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研究中國哲學有兩種取向:一種是客觀的、歷史的、文本的取向,一種是主觀的、現代的、創造的取向。本書無疑屬于前者。書中異于前人之解,乃為疏通文本的需要,而非借題發揮的產物。本書作者堅持以經釋經、訓詁與義理相結合的詮釋原則,在廣泛研讀相關文獻基礎上,對前人的詮釋分歧進行了詳細梳理和認真辨析,于前人舊說去粗存精,于己立新說詳明其故,自成一家之言。
于述勝 ·中國哲學 ·22.8萬字
本書通解《老子》八十一章的全部內容,是為當代人量身定制的老子思想入門讀本。全書通過比對權威版本,復原最接近老子思想本義的《老子》原文,從先秦典籍的原始風貌中參悟真正的老子思想;全面吸收古今中外大家的研究成果闡釋經典,將孔孟老莊和叔本華、黑格爾等西方哲人對照解讀,融會東方智慧和西方思維,揭示古文背后的深刻道理和豐富內涵,理解偉大思想家在面臨相同問題之時不謀而合的應對邏輯,尤其是老子思想穿越時空、普遍適用的偉大特性。本書重視將古典文本納入現代人的認知框架和人生困境,為讀者提供解決現代生活焦慮、迷茫、內耗和痛苦的啟示,以擺脫情緒困擾。
李永晶 ·中國哲學 ·38萬字
《莊子的智慧》以莊子的寓言故事為主,通過這些這些故事的現代解讀與評論,講述莊子哲學的智慧。尊重前人的研究成果,但不陳列這些成果,尋求撮其所善,取其所長,結合作者自己的長期教學與研究的心得,深入開掘莊子的思想內涵,闡述其現代社會價值與意義。本書為“自然堂叢書”之一。
李大華 ·中國哲學 ·10.7萬字
《孟子》以對話體散文的體裁,記載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活動和言論,講述了孟子的政治活動、政治學說以及他的哲學體系和倫理教育思想。全書行文大氣磅礴,極具感染力,與《論語》《大學》《中庸》并稱為“四書”,是歷代儒家學子必讀必考的經典著作。
孟子 ·中國哲學 ·22.7萬字
儒學傳統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綜合創新的主旨是妥善處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儒學與西方思潮之間的關系,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在批判繼承的前提下,創造社會主義新文化。大致說來,心性之學是儒學傳統現代轉換的內在動力,而“孔子素王”的社會理想、制度儒學的歷史維度、儒家注重風化的調節功能、儒學對于外來宗教的改造與超越等內容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學術問題。儒學必須完成從士大夫之學向平民之學的轉變,才能獲得新生。儒學傳統與文化綜合創新的結合,既有利于延續中華優良傳統道德的生命力,又有利于推進中國哲學現代轉換的方法論革新,切實做好文本解讀、問題研究與理論創新等方面的基本工作。
劉偉 ·中國哲學 ·21.7萬字
本書是南懷瑾先生第一次在太湖大學堂的演講輯錄。本書對如何修證佛法,盡快在修證之路上取得成就,有諸多獨到的個人觀點,更有諸多具體實證修行的辦法,是南先生很重要的著作。南先生還站在現代生命科學的角度,考察了西藏密宗、禪宗、凈土等修行法門,其中有些內容,南先生更以密宗上師身份,親述自己修證之路上的傳奇,和諸多實證感受,澄清了修證者在前進之路上的歧途,可謂“掏心”之作,是志于佛學、修身的讀者的福音。
南懷瑾 ·中國哲學 ·15.1萬字
本書為2020年度青島市社科規劃項目成果,全書共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對《周易》經傳的象數和義理的分條解釋與說明:比如“爻”“八卦”“六十四卦”“卦序”“六爻之位”“爻變與筮法”“元亨利貞”“吉兇悔吝”“陰陽”“剛柔”“健順”“仁義”“易圖”“易歷”等等,這一部分,將把筆者最新的研究成果融入其中,使讀者讀了之后,可以對《周易》的哲學與象數體系,有個準確而全面的理解。第二部分是對《周易》經傳的翻譯與闡釋:在全面吸收前人對《周易》經傳闡釋成果的基礎上,對于《易經》六爻之象與辭進行富有體系和創新性的闡釋;《周易》個別疑難字則略作注音及釋義。
于成寶 ·中國哲學 ·21.4萬字
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以深厚的文史功底,敏銳的社會洞察力,對《老子》的內涵作了充分的闡解、辨正和引述。具有深入淺出,明白通暢的特點。在普及中國傳統文化,使深奧的古籍通俗化、專門的學術大眾化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
南懷瑾 ·中國哲學 ·37.8萬字
清初八大山人是獨創派藝術家,也是一位深邃的思者。作為一位僧人藝術家,他所服膺的禪宗曹洞宗思想旨趣在其一生藝術創造中烙下深深印跡。曹洞宗以“渠正是咱,咱非渠”學說為宗旨,其創始人洞山良價一日過河涉水,看到水中自己的影子,豁然開悟。作偈中有“我今獨自往,處處得逢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的話。影子(渠)由我(咱)照出,而我非影子。良價在返自觀照中,發現了真性。八大山人“畫者東西影”的藝術哲學,正是以生命真性為中心而展開的。
朱良志 ·中國哲學 ·17.6萬字
