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在第一次和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照相機伴隨著槍?炮來到中國。當時,照相館是中國攝影的主體,而在早期中國照相館的發展過程中,香港曾經是一個最主要的策源地。照相館不僅僅是當時每個個人或家庭影像的第一個自覺塑造者?,也首次成為中國社?會變遷視覺文獻的主動記錄者。照相館創造出的影像,不僅代表了攝影師的技術水平和藝術追求,更展現了中國人自我觀看的前因后果。
仝冰雪 ·攝影 ·29萬字
本書是作者從1961年至今五十多年里,所寫的主要是關于美術方面的文字,并附少許自己創作的中國畫、篆書、版畫、藏書票。上卷《人民的藝術》,多完成于2000年之前。下卷《挺直民族脊梁》,囊括了近十幾年主要作品。這些篇章,大體上反映了作者對歷史、對社會、對人生、對藝術的基本看法。
王春立 ·藝術理論 ·27.8萬字
《中國古代藝術與建筑中的“紀念碑性”》一經問世,旋即轟動中西學界,引發了圍繞東西方治學理路的大討論,波及美術史學科以外,綿延至今。以圭璧鐘鼎為國之重器的禮制藝術時代如何興起,又如何逐漸衰亡,演變成以宗廟、宮殿與墓葬為主體的建筑性紀念碑時代?長安,這個從土木方興時起就不斷被重塑的城市,如何彪炳不同時期統治者的榮耀?一座座零散而無言的墳塋和祠堂,如何訴說歷史長河中一個個普通家族的懿德?而這些具有明顯公共意義的禮儀美術傳統,又如何在漢代以后轉化為藝術家打造個人歷史的藝術行為?《中國古代藝術與建筑中的“紀念碑性”》嘗試打破美術史研究中的門類之別,以“紀念碑”這一西方古代藝術的核心概念為線索,將裝飾藝術、圖像藝術和建筑藝術納入更大范圍內藝術的發展變化,重構中國古代美術的宏觀敘述。
(美)巫鴻 ·建筑藝術 ·23.7萬字
《名家美育課》系列是由北京大學教授朱良志、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劉悅笛傾力撰寫的美學普及讀物,目前共有四本,分別是《繪畫之美》《藝術之美》《生活之美》《自然之美》,涵蓋對傳統繪畫、藝術哲學、日常生活、生態環境等方面的美學解讀。《名家美育課》作為美學入門讀物,讓讀者在美學中感受歷史與文化,培養良好的審美與認知。
朱良志 劉悅笛 ·藝術理論 ·33.7萬字
王春立 ·藝術理論 ·36萬字
本書是對陜北民歌的詮釋與總結,共分為民歌概述、文化特征、音樂特點、調查走訪、傳承發展5個版塊,從民歌存在的基本形式出發,體現社會不同層面對陜北民歌的理解和述說,是一種文化記憶的傳承與呈現,展現了陜北民歌新的研究成果。收錄的有從事音樂、語言、文學、民間藝術研究的學者、民歌演唱家與愛好民歌、關注民歌的一線基層文化工作者的作品。這些作品是從調查研究和多次的學術討論以及國內外陜北民歌的對外交流過程中,搜集、整理、積累、沉淀的上百件學術研究文稿中篩選出來的。
延安市文化藝術中心 ·藝術理論 ·25.2萬字
本書是雷達全集第一卷,是民間藝術論集,分為采風散記、秦聲史錄、論陜西方言、論韓城民藝、論民間故事、論民間歌曲、論民間舞蹈、論民族樂器、論西安鼓樂、論民間美術等等關于民間藝術內容的文論集。該書的出版,對保存和闡釋秦地民間文化的精神有積極意義。
雷達 ·民間藝術 ·33萬字
《莎士比亞喜劇》是莎士比亞的一部喜劇作品集,收錄了名篇《仲夏夜之夢》《第十二夜》《威尼斯商人》《溫莎的風流娘兒們》等作品。莎士比亞的戲劇作品結構完整,情節生動,語言豐富精煉,人物個性突出,集中地代表了歐洲文藝復興文學的成就,對歐洲現實主義文學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
