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涵蓋了現今世界神秘現象的廣博領域,從不可思議的人體潛能到匪夷所思的動物世界,從令人咂舌的植物擷取到神奇詭譎的時空傳奇,種種無奇不有的自然奧秘讓人疑惑:烏爾禾城的“鬼怪聲”是怎么回事?人類到底有沒有極限?生命力超強的火山口生物是什么?蛋殼上的星辰圖案從何而來?為什么會有“輕如鴻毛”的樹?時空隧道到底有著怎樣的秘密......在向讀者展現神秘現象的同時,也對這些神秘現象采取了客觀的評論,旨在正確地引導讀者認識這個世界。
李杰卿 ·神秘文化 ·31.2萬字
天府之國——四川,自古以來人杰地靈。為了促進四川人民增強文化自信,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精神,四川省于2017年評選出首批十大歷史名人:大禹、李冰、落下閎、揚雄、諸葛亮、武則天、李白、杜甫、蘇軾、楊慎。他們是巴蜀文化發展各時期的代表人物,是創造、傳承、革新巴蜀文化的先導者,承載著中華民族優秀的精神品格,在我國乃至世界歷史文化長河中都占有獨特而重要的地位,因此歷代歌詠不絕,而近代以來對其的研究成果更是層出不窮。本書通過對十位歷史名人研究歷程的回顧,總結和發掘出其超越時代的永恒價值,以為建設當代文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服務。
舒大剛主編 ·地域文化 ·23.4萬字
《外國文學經典生成與傳播研究》研究是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成果,為8卷系列學術專著。該著作在外國文學經典生成研究方面,聚焦于源語國的經典生成,強調社會語境、文化傳統、審美與倫理需求以及科技革命的作用,并且注重文本考據;在經典傳播研究方面,聚焦于譯入語國的經典再生成,尤其在關注翻譯傳播和跨媒介傳播,認為文學經典正是從不斷的翻譯和影視改編等跨媒介傳播過程中獲得再生,獲得流傳。本書是這套書的當代卷下。
吳笛等 ·文化研究 ·27萬字
本書以夏禹神話傳說為研究對象,充分吸收前人成果,立足文獻考辨,一方面追溯夏禹神話傳說中蘊含的“史影”,一方面探討夏禹神話傳說的演變發展,同時客觀評價古史辨派神話研究的功過得失。全書分為上下兩編,上編為“夏禹神話中的‘史影’”,重在探求和考證夏禹神話傳說中的“史實素地”,通過考古發掘、出土材料和文獻記載,梳理與夏民族、夏禹有關的歷史傳說:古史譜系、民族起源、平治水土、征伐戰爭、夏族“圖騰”等。下編為“夏禹神話的演變發展”,從西周、春秋、戰國、兩漢四個時期來審視不同歷史階段之間夏禹神話的演進情況,論述不同時代夏禹神話演變的根本動因,闡明社會變遷、學術思潮、哲學理念、文獻載體等對夏禹神話情節、內容的影響。
楊棟 ·文化研究 ·23.3萬字
《彩圖全解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編著者王應麟。《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這三部書是有史以來最具影響力的啟蒙讀物,是家喻戶曉歷代傳承的優秀教育著作。其詞句言簡意賅,內容包羅萬象,涵蓋了歷史、地理、禮儀、德行等豐富的知識與行為準則。對于孩子人格的塑造與修養的生成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與深遠的教育意義。
王應麟 思履 ·中國文化 ·23.9萬字
本書全面介紹了中國文化的要義,對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核心思想、成就與缺陷,以及歷史上的文化論爭都進行了精確的論述,并提出了自己“綜合創造論”的文化主張。本書是學習中國文化,傳承中華文明,提高中華文化修養的優秀讀物,本書也是極有代表性的中國文化普及讀物。
張岱年 程宜山 ·中國文化 ·23.2萬字
在中國歷史上,唐代是承前啟后的鼎盛時期,總是引人無限遐想。本書將古代文學與民俗學研究相結合,運用詩文、史籍、筆記、小說等材料,從唐代的歲時節日、都市生活、各類婦女習俗、文人風貌、神靈崇拜與巫術禁忌、民間文學與技藝等六個方面詳細分析唐代民俗。書中多角度再現唐人的日常生活情境與唐朝的時代氛圍,挖掘民俗事象背后的文化心理,展現了唐人多樣的人生姿態。這部著作不僅宛如一幅勾勒唐代人海風情的長卷,也是一部探討民族心理、情感與文化的力作。
程薔 董乃斌 ·民俗文化 ·38.3萬字
