第二十六章 更新的儒學中的另一派:宇宙心學
- 25.7 修心養(yǎng)性的方法
- 25.6 政治哲學
- 25.5 性和心
- 25.4 “氣”
- 25.3 太極
- 25.2 “理”或原理
- 25.1 朱熹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
- 第二十五章 更新的儒學:主張柏拉圖式理念的理學
- 24.5 尋孔顏樂處
- 24.4 陶冶感情的方法
- 24.3 程頤的“理”的觀念
- 24.2 程朱的“理”的觀念的來源
- 24.1 程顥對“仁”的認識
- 第二十四章 更新的儒家:兩個學派的開端
- 23.6 張載的宇宙論
- 23.5 事物演化的規(guī)律
- 23.4 邵雍的宇宙論
- 23.3 精神修養(yǎng)的方法
- 23.2 周敦頤的宇宙論
- 23.1 韓愈和李翱
- 第二十三章 更新的儒家:宇宙論者
- 22.5 無成之功
- 22.4 頓悟
- 22.3 修禪的方法
- 22.2 第一義不可說
- 22.1 禪宗起源的舊說
- 第二十二章 禪宗:潛默的哲學
- 21.5 道生的哲學
- 21.4 僧肇的哲學
- 21.3 二諦義
- 21.2 佛教的基本觀念
- 21.1 佛教的傳入及其在中國的發(fā)展
- 第二十一章 中國佛學的基礎
- 20.5 情愛
- 20.4 感情
- 20.3 率性的生活
- 20.2 “楊朱的樂園”
- 20.1 風流與浪漫精神
- 第二十章 新道家:豁達率性的風格
- 19.10 終極的自由與快樂
- 19.9 齊萬物
- 19.8 知識與模仿
- 19.7 有為和無為
- 19.6 典制與道德
- 19.5 萬物的“獨化”
- 19.4 道是“無”
- 19.3 向秀和郭象
- 19.2 對孔子的重新詮釋
- 19.1 名家再次引起人們的興趣
- 第十九章 新道家:崇尚理性的玄學
- 18.6 政治和社會背景
- 18.5 道家與佛家
- 18.4 揚雄和王充
- 18.3 古文經(jīng)學與今文經(jīng)學的分歧
- 18.2 孔子在漢代思想界的地位
- 18.1 思想的統(tǒng)一
- 第十八章 儒家興盛和道家再起
- 17.8 社會進步的三個階段
- 17.7 對《春秋》的解釋
- 17.6 歷史哲學
- 17.5 政治哲學
- 17.4 社會倫理學說
- 17.3 人性論
- 17.2 宇宙論
- 17.1 陰陽家和儒家的合流
- 第十七章 漢帝國的理論家:董仲舒
- 16.6 司馬談和劉歆的折中主義思想
- 16.5 《莊子》中的折中傾向
- 16.4 《荀子》中的折中傾向
- 16.3 《大學》
- 16.2 中國的統(tǒng)一
- 16.1 秦朝統(tǒng)一中國前的中國政治情況
- 第十六章 治國平天下的哲學主張
- 15.6 從啟蒙到止于至善——明與誠
- 15.5 “庸”與“常”
- 15.4 “中”與“和”
- 15.3 萬物變易之“道”
- 15.2 萬物生成之“道”
- 15.1 事物之“理”
- 第十五章 儒家的形而上學
- 14.6 法家與儒家
- 14.5 法家與道家
- 14.4 治國之道
- 14.3 法家的歷史哲學
- 14.2 韓非子,法家的集大成者
- 14.1 法家的社會背景
- 第十四章 韓非子與法家
- 13.6 論其他學派的謬誤
- 13.5 關于邏輯的理論
- 13.4 關于禮樂的學說
- 13.3 道德的起源
- 13.2 關于人性的學說
- 13.1 人的地位
- 第十三章 儒家的現(xiàn)實主義流派:荀子
- 12.6 《易傳》中描述的陰陽原則
- 12.5 一種歷史哲學
- 12.4 鄒衍
- 12.3 《月令》
- 12.2 《洪范》所描述的五行
- 12.1 六種術數(shù)
