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閑情樂事》由陳平原選編,搜集了周作人、林語堂、豐子愷、梁實秋、朱自清等24位作家信筆閑談的散文小品,共47篇,涵蓋了衣、食、住、行等中國人的“生活的藝術”,他們用通俗親切的語言表達出中國人的生活情趣,生活中的種種日常事件都包含在內,不僅展現了作家細致入微的學識和洞察力,更體現出他們的閑適與雅趣。文章短小精悍,便于理解,是一份對民國時代普通百姓的生活日常的真實記錄,更多的是一份普通中國人的生活美學。
陳平原選編 ·隨筆 ·12萬字
這本音樂隨筆集,首先以“聲音與時代”開篇,算是這本小書的“綱目”。一時代有一時代之樂,有識之士往往能在音符與歌詞之間窺見時代的脈動。第二輯里,我們只是給出了音樂與人的浮光掠影。相信在這萬千世界之中,音樂與人的故事應該是隨時隨地在發生。但是,我們卻可以在這雪泥鴻爪之中見到音樂給我們的人生帶來的種種安慰。第三輯中的文章,除了古琴之外,零散點綴了四篇文學家——汪曾祺、劉心武、賈平凹、王安憶的音樂心得。這一輯的選文,編者希望能夠盡量多地涵括西方音樂巨擘的名單。這些名字,國人已經不再陌生,他們的音樂作品常常在不知不覺中滲透進了我們的生活。第四輯,編者希望能夠盡量多地涵括西方音樂巨擘的名單,也選了一篇關于女性音樂家的文章。音樂是無國界的,同樣也應該不分性別。希望喜歡音樂的人應該有更廣闊的胸襟去理解接受更多元的文化。音樂固然有其專業性,但是對于普羅大眾來說,它所承載的“文化”與“生活”才是更能打動人心的東西。在這本散文集中,出現了形色各樣的人,他們有的是作曲家,有的是演奏者,有的只是聆聽者。但是,他們都在音樂中交付了自己某一部分的生命,而正因那一部分生命的參與,那時的音樂才更加動聽。
陳平原 李靜選編 ·隨筆 ·13.6萬字
學堂之所以成為現代文化人經常談論的話題,很大程度上緣于它作為學習知識、養成興趣、孕育人格與傳承精神的機構和場所。本書所編選的是近四十年來談論學堂的散文篇什,第一輯“遙憶學堂路”中所選的十多篇文章中,當事人在憶及早年學堂生活時的幽懷別抱、各有所偏,也足見此類文章的個人性和豐富性。第二輯“幸運的年月”作家們回憶自己的成長與教育經歷,在那段已然遙遠的歲月中,無論是與母校的結緣,與師長的交流,與時代的會晤,抑或是與一次來之不易的機會的邂逅等,往往都會成為回憶者珍藏的幸運。第三輯“心中的母校”中,師長的嘉言懿行、同學的深情厚誼,都成為作家們日后不斷追憶與回味的內容。最后一輯“永遠的校園”所選取的文章,既指向百年學堂的內在魅力——其校訓、“校格”和傳統等,也指向今日校園讓人堪憂的外部干擾,比如制度性因素等。各篇文章進入的角度雖然有別,可主要著眼點卻是一致的,那就是突出教師、知識分子與學堂的精神聯系。
陳平原 林分份選編 ·隨筆 ·13.2萬字
本書既是優美的自然書寫,又是立足于田野調研的民族志,身為作家、人類學家、地理學家的拉瑟瓦尋找野生食物——揭示了在一個“野生”本身被誤解、商品化和被消費者熱捧追求的世界里,我們失去了什么。兩個世紀前,北美人的飲食構成中,近乎有一半是需要在野外覓食、狩獵或捕獲的。今天,所謂的“野生食物”正成為昂貴的奢侈品,在頂級餐廳中成為富人獨享的盤中餐。與此同時,依靠野生食物生存和維持生計的人們發現,隨著新的市場和道路侵入世界上最后的未開墾的土地,他們的生活永遠改變了。一路上,拉瑟瓦親自品嘗野生食物,在婆羅洲品嘗難以捉摸的燕窩湯,用手提箱把瑞典駝鹿肉偷運回家。這本書以一種兼具深思熟慮與勃勃雄心的方式向讀者展示了豐富多彩的“野生”食物,及本書中追溯了我們與野生食物的關系,并展示了我們在馴化它們時犧牲了什么——包括生物多樣性、本土知識和與自然的重要聯系。
