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別具一格的蹴鞠與馬球》中講述的馬球,古稱擊鞠,即騎馬打球,是一項古老的體育活動。在我國唐朝時期,馬球運動非常流行,從宮廷到民間都有廣泛的開展。唐以后,馬球運動不斷發展演變,走向衰落,卻同時向周邊地區不斷傳播,甚至傳向海外,成為今天的馬球運動。
張志編著 ·民俗文化 ·2.8萬字
本書從節日民俗、禮儀民俗、信仰民俗、服飾民俗、飲食民俗、工藝民俗、建筑民俗、民俗文化、俗語與稱謂等幾個方面,全面詳細地闡述了一些有趣的民俗現象和民俗由來。閱讀本書你將輕松而快速地了解最全面最系統的民俗知識。
諸葛文 ·民俗文化 ·23.3萬字
上古時候,部落首領炎帝神農氏嘗百草,傳授人們治病知識。炎帝有個女兒女娃,聰明可愛,想看大海。女娃一次偷偷去海邊玩,被大海淹死,后化為精衛鳥,發誓要把大海填平。精衛鳥的后代從此開始了填海行動。精衛填海表現得是一種永不放棄的精神。
安武林編著 ·民俗文化 ·3184字
俗語,通俗并廣泛流傳的定型的語句,文字不多,言簡意賅,卻能淋漓盡致地表達說話人要表達的某種意思,比說上個十句八句更形象、更生動。講話中巧妙地引用一兩句俗語,有如畫龍點睛,引人入勝。絕大多數俗語來自通俗易懂的故事。這些故事,有的按本意演變成本來意義的俗語,有的則不再是原來意義的俗語了,其產生和流傳有著源遠流長的歷史過程。隨著社會發展,有些俗語已淡出了人們的生活,但對其了解,無疑是在了解一種歷史文化。
王本勛 ·民俗文化 ·3萬字
為什么說人人都可以是民俗學家?為什么說民俗學是一門很酷的學問?日本民俗學領軍人物島村恭則力作,講述為什么民俗學是一門重新定義生活的學問。日常生活中,人們總是會按照一些習俗或默認的規則做一些自己都不知道為什么要做的事,這正是民俗學大顯身手的地方。與我們以往的刻板印象相反,民俗學并不是為古老事物追根溯源的學問,而是一種反主流、反霸權和反中心的文化心態。本書是一本面向大眾的民俗學入門書籍,通俗易懂,貼近生活。書中列舉了大量生動有趣的案例,如大學校園里流傳著的七大怪談;各個家庭內部實行的規則;消防員、鐵路員工、法官、辦公室白領的日常生活;作為社交場所的平民區咖啡店;動漫圣地創造出的新民俗;新冠病毒肆虐下的魚身鳥喙人面的妖怪護身符的大流行;互聯網時代稻荷神信仰的全球化;“座敷童子”的現代轉型等等。本書簡明易懂地介紹了現代民俗學的知識,向讀者展現出現代民俗學的魅力。讓民俗學成為每個人都能學會并加以運用的技能,從而使人們的生活變得更加多姿多彩,充滿趣味。
(日)島村恭則 ·民俗文化 ·11.6萬字
近幾年興起的國學熱讓民俗文化漸漸走入大眾的視線并受到人們的重視。也有越來越多的人趕著這股國學chao流想了解民俗背后的故事。為了發揚傳統民俗文化,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民俗背后的故事,為了我們的生活能夠增加更多的樂趣,我們適時地編纂了這本《一書通識五千年中華民俗》。這本書以問題的形式,更直接地解答了讀者心中的民俗疑惑;以詼諧有趣的語言風格,讓讀者更輕松地學習民俗知識。本書從節日民俗、禮儀民俗、信仰民俗、服飾民俗、飲食民俗、工藝民俗、建筑民俗、民俗文化、俗語與稱謂等幾個方面,全面詳細地闡述了一些有趣的民俗現象和民俗由來。閱讀本書你將輕松而快速地了解全面系統的民俗知識。
劉翠清 ·民俗文化 ·23.3萬字
本書所收錄的論文涉及的時代從南北朝至唐宋,內容可分兩大類,第一類為考古學和藝術史研究,第二類為墓志和歷史研究。這些論文分別通過對墓葬形制、喪葬器物、壁畫,出土墓志等資料的考察,探討了中古時期喪葬制度和喪葬禮俗的變化,以及士族政治、城市空間等問題。
崔世平 ·民俗文化 ·16.9萬字
文化是國家的根基,民俗尤是。用比較視角來展現傳統的中外民俗,在已有研究中并不鮮見,但用英語撰寫的專著相對較少。為切實響應中國政府提高國家軟實力的號召,讓中國民俗真正走向世界,《中西民俗對比研究》全書用英文撰寫,共十二章,試圖對民俗在定義、分類、特點、功能、發展歷史等宏觀介紹的基礎上,對中西方飲食、服飾、住宅、出生、結婚、喪葬、節日、信仰與禁忌、社交禮儀、民間藝術、民間娛樂等方面進行微觀研究比較。
