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理解哲學》是作者對自己哲學研究所感所思的總結性著作。主要包括以下內容:一、對哲學本身的界說,主要涉及對哲學內涵的論析;二、對何為中國哲學這一問題的思與辨;三、以中國哲學與西方哲學的互動為論題,在世界哲學的視野之下,對中西哲學關系的闡釋;四、關注哲學何為的問題;五、考察如何研究哲學和哲學史。從中既可以看到哲學系統的多樣性,也不難注意到哲學家本身的不同個性特點,是學習和研究哲學者閱讀、思考和借鑒的經驗之作。
楊國榮 ·中國哲學 ·19.6萬字
本書主要討論了先秦時期幾種主要話語體系中“觀”所具有的內涵結構,并進而討論了“觀”在這些話語體系以及后世幾種重要理論中所呈現出來的詩性建構。這項研究奠基于以現象學方法對美學問題所進行的清理,在此基礎上提出美學研究的邏輯起點應該是“看”與“聽”這種基本感性。中國哲學中的“觀”則為我們思考“看”與“聽”的建構提供了豐富的理論借鑒。在早期禮樂文化中,“觀”體現為一種儀式性、景觀性、審美性的觀看行為,而其終目的則是要達到一種本質性的洞見。在此背景下,先秦諸子普遍地將“觀”視為把握對象本質或實現自我超越的重要方式。這些方式本然地就包含了一種詩性建構的邏輯,并且這種詩性建構在后世理論得到了進一步的突顯。
冀志強 ·中國哲學 ·21.6萬字
山西大學教授江怡力作!國內維特根斯坦研究的又一力作!
江怡 ·中國哲學 ·16.6萬字
山西大學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殷杰力作!本書以當代科學哲學發展的整體趨向性為主要依托,指出“語境論”科學哲學研究綱領是重建語義分析方法的基本理論框架!
殷杰 ·中國哲學 ·37.8萬字
山東大學哲學系教授劉森林力作!揭示啟蒙的情感根基!
劉森林 ·中國哲學 ·25.1萬字
現代社會技術化主要表現在兩個層面:首先,社會的運行高度依賴技術;其次,社會技術系統日趨理性和完善。社會以技術化的方式運行,高效性和有序性超越以往任何時期,在促進社會發展的同時衍生出眾多社會問題。本書聚焦工業革命以來的社會技術化現實,站在歷史、哲學的角度反思這一進程,通過其內部運作機理的探究來論證其合理性并分析其衍生效應,最后從文化角度探尋現代社會技術化的調適之道。
宋潔 ·中國哲學 ·13.9萬字
《中華思想史文論(三)》是國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項目、中國社會科學院重大學術創新工程“中華思想通史”項目的階段性成果,是《中華思想史文論(一)(二)》的再續集。本文集收錄的文稿包括:(一)學好用好馬克思主義唯物主義歷史觀,指導《中華思想通史》項目的研究和寫作;(二)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三)加強思想道德建設,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四)實施文化強國戰略,繁榮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五)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剔除糟粕、弘揚優良、實事求是地批判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思想文化。
王偉光 ·中國哲學 ·26.1萬字
《哲學中國》輯刊由鄭州大學哲學學院主辦,每年出版兩輯(逢6月和12月),每輯有一主題,就哲學領域之各種論題展開討論和對話,激發哲學智慧,塑造意義世界,關注公共生活,化解全球風險。
王中江主編 ·中國哲學 ·24.7萬字
本書為中國傳統天下主義和西方以康德為代表的永久和平思想的融合性研究,堯舜協和萬邦,順天道以成人道,孔子廣大之;而康德認為,永久和平既是大自然的目的,也是人類社會的終極目的,這需要對天道的領悟,要想讓世界和平有序,就需要對世界和平進行哲學思考。本書認為,實現世界和平需要以天人合一的思維方式重建目的論形而上學,需要綜合運用愛的能力和理性能力。世界和平的核心觀念及其順序是:仁愛→平等→自由。如果說世界和平哲學是一棵參天大樹,那么仁愛就是她的天植靈根,平等就是她的茁壯樹干,自由就是她的花果。
石永之 ·中國哲學 ·20.3萬字
和合是中華文化的核心要義之一,和合學是當代著名哲學家、哲學史家張立文先生基于對中國哲學發展規律和基本問題的深切體知而創構的理論體系。和合學對中國傳統哲學進行辨析、繼承與發展,為新時代中國文化發展路徑的具體落實提供了理論支持和方法資源,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典范。本書以張先生的和合學為研究對象,力圖呈現和合學的形成歷程,通過和合學創新論、和合學方法論、和合學價值論以及文化比較的視角說明和合學是張先生“自己講”“講自己”哲學研究范式的創新成果,為推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了哲學智慧。
張瑞濤 ·中國哲學 ·19.1萬字
一切事物都在時間中出場、運行或結束,那么時間之于事物究竟意味著什么?現象學認為,時間是事物顯現的條件。但時間包含過去、現在和未來三個維度,這三者在顯現事物時具有同樣的地位和作用嗎?不同的現象學家給出不同的答案。柏格森認為,顯現的核心維度是記憶代表的過去,現在和未來都是記憶的擴張和顯現。胡塞爾認為,事物顯現的優先維度是以原印象為核心的現在,這個現在總是在滯留-原印象-前攝的內時間意識整體之中的現在。海德格爾認為,時間性總是以對未來的理解為基礎的,時間是一個過去、現在和未來的綻出整體。梅洛-龐蒂則認為,時間是以現在知覺為核心的向未來和過去開放的綻出整體。這些現象學家們觀點相異,卻內在地構成了一條支持不同核心時間維度的邏輯線索。
劉少明 ·中國哲學 ·18萬字