本書依托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自然科學基金,為作者在多年田野調查、理論鉆研與案例分析之上的研究成果。本書從流動性和旅游化背景下,社會空間日益凸顯的對正義的訴求出發,運用文獻法、田野調查法、數理分析等方法,圍繞空間生產理論對周莊、西塘、烏鎮、南潯、甪直、朱家角六個江南社區型文化古鎮長時段的空間流變進行全面剖析,提出旅游空間是旅游實踐的產物之觀點。并從空間平衡生產的角度,呼吁古鎮發展應尋求消除空間異化的方法,在重塑空間價值結構中尋求富有成效的空間發展路徑。本研究可為江南社區型文化古鎮的旅游管理提供有益建議,亦可填補目前學術界所缺乏的對日常生活空間生產的案例研究。
郭文 ·文化產業 ·23.4萬字
《中國文化產業年度發展報告(2017)》項目目標主要是分析2016-2017年(含2016年全年和2017年初)中國文化產業的發展現狀與趨勢,重點探討我國文化產業各行業領域內比較有代表性的創新舉措和商業模式案例。同時,也在報告中對相關文化產業的政策體系進行系統的考察和分析。由于本報告是文化產業的年度發展報告,因此不僅要在報告中體現出對我國的文化產業進行年度盤點的特色,還體現出對我國的文化產業進行跟蹤研究的特點。
葉朗主編 ·文化產業 ·32.2萬字
首次回溯哈佛推動的歷次美國社會變革,讀懂了哈佛,也就讀懂了美國。世界越混亂,我們越需要追求真理。本書對世界頂尖學府哈佛大學做了一次全面徹底的歷史回顧,展現了哈佛從一所清教思想主導的學校成長為全球科學和社科人文教學研究重鎮的歷程。最難能可貴的是,本書呈現了哈佛與美國數百年來社會變革與動蕩的緊密聯系。哈佛歷任校長和校務委員會秉持著“真理”(VERITAS)這一校訓,在“舊世界的桎梏”中不斷突破前行:從平息宗教狂熱,到與英國王室斷絕關系;從錄取第一名黑人學生,到招收第一批女性學生;從反對納粹分子,到擁抱多元文化世界……哈佛前校長勞倫斯·薩默斯曾說:“我們重視真理本身,但我們還因為理解真理可以對這個世界產生深遠影響,對千百萬人的生活產生深遠影響,而重視真理。”本書的基礎是一部名校史,因哈佛在全球范圍里的的成就和影響,又全然超出了一部校史的意義和價值。本書兼具學術性和可讀性,史料豐富,有學術深度和全角視野,文筆簡練活潑,充滿活力,可讀性極強。
(美)安德魯·施萊辛格 ·文化史 ·20.4萬字
本書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史論》(陜西師大出版社2000年版)的修訂版上冊。本書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唯物史觀的立場和方法探究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規則和運行機制,全面論證了古代皇帝制度的形成和演變的歷程,介紹了與皇帝制度相關的太子制度和太后制度等內容,分析了皇帝制度的運作方式及其與官僚制度的關系;論證了古代中央政府從世襲制到官僚制的演變,展示了帝國時代中央政府從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再到后期六部制的變化內涵。全書資料翔實可靠,邏輯嚴謹,言必有據,有助于讀者從政治制度角度了解中國國情的歷史淵源,初版得到學界較高贊譽,適用于對本主題感興趣的各類讀者。
劉文瑞 ·中國文化 ·27.2萬字
本書作者深入湘黔桂界鄰侗苗等族群聚居的田野,從共時性與歷時性的視角,綜合考察了飛山公楊再思從“楊氏祖先”演變為“土著”神明,并跨越地域、族群等界限成為一位重要的區域性神明的歷史過程及當下民眾多元化的信仰實踐。自宋至清歷代中央王朝都曾致力推行的神明“標準化”“正統化”,只是該區域社會中信仰演變的一種可能趨向,而不同時期特定區域社會空間中,人們基于客觀條件與主觀需要展開的飛山公信仰實踐,則再現了這一信仰文化多樣性與區域社會結構演變之間的緊密關聯與張力所在。
羅兆均 ·文化研究 ·21.4萬字
本書在漢宋間政治、社會、思想文化發展的視域下,考察前四史人物列傳編纂范式的形成;藉由人物列傳編纂范式的延續與變革,討論史家意圖的流轉變化;關照列傳編纂范式限定下的史傳與其他文獻的互動與整合。通過列傳編纂這一命題,考察前四史形成的現實基礎及其中蘊含的史學思想,乃至文學意識,反思漢宋間史學發展的情況及史學與社會政治的互動,進而揭示漢宋史學發展的脈絡,及其背后的深層歷史動因。
曲柄睿 ·文化研究 ·26.5萬字
21世紀以來,網絡文娛(文藝)審美蓬勃發展,顯示出了前所未有的新氣象,也暴露出了多方面的問題,值得深入研究。本書著力于文本細讀,對新世紀以來的重要網絡寫手骷髏精靈、天蠶土豆、高樓大廈、飛天、月關、風御九秋、狼小京、書屋老妖等的三十多部代表性作品和新近涌現的網絡劇、微動漫、網絡文娛節目、網絡創意文本、網絡游戲等進行全方位、多維度的透視和解讀,力求大處落墨,細處著眼,呈現新世紀網絡文娛審美發展的整體概貌的同時,對新世紀網絡文娛審美進行細部特寫。本書為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重點項目“網絡文藝發展研究”(課題批準號:16AA002)、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數字美學理論話語建構研究”(批準號19BZW027)的中期成果。
