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

書友吧

第1章

(2015年2月7日,乙未年十二月十九)

《里仁第四》是《論語》的核心,作者進一步闡明“里仁為美”的意義和作用,只有“里仁”的人,才能“致知”,才能“久處約”,才能精通經典,才能功成身退。作者通過介紹自己的心路歷程,強調居心的重要,真正的傳承是不收費的,真正的仁者是不生病的;同時,要在五倫當中修煉自己,把握中道,活出精彩,活出健康。

尊敬的各位同仁,尊敬的各位同胞:

大家上午好!

距離上一講已經一個月了,這一講是我們這一次《論語》通解的第十三講。前十二講作為《論語通解》(一)已經交付出版,現在作為《論語通解》(二)的第一講,也是我們春節之前的唯一一講,為了不過多地干擾大家年前的生活,所以下一講,會是在三月初的那個星期六上午。

再述《里仁》

上一講講到《里仁第四》,這是整部《論語》的核心,我也曾經把體會告訴過大家,這一講可以體會終生,甚至體會終生都未必做得到。就開篇“里仁為美”這四個字,就未必能夠做得到。由于距離我們現在兩千五百年左右,時間好像確實長了一點,里仁的說法呢,可能有一些跟現代我們日常所用的語言不是那么的契合,可能會有同仁有這樣的感覺,那么稍微再補充一下,看看是不是能夠理解得更順些。

我們經常會聽到有這種說法,就是:“你是什么居心?”有這種說法吧?說“這個人居心叵測”,這個“居”是動詞,如果你把這個里仁的“里”換成“居”,試一下,“居仁為美”,是不是能理解得好一點。我們知道有一個大科學家叫居里夫人,把“居”和“里”連在一塊兒,那“里仁為美”真正的內涵,你會更深一步地去理解。現在我們經常談的居住,“居”和“住”又有同義,說你居住在大連中山區,靠近新華書店,居在什么地方,住在什么地方,就是這個“里”的意思。孔子他老人家告訴我們后代的學人,我們的心應該住在什么地方呢?住在“仁”上。所以你再換一次,把那個“里”換成“住”,叫“住仁為美”。現在網絡時代出現的新詞兒,宅男、宅女,宅在家里,如果有一個人他把自己的心“宅”在這個“仁”的思想境界上,大家會想起一個詞,叫“宅心仁厚”,就這個意思。所以無論是里仁為美,居仁為美,住仁為美還是宅仁為美,都說的是一個意思。

你那顆心放在什么地方,居住在什么地方?我們的身體需要居住一個地方,難道心靈不需要居住一個地方嗎?它更需要安頓好一個地方。因為那是我們全部身體的核心,全部人生的核心,它要是住錯了地方,你想想看,這個人生會不會好?這是我們自己完完全全可以掌握和選擇的。選擇對了,這一生是美的、是善的、是順暢的、是壽終正寢的;選擇錯了,形容枯槁,挫折困頓,事業潦倒,不得善終,都是自己選擇的。所以這四個字叫高,高不可攀;深,深不可測;妙,妙不可言,千萬別因為它文字少而輕易地放過它。

連續用功

后邊叫“擇不處仁”,經濟學是選擇的學問。實際上我們每天每時每刻每分每秒,甚至每一剎那都要做選擇,選擇不好,人生就大不相同。如果你的選擇定在一處,連續到一萬小時,那必定是世界級的成就。

這一萬小時定律跟大家講過多次了,從西方傳過來,也能夠認證多次了。我們古代不這么計算,叫十年寒窗苦,十年,每天三個小時夠了;我自己計算,三年,每天十個小時也夠了。但是四十歲以上的人,不要嘗試三年,每天十個小時,除非你的心境已經純潔到不為外物所動的境地,否則,氣血會跟不上,就是你的體力跟不上腦力的運轉,會出問題。三年的苦功夫,只有三十歲以前用功最好,沒等消耗到快動老本兒的時候,你已經明白了。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可以理解現在的一句大家經常聽到的話,叫“成名趁早”,是可以的。但是,如果年齡段按照《黃帝內經》上所說,男子五八四十之后,女子五七三十五之后,不要這么用功,要順應四時天道自然,緩緩地,每天三個小時,十年也可以的。