- 第十二章 陰陽家和中國早期的宇宙發(fā)生論
- 11.5 對其他學派的批判
- 11.4 為“兼愛”辯
- 11.3 “兼愛”辨
- 11.2 關于“辯”的討論
- 11.1 關于知識和名的討論
- 第十一章 后期的墨家
- 10.9 神秘主義的方法論
- 10.8 更高層次的知識
- 10.7 更高層次的觀點
- 10.6 有限的觀點
- 10.5 達到至樂的途徑
- 10.4 感情和理性
- 10.3 政治與社會哲學
- 10.2 得到相對快樂的途徑
- 10.1 莊子其人和《莊子》其書
- 第十章 道家的第三階段:莊子
- 9.5 政治理論
- 9.4 為人處世
- 9.3 自然的不變規(guī)律
- 9.2 道,無名
- 9.1 老子其人和《老子》其書
- 第九章 道家的第二階段:老子
- 8.4 惠施和公孫龍學說的意義
- 8.3 公孫龍的共相說
- 8.2 惠施的相對性理論
- 8.1 名家和“辯者”
- 第八章 名家
- 7.4 神秘主義
- 7.3 政治哲學
- 7.2 儒墨兩家的基本分歧
- 7.1 性善說
- 第七章 儒家的理想主義流派:孟子
- 6.5 道家思想的發(fā)展
- 6.4 《老子》與《莊子》中的楊朱思想
- 6.3 楊朱思想舉例
- 6.2 楊朱的基本思想
- 6.1 早期道家與隱者
- 第六章 道家的第一階段:楊朱
- 5.6 國家的起源
- 5.5 表面上的矛盾
- 5.4 “天志”與“明鬼”
- 5.3 兼愛
- 5.2 墨子對儒家的批評
- 5.1 墨家的社會背景
- 第五章 墨子:孔子的第一位反對者
- 4.8 孔子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
- 4.7 孔子的心靈修養(yǎng)
- 4.6 “知命”
- 4.5 “忠”與“恕”
- 4.4 “仁”與“義”
- 4.3 “正名”
- 4.2 教育家孔子
- 4.1 孔子與六經(jīng)
- 第四章 孔子:第一位教師
- 3.3 對劉歆學說的修正
- 3.2 劉歆及其諸子由來的學說
- 3.1 司馬談與六家
- 第三章 諸子的由來
- 2.11 中國哲學中的“常”與“變”
- 2.10 海洋國家與大陸國家
- 2.9 中國哲學的方法論
- 2.8 中國的藝術與詩歌
- 2.7 入世和出世
- 2.6 家族制度
- 2.5 對自然的理想化
- 2.4 “反者道之動”
- 2.3 《上農(nóng)》——農(nóng)業(yè)的價值
- 2.2 中華民族的經(jīng)濟背景
- 2.1 中華民族的地理環(huán)境
- 第二章 中國哲學的背景
- 1.4 語言的障礙
- 1.3 中國哲學家表述思想的方式
- 1.2 中國哲學的問題和它的精神
- 1.1 哲學在中國文明中的地位
- 第一章 中國哲學的精神
- 英文版編者序
- 自序
- 中國哲學簡史
- 版權信息
- 封面
- 封面
- 版權信息
- 中國哲學簡史
- 自序
- 英文版編者序
- 第一章 中國哲學的精神
- 1.1 哲學在中國文明中的地位
- 1.2 中國哲學的問題和它的精神
- 1.3 中國哲學家表述思想的方式
- 1.4 語言的障礙
- 第二章 中國哲學的背景
- 2.1 中華民族的地理環(huán)境
- 2.2 中華民族的經(jīng)濟背景
- 2.3 《上農(nóng)》——農(nóng)業(yè)的價值
- 2.4 “反者道之動”
- 2.5 對自然的理想化
- 2.6 家族制度
- 2.7 入世和出世
- 2.8 中國的藝術與詩歌
- 2.9 中國哲學的方法論
- 2.10 海洋國家與大陸國家
- 2.11 中國哲學中的“常”與“變”
- 第三章 諸子的由來
- 3.1 司馬談與六家
- 3.2 劉歆及其諸子由來的學說
- 3.3 對劉歆學說的修正
- 第四章 孔子:第一位教師
