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英文版編者序

近年來,有關中國的各種著作不可勝數,但是需要承認,我們西方人對中國哲學的真實知識實在少得可憐。即便是受過良好教育的美國人,如果請他們列舉中國的主要哲學家,除非是漢學專家,大概能舉出的中國哲學家只有孔子,或可能再加一個老子。這個看法,甚至對一般哲學教師來說,恐怕也不為過。

有關中國哲學的英文書籍和文章為數并不少,但通常若不是太專業,就是通俗到了乏味、沒有價值的地步。讀者現在手持的這卷書堪稱是第一本對中國哲學,從古代的孔子直到今日,進行全面介紹的英文書籍。這樣一本書出自中國知識界公認的最優秀學者之一的筆下,這就使它的問世,有了更大的意義。

讀這本書的時候,我們會發現,中國哲學的內涵遠遠超過孔子和老子,或儒道兩家著述所涵蓋的范圍。在25個漫長的世紀里,凡西方哲學家所曾涉及的主要問題,中國的思想家們無不思考過。還應看到的是:在多少世紀里,哲學家們所屬的學派,盡管還繼承了自古以來的名稱,其思想內容卻隨時代的變遷而十分不同了。舉例來說,如果孔子像佛家輪回理論所說那樣,轉世到12世紀朱熹的同一時代,他大概很難想到,朱熹的思想竟成為當時正統的儒家思想。

在這種多樣性的后面,我們也會發現,有些主題反復出現,其中之一是馮博士在本書第一章里所描述的“內圣外王”之道。怎樣能夠得道,從而得以做到內圣外王?如果就精義而不是從字面看,這可以說是中國哲學的中心問題;并且如馮博士所指出的,它使中國哲學具有現世和超越的兩重性。這一點是馮博士最近新著《新原道》一書的主題。筆者不敢在此妄論馮博士此書的全部精義,而只想指出:西方僅僅一知半解的這種哲學精神,使中國人在西方人眼中成為既有高居峰巔、在松樹下沉思默想的圣人,又有十分實際、只問眼前的俗人。

回想20世紀30年代我在北平學習中國哲學與文化其他方面的時候,令我最感愉快的是:1934至1935年間,到清華大學隨馮博士讀中國哲學。當時,馮博士剛完成他的兩卷本巨著《中國哲學史》的第2卷。這部書很快便在中國的同類著作中居于數一數二的地位。有一天,馮博士問我,是否知道有什么人愿意從事把此書譯成英文的工作。結果是,我承擔起這項工作。1937年夏,日本剛發動侵華戰爭之際,我所翻譯的馮博士《中國哲學史》第1卷出版。當時,我期望在兩三年內,可以完成此書第2卷的翻譯工作。

此后,我因工作關系離開了中國,接著是漫長的戰爭,還有其他的任務打斷了我的原定計劃。直到1946年秋馮博士應聘到賓夕法尼亞大學擔任客座教授,我才得以重新開始原先的計劃。自此以后,我選譯了馮博士的《中國哲學史》第2卷中的若干章,有的已在哈佛燕京學社出版的《哈佛亞洲研究》雜志發表,有的即將在該刊發表;其目錄已收入本書參考書目,待完成后它們將被攢成一卷出版。由于得到富布賴特法案資助美國學者到中國和其他國家進行研究,我將于近期內赴北平,計劃逗留一年,希望到1949年秋能夠完成《中國哲學史》第2卷的翻譯工作。

去年,我在賓夕法尼亞大學開始了這項工作。這時,馮博士決心自己動手,把他先前的著作《中國哲學史》縮寫為英文的一卷本,并要我予以協助。結果就是現在的這本書。

這本書的內容主題與中文的《中國哲學史》兩卷本并無出入。本書第一章到第十六章大致相當于兩卷本的第1卷,第十七章到書末相當于第2卷。但本書的篇幅卻明顯地縮短了。舉例來說,我所譯的兩卷本中的第1卷有454頁,而中文版的第2卷比第1卷還多50頁。其所以能做到這一點,是由于本書刪除了原兩卷本中一些次要的思想家,對主要思想家所用的篇幅也減少了。本書對兩卷本中思想家的生平、著作時間的真偽的考證、參考書目和注釋也壓縮了篇幅。盡管有這些不同,學術水平并未因此減色,它的資料和詮釋都十分準確,立論也平實全面。