何志鈞等 ·文化事業 ·21.6萬字
《跨文化語境下的喬治·奧威爾研究》旨在從比較文學和世界文學的學科角度對20世紀英國著名作家喬治·奧威爾(GeorgeOrwell,1903-1950)進行專題研究。全書共分為三個部分:第一,奧威爾與緬甸;第二,奧威爾與中國;第三,中國奧威爾研究的新視野。第一、二部分涉及奧威爾作品中的亞洲題材以及中英文學關系,第三部分緊跟國際奧威爾研究前沿,以中國角度提出奧威爾研究的新課題,反思中國的外國文學研究現狀。三個部分的研究皆放置于跨文化語境,試圖從中發現和解決西方奧威爾研究的盲點或不足,推進國際奧威爾的學術研究。
陳勇 ·比較文化 ·22萬字
中國文化西傳歐洲后,掀起了波瀾壯闊的“中國熱”,把王公貴族、文人墨客乃至市井細民全都卷入其中,令他們如癡如醉,無限向往;思想家們為如何看待中國文化展開了激烈的論爭,并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中國商品的西去和傳教士的東來。固然為歐洲的“中國熱”準備了必要的條件,但是,應該承認,這些條件并不是中國人為他們送上門去的,而是歐洲人自己主動創造的。《歐洲十八世紀"中國熱"》的內容是中國文化西傳和歐洲人對于中國文化的接受。
許明龍 ·文化史 ·23.1萬字
唐人張守節所著《史記正義》系學術價值最高的《史記》古注之一。宋人合刻《史記》三家注,以《史記集解索隱》為本注,而以《史記正義》為增注,為減少重複,于《正義》刪削獨多。三家注合刻本大行于世后,單本《史記正義》遂漸湮沒失傳,明人已無緣復睹《正義》全貌。《史記正義佚文輯證》一套書,系由中、日《史記》研究者對《史記》三家注合刻本之外遺佚的《正義》進行輯佚與研究的三部著作集成,是迄今為止蒐輯《史記正義》佚文最全、對其來源與真偽考論亦頗為精審的學術著作,于學者研究《史記正義》的存佚、《史記正義》與《集解》《索隱》的關系,以及對司馬遷與《史記》研究的深入,均足資參考。本書為該系列的第一部,是全國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員會二○一一年度直接資助重點研究項目,是國內外首次對宋人呂祖謙、王應麟、胡三省的五部重要著作中征引的《史記正義》佚文進行全面深入的輯佚與研究,共輯得《史記正義》佚文385條(其中全佚269條,部分遺佚116條),考出每條佚文原當系于《史記》何篇何句之下,并對這批佚文的價值做出評述。
袁傳璋 ·中國文化 ·23.5萬字
《外國文學經典生成與傳播研究》研究是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成果,為8卷系列學術專著。該著作在外國文學經典生成研究方面,聚焦于源語國的經典生成,強調社會語境、文化傳統、審美與倫理需求以及科技革命的作用,并且注重文本考據;在經典傳播研究方面,聚焦于譯入語國的經典再生成,尤其在關注翻譯傳播和跨媒介傳播,認為文學經典正是從不斷的翻譯和影視改編等跨媒介傳播過程中獲得再生,獲得流傳。本書是本套書的古代卷下。
吳笛 ·文化研究 ·29.3萬字
本書更主要從《論語》取材,參酌《史記》《孔子家語》《四書》《春秋》等典籍,加上推論引證,排出孔子一生言行的時序,夾敘夾議至圣在華夏文明集大成復創新局的不朽地位。針對一些舊說也提出質疑,而孔子從年輕至耄耋,一生思想的蛻變歷程也依經解經,清晰呈現,合乎夫子自道:“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許仁圖 ·中國文化 ·22.1萬字
本書首先對李瑞智本人的外交生涯、學術背景及其漢學、中國學研究進行梳理,從而在整體上厘清其研究的思路、方法和特點。在此基礎上,探索其關于盎格魯-美利堅文明與東亞、南亞-中華文明歷史淵源、發展理念、發展模式的比較研究,尤其是他對這一不同模式所表現出的不同的思想文化傳統共性的論述以及他追根溯源,用“反證”或者說“還原”的方法對這一現象、趨勢、模式背后各自的“源頭”概念與價值的探討,具體將從學習、知識、君子、科學、社會、能量、生產與消費、中醫與健康等方面展開論述。最后,對李瑞智新世紀中華傳統文化思想價值觀進行批判性分析。澳大利亞屬于西方俱樂部成員,但又身處亞太地區,因此,有關李瑞智澳大利亞亞洲命運的研究也是本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李書倉 ·文化研究 ·21.6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