張立玉 陳珞瑜 ·民俗文化 ·11.9萬字
本書內容包括了有天河夜話——起源演變、牛郎和織女在漢水結緣終生、牛郎和織女在天河相知相守、牛郎和織女在茶豆架下定情、源于對自然和時間的崇拜、上古觀象授時知識的反映、七夕節在后世歲月中的演變、演繹形成經典曲目《天河配》、別致浪漫——七夕風俗等內容。
陳秀伶 董勝編著 ·民俗文化 ·7.1萬字
文化變遷是人類學主要研究的課題之一,也是民俗學研究的主要課題之一。置于人類社會中的民俗文化從古至今都在發生變遷。民俗文化研究民眾的生計方式以及與此有關的民眾的生活文化,民俗文化既是傳統的,包括一個族群的生計方式、語言傳統、衣食住行、婚喪娶嫁、民間社會組織、民俗信仰等系列的文化傳統和文化模式,民俗文化又是現代的,民俗學也研究傳統的文化模式在現代社會生活中所呈現的形態和種種變異,研究其現代的形態與傳統之間的聯系。本書在深入民族地區進行廣泛調查基礎之上系統論述了久居在內蒙古區域蒙古族游牧文化的變遷。
邢莉等 ·民俗文化 ·46.9萬字
全面展示了“中國長壽之鄉”的地方黨委、政府和人民群眾堅持以人為本,實踐科學發展觀,堅持社會經濟與生態環境和諧可持續發展所帶來的政治安定,經濟繁榮,社會進步,人民安康。同時,叢書較為系統地向讀者推介各長壽之鄉的長壽成因,風土人情,地域地貌,山日口川綠野、人文歷史,物產資源,從中彰顯中華民族五千年長壽文化和現代人與社會、人與環境、人的自身和諧發展的靚麗時尚。
劉桂江主編 ·民俗文化 ·10.5萬字
本書是基于民俗學理論與方法的社會文化批評。八個悖論式文化議題:學術研究與民俗生活之間的矛盾、學科的自然成長與運動式發展之間的矛盾、學術求真與大眾傳媒眼球效應之間的矛盾、精英文化批評與地方經濟訴求之間的矛盾、文化多元性理念與獨占性訴求之間的矛盾、民間文化遺產的共享性理念與私有化訴求之間的矛盾、城鎮化變革及民俗生活的空間轉換所造成的經濟發展與文化迷失之間的矛盾、求仙問道與世俗利益之間的矛盾。六個傳統文化現代性話題:傳統宗族社區在現代社會的人際關系與信息流通、災難敘事中的靈異謠言、謠言傳播中的情緒煽動及語言暴力、傳統話語資源的商業化運用、江湖藝人的適應性生存、網絡文化中的偶像崇拜與英雄生產等。
施愛東 ·民俗文化 ·47.3萬字
本書內容包括了有火的崇拜——遠古遺風、大禹得河圖后始見清明、源于五千年前的墓祭、介之推割股奉重耳充饑、春秋戰國時期的清明習俗、不斷發揚——相沿成俗、自古以來的清明各項活動、婁護創立吃五侯鯖的食俗、踏青時節巧借東風放紙鳶、隆重的清明節宮廷饋宴等內容。
陳秀伶 董勝編著 ·民俗文化 ·6.8萬字
本書內容包括了有源于祭祀——臘八節、雜米粥意在警示后人勤儉、臘八節多種多樣的傳說故事、臘八粥起源于古時臘祭農神、臘八節中多樣的風俗習慣、具有濃厚地域特色的臘八粥、飲宴踏青——上巳節、節日起源及隋煬帝水飾流觴、上巳節在唐代的多樣風俗、傳統佳節中的飲食習俗、少數民族中的三月三節俗、曝曬紅綠——天貺節等內容。
陳秀伶 董勝編著 ·民俗文化 ·7萬字
《中華年節食觀》分為上下兩篇,全面、系統地闡述了中華年節飲食的理論與實踐。全面介紹了中華傳統節日、節氣,以及在我國有一定影響的宗教節日的飲食文化與特點;總結和探討了中華年節筵宴的特征、分類、要求和格局,以及年節筵宴氛圍烘托的形式與手段;用現代食品營養與衛生學的觀點剖析了年節膳食的營養與衛生安全問題。根據中華年節飲食的特點和年節筵席的排菜格局,結合作者對我國年節膳食的總結和研究,系統闡述了年節傳統風味食品的制作技術和年節筵席的制作要領,展示了很多鮮為人知的菜肴配方和秘訣,其中有上千年中華飲食文化遺產的傳承,也有符合現代人飲食取向的創新。
潘東潮 魏峰主編 ·民俗文化 ·21.8萬字