本書與一般的縮寫本相較,還有其他一些特色。首先,本書是作者為西方讀者而寫的,因此,它的內容和論述角度和為中國讀者寫時有所不同。本書的首兩章是中文兩卷本所沒有的,便是一例;第二十七章的大部分也是新寫的。

其次,本書里有些結論性的見解和重點,是馮博士自1934年完成兩卷本之后的新見解。例如,第三章所概括的理論是馮博士于1936年為兩卷本所作的一個附錄中提出的。在本書末章,馮博士論述他自己的哲學見解,這些見解原來散見于馮博士在抗日戰爭年間所發表的各部著作,收入本書時,又經作者重新寫過。第十九至第二十二章論述新道學和佛學各章,與兩卷本相較,有明顯的改動。(馮博士準備對兩卷本的有關部分根據本書加以修改,然后再交由我翻譯。)

本書的內容主題、處理方式和具體寫作,不消說,都是馮博士親自動手的。我的工作主要是考慮西方讀者的需要,就語言和易讀性做一些編輯加工。本書中的許多引文都是按我所譯兩卷本的譯文,原封不動地搬過來,只作了微小的變動。涉及中國哲學專有名詞的翻譯,馮博士往往自己已有成竹在胸,或是借用E. R. Hughes在《中國哲學之精神》(The Spirit of Chinese Philosophy)中的英文譯名。其他許多引文的英譯都是新的。參考書目和索引則是我編的。

為一般讀者著想,在這里簡單回顧一下中國歷史的發展,在閱讀本書時可能略微省一點力。中國古史傳說歷來由約公元前三千年傳說中的圣王堯舜禹等開始。長期以來,中外知識界對這類傳說都沒有置疑,由此造成中國歷史異常悠久的印象。今日,中國史學界已經取得一致的見解:有關古代圣王的傳說,是后人編造出來的故事,那些圣王充其量也只是神話中的人物。中國歷史中的第一個朝代——夏朝(歷來認為其起迄年代是公元前2205[2070——譯者注]—前1766[1600——譯者注]年)也難以確定,只有等待將來考古學的發現來予以認證。

歷來認為繼夏朝之后的商朝(起迄年代是公元前1766[1600——譯者注]—前1122[1046——譯者注]年),其歷史證據較為充分。商都的一部分已經發掘出來,出土了一大批刻在甲骨上的文字。這批甲骨文就是本書第十二章談到的卜辭。

繼商以后的周朝(公元前1122[1046——譯者注]—前256年)留下了豐富的史料。周朝也是中國哲學史上的黃金時代。在它的最初幾個世紀里,黃河中下游谷地的一大批小國都臣服周王室;這種君臣關系大體上和歐洲中世紀的情況相仿。隨著時間的遷移,這種封建體制逐漸瓦解,出現一批獨立的國家。它們彼此之間進行戰爭,再加上政治、社會、經濟的動亂,嚴重削弱了周朝的統治。面臨種種緊迫的社會政治問題,人們要尋求解答,于是中國出現了第一次有組織的哲學思想運動,它構成中國古代的燦爛文化。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是這批哲學家中間最早的一個。繼他之后,興起了一大批哲學家,他們各抱不同的思想主張。本書的第三章到第十六章的內容就是討論這些思想家的不同主張。在政治史上,孔子以后的幾個世紀通稱為戰國時期。

秦國并吞六國后,于公元前221年建立秦朝,第一次建立了真正統一的中華帝國。秦朝以中央集權、由中央政府委派地方官僚代替了過去各地區貴族割據、政權世襲的制度,由此開創了中國自此以后歷朝的政治體制。這是中國政治史上,除1911年推翻帝制、建立民國之外,最重大的歷史變革。

秦朝為達到它的政治目標,采取了嚴酷的手段,由此激起的反抗使秦朝很快便被推翻。它進行的統一中國的工作在繼起的強大的漢帝國(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統治下繼續進行。在漢帝國統治時期,中國的疆界擴張到今日中國本土的大部分,包括新疆的大部分。與政治統一伴隨而來的是思想的統一。周朝的諸子百家,作為單獨的學派不再存在,但它們的思想往往融入了儒家或道家。儒道兩家這時成為兩大主要的思想流派。本書第十七、十八兩章便是敘述這個發展。

