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形意拳,又稱心意拳,是中國傳統拳術之一。創立之初叫心意六合拳,即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肩與胯合,肘與膝合,手與足合。形意拳講究內意與外形的高度統一。本書從形意拳的文化背景、歷史脈絡、文化傳承、項目形態、項目特征、代表性傳承人、傳承故事、保護手段、社會影響、發展現狀等;附錄包括大事記、傳承世系等。在挖掘本項目的文化積淀的基礎上,體現知識性、文獻性、地域性、民族性等特色,力求雅俗共賞,明晰準確,推陳出新。
王子虎 李晉萍 ·非遺 ·5.6萬字
云南青花在中國陶瓷史上有著重要而獨特的歷史地位和文化意義,是我們探索青花瓷器起源,研究中國青花文化譜系生成和對外傳播的重要對象。云南青花瓷繪藝術的風格樸實豪邁,是大寫意畫風在陶瓷裝飾藝術上的充分展現。從美術史、圖像學的角度研究云南青花瓷繪藝術,就需要將其從陶瓷藝術的整體形態中剝離出來,視為一類能夠作為繪畫史研究對象的圖像學資料。這項研究的價值在于:一是其圖像內容可以補充云南元明時期繪畫史料的匱乏,完善云南藝術史的書寫。二是其藝術特征可以彰顯云南古代民間繪畫生機勃勃的審美趣味和自由靈動的寫意精神,表明云南陶瓷藝術的多元性、包容性、開放性和創造性。本書是吳白雨先生潛心十余年的研究成果,它既是一本畫風樸素,格調高雅的繪本類圖書,又是一本認識和了解云南青花繪畫藝術的美學讀物。
吳白雨 ·非遺 ·4.1萬字
本書設有“非遺促進鄉村振興:理論探索”“非遺促進鄉村振興:實踐與經驗”“社區的主體性與鄉村振興”“遺產旅游與鄉村振興”等九個專題,收錄了《政策視角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地方發展》《“過去是迷信,現在不同了”:振興越南北部偏遠山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民族文化身份——以越南安沛省文安縣岱依族為例》等文章。
楊利慧主編 ·非遺 ·37.8萬字
本書分為概念與歷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橫向問題、非遺語境下的學科思考、中國實踐與反思四個欄目,收錄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從概念到實踐》《非遺時代民俗學的實踐回歸》《政府非遺與民間非遺新論》等文章。
康麗 ·非遺 ·41萬字
本套書系的特點是全景展現,縱橫捭闔,內容采取講故事的方式進行敘述,語言通俗,明白曉暢,圖文并茂,形象直觀,古風古韻,格調高雅,具有很強的可讀性、欣賞性、知識性和延伸性,能夠讓廣大讀者全面觸摸和感受中國文化的豐富內涵,增強中華兒女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豪感,并能很好繼承和弘揚中國文化,創造未來中國特色的先進民族文化。
孟智罡編著 ·非遺 ·6.6萬字
何水明編著 ·非遺 ·6.8萬字
石靜編著 ·非遺 ·7萬字
本書立足于媒體融合環境下編輯創新這一實踐現象,系統地探討了媒體融合環境下的編輯概念、基本特征、主體構成、客體內涵、組織形態和社會功能等問題,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融合傳播環境下編輯活動的基本規律。本書認為,媒體融合環境下編輯實踐的“交互性”更加凸顯,“主體間性”、“媒介間性”和“主媒間性”日益成為制約編輯實踐創新的主要機制。
段樂川 ·非遺 ·19.6萬字
本輯“專題報告”聚焦媒介文化,揭示當今媒介文化的發展態勢,深入剖析現象背后的社會文化邏輯;“學術沙龍”關注新媒體語境下的知識傳播,分別探討知識傳播機制,實踐困境與疏導路徑,馬賽克理論視角下碎片信息在新聞傳播中的應用及其影響,社交媒體環境下恐慌性謠言的傳播特征與管理策略;“學術沙龍”還聚焦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媒介使用和媒體與社會公共治理問題;“個案研究”就城市網絡視聽產業與城市品牌形象展開探討。
謝耘耕 陳虹主編 ·非遺 ·20.7萬字
本書以“大眾”概念的更替為基礎,厘清了近代以來的中國“大眾”話語的生成與流變過程,最終在中西“大眾”話語的坐標系中給中國“大眾”理論確立了位置。
羅崇宏 ·非遺 ·24.4萬字
這本書以清晰易懂的風格,采用符號學、后殖民主義等理論方法研究媒介中的社會性別,以大量英美媒體中的實例為對象,研究性別與媒體研究領域中新近的重要問題和代表性實例,包括奧普拉·溫斯頓等的脫口秀、著名的《四海一家》等雜志以及新聞、廣告、當代熒屏和平裝本羅曼司,考察21世紀女人和男人中的代表人物是如何變化的,回應了女性主義、酷兒理論以及反種族主義的標準。
(英)羅薩爾·吉爾 ·非遺 ·23.8萬字
本書在分析現有互聯網面臨的挑戰和存在的問題的基礎上,全面系統地介紹了新一代標識網絡的體系架構、工作機理、接入技術、可擴展路由機制、身份與位置映射的解析機制、移動管理機制以及普適服務技術等內容。本書取材新穎,內容豐富,實用性強,反映了國內外在新一代網絡理論與關鍵技術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適合從事互聯網研究的廣大科研人員閱讀,也可作為通信、計算機等相關專業研究生的參考教材。
張宏科 王洪超 董平 楊冬 蘇偉 ·非遺 ·10.6萬字
本書是一本銷售文案創作指南,能為讀者提供系統的銷售文案創作方法,并詳細分析了轉化率高的銷售文案背后的創作邏輯及必備要素。通過閱讀本書,讀者能夠掌握銷售文案創作的基本思路和框架,以及能讓銷售文案賣貨的技巧和經典模式。本書還逐一介紹了新媒體與電商崛起背景下,幾種新興的銷售文案形式的創作方法,包括短視頻銷售文案、電商銷售文案、朋友圈銷售文案和直播銷售文案,適合短視頻平臺自媒體從業者、電商平臺經營者、微商從業者、直播平臺從業者閱讀。
王中偉 ·非遺 ·10.5萬字
本書首先闡述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傳統手工藝的發展特征和現代保護價值,然后介紹了河北省主要的傳統手工技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再以永清扎刻為研究對象,對扎刻技法進行了詳細講解,從理論上將扎刻技法進行了追根溯源,為深入探討永清扎刻的搶救保護與開發利用等一系列問題提供了詳細的技術資料和理論支持。尤其就開發利用永清扎刻技法作為教育課程資源提高建筑與藝術設計教育中的構成學方面的問題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并為永清扎刻工藝美術的搶救保護與開發利用等一系列問題提出了建議和具體實施辦法。本書適合對民間藝術領域、非物質文化遺產感興趣的讀者閱讀。