- 4.1 孔子與六經(jīng)
- 4.2 教育家孔子
- 4.3 “正名”
- 4.4 “仁”與“義”
- 4.5 “忠”與“恕”
- 4.6 “知命”
- 4.7 孔子的心靈修養(yǎng)
- 4.8 孔子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
- 第五章 墨子:孔子的第一位反對者
- 5.1 墨家的社會背景
- 5.2 墨子對儒家的批評
- 5.3 兼愛
- 5.4 “天志”與“明鬼”
- 5.5 表面上的矛盾
- 5.6 國家的起源
- 第六章 道家的第一階段:楊朱
- 6.1 早期道家與隱者
- 6.2 楊朱的基本思想
- 6.3 楊朱思想舉例
- 6.4 《老子》與《莊子》中的楊朱思想
- 6.5 道家思想的發(fā)展
- 第七章 儒家的理想主義流派:孟子
- 7.1 性善說
- 7.2 儒墨兩家的基本分歧
- 7.3 政治哲學
- 7.4 神秘主義
- 第八章 名家
- 8.1 名家和“辯者”
- 8.2 惠施的相對性理論
- 8.3 公孫龍的共相說
- 8.4 惠施和公孫龍學說的意義
- 第九章 道家的第二階段:老子
- 9.1 老子其人和《老子》其書
- 9.2 道,無名
- 9.3 自然的不變規(guī)律
- 9.4 為人處世
- 9.5 政治理論
- 第十章 道家的第三階段:莊子
- 10.1 莊子其人和《莊子》其書
- 10.2 得到相對快樂的途徑
- 10.3 政治與社會哲學
- 10.4 感情和理性
- 10.5 達到至樂的途徑
- 10.6 有限的觀點
- 10.7 更高層次的觀點
- 10.8 更高層次的知識
- 10.9 神秘主義的方法論
- 第十一章 后期的墨家
- 11.1 關于知識和名的討論
- 11.2 關于“辯”的討論
- 11.3 “兼愛”辨
- 11.4 為“兼愛”辯
- 11.5 對其他學派的批判
- 第十二章 陰陽家和中國早期的宇宙發(fā)生論
- 12.1 六種術數(shù)
- 12.2 《洪范》所描述的五行
- 12.3 《月令》
- 12.4 鄒衍
- 12.5 一種歷史哲學
- 12.6 《易傳》中描述的陰陽原則
- 第十三章 儒家的現(xiàn)實主義流派:荀子
- 13.1 人的地位
- 13.2 關于人性的學說
- 13.3 道德的起源
- 13.4 關于禮樂的學說
- 13.5 關于邏輯的理論
- 13.6 論其他學派的謬誤
- 第十四章 韓非子與法家
- 14.1 法家的社會背景
- 14.2 韓非子,法家的集大成者
- 14.3 法家的歷史哲學
- 14.4 治國之道
- 14.5 法家與道家
- 14.6 法家與儒家
- 第十五章 儒家的形而上學
- 15.1 事物之“理”
- 15.2 萬物生成之“道”
- 15.3 萬物變易之“道”
- 15.4 “中”與“和”
- 15.5 “庸”與“常”
- 15.6 從啟蒙到止于至善——明與誠
- 第十六章 治國平天下的哲學主張
- 16.1 秦朝統(tǒng)一中國前的中國政治情況
- 16.2 中國的統(tǒng)一
- 16.3 《大學》
- 16.4 《荀子》中的折中傾向
- 16.5 《莊子》中的折中傾向
- 16.6 司馬談和劉歆的折中主義思想
- 第十七章 漢帝國的理論家:董仲舒
- 17.1 陰陽家和儒家的合流
- 17.2 宇宙論
- 17.3 人性論
- 17.4 社會倫理學說
- 17.5 政治哲學
- 17.6 歷史哲學
- 17.7 對《春秋》的解釋
- 17.8 社會進步的三個階段
- 第十八章 儒家興盛和道家再起
- 18.1 思想的統(tǒng)一
- 18.2 孔子在漢代思想界的地位
- 18.3 古文經(jīng)學與今文經(jīng)學的分歧
- 18.4 揚雄和王充
- 18.5 道家與佛家