本書主旨在重訪影響東亞世界深遠的明代思想家王陽明“良知說”的形成過程。由于“良知說”形成于正德時期(1506-1521),故針對陽明在此期間種種作為進行考證,厘清其思想與現實環境之間的關聯,重建其提出此說的轉折過程。“附錄”所載,則是要提醒與說明,陽明的歷史形象是經過其門人透過文獻的增削與書寫的策略所描繪出來的。
楊正顯 ·中國哲學 ·26.2萬字
《荀子》為戰國時人荀況所著,是一部闡述先秦儒家思想的著作。從知識論的立場上批判的總結和吸收了諸子百家的理論主張,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明于天人之分”的自然觀、“化性起偽”的道德觀、“禮儀之治”的社會歷史觀,并在此基礎上,對先秦哲學進行了總結。本書由荀況編著。
荀況 ·中國哲學 ·26.5萬字
中國哲學的真實建立,合文獻才能有中國,合邏輯才能有哲學。因此所謂“中國哲學”,必須將文本內在脈絡轉化為邏輯推演。本書即致力于復活古典名學的方法論,并以之解讀古典文本。《周易·系辭傳》上:“參伍以變,錯綜其數。”三五錯綜是古典名學校驗事實的方法。本書的主要研究方法也正是在古今錯綜之中探尋經典文本的義理,由此實現“中國”與“哲學”的合一。書名用《周易》之典,借以表明本書的主要研究方法是在古今錯綜之中探尋經典文本的義理。
李若暉 ·中國哲學 ·17.4萬字
《中國哲學的世界》在闡釋中國哲學的精神旨趣和思想特質的基礎上,搭建起六家、八學為基本架構的思想世界,六家包括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兵家,八學包括易學、經學、玄學、佛學、丹學、關學、閩學和心學,使同學們對中國古代哲學的發展脈絡、主要思潮、代表人物有初步的了解,認識和領略中國哲學的獨特價值和精神氣質,有助于堅定文化自信,振奮民族精神,從而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許寧 ·中國哲學 ·20.2萬字
本書系洪漢鼎先生以答學生問的形式而寫的學術自述性文字,全書共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作者個人從年少時代至今的種種經歷,包括無錫輔仁中學、北京大學求學、反右斗爭中誤劃為右派、“文化大革命”中發配至大西北、改革開放后重回北京、德國進修深造、臺灣十余年講學等,整個經歷充滿悲歡離合,是幸與不幸、禍與福的交集;第二部分作者透過個人經歷回憶了我國哲學界上世紀90年代之前的情況,其中有師門的作風、師友的關系、文人的特性、國際的交往,以及作者個人的哲學觀點,不乏一些不為人知的哲壇趣事;第三部分是作者過去所寫的回憶馮友蘭、賀麟、洪謙、苗力田諸老師,以及拜訪伽達默爾的文章的匯集。
洪漢鼎 ·中國哲學 ·29萬字
本書是已經出版的《論語通解(一)》一書的姊妹篇,續集,內容包括作者第十四講至二十四將的內容。本書作者以親和力的語言和輕松的講座方式呈現給讀者。作者通過自己對《論語》經典著作的深刻地理解和切身地體悟,結合當前讀者工作生活中的困惑,進行了通俗地講解和闡釋。
鐘永圣 ·中國哲學 ·24.9萬字
適合初學《道德經》者的入門之書。本書是作者多年研習道德經的心得筆記。按照帛書《老子》的章節順序,把81章分為58個小節,意義相近或關聯性強的章節合并解讀,每一個小節用大眾熟悉的歷史典故或寓言切入,便于讀者建立起整體思維框架。獨到之處在于以經解經,用莊子注解老子,《老子》的每一章都匹配1—3段《莊子》原文+解析。
秦復觀 ·中國哲學 ·16萬字
堅定文化自信、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推進傳統儒學研究并實現守正創新的目標指向。本書側重觀念史研究進路,推進儒學與東西方思想派別的對話,落實于儒家倫理、智德、修身功夫的個案研究,彰顯儒學觀念的思想特色和文化特質;同時,倡導馬克思主義與儒學融合創新,共創美好生活,擴大新時代儒學的思想感召力和社會影響力。
韓中誼 ·中國哲學 ·19萬字
《正氣浩然:孟子讀本》是錢遜先生研究《孟子》的學術普及讀本。全書按照《孟子》的順序進行講解,包括經文原文、注釋、大意和解讀。另有概論針對《孟子》的基本思想和研讀方法進行提綱挈領的論述,方便讀者掌握《孟子》的思想要點。本書譯注詳實簡明,講解深入淺出,適合大眾讀者和中小學語文教師。
錢遜 ·中國哲學 ·17.9萬字
中國藝術將妙悟作為創造的根本途徑。妙悟的根本特點是對知識的超越,是人與世界融為一體存在方式的確立。在知識、秩序的羈縻中,人真實存在的意義常處于遮蔽狀態中,通過純粹體驗,歸復真性,去除遮蔽,讓存在的意義澄明呈現。“嘔血十斗,不如嚙雪一團”,知識的積累固然重要,但更為重要的是心靈的氣象和格局,創造由生命真性躍出,才有真正的價值。妙悟是一種生命存在方式,既不能單純歸于認識論,又不能歸于工夫論。它與西方藝術心理學中的直覺說有根本差異。
朱良志 ·中國哲學 ·20.8萬字
本書是湯一介先生關于儒學核心概念的論文輯錄,內容涉及“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內圣外王”、“和而不同”等儒家核心理念,同時收錄了作者對儒學思想在現代社會的反思。綜合來看,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傳統文化讀本,兼備學理性和可讀性。
湯一介 ·中國哲學 ·13.5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