程佳 ·非遺 ·13.6萬字
本書供高等院校信息科學、通信工程、電子技術、計算機應用等專業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學習專業英語之用。選材兼顧經典題材和新興技術,在編寫中擯棄過分依賴語法、死記硬背的陳舊教學方法,注重培養學生以較高準確性和足夠的速度閱讀專業資料和文獻的能力,兼顧一定的專業英語表達能力,從閱讀、翻譯、寫作等角度提高學生對專業英語的應用能力。全書共17單元,各單元包括課文、詞匯、難點注釋、課外閱讀資料、習題。書后附有關于科技英語閱讀、寫作、克服中式英語等問題的指南和討論。
吳雅婷 王朔中 黃素娟編著 ·非遺 ·15.7萬字
本書是對淮海地區非物資文化遺產一種譜系性的梳理,是這一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發揚工作的總結性理論成果。在架構上,按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不同類型,從民間文學、民間音樂和曲藝、傳統戲曲、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民間美術、民俗的角度對相關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進行了詳盡的考察。書中既有相關概念的界定,也有非物質文化遺產現狀的細致梳理,更有理論層面的提升,是近年來研究淮海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部力作,對淮海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工作的推進有重大意義。
張新科 ·非遺 ·32萬字
本書由西安非物質文化遺產理論研究與代表項目兩部分構成,前者探討了西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定義與范圍、生存環境、地位與現狀、特征、構成與分類及其價值,以及西安宗教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經濟發展聯動、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網絡化保護、西安鼓樂研究等理論問題;后者對分布于民間文學、民間美術、民間音樂、民間舞蹈、傳統戲劇、民俗、傳統手工技藝、傳統醫藥、曲藝等類別的西安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項目開展整理研究工作。這是一部通過非物質文化遺產窗口,探究西安豐厚歷史文化底蘊的研究之作。
王曉如 ·非遺 ·19萬字
本書緊緊圍繞黨的十八大提出的“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加強對外文化交流,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戰略任務,以分析文化軟實力建設對于中華文化走向世界戰略的推動作用為出發點,緊密聯系我國文化軟實力建設對于中華文化走向世界戰略實施的優勢,深入分析中華文化走向世界戰略實施過程中文化軟實力建設的外在挑戰和自身制約,系統論證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戰略和策略。中國在走向全球化的過程中縮小了與發達國家的經濟差距,在“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加強了與相關國家的合作,卻也引發了某種程度上的文化沖突。中國如何與他者交流,如何理解他者又如何被他者所理解,如何與他者進行價值觀對話,如何與他者建立信任關系,如何增強跨文化傳播能力,本書以期從文化軟實力建設的視角做深入解析。
張驥等 ·非遺 ·48萬字
隨著新媒體的興起,人們生活中的溝通方式與表達習慣,都已經發生著潛在而又劇烈的變化。如何理解這種變化,可謂未來人文社會學界需要持續探討的話題。《媒介與修辭》是這種探討的一種嘗試。在作者看來,修辭是語言表達的手段,新媒體形成的新媒介環境,其表達形成新的語法。那么,探討這二者的關系,或許可以窺見現代文明在傳播學上的某種秘密。這組評論小集,既對傳統文化的現代命運,給予觀照;也對新媒介出現后復雜的文化現象進行分析讀解,展示了作者獨特的批評立場。
蔣原倫 ·非遺 ·11.1萬字
本書直面“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理論和實踐在我國面臨的現實問題,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現實與人類學的理論視角結合,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實踐納入人類學理論體系下進行探討、對話和反思,并重視實踐經驗的總結與歸納,以及對現實的指導,文化行政、保護方式、文化創意產業等都被納入了探討的范圍。本書的研究具有廣闊的、開放性的視野,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當中引入了一些新的概念,比如對社會主義新傳統的探討、對與文化創意產業關系的探討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符號化”等問題,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系統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本書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一個整體性概念進行系統探討,在“文化中國”的語境下,具有特別的意義。
麻國慶 朱偉 ·非遺 ·13.2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