- 18.6 政治和社會背景
- 第十九章 新道家:崇尚理性的玄學
- 19.1 名家再次引起人們的興趣
- 19.2 對孔子的重新詮釋
- 19.3 向秀和郭象
- 19.4 道是“無”
- 19.5 萬物的“獨化”
- 19.6 典制與道德
- 19.7 有為和無為
- 19.8 知識與模仿
- 19.9 齊萬物
- 19.10 終極的自由與快樂
- 第二十章 新道家:豁達率性的風格
- 20.1 風流與浪漫精神
- 20.2 “楊朱的樂園”
- 20.3 率性的生活
- 20.4 感情
- 20.5 情愛
- 第二十一章 中國佛學的基礎
- 21.1 佛教的傳入及其在中國的發(fā)展
- 21.2 佛教的基本觀念
- 21.3 二諦義
- 21.4 僧肇的哲學
- 21.5 道生的哲學
- 第二十二章 禪宗:潛默的哲學
- 22.1 禪宗起源的舊說
- 22.2 第一義不可說
- 22.3 修禪的方法
- 22.4 頓悟
- 22.5 無成之功
- 第二十三章 更新的儒家:宇宙論者
- 23.1 韓愈和李翱
- 23.2 周敦頤的宇宙論
- 23.3 精神修養(yǎng)的方法
- 23.4 邵雍的宇宙論
- 23.5 事物演化的規(guī)律
- 23.6 張載的宇宙論
- 第二十四章 更新的儒家:兩個學派的開端
- 24.1 程顥對“仁”的認識
- 24.2 程朱的“理”的觀念的來源
- 24.3 程頤的“理”的觀念
- 24.4 陶冶感情的方法
- 24.5 尋孔顏樂處
- 第二十五章 更新的儒學:主張柏拉圖式理念的理學
- 25.1 朱熹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
- 25.2 “理”或原理
- 25.3 太極
- 25.4 “氣”
- 25.5 性和心
- 25.6 政治哲學
- 25.7 修心養(yǎng)性的方法
- 第二十六章 更新的儒學中的另一派:宇宙心學
- 26.1 陸九淵關于“心”的概念
- 26.2 王守仁的“宇宙”概念
- 26.3 “明德”
- 26.4 “良知”——來自直覺的認識
- 26.5 “正事”
- 26.6 “用敬”
- 26.7 對佛學的批評
- 第二十七章 西方哲學的傳入
- 27.1 反對更新的儒學的思潮
- 27.2 孔教運動
- 27.3 西方思想的傳入
- 27.4 西方哲學的傳入
- 第二十八章 廁身現(xiàn)代世界的中國哲學
- 28.1 哲學家和哲學史家
- 28.2 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哲學耕耘
- 28.3 哲學的性質
- 28.4 人生的境界
- 28.5 形而上學中的方法論
- 譯后記
- 出版后記
- 思想的力量(第9版)
- 序言
- 第一章 充滿力量的思想
- 第一部分 形而上學和認識論存在和知識
- 第二章 前蘇格拉底哲學
- 第三章 蘇格拉底、柏拉圖
- 第四章 亞里士多德
- 第五章 希臘化時期和基督教時代的哲學家
- 第六章 近代形而上學和認識論的興起
- 第七章 18世紀和19世紀
- 第八章 大陸哲學傳統(tǒng)
- 第九章 實用主義傳統(tǒng)和分析傳統(tǒng)
- 第二部分 道德哲學和政治哲學
- 第十章 道德哲學
- 第十一章 政治哲學
- 第十二章 當代的道德哲學和政治哲學
- 第三部分 哲學和宗教理性和信仰
- 第十三章 哲學和對上帝的信仰
- 第四部分 其他聲音
- 第十四章 女權主義哲學
- 第十五章 東方的影響
- 第十六章 后殖民思想
- 第十七章 四個哲學問題
- 譯后記
- 出版后記 更新時間:2019-01-04 23: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