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該書屬于國家社科基金資助和鑒定成果。該專著的出版可以彌補吳越區域民族體育文化研究的不足。書稿主要內容如下:第一章:緒論部分,包括選題背景與意義,研究的問題、方法及研究框架;第二章:吳越文化與民族體育文化概述;第三章:吳越文化對民族體育文化的滲透與積淀研究:第四章吳越文化與民族體育文化融合的實現途徑;第五章:民族體育文化促進與推動吳越文化的發展;第六章:吳越文化與民族體育文化融合發展對策。
林小美等 ·文化研究 ·17.5萬字
本文集以“文學世界與族群書寫”為主題,探討中國與英語世界中的族群書寫、文化傳承與身份認同議題。文集分為四部分。第一部分“族群書寫”研究中國西南少數民族的族群文學。重點以廣西壯族的“劉三姐敘事”和貴州苗族的“蚩尤敘事”為對象,運用文化人類學的方法,在田野調查和文獻分析的基礎上,研究壯族和苗族的口承文化具有何種表述價值和結構。第二部分“世界文學”以中西方的作家作品和文學史為研究對象,分析美國的多族群文學史建構以及英國、中國的作家作品中的身份認同、地域認同。第三部分“學科交叉”梳理、評述和反思了文學人類學這一新興交叉學科的研究方法和范式。第四部分“述評對話”評論了文學與人類學研究的學人專著。
梁昭 ·文化研究 ·17.5萬字
“品讀大連”系列叢書以“記一城一市之概貌,溯一城一市之源流,述一城一市之風物”為主旨,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現大連的人文歷史、社會生活、時代風貌,著力弘揚城市文化精神,充實城市文化內涵。《故園尋跡·大連古城》為“品讀大連”系列叢書之一,以人對于本源的追索情懷,尋找大連地區的眾多古城蹤跡,如牧羊城、營城子、卑沙石城、巍霸山城、龍潭山城、城山山城、金州古城、復州古城等,對其歷史、文化、人物、故事等進行了系統的梳理,是一本全面解讀大連人故園母土來龍去脈的精致文本。
王國棟 ·地域文化 ·17.5萬字
魯迅作為出生在紹興的破落戶子弟,少年時代飽嘗了生活的艱辛。祖父犯案入獄,父親病故,家境敗落,備受歧視,艱難的生活在他少年時代的心靈上留下了多重創傷。這樣一位破落戶子弟,能夠成為世界級文化巨人,關鍵在于他離開了紹興,生活、成長在南京、東京、仙臺、北京、上海等城市之中。對于魯迅來說,“幼者本位”是根本性、原理性、結構性的觀念,與“立人”“中間物”“進化論”“革命”等重要命題直接相關,深刻地影響著其各類話語活動。1918年開始“吶喊”的魯迅,經過1922年《端午節》的嘆息、呻吟,1926年陷于“彷徨”。不過,這一過程并非悲劇性的。魯迅在此過程中重建了價值觀,重獲了主體性。當具有投槍、匕首功能的雜文被界定為“文學”的時候,文學干預社會的功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發揮,文學的功利性與藝術性達到了最大限度的統一。在此意義上,成為雜文作者,是懷有強烈社會責任感的文學家魯迅的最佳生存方式。
董炳月 ·文化研究 ·17.5萬字
本書是由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和中華文化交流協會(澳門),聯合國內外文化產業領域眾多知名學者和企業家共同編撰的年度報告。書中結合2015年澳門文化產業發展論壇邀請的國內外創意城市代表以及專家學者所探討的問題以及國內外學者對澳門文化產業發展的諸多研究和建議,對澳門文化產業進行深入的研究,為澳門文化創意產業的未來發展集思廣益。
向勇 崔世平主編 ·文化產業 ·17.5萬字
本書結合文獻學、民俗學、宗教學、歷史學以及文學等多種學科知識,廣泛運用比勘考證、鉤稽考索、文史互證以及文本闡釋等研究方法,對《三遂平妖傳》研究進行了較為詳細完備的綜述考稽,并通過大量民間宗教典籍、寶卷等文獻,追溯考稽明代社會文化潮流與宗教潮流的趨勢,探尋了作者創作心態以及作品的表現張力。本書緊緊圍繞著宗教文化視野對小說文本進行闡釋和分析,通過嚴謹的論證,不僅揭示了明代“三教合一”民間社會信仰對小說創作的影響,同時對于當時白蓮教民間運動在小說中的折射也進行了文史互證的分析和論證,對認識明代宗教生態于文學創作以及對民間社會的影響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和意義。
劉彥彥 ·文化研究 ·17.5萬字