(英)莎士比亞 ·戲劇藝術 ·25.6萬字
該書梳理了百年中國電影創作的發展進程,論述中國電影的審美創造和藝術流變,揭示不同時期或地域中國電影創作的風貌、特征與得失,對百年中國電影的創作主潮進行系統、深入的研究。
胡星亮 ·媒體藝術 ·43萬字
《中國珍郵集粹》精選了我國從清朝至今約130種珍貴郵票和郵資封片。這些郵票和郵資封片經過無數次的市場洗禮與檢驗,至今依然傲視群雄。本書對這些珍郵的產生、發現、存世量、國內外的拍賣紀錄、最新市場價格以及流傳過程中產生的奇聞軼事做了詳細的介紹,并配有170多張高質量圖片。《中國珍郵集粹》是一本史料性、文學性、知識性并存,兼具趣味性、通俗性、實用性、欣賞性的工具書,可為廣大集郵愛好者及大眾讀者了解珍郵提供參考。
何國輝編著 ·收藏 ·22萬字
該書以“核心價值”為思考主線,辨析了價值體系、價值觀等各類核心概念,總結了當下社會的核心價值體系,并以之為基礎,分析了主旋律創作和核心價值的影視文藝表現、新人形象塑造和核心價值的影視文藝表現、群眾生活題材與核心價值的影視文藝表現;針對消費主義、虛無主義、新歷史主義等各類“非核心價值”思潮的影視文藝表現進行了歸納總結,并立足唯物史觀、從核心價值視閾出發對這些思潮傾向與文藝表現進行了批判;進而在此基礎上,重新辨析了影視文藝創作與影視文藝生產的二重化矛盾,分析了經濟因素與藝術因素的辯證機制,分析了影視文藝表現與二重化矛盾關系,明確了弘揚文化精神與追求文化利益關系;最后,根據對各類影視文藝思潮與影視文藝表現的總結,提出了構建影視劇新的意識形態批評體系與創新影視劇管理機制的新思路。
秦勇主編 ·媒體藝術 ·21.7萬字
由BBC制作的電視紀錄片《新藝術的震撼》首播于1980年,全球觀看人數超過2500萬,被譽為“紀錄片拍攝技藝與主持人敘事魅力的完美結合”。同名圖書甫一出版,即成為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院校師生和文藝愛好者理解西方現代藝術的入門讀本。書中以八個理解現代藝術的重要主題為框架,多維角度勾畫出西方藝術的百年流變——1780年的異域情調,如何成為1880年的新鮮論調,又何以淪為1980年的陳詞濫調。作者以犀利精妙的筆觸,探求藝術更為完整的真實——藝術與社會時代的關系。
(澳)羅伯特·休斯 ·繪畫 ·28.1萬字
本書是對2016年度中國內地藝術學門類各學科發展狀況的一次年度掃描。書中概要介紹了藝術學門類下屬全部五個一級學科在2016年度的發展概況,即藝術學理論、音樂與舞蹈學、戲劇與影視學、美術學和設計學,主要圍繞學科動態、問題聚焦和專題研究三方面展開:學科動態部分對各學科年度發展概況做了全景式掃描;問題聚焦部分就各學科引發關注的年度重點問題展開全面梳理和分析;專題研究選取在學科發展中具有重要意義的理論問題做縱深研討。
王一川 陳旭光 彭鋒 唐金楠 ·藝術理論 ·28.5萬字
從古典時期起,藝術的歷史就不斷被書寫及重寫。歷史學家、哲學家、心理學家及人類學家紛紛在這一領域發聲,改變了我們對于“藝術史是什么及將會是什么”的看法。《藝術史的藝術:批評讀本》選介了藝術史研究領域迄今為止最具開創性與影響力的35篇批評文章,分為九章,每章聚焦一個藝術史研究議題:美學、風格、作為藝術的歷史、圖像與符號、性別、現代與后現代、解構主義、博物館學,并配以74幅相關作品圖片。從古典理論到現代主義,從康德到福柯,從現代藝術史與科學考古學創始人溫克爾曼到當代藝術史學大師級人物貢布里希。35位學術巨擘及藝術家,幫助讀者從第一手資料了解藝術史的發展脈絡。
(美)唐納德·普雷齊奧西 ·藝術理論 ·42.7萬字