但是要注意!不連續的話沒有用,就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沒有用。你即使想起來做一段時間,然后又迷糊一段時間,錯亂一段時間,迷惘一段時間,功用加不上,火候始終不到,所以那個“知”你“至”不了。這也是我對《里仁篇》第一句話有不同解釋的一個依據。就是曾子作為傳承孔門心法,是孔子的嫡傳弟子,他寫《大學》,《大學》里面那整個學習的順序,我們每一個人幾乎都耳熟能詳,叫“格物致知”,就是《里仁篇》第一句話被注解為“焉得知(zhì)”的那個“知(zhì)”,我現在就根據《大學》的這一句話,我說這個不能注音成智慧的“智”,就是那個“知(zhī)”。這個意見貢獻給大家,到底哪一個對,你自己去體會,踐行,然后去選取。如果我們在格物的時候沒注意到自己的心在什么地方,觀點必定會錯,尤其是在人類社會當中,心沒放對地方,你那個知(zhī)是偏的、是偏見、是誤解,這一誤解就把整個人生的心動了、根動了。

“簡”需智慧

再往下看,“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我們聯系前一篇提到的《管子》,什么是“簡”,什么是“約”,解釋過,簡約到一定程度,說明智慧達到一定程度;智慧不到一定的境界,你是提煉不出來,“簡約”不出來的。所謂“大道至簡”,這標明著人的程度可以極度地簡化,說明這個人的智慧達到了極高的程度。比如說,所有的《道藏》可以用一句話說清楚,你能不能說清楚?如果能,我說你到那個地步了;全部《大藏經》可以用一個詞來概括,你能不能?能的話,你也過關了;全部《儒藏》,就是湯一介先生領著現代的學者在編輯的《儒藏》,也可以用一句話說清楚,你領會了沒有?做到了,就是可以“久處約”,你的修為就已經達到了化繁為簡,把厚書讀成薄書,把薄書讀成一個活的精神靈魂這種程度,就可以做到。

好像是沒解釋清楚嗎?那我再解釋一下這個“約”。“約”就是把復雜的事情簡單化,越簡單說明你掌握得越通透,因為可以把所有不重要的東西、需要解釋的東西去掉。我們在生活當中經常是處于這種簡化的訓練當中,概括、提煉、凝練,做的都是這個“約”。比如中央要求領導干部的辦公室不能夠超標,所以去年下半年很多在機關里工作的人,幾乎都經歷了搬家的過程。搬家的時候就得有好多箱子吧,同事為了照顧我,派了兩個人幫我收拾,一開始寫成“鐘永圣處長第一個箱子”,這很麻煩,最后簡稱“鐘永圣1”,還麻煩,寫到后來,“鐘6、7、8、9、10”,十幾個箱子,就寫個“鐘”寫個號;包括我們到機場,比如托運幾個箱子,也會寫上“鐘1、2”,簡約的作用,越來越簡化了,處理起來就很明白,這是生活當中常見的。我們有個老師姓王,“王1、王2”,寫完“王7”以后,他停那了(現場笑聲起)。笑的是不是都姓王?最后寫個“王7-1”,幫助搬箱子的人還沒領會,問那第八個哪兒去了?(大笑)。所以簡到一定程度呢,還得觀察周圍的環境,這是現實生活中發生的真實例子,就是“簡”別“簡”出笑話,不是隨意就可以簡掉的。

還有一個例子,《中國經典經濟學》我寫了好幾十萬字,我說現代人沒有耐心去讀那么長的稿本,我在扉頁上就寫了一段話,它可以簡化為八個字“天人本一,德財相應”,理解了這八個字,書不用看了,直接干就好了;還嫌麻煩,我說四個字,曾子在《大學》里面說“德者,本也;財者,末也”,簡化為“德本財末”,北京全聚德烤鴨店大堂上都寫著“德本財末”;四個字也嫌麻煩,現代人博客嫌長,出微博,后來一百四十個字仍然嫌多,這都是對簡約的追求,可是往往自己,就忘了這個事情,制造出更多的麻煩,我說那不能再簡化了,只能簡化成兩個字“善財”。就是整個全部的中國傳統經濟學就可以概括成這兩個字,因善取財,因善有財,它不需要原罪,一開始就正確。而且解釋開之后,什么“厚德載物”啊、“君子自強不息”呀、“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呀、“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啊、“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呀、“主明下安”……全都出來了。“利者,義之和也”,從《道德經》到《易經》到《黃帝內經》到《論語》就全部貫通,凝練再凝練,無非就是“善財”兩個字,所以它也是深不可測。不是不能明白,而是說當你遵從這樣的一個思考,自己把自己的心靈放進去的時候,放到那個“居”的位置上的時候,你就把所有的經典全部囊括在一個人的心靈當中,大家可以試試看。

