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國之疆土與民之本業
——宋代國土與農業資源稟賦
我們討論的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時代的農業地理,農業是什么?落入當代人的視野的是長在地里的莊稼,但無論古今,地里的莊稼均不會從天而降,因此就農業生產的本質而言,這是生物體、自然環境及人類社會勞動三方面相互結合的產物。在這三位一體的相互作用中,自然條件是決定農業生產發展的重要因素,腳下的這片土地不僅是農作物的立足之地,且為作物提供了生長必需的水、熱、肥,俗話說“萬物生長靠太陽,雨露滋潤禾苗壯”,講的就是這樣的道理。正是如此,自然環境的優劣,不但決定著農業生產的發展方向,而且影響著農業生產的部門結構、耕作制度以及區域分異,所有這一切正是我們今天看到的一地與另一地農業物產的差異以及農業風貌的不同。我們研究的歷史時代是宋代,這是中國歷史上從960年至1279年持續三百多年的一個王朝,但宋代以1127年為界,分為北宋、南宋前后兩個時代,固然兩宋帝王世系均來自太祖、太宗,但疆土已有很大不同。決定疆域版圖四至八到的根本來自于政治,農業不是政治,卻立足在疆域版圖圈構之下的大地,因此討論宋代農業地理,起步之處首談兩宋國土。
地理學告訴我們,中國大地上有條隱形的界線,這就是年降水量400毫米等值線經行之處——從大興安嶺起沿明長城經甘肅南部至青藏高原邊緣,此線不僅界分東西,且成為中國東部季風區、西北干旱區與青藏高原區三大自然區的劃分基礎。年降水量400毫米等值線以東、以南屬于東部季風區,以西、以北則為青藏高原區與西北干旱區。年降水量400毫米是滿足農業生產用水的底線,因此無論古今,中國農業主要集中在東部季風區,西北干旱區與青藏高原區只在能夠灌溉的河谷與綠洲上發展農業,大部分地區以草原游牧業為主。在中國的地理基礎之上,兩宋王朝又將國土安放在什么位置呢?
國土的疆域與位置是決定一個國家自然地理面貌的基礎,宋代是中國歷史上統一王朝中轄境最小的一朝。以南北為一的北宋時期而論,其北面為遼所有,西面與西夏為鄰,今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新疆的全部及河北、山西、陜西、甘肅、青海的大部分或一部分均為遼、夏等政權控制。西南地區的云貴高原與青藏高原,自唐迄宋則分別為大理政權與吐蕃政權的領地,均不為宋所有。南宋時期宋土更為蹙縮,除西北、西南地區仍為西夏、大理、吐蕃政權的控制區外,黃河流域則屬金人統治區。宋金之間的邊境線,雖然隨著戰事的起落時有推移,但基本保持在秦嶺—淮河一線,宋王朝的境域僅剩長江、珠江兩大流域。宋代疆域的變化,使兩宋三百余年的統治時期內,境土始終限于中國東部地區(見圖2-1)。若從年降水量400毫米等值線——這一影響中國東西之分的地理界線著眼,兩宋時期的國土全部位于東部季風區內。這一地理空間將宋代農業地理討論的問題,全部鎖定在以種植業為主的生產領域之內,并在此基礎上探討農作物種類的地域差異、種植制度、農業技術的地區特征與區域經濟。

圖2-1 現代自然區劃中宋代疆域所處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