《藝術哲學》是法國歷史學家、文學家、哲學家丹納的名著。本書很初是丹納在巴黎美術學習講述美術史的講義,包括文藝復興時期的意大利繪畫,尼德蘭繪畫和希臘雕塑。對于我們欣賞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和歐洲哲學起源之一希臘雕塑很好具有指導性。全書條分縷析,明白曉暢,而且富有熱情,充滿形象,傅雷的譯文色彩富麗,少見一般理論文章的枯索沉悶之弊。傅雷曾幾次在“家書”中為傅聰推薦丹納著的《藝術哲學》,并且,曾忍著腰酸背痛、眼花流淚,每天抄錄一部分譯文,寄給傅聰。
(法)伊波利特·阿道爾夫·丹納 ·藝術理論 ·28.2萬字
本書以明清印章款識文獻為研究對象,是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基金項目“明清印章款識中的印學文獻整理與研究”(15YJA760001)的最終研究成果。關于明清印學中的款識文獻的整理和類編,國內外迄今還沒有形成系統性的研究成果,本書無論是在研究內容還是在研究方法、成果結構、資料運用、觀點論述等方面,都有很多的創新。在研究方法上,本書打破學科界限,綜合運用了歷史學、文獻學、藝術學等學科的理論和方法,對于豐富明清印學理論具有重要價值。
陳國成等 ·書法篆刻 ·39.9萬字
本書為“禮俗之間——中國音樂文化史研究叢書”系列之一,以五臺山佛教音聲活態為用進行“對接”研究,形成上下兩篇架構。上篇涉及到印度與中土,主要是從歷史的角度對佛教音聲體系的發展演變及其與世俗音樂關系進行整體把握,著重于佛教“從非樂到重樂”的歷史流變及其“俗曲佛用”傳統的形成;下篇則是從五臺山佛教音聲的活態為用中進行逆向考察的實證意義。上下兩篇之間存在著相互佐證的關系,從“印度——中土——五臺山”三個空間維度的比對研究實質上是回到原點、溯流探源之意。
孫云 ·音樂 ·28.6萬字
這是我國第一部有關藝術遺產方面的專著,填補了這一學術領域的空白。本書從四個方面對藝術遺產的建制進行探討,它們是:第一部分歷史體性,包括正名、認知、分類、原住民藝術等;第二部分社會功能,包括環境、地方特色、教化、技藝、商業化等;第三部分藝術本位,包括審美、闡釋、形象、文物等;第四部分個體際遇,包括藝術家的個體因素,如風格、主觀、身體表達、靈感、旅行等。中國當下正在進行“遺產運動”,而藝術作為文化遺產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學理上、學科上、學術上一直未受關注。與此同時,我國的藝術學(包含認知、學科、理論、形制等)都急需在認知上加以厘清,在理論上進行總結;“藝術遺產”無疑是一個重要的切入點,然而卻是個空白。本著作在藝術史、藝術理論等具有反思價值。
彭兆榮 ·藝術理論 ·42.1萬字
本書重點介紹了現代包裝設計理論與方法。內容包括包裝設計概述、現代包裝功能系統設計、現代包裝造型設計與建模、現代包裝結構優化設計、現代包裝容器可靠性設計、現代包裝動態優化設計、包裝視覺穿戴設計暨裝潢設計理論、綠色包裝設計方法、現代包裝數字化設計。本書的主要特點是為解決包裝設計的定量化分析與求解問題提供必要的工程理論設計方法的基本思想、基本理論及解決問題的步驟方法與手段。提高包裝創新設計技能。
李伯民 李瑞琴主編 ·設計 ·20.7萬字
本書為“禮俗之間——中國音樂文化史研究叢書”系列之一,作者從對歷史上樂籍為集中區域之一山西省所存樂后人的實地考察入手,以樂籍制度、樂人為主脈對中國音樂文化傳統進行梳理,從文獻學、社會學、民俗學、音樂學、歷史學、考古學等層面對這一群體在歷史上各個時期的自下而上方式、社會地位、信仰崇拜、組織形式、進行全方位的研討,力圖做出新的解釋,是一本集學術性、全面性、邏輯性為一體的音樂史學專業書籍。
項陽 ·音樂 ·36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