柳田國男逝于1962年8月8日。半個世紀在民俗學領域的長期開拓,以及從歷史維度理解日本社會及文化的不懈努力,凝結成其身后的龐大著述。伴隨著上述使命感的變化,其民俗學著作的涉及面也甚廣。《柳田國男文集》是從柳田國男卷軼浩繁的著述中精選了有助理解日本社會及文化的不可或缺的篇目而成。本書為《柳田國男文集》第一輯和第二輯合集,共十冊。《都市與農村》集中展現了柳田對日本社會城市與農村關系的認識!《獨目小僧及其他》收錄了關于傳說的11篇論文,特別關注了獨目之神!《孤猿隨筆》論述了與日本的民間信仰有關的各種動物,綜合運用口頭傳承、故事、文獻記錄等,描寫了動物在人的生活及感情中所占的地位,揭示了日本人自然認識的一個側面!《關于婚姻》從不同側面論述日本社會婚姻與家庭的歷史!其中最重要的論文《入贅考》,論述了日本的婚姻形態由入贅到迎娶的歷史變化過程及關聯要素,是日本婚姻史研究的開創性成果!《關于先祖》從祖先祭祀的儀式、對死后世界的觀念等入手,徹底分析了日本人的祖先觀念,總結了其特點,及對日本人生死觀的影響!《海上之路》日本民俗學奠基人柳田國男晚年最重要的一本著作!賦予了沖繩地區以重要的文化史意義!《木棉以前》靈活運用此前不受學者們重視的俳諧歌仙等文學素材,從人們的感受的角度,論述日本人的衣食住等生活的變遷!《女性的力量》講述日本社會女性在信仰、家庭中的地位與作用!指出后世信仰中對女性的禁忌!《食物與心臟》講述食物在日本人精神生活中的作用!從日常身邊的平凡瑣事入手,揭示出食物與信仰之間的重大關聯!《桃太郎的誕生》分析各地的民間故事,論述了桃太郎故事的原型,并提出了對其遠征目的的假說!
(日)柳田國男 ·民俗文化 ·157萬字
紙馬,是一種民間木刻紙印神像畫,主要流傳于河北、山西、云南、江蘇等地。“神碼”正是河北內丘縣本土的紙馬、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民間信仰的媒介。本書主要從兩個方面對“神碼”這一民間造物進行再現,一是分析其圖像,考證其神祇原型和發展歷史;二是考察其田野原境,展現內丘地區的民間的生產生活環境,以及在這種環境下生長的宗教文化和信仰心理。本書既論述了民間信仰,又展示了神碼版畫藝術,配有插圖200余幅,亦是珍貴的神碼圖像資料。
耿涵 ·民俗文化 ·19.1萬字
《中國人的生活世界:民俗學的路徑》是高丙中民俗學論著的匯編,并附有戶曉輝、劉曉春的延伸性論述。高丙中在1988年完成的《民間口頭創作新探》借助普列漢諾夫對社會心理與社會意識形式的區分來認識民間文學與民間口頭創作的關系,提出民間文學只是民間口頭創作的一個特殊部分,由此獲得超出文學范圍的民間文化研究的理論依據。他在1991年完成的《民俗文化與民俗生活》是熔鑄民俗學150年的思想資料而撰寫的理論民俗學著作。該文首先以“民”和“俗”為焦點評述了民俗學基本理論的歷史發展邏輯,繼而闡明了以生活和整體為取向的學術思想,然后將民俗學定位為以生活世界為觀照對象的知識生產。該文的立論為此后20年的民俗學經驗研究提供了理論和方法的支持。余下的其他論文大致都涉及民俗學路徑對于中國人生活世界的研究與關懷。以文化自覺和自我反思為條件的中國社會科學要以認識中國人的生活世界為己任。民俗學界已有的探索只是一個遲來的開始……
高丙中 ·民俗文化 ·20.3萬字
天地初開,女媧造人。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不周山大戰,水神共工戰敗怒撞不周山,天崩地裂,洪水泛濫,威脅人類生存。女媧煉石補天,人們重返家園。從此,人類開始學習用水、與水相處,人類和水的故事也拉開了新時代的序幕。
安武林編著 ·民俗文化 ·3120字
本套叢書共包括六本書,分別是:《光宗耀祖——宮廷婚禮》《群星耀眼——名人婚禮》《異彩紛呈——少數民族婚禮》《儀式符號——農村婚禮》《中西合璧——城市婚禮》《域外奇俗——世界婚禮》。這套書突出學術性、資料性和可讀性的有機結合。在把我學術前沿和占有豐富資料的基礎上,通過生動的文筆對于婚禮有關的習俗、現象、事例、個案和民族志等進行深入淺出的描述和解釋,以滿足不同層次讀者對各種婚禮文化的閱讀興趣。
吳瑛 蘇醒 ·民俗文化 ·17.6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