《實證》一書收錄胡適先生不同時間、不同地點的文學講演,內容詳盡充實,原汁原味地再現一代大師的講演風采,還原當時中國社會的風起云涌,讓我們領略特定時代風口浪尖上催生的偉大思想和智慧結晶。胡適先生對東西方哲學的理解和把握鞭辟入里,切中肯綮,他既承認西方哲學的發展優勢,同時也給予中國歷史上幾位哲學家極高的評價,同時他對中國禪學的文獻搜集和學術研究也都作出了重大的貢獻。胡適對“中國式”哲學的深刻解讀,在中國近代學術和文化的發展進程中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
胡適 ·文化評述 ·17.4萬字
紀伊國屋2015本屋大賞讀者票選人文書。從遣唐使到黑船來航,再到明治維新。日本始終處于對外來文化的接受和選擇之中。日本有自己的思想史嗎?或者“日本思想史無通史”?(丸山真男語)為回答這個問題,日本思想史學者清水正之梳理日本各個時期的思想家、流派、代表作品,從古代到現代,全面了解這個國家的思維方式。本書在作者為日本放送大學授課的教材基礎之上編寫而成,具有權威性。
(日)清水正之 ·文化史 ·17.4萬字
本書是一部透視白鹿原的文化價值與意義的著作。全書共分八章:第一章文化尋根與價值重建,主要探討陳忠實與文學尋根;中國文化中的兩條根——學為好人與創世事。第二章中國鄉土社會的肉身崇拜與閹割。主要探套中國鄉土社會的肉身崇拜;羞澀、遮蔽與閹割。第三章共在中的自我與他人。主要探討存在就是我和他人共在,共在中的成德者——鹿性“好人”;共在中的狼性“惡人”。第四章為歷史而煩。主要探討鄉土人生為“歷史”而生;鄉土生存為“歷史”而煩;鄉土書寫為“歷史”而歌。第五章為鄉土獻身。愛土戀家情結;守舊拒新習慣;重義輕利心里。第六章展示神奇現實主義風格。第七章創造奇美的話語世界。主要探討白鹿原的創作方法和藝術風格。第八章超越柳青,樹起新的里程碑。對比留情的革命敘事革命敘事與陳忠實的生活敘事;對象化手法與高密度語言。全書能夠深入中國鄉土社會內部,從思想內容和創作方法兩方面對《白鹿原》的文化價值進行探討。
段建軍 ·文化研究 ·17.4萬字
豪放詞是我國古典詩詞中的文化瑰寶,其視野廣闊,氣勢恢宏,喜用詩文的手法、句法和字法寫詞。尤其是寫于時代巨變時期的作品,悲壯慷慨、豪氣干云,讓人從豪邁悲壯中體會百味人生,于跌宕起伏中尋找人生真諦。《豪放詞全鑒(典藏誦讀版)》精選了歷代優秀豪放詞,對其進行了注釋、翻譯與賞析,通俗易懂,明白曉暢。本書不僅是一本詞集,更是一本激勵情志、催人奮發、拓展胸懷的豪邁勵志之書。原文誦讀鏗鏘有力,歡迎聆聽品鑒。
東籬子解譯 ·中國文化 ·17.4萬字
作者采用闡釋學思維與方法,以產生于不同時期的有關魯迅的傳記、論著、影像等為文本,梳理、考察魯迅形象的復雜演變過程,以及這一過程是如何隨著中國現代民族國家建構歷程而發生微妙變化的。通過魯迅形象演變史,思考現代國家意志對知識分子的精神構成和文化取舍所產生的影響,探尋魯迅形象演變的內在精神依據。通過從20世紀30年代到21世紀初產生的各種魯迅傳記和其他關于魯迅的言說,勾勒出這一文化圖景中魯迅形象的演變過程,從而獲得對魯迅形象演變的整體性認識。一方面可以幫助我們尋繹步入“魯迅世界”的恰當方式,另一方面也可以以此為透鏡考量整個中國近代以來中國思想文化的精神脈動。這一研究對于魯迅研究史的梳理、對于中國現代民族國家建構的回眸反思,都具有極其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魏韶華 范陽陽 趙曉妮 叢曉梅 ·文化研究 ·17.4萬字
《揚子江上的美國人1903》原外文版出版于1904年,是一本考察長江地理地貌及沿江風土人情的游記。書中一百多幅照片具有很高的資料價值,是來華外國專家系統考察和研究長江的首部著作。《揚子江上的美國人1903》不僅全面介紹了清末民初揚子江的自然人文景觀,還詳實記錄了圍繞揚子江的各色人等的生存狀態。作者對中西文化作出了比較客觀的對比,還對中國文化和中國國民性格有獨到的見解。尤為難得的是,《揚子江上的美國人1903》大量引用了中國古代的典籍、地方志、游記等資料,加之作者當時拍攝的大量珍貴的紀實性照片,不僅是一次對揚子江歷史文化探尋之旅,而且為現在乃至后世留下了一份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美)威廉·埃德加·蓋洛 ·隨筆 ·17.4萬字
《世界文化博覽》精選了大量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以精煉的文字從多方面加以說明與介紹。揭開歷史,一窺背后的故事,將人類歷史上的里程碑和轉折點,沖突和戰爭、創造和發現、崛起和衰落等,一一呈現在讀者面前。其內容涵蓋了原始社會、傳媒通訊、人類軍事武器的產生、數學寶庫、西方文明的產生、人類走向宇航時代等。帶你領略世界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文化的力量和魅力,享受精神的盛宴,濃縮世界文化知識精粹。旨在為讀者提高文化修養、豐富人生內涵、添加知識儲備、準備寫作素材、增加聚會談資……