本書收錄了作者發表于2011-2012年間的部分論文,圍繞對時代問題的哲學分析主題,從反思當代哲學與啟蒙的關系入手,提出從文化自覺到哲學自覺的主體意識,重申哲學是時代先導的口號,確立分析觀念對中國哲學當代建構的重要意義。作者從哲學與時代、時代與思想、時代與哲學三個方面,闡發了我們這個時代面臨的知識、信仰、科學、思想、語言、意識、未來等眾多重大而緊迫的問題,最終試圖為哲學在這個時代巨變中找到安身立命之本。
江怡 ·中國哲學 ·20.6萬字
本書設有當代哲人評介、前沿問題研究、哲學與人類未來、傳統與當代、批評與對話、巴蜀哲人六個欄目,收錄了《中國哲學與過程思想》《基于過程哲學的生態倫理:辯護與抵抗》《過程、進步和過度:懷特海與社會和平》等文章。
唐代興主編 ·中國哲學 ·27.7萬字
本書通過對西方符號學及其結構的研究,提出了符號唯心化理論及其特質,深度分析了符號唯心化的哲理基礎。從符號與物的關系入手,探討了符號如何嵌入經濟社會發展,以及從物的功能性向物的非功能性符碼化的動力機制、生成原因、運行邏輯、現實效應及其社會影響。在此基礎上,借助現象學符號學理論,提出了不同于意識符號系統的身體符號系統,作為克服符號唯心化的解決之途。本書對于理解消費社會的符號消費現象及其我國當代經濟社會轉型發展具有一定的理論指導和現實啟示意義。
李軍學 ·中國哲學 ·24.2萬字
《中國哲學的世界》在闡釋中國哲學的精神旨趣和思想特質的基礎上,搭建起六家、八學為基本架構的思想世界,六家包括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兵家,八學包括易學、經學、玄學、佛學、丹學、關學、閩學和心學,使同學們對中國古代哲學的發展脈絡、主要思潮、代表人物有初步的了解,認識和領略中國哲學的獨特價值和精神氣質,有助于堅定文化自信,振奮民族精神,從而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許寧 ·中國哲學 ·20.2萬字
《中庸》云:“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苯逃龖炀瓦@樣的境域:“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比欢?,現代唯科學主義帶來了現代性危機,人活在“他人”的世界之中,一切都依“他人”的邏輯來運行,漠視自身。就德育而言,過于注重外在社會規范的約束,實則應強調道德教化,即人性、人心的教化。這需要遵守“整體性精神養成”的原則,注重人的主體性、生命性、生活性、終身性,使個體自律、自由、自主、自化、自成。而自我教育是他我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等)所不可替代的。自我教育與他我教育相結合,順遂天性,自由而充分地發揮天賦才能。總之,教育要促進人性完成,外塑與內修不可或缺。道德教化,既重外在之“塑”,亦重內在之“修”;自我教育,更要落腳于人的自我修養。外在之“求”與內在之“修”合一,以期實現“致中和”“天人合一”之境。
肖海濤 陽書亮 張西西 ·中國哲學 ·17.1萬字
本書以先秦氣論思想為研究對象,在“回到中國哲學自身”的學術口號下,借助于出土的文獻等相關材料,得出氣論思想是先秦諸子討論宇宙問題(即天道問題)的基礎理論,更是天道溝通人事(社會和人生問題)的中介的結論,并主張氣論思維模式是中國古代哲學的根本思維模式,既是儒道的共同理論基礎,又是儒道內在超越進路得以實現的理論保障,對后世哲學產生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其作為天人關系問題的基礎和核心,對中國哲學及其歷史學科之主體性、民族性和現代性的挺立,更有著不可估量的意義和價值。
王小虎 ·中國哲學 ·30萬字
秩序取向的社會哲學在中國存續了兩千年,對古代中國的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而到十九世紀,業已實現社會哲學轉型并由此率先實現富強的西方國家,對中國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如何應對這種挑戰,是近現代中國思想家需要回應的核心問題。在近代思想家中,嚴復第一個在社會哲學的層面對中國傳統社會、傳統文化進行較為系統的理論反思,并實現了中國社會哲學從秩序取向到實力取向的轉型。本書試圖還原嚴復的這一思想探索歷程,呈現其實力取向社會哲學理論的結構、內容與意蘊。
賈新奇 ·中國哲學 ·32.9萬字
本書是一部直陳作者在哲學基礎理論方面基本理論觀點的學術論著。本書以問題為導向,對信念及與信念直接相關的哲學方面的各種重大疑難問題,從本體論、認識論、價值論、邏輯和語言等諸多層面進行了深入探究。本書將信念置于整個哲學研究的基礎地位,將其作為哲學研究的終極預設和最終的精神成果,進而通過它重新梳理整個哲學的基本脈絡,并力圖構建出一個信念的世界。信念不僅與哲學研究的各個方面以及其他的各種學術研究活動乃至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皆存在直接的、內在的關聯,它實則還構成了一個哲學研究永遠跳不出的怪圈。哲學研究自始至終不過是在各種不同的內容和形式、類型和層次的信念中兜圈子,而哲學上的爭論實則首先便是各種信念和信念體系之爭。
張帆 ·中國哲學 ·30.3萬字
本書以玄學家郭象為中心全面論述了魏晉玄學的產生、發展、特征以及在哲學思想史上的地位。書中通過對魏晉玄學范疇的研究來尋找中國哲學的范疇體系,梳理了魏晉玄學發展的內在理路,探討了哲學方法對認識哲學思想變遷的重要意義,嘗試把哲學的比較方法運用于中國哲學的研究領域,并深入分析了魏晉玄學到唐初重玄學發展的原因。
湯一介 ·中國哲學 ·32.3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