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報

會員
宋代農業地理
最新章節:
參考文獻
本書是對兩宋三百余年農業發展及其地理分布的整體討論。書中不僅宏觀地指出農業生產對于宋代國運與民生的重要意義,而且立足于宋代自然環境、社會因素所導致的區域差異,從人口、土地、農作物、水利、農業技術等方面,對宋代黃河中下游地區、東南地區、荊湖地區、川峽地區、嶺南地區五個區域的農業生產特征展開論述,重點探討了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與一年兩熟稻麥輪作制的關系。本書建構了“農業地理”的研究范式,資料扎實、立論嚴謹,展現了宋代各地農業綜合體的復雜性與差異性,對宋代農業在中國農業發展史上“承上啟下”的特征作了精準概括。本書有助于讀者通過“農業視角”去觀察兩宋時期的政治變遷與經濟發展,有著很高的學術參考價值。
目錄(44章)
倒序
- 封面
- 版權信息
- 第一章 緒論
- 第二章 國之疆土與民之本業 ——宋代國土與農業資源稟賦
- 第一節 宋代農業生產環境的地域差異
- 第二節 宋代人口、土地與農業生產的關系
- 第三章 民生與國運 ——宋代農業地理的基本格局
- 第一節 承上啟下的宋代農業技術
- 第二節 平原與山區、腹里與邊郡農業發展的不同步性
- 第四章 重建與發展 ——宋代黃河中下游地區的農業生產與土地利用
- 第一節 河南農業生產與區域差異
- 第二節 河北大量非農業用地的出現與沿邊塘泊的開發利用
- 第三節 河東汾河谷地與四周山區農業生產發展進程的差異
- 第四節 陜西關中農業生產與沿邊土地開墾
- 第五節 北宋時期黃河中下游地區糧食調撥與農業生產發展水平
- 第五章 國之根本,東南望郡 ——宋代東南地區的農業生產與土地利用特征
- 第一節 淮南農業生產的興衰
- 第二節 兩浙平原地帶農業生產的高度發展與精耕細作
- 第三節 福建平原地帶的人口壓力與耕作技藝的提高
- 第四節 江東平原地帶圩田的發展
- 第五節 江西平原地帶的開發與糧食外運
- 第六節 宋代東南丘陵山區的開發與農業生產引發的環境問題
- 第六章 湖區與山區 ——宋代荊湖地區的農業生產與土地利用
- 第一節 荊湖南、北兩路的人口與地區開發
- 第二節 荊湖南、北兩路農業生產發展的差異
- 第七章 巴山蜀水,天府之國 ——宋代西南地區的農業生產與土地利用特征
- 第一節 華夷雜居的人口分布特征
- 第二節 宋代西南地區的農業生產方式與地域差異
- 第八章 地曠人稀,田稼鹵莽 ——宋代嶺南地區的農業生產與土地利用特征
- 第一節 人口構成及其地理分布
- 第二節 宋代嶺南地區農業生產的地域特征
- 第九章 物種與土地 ——宋代糧食作物的分布與輪作方式的變化
- 第一節 宋代黃河中下游地區的糧食作物
- 第二節 宋代東南地區的糧食作物
- 第三節 宋代荊湖與西南地區的糧食作物及其地理分布
- 第四節 宋代嶺南地區的糧食作物與種植制度
- 第十章 桑麻茶果 ——宋代主要經濟作物的地理分布
- 第一節 宋代蠶桑業的地理分布
- 第二節 宋代麻類作物的地理分布
- 第三節 宋代棉的種類與地理分布
- 第四節 宋代油料作物的種類與地理分布
- 第五節 宋代植茶業
- 第六節 宋代主要果樹品種及其地理分布
- 參考文獻 更新時間:2025-08-13 15:49:04
推薦閱讀
- 中國歷史地理十五講
- 掙脫京都
- 銀線:19世紀的世界和中國
- 我的家鄉在余慶
- 水經注(新視野中華經典文庫)
- 歐亞時空中的中國與世界
- 彭州泉水
- 古代西南地理問題新論
- 明清民國時期直豫晉魯交界地區地域互動關系研究
- 風雨晴雪走胡同:一個媒體人的北京胡同行腳
- 歐盟列國志
- 滿蒙探險記
- 明陵行宮鞏華城
- 邵廷采與姚江書院派研究
- 十里八村:近代山西鄉村社會地理研究
- 《黃運河口古今圖說》圖注
- 中國國家地理百科全書:廣東、廣西、海南、重慶
- 麗水通濟堰與浙江古代水利研究
- 地理學是什么
- 魅力雄安叢書:壯哉雄安
- 中國學生不可不知的992個地理常識
- 古代交通與地理文獻研究
- 美國政治傳統及其締造者(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
- 隴蜀古道:青泥道研究論文集
- 京華通覽:北京的遺址墓葬
- 地理與世界霸權
- 連云港傳:結緣絲路兩千年
- 近代廣州研究
- 潮汕人物辭典(古代卷)
- 紅堿淖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