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西方哲學史(套裝共2冊)
- 馮友蘭 (美)布魯克·諾埃爾·穆爾 (美)肯尼思·布魯德
- 516字
- 2019-01-04 23:06:30
4.3 “正名”
孔子不僅對經書予以新的解釋,他對個人與社會、人與天、與其他人的關系也都有自己的見解。
關于社會,他認為,一個社會要想能夠走上軌道、井然有序,首要的是“正名”。這就是說,客觀存在的種種事物應當與它們名字的本來含義一致起來。《論語 ·子路》篇記載,孔子的弟子子路問老師:“衛國國君期待您去施政治國,您準備首先做什么?”孔子回答說:“必也正名乎!”(一定要先正名分。)《論語 ·顏淵》篇還記載,一次,齊景公問政于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要像君,臣要像臣,父要像父,子要像子。)換句話說,每類事物有一個共同的名字,這個名字含有一定的含義。這類事物應該做到與它們名字的含義,也就是其理想的本質相一致。一個國君的本質就是一個理想的國君應有的品質,即“為君之道”。如果一個君王按照為君之道行事,他就不僅有君的“名”(名分),也有君的“實”(實質),成為名實一致。如果一個君王空有其名,而沒有君王應具的品質,即便在大眾面前他是君王,其實他配不上“君”的名字。在社會關系中,每一個名字包含有一定的社會責任和義務。君、臣、父、子,在社會里,各有責任和義務,任何人有其名,就應當完成其責任和義務。這便是孔子主張“正名”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