兩漢四百年統治之后,繼之而來的四百年也許可以稱之為分裂時期(221—589年)。在這4個世紀的大部分時間里,中國南方分裂為許多統治時間不長的小國,北方也同樣分裂成這樣的一批小國。有些北朝的小國由非漢族的游牧民族組成,卻跨越長城,在長城以南建立了國家。過去中國歷史上,把這一時期看做“五胡亂華”,看做“黑暗時期”,因為民眾遭受了許多苦難。但在文化上,這是非常杰出的時期。在哲學上,儒家思想暫時消沉,代之而起的是新道家和佛家思想。這兩個流派的思想介紹便構成了本書第十九章到第二十一章的內容。

隋朝(589[581——譯者注]—617[618——譯者注]年)、唐朝(618—906年)在政治上重建了中國的統一,不僅國力得到發展,文化也登上發展的高峰。在唐代,佛教也獲得空前的發展。其中的禪宗是本書第二十二章的內容。自此之后,佛家在中國漸趨沒落。另一方面,儒家卻再度興起,并在思想界建立起主導的地位。本書第二十三章開始的地方描述了儒家復興的初期情況。

唐朝覆滅后,有五十年動蕩不定。然后宋朝(960—1279年)興起。它雖在政治上不如唐朝強大,但在文化上卻創造出同樣輝煌的成就。從思想史看,這一時期里,儒家思想重新興起,其繁榮為漢朝以來所未有。這場哲學運動在西方稱為“新儒家”;本書第二十三章到第二十五章,對這段歷史作了介紹。

取代宋朝的是元朝(1280[1206——譯者注]—1367[1368——譯者注]年)。它是全中國第一次被一個非漢民族——蒙古族——所統治,這一點在文化上的影響倒并不很大。明朝(1368—1644年)使中國回到漢族統治之下;從社會生活來說,明朝比元朝愉快些,但社會經過一番劇烈變化,文化卻沒有相應的新鮮氣息。在哲學思想方面,值得一提的是:心學發展到了高峰。本書第二十六章敘述了這個發展。

在清朝(1644[1616——譯者注]—1911年)統治下,中國再度由非漢民族的滿族統治。直到19世紀之前,清朝統治的中國繁榮昌盛,版圖甚至超過了漢唐;在文化方面,有的領域有所前進,有的領域則出現衰退。自19世紀以后,清朝統治走下坡路,內部衰弱和西方工業國家的政治、經濟壓力接踵而來。這些發展對思想領域的影響,請看本書第二十七章。

1911年的民國革命,推翻清朝統治,也推翻了世界最古老的王權體制,成為中國歷史的一個轉折點。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此后幾十年間,中國在社會、政治、經濟各方面都亟待改革,這些改革,在西方國家用了約3個世紀,中國只能迎頭趕上。改革在短時間內紛至沓來,勢必造成內部在政治和思想上的動蕩,外國又乘機進行侵略壓迫。我們環顧西方各國,同樣可以看到:這一時期發生著巨大的變革,它的后果,現在還難以預料。中國的未來難以預料,也是不足為奇的。但中國過去的歷史不止一次地告訴人們,中國人常常能夠戰勝種種困難向前進,盡管需要為此付出巨大的代價。現在,中國人同樣能夠做到這一點,重要的是:世界各國能夠迅速吸收中國政治思想中的天下為公思想(見本書第十六章到第二十一章)。中國在它未來的變革中,勢必要拋棄許多過去的意識形態,但是,其中也將有一些會保留在世界的哲學遺產之中。中國哲學在哪些方面能對世界有所貢獻,馮博士在本書末章對此進行了探討。

德克 ·布德德克 ·布德(Derk Bodde,1909—2003年),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漢語研究中心教授,一生致力于向西方世界介紹中國歷史及文化,曾用20年時間,將馮友蘭先生兩卷本《中國哲學史》譯為英文。1946至1947年,馮友蘭先生在賓夕法尼亞大學用英文講授中國哲學史,此英文講稿后由布德整理成書,就是這本《中國哲學簡史》。

1948年5月于美國賓州費城

主站蜘蛛池模板: 遂宁市| 林甸县| 饶平县| 眉山市| 玉环县| 寿阳县| 中山市| 钦州市| 平罗县| 乌兰县| 商洛市| 安泽县| 南乐县| 西安市| 都江堰市| 徐水县| 青阳县| 新津县| 珠海市| 仁化县| 武夷山市| 新兴县| 富民县| 博白县| 东兴市| 华亭县| 花莲市| 谢通门县| 富顺县| 桐城市| 林甸县| 开阳县| 蚌埠市| 庆阳市| 建始县| 锡林郭勒盟| 迁西县| 万源市| 枞阳县| 大足县| 衡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