(美)吉娜·雷·拉瑟瓦 ·隨筆 ·16.8萬字
本書收入著名作家王安憶的四篇長文,包括《劍橋的星空》《命運與無命運》《溫柔的資本》《音樂生活》,是一部風格獨特的讀書隨筆。作者將閱讀、思考、見聞、音樂、游記等經驗糅合在一起,自由徜徉于文學藝術的王國,比照中外文化的關聯和差異。從亨利·詹姆斯、艾麗絲·門羅、塞巴爾德、凱爾泰斯·伊姆雷、科爾姆·托賓、德萊塞、陀思妥耶夫斯基、羅曼·羅蘭到《紅樓夢》《聊齋志異》《傾城之戀》,作者旁征博引,打破作品和不同學科之間的界限,把握其中的暗流和脈絡,透過文字和生活的表面,呈現出獨特的個人經驗,并觸及更為深邃的存在。
王安憶 ·隨筆 ·10.7萬字
這是一部隨筆集。作者仵埂為當代文藝評論家,本書收錄了他近十年文藝評論寫作的精選篇目,以感性形象的表達,展現他對歷史文化、社會人生諸多問題的哲學思考。這部思想隨筆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諦聽天界的那一縷訊息”,回望歷史人物,對比中西文化,以睿智的筆觸記錄了時代滄桑巨變在我們生活中的投射;第二部分“緘默與沉思”,探討了時代與生活的困頓、沖突與纏繞,是對歷史與當下現實的反思;第三部分“驚詫與漠視”,關注個體的特異性,挖掘日常中被忽視的生命異在與文化密碼。作者善于將自己多年的學術積累、藝術感悟和人生體驗融匯于文章之中,以輕盈的文字和藝術化的表達呈現了他獨到的觀察與思索,行文自在,不拘一格。
仵埂 ·隨筆 ·18.7萬字
人類的歷史,永遠步履不停。行走,作為人類獨有的生理和文化活動,應該擁有屬于自己的歷史。《行走的歷史》便是一本講述人類行走歷史的文化隨筆,同時,也以行走這一活動為視角,記錄了人類發展的歷史。這本書從行走的定義、生理機制、形式,行走的人,行走的傳統等多個層面入手,講述了它的歷史:從朝圣之路到傳統商路和貨郎擔,從軍事要道到移牧通道,從巴黎街頭的閑逛到林間漫步,再到街頭游行,行走無處不在。它早已融入了人類社會經濟、文化、政治等各個層面,并作為一種獨特的行為,推動著人類歷史的發展。
(法)安托萬·德·巴埃克 ·隨筆 ·16.7萬字
《素以為絢的風景》為“涵芬學人隨筆”叢書之一種,作者為清華大學劉石教授。全書總字數約二十萬字,另配有插圖數十幅,分為“學海隨泛”“典籍談片”“前賢憶念”三輯。“學海隨泛”一輯所收乃對于文學史、文化史相關問題的想法,所涉內容廣泛,作者立論平實,語言活潑,帶有作者的鮮明個性特征。“典籍談片”所收為對古今著述的相關評價,既有《藝概》《唐詩三百首》等古代經典,也有《宋詩選注》《啟功叢稿》《良鏞求索》等今人著述,體現出作者“不薄今人愛古人”的灑脫襟懷。“前賢憶念”所收21篇文章乃追懷前賢之作,所懷念的對象為啟功、傅璇琮、王利器、楊明照、葉嘉瑩、歐陽中石等名家。因作者曾與他們中的多位有著過從甚密的師生緣分,因而文中頗多傳神寫照的細節,讀起來令人興味盎然。
劉石 ·隨筆 ·17.6萬字
明明還很年輕,怎么搞得一身傷病!我們的身體每分鐘都在變化,懂得觀察它的一舉一動,找回健康通透的生活,才不會疲于奔命!南師認為: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我們身體及情緒的感覺也有春夏秋冬。人的生命是個小天地,天地的大法則與人的身體是一樣的,這叫天人合一。不是這個天跟人怎么合,而是說生命的法則、那個動力跟天地是同一個規律的。