陳曉丹編著 ·各國文化 ·17.4萬字
《埃斯庫羅斯悲劇六種》收集了羅念生先生翻譯的埃斯庫羅斯悲劇六種:《波斯人》《七將攻忒拜》《普羅米修斯》《阿伽門農》《奠酒人》《報仇神》。
(古希臘)埃斯庫羅斯 ·文化研究 ·17.4萬字
本書通過探討西方的漫威英雄、體育明星等文化現象,從文化社會學的元視角,探尋英雄在當代社會文化中的地位,內容涉及:對近代英雄主義的反思、英雄故事的敘述模型、英雄化的愿望和去英雄化的趨勢等前沿問題。
(德)烏爾里希·布呂克林 ·理論 ·17.4萬字
在當前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中華美學精神和實施《國民旅游休閑綱要》的現實基礎上,景觀理論和景觀實踐的發展也面臨著更加豐富的可能性。因此,有必要從理論上對景觀與創意、審美和休閑的關系做一種新的思考和探索。而這種思考和探索的評判標準,仍應是景觀發展的“終極”目標。
俞武松 ·文化研究 ·17.4萬字
過去二十年里,歐洲的城市景觀受到了全世界的青睞。高速列車在開放的邊界之間穿梭,連接著多元的空間,串聯了在其他地方難得一見的秩序和樂趣:超現代主義的音樂廳,充滿想象力的公共空間和平等主義的未來派住宅。歐文·哈瑟利乘坐全歐快車橫穿整個大陸探索歐洲的城市風貌,找出到底是什么原因讓歐洲城市不同于盎格魯—撒克遜式的城市格局,即美國、愛爾蘭、英國和澳大利亞呈現的規劃簡單,以汽車為中心和以開發商為導向的建筑空間。作者試圖定義那里的城市美學,卻意外發現了被歐盟切開的里外兩個歐洲。
(英)歐文·哈瑟利 ·各國文化 ·17.4萬字
海原縣地處寧夏回族自治區南部山區,六盤山西北,也處在長城和黃河之間的下場地帶,是中國農耕與游牧兩種文明的分界線,也是入住中原的門戶。地理單元中兩種不同文化互相撞擊,交流,對抗,滲透,承轉流變,形成了獨特的,具有海原特色的文化,一代天驕成吉思汗進去中原,涉足于此,使其成為“海喇都行宮”。
中共海原縣委 海原縣人民政府 西北民族大學編著 ·地域文化 ·17.4萬字
《形象史學》是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文化史研究室主辦的中文學術集刊,所收論文主要以中國古代歷史上各個時期不同形式的物質文化為研究對象。本輯收錄研究論文十四篇,內容涉及金維諾先生學術紀念專題、器物與圖像、文本與圖像、地理與圖像等多個領域,分別從圖像學、文學、語言學、地圖學、建筑學、民俗學等多個學科對形象史學的跨學科意義進行實踐性探討。
劉中玉主編 ·文化史 ·17.4萬字
本書介紹了本項目研究緣起,深刻感受到適應性既是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關鍵,也是長期痛點,少數民族大學生日益增多,作為內地的江蘇高職,此群體適應性問題日益突出。本書梳理和借鑒了中外跨文化適應性研究各種理論和實踐成果,結合江蘇高職院校各種工作案例和團隊本身工作實踐,提出了少數民族大學生適應性的“融合與重塑”理論觀點。主要采用了文獻法、問卷調查法和訪談法等,選取部分個案進了長期跟蹤調查。為了科學反映對來自中西部少數民族高職層次適應性的現狀和存在問題,設計了相關的調查問卷,根據調查數據對適應性現狀進行了歸因分析。通過理論探索和教育實踐,提出了構建少數民族大學生適應性多方聯動機制,即“學校組織、課程思政、內外活動”三位一體大中心、營造“校園文化、社會實踐、網絡教育”三位一體大空間、設立“心理輔導、幫扶資助、就業創業”三位一體大平臺;結合案例和工作實踐,探討了少數民族大學生適應性教育各種對策,包括學業、資助、社交、心理、專業認知度及職業生涯規劃等方面;基于“融合與重塑”理論觀點,書中討論了提升少數民族大學生適應性的幾個重點維度即“思政教育與鑄就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合、“校園文化與民族文化元素”融合、“就業創業與生源地經濟社會發展”融合,從而使少數民族大學生達到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成為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勵志感恩,回饋社會,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
陳燕 王旭華 嚴貝貝 ·文化研究 ·17.4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