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西方哲學史(套裝共2冊)
- 馮友蘭 (美)布魯克·諾埃爾·穆爾 (美)肯尼思·布魯德
- 1324字
- 2019-01-04 23:06:28
3.2 劉歆及其諸子由來的學說
試圖對“百家”進行分類的第二位史家是劉歆(約公元前46年—公元23年)。他是當時最著名的學者之一。他和他的父親劉向一起,對宮廷所藏圖書進行整理,分類編目。這個附有說明的分類編目名為《七略》。后來,另一位漢代歷史家班固(公元32—92年)便用《七略》作為《漢書 ·藝文志》的基礎。從《藝文志》中可以看出,劉歆把諸子百家分為十類,其中六家同于司馬談所列出的六家。另四家為:縱橫家,這是當時的外交家;雜家,這是當時不拘于一家之言的折中派;還有農家和小說家。劉歆在結論中說:“諸子十家,其可觀者,九家而已。”意思是說,小說家不如其他九家重要。
在這個分類中,劉歆并沒有比司馬談深入多少,但他系統追溯了各家的起源,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第一次。
劉歆的理論經后來的學者,特別是章學誠(1738—1801年)、章炳麟(1869—1936年)予以發展。劉歆的理論主要是說,在周朝(公元前1122[1046——譯者注]—前256年)禮崩樂壞(即社會動亂、政制解體)之前,即周朝前期,吏與師不分。換句話說,政府各個部門的官員便負責把有關這一部門的知識傳下去。這些官吏和貴族諸侯一樣,是世襲的。因此,當時只有“官學”,沒有“私學”。這就是說,當時沒有任何私人教師,擔任教師的都是政府的官吏。
按照這個理論,當后來周朝皇室失去權力時,官吏們也失去了原來的優裕地位,散落民間,他們便以私人身份招收學生,傳授他們的知識。這時,他們已經不是“官”,而成為“師”。就在教師與官吏分化的過程中,興起了諸子百家。
劉歆這段分析的原文是:
“儒家者流,蓋出于司徒之官。……游文于六經之中,留意于仁義之際,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為高。孔子曰:‘如有所譽,其有所試。’唐虞之隆,殷周之盛,仲尼之業,已試之效者也。
“道家者流,蓋出于史官,歷記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執本,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其所長也。
“陰陽家者流,蓋出于羲和之官,敬順昊天,歷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此其所長也。
“法家者流,蓋出于理官。信賞必罰,以輔禮制。……此其所長也。
“名家者流,蓋出于禮官。古者名位不同,禮亦異數。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此其所長也。
“墨家者流,蓋出于清廟之守。茅屋采椽,是以貴儉;養三老五更,是以兼愛;選士大射,是以上賢;宗祀嚴父,是以右鬼;順四時而行,是以非命;以孝視天下,是以尚同:此其所長也。
“縱橫家者流,蓋出于行人之官。孔子曰:‘誦《詩》三百,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又曰:‘使乎,使乎!’言其當權事制宜,受命而不受辭,此其所長也。
“雜家者流,蓋出于議官。兼儒、墨,合名、法,知國體之有此,見王治之無不貫,此其所長也。
“農家者流,蓋出于農稷之官。播百谷,勸耕桑,以足衣食,……此其所長也。
“小說家者流,蓋出于稗官。街談巷語、道聽途說者之所造也。……如或一言可采,此亦芻蕘狂夫之議也。”(《漢書 ·藝文志》)
以上是劉歆關于十家來源的陳述。他對于各家意義的闡述并不充分,對有些流派所由來的官職,也有任意牽強之處,例如:關于道家,他只說到老子的思想,對莊子竟全未涉及。尤其是說到名家時,沒有注意到它的主張與禮官職司并無相近之處,只不過他們都注意各種名分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