南懷瑾 ·隨筆 ·11.4萬字
沒有真正的大智慧,再怎么迎卷而上,也卷不出你想要的生活!本書提煉南師90年修心經驗,助你修煉從容強大內心,不再自我消耗!南懷瑾先生認為:十九世紀威脅人類的是肺病,二十世紀威脅人類的是癌癥,二十一世紀威脅人類的一定會是精神疾病!物質文明雖進步,帶來許多生活的方便,卻并沒有為人類帶來幸福,只是帶來更多心靈上的痛苦,這種痛苦又導致心理變態、精神分裂而至于現在已開始增加的精神疾病。
南懷瑾 ·隨筆 ·11.3萬字
《宋茶:風雅與腔調》選取宋代范仲淹、歐陽修、蔡襄、蘇軾、宋徽宗、審安老人等人有代表性的茶詩茶文,展現了宋代茶文化的發展脈絡;通過詳細的原文譯注和延伸講解,展現了宋代文人的風雅與腔調。
周重林 ·隨筆 ·9.7萬字
本書在文字修辭與表達上,契合和賡續五四時期周作人等新文化先驅提出的“美文”理念,也呼應20世紀末巴金、張中行、季羨林、楊絳、余秋雨等知識分子的學者散文寫作傳統。本書描述古都西安、陜西、甘肅、青海等西北地區的人文風情和自然景觀,不僅僅是描寫西北地區雄渾壯美的自然風光和悠遠深厚的歷史積淀,更從思想知識文化等角度拓展散文文體,深入探討西北地區文化及其特點,揭示西北地區文化對中華民族文化的巨大貢獻。本書以厚重寬闊的內容和樸實醇厚的文字,致力于為散文閱讀提供學者視角的文化新質,在學者情懷和語言表達上給讀者帶來別樣的閱讀感受。
黎荔 ·隨筆 ·14.3萬字
米蘭·昆德拉生前首次授權作品,一代文學大師最后的悲憫之聲,再現作家思想地圖,從捷克民族的悲劇性命運出發,探討文化繁榮對于塑造民族身份的意義所在。《一個被劫持的西方或中歐的悲劇》是一代文學大師米蘭·昆德拉生前最后授權出版的作品,收錄作者早年創作的兩篇思想文化隨筆,曾產生廣泛影響。《文學與小國》是昆德拉在1967年捷克作家大會上發言的文字稿。昆德拉從捷克民族的悲劇性命運出發,探討堅守小國文化特性的意義所在。《一個被劫持的西方或中歐的悲劇》最初發表于1983年。在本文中,昆德拉繼續探討小國文化的重要性,以及它們的滅亡可能帶來的災難。他警告說,歐洲正在失去自身的文化認同感,真正的悲劇將是歐洲文化多樣性的喪失。
米蘭·昆德拉 ·隨筆 ·2.2萬字
奧野先生熱愛美食,人送綽號“食癡”。他有著豐富的美食經驗,對食物也有獨到的研究。《燕京食譜》收錄了他關于美食的隨筆散文,“覓食”足跡從東京一直延伸到北京。寫中國美食,他嘗遍古都經典豪華菜肴,也喜愛酸梅湯、烤羊肉這樣的市井小吃,更忘不了雪里蕻、荷葉粥等私房風味。寫東京味道,更多是對舊時食物的懷念,如小時候“緣日”活動的葡萄餅,天然且純粹的天婦羅、蕎麥面和壽司等。奧野先生寫美食,不單單是寫食物,他把生活的滋味、往昔的回味融進食物的酸甜苦辣里,筆調生動又真摯,文辭優美,從中可以感受到作者詩意且浪漫的生活態度,飽含對所經歷的深切感恩以及對逝去過往的淡淡愁思。
(日)奧野信太郎 ·隨筆 ·10.9萬字
《人生如逆旅,幸好還有蘇軾》原班人馬再聚首打造李白之書!國風插畫師符殊38幅畫作還原詩仙八個境遇的悲歡!《你當像李白長風破浪》是人文藝術品牌“為你讀詩”繼《人生如逆旅,幸好還有蘇軾》之后,攜手原班人馬散文作家湘人彭二、國風畫家符殊、朗誦家朱衛東打造的一本關于詩仙李白的插畫隨筆集。通過月亮、少年、行旅、英雄、道教、愁楚、獨處、多情八個側面展現李白身上雄奇、瑰麗的生命之力,引領眾人去探尋他的浪漫之核和瀟灑之芯,讓人們在這段追溯中,感受自己血脈中的從李白那里繼承來的文化DNA將會如何跳動。
為你讀詩主編 ·隨筆 ·6.2萬字
《大秦之道》起自《石鼓山之謎》,結于《三秦之游》,五十二篇文章,一以貫之,是一個人的路。阿瑩先生在陜西這片土地上一路行去,尋幽探勝,撫今訪古。一邊走著,有所見、有所感、有所思,形諸筆底,蔚為大觀,一個人的路竟被他走成了“大秦之道”,大道朝天,所通者古今之變、文明之理。
阿瑩 ·隨筆 ·5.1萬字
北宋“美食博主”蘇東坡仕途坎坷,顛沛流離的他走遍大江南北。貶謫的幾十年里,他憑本事在坎坷的人生里找到“詩和遠方”。“話癆型吃貨”白居易是詩人、也是美食家。“香山居士”每到一個新地方,必先盡顯“吃貨”本色,美食讓他忘卻生活的苦。“甜食斗士”魯迅30歲時只剩下5顆真牙,從故鄉紹興到北京,再到上海,他一路輾轉“探店”。能夠享受現實的美好,那些與黑暗的戰斗才有意義,先生說:“我總記得我身在人間。”本書選取我們熟知的八大文豪,從他們的盤中餐審視他們的腳底路,看他們如何越過人間荒唐,覓得人生的意義。
傅踢踢 ·隨筆 ·8.3萬字
《玄霜》寫歷史、寫人物、寫風景、寫哲學、寫思想、寫情感,但是自始至終,沒有絲毫舍棄對“真善美”的追求,沒有舍棄對陽光鮮花的追逐,沒有舍棄積極昂揚的樂天做派。文以類聚,希望這樣的篇什積聚起來的是磅礴的單純的力量。
吳又洛 ·隨筆 ·10.9萬字
“民”與“俗”是學界持久探論的經典命題。歲時節令、人生禮儀、游藝玩賞、四方風謠、命運神鬼,蔓延為遼闊深邃的生活結構。其中有大片未被觸及的精神空間,靜待著勇于靠近的作家在這無數個人心緒的牽掛、沖突、羈絆中洞幽燭遠。《俗世俗民》選錄汪曾祺、阿城、莫言、賈平凹、李娟、王小波、楊絳等48位作家的54篇描寫民俗的散文,于幽微中記錄歷史,于尋常中洞見壯闊波瀾,終匯聚成一部可以窺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近40年社會生活史變遷的佳作。全書共分五輯,“歲時引”一輯記錄了一些難忘的重要歲時節令及相關經歷;輯二“禮俗志”則講述了有關節俗的特殊記憶;輯三“游藝錄”側重講述一些節俗期間極具特色的“游藝”活動;輯四“四方風”主要講述了不同地區的節俗活動,如鄧云鄉的《九九歌》、葉廣岑的《吹鼓手》,都極具地域風格;輯五“信則靈”從傳統文化和先民信仰中對現存的節令儀式追根溯源,尋找文化的根。
陳平原 王堯 ·隨筆 ·14.9萬字
由于邊地往往處于不同國家、不同族群、不同文化傳統的交界之處,邊地的生活景觀和文化景觀與內地相比,具有了某種異質性,這也使得邊地書寫不論對于寫作者還是讀者,都產生了更大的魅力。興邊富民,邊地舊貌換新顏。相比走馬觀花式的游記,本書所選的散文更注重邊地的人文記錄、文化書寫,展示中華文化的多元、融合與流動性。全書共分為五輯。“舊游”一輯收錄曾經在邊地長時間居住,以回憶的方式描寫邊地的作家的作品;“在地”一輯收錄現在長期居住于邊地,或生長于邊地的作家的作品;“行思”一輯,作者的共同身份是“學者”,他們借助自身的學識學養,對邊地歷史和現狀進行獨特的考察和沉思;“行色”一輯,收錄外來者的邊地書寫,這一輯最常見的是記游之文;對“舊游”“在地”兩輯中的很多寫作者而言,邊地已經不再是邊地,而是他們曾經和現在的“家園”,還有一些作品,兼具以上四輯所述特點,歸入“附”一輯。
陳平原 凌云嵐 ·隨筆 ·14.6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