在中國古代就存在著這樣的現象,一經通百經通。如果你說讀了一部經典,對其他的經典就不了解,讀不懂,還是那句話,沒讀明白!經典是心性之學,核心之學,明白了以后,那所有著作的核心都跑不出去,所以其實傳統文化的學習很簡單,都是人搞復雜了。你用最簡約的方法去學,可以很快,快到什么程度,快到現在你說以前我從來沒接觸過的經典,用一個月的工夫行不行?我認為可以。為什么?因為前兩天就有一個證明:我們有兩位同仁幫助我整理《〈黃帝內經〉選講》的文字稿,就前兩天告訴我的,說有個什么體會,一個說,一開始就覺得文氣不對,好像完全不懂,可是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覺得看上去這些文字很親切、很熟悉;另一位師姐就講,她現在可以給同仁講《黃帝內經》,你說快不快?!所以,三年有大成就并不稀奇,就看你心專不專、誠不誠、敬不敬,完全可以做到!所以我當時就跟她講了,就是這樣嘛,一旦你服膺進去,把自己謙卑的心拿出來,認真地去領會,說這是我自己祖宗留下來的遺產,我們有血脈的聯系,再讀的話就不一樣了,感情一生出來,恭敬心一生出來,全得。尤其是把自己的心一下子就居住在那個圣人之心上,整個經典化成你自己的,結論就是,你自己說一遍也是那句話,因為是最簡約的,比如說“里仁為美”。你明白了以后,會覺得千百年來文字的錘煉,它已經錘煉到最簡潔。這就是《論語》的作用,《道德經》的作用,《黃帝內經》的作用,《易經》的作用,潔靜精微的智慧,沒有那些雜七雜八的東西,不需要幾十萬字的論述,你就可以完全貫通和掌握。這是對上一節的一個補充和回顧。

求道了道

我們接著看第六段,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

讀完了之后有沒有什么感覺?如果你從來沒讀過的話,聽我這么讀起來,會覺得很沒意思,因為你不懂,沒理解那個內涵,就會覺得什么之乎者也的,討厭死了!就像現在很多小孩子你強行地讓他去背誦經典會有用嗎?有用。但是,要讓小孩子體會到快樂。所以,古代的人,發明了讀誦的方法,讓他在唱兒歌式的搖頭晃腦之中就學會了,然后用一輩子的生命去體會什么意思。我們現在是一個斷層的時代,幼年時代沒機會,少年時代沒機會,青年時代沒機會,已經踏入中年了甚至老年了,剛剛接觸祖宗的經典,怎么辦?還是以小孩兒的心態,純真的心態去讀誦它,多讀幾遍,其義自現,這是真的。

我跟大家報告過嘛,三十歲以前我連《道德經》全文都沒見過,那十年之間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怎么來的?就突然覺得它好,讀不懂也讀下去,正好有一個機緣,嘩啦一下,儒釋道好像全都明白了。當時也懷疑,明白的是真的嗎?是不是誤會?那就檢驗。而現在儒釋道醫武這五家絕頂高人我見了許多,有一些人,一個人集中了四家,其實差不多是五家,但是因為他不現,比如說他不從醫,你看不出來他會,這是中國文化的現象,不過跟他們一交流,或向他們一請教,我就知道基本上不差。那我們后來的,用功好了,所謂大家要求學吧,要考學吧,要上學吧,要勤學吧,學完之后叫畢業,畢業之后,你還得用啊,叫檢驗,檢驗你的所學,這是一生。

古代的說法不這么麻煩,就是求道,我們現在這個求學,古代說求道,就是求真理。不要被這個“道”迷惑住,以為很神秘,不是的,求道、學道、明道、修道,明白了之后才能修,沒明白是盲修瞎練,叫“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誤會,走錯了,身家性命都不保。

那你求到真的了,接下來自己不認真練,什么結果?糟蹋了無價之寶。練成了,住在上面,壞了,就違反了《道德經》上功成名遂,身退不退?你看一下古今中外,無論立德立言立名的,住在上面的結局都不好;退下來的,都是八十分以上。知道這個道理自己能做到嗎?很難,太難了!

宅在哪兒?我們說你宅在“仁”上,人民會記你一輩子,記你子孫的恩德,生生世世會記得,比如說陳嘉庚,比如說孔子,比如說蘇軾;可是你把心宅在錢上,宅在利上,身命就壞了。大家看一看這些社會現象,這是老師啊,能讀懂嗎?反面教材是老師啊!他們用身家性命,用名譽在教我們,你不要再這樣干了。可是我們有很多的領導干部,前赴后繼地去給我們證明,生怕我們不懂。有時候我就想,是不是得給他們磕頭,多大的慈悲心哪!說一遍證明不行,千百遍地證明貪腐是一個什么樣的結局,還不懂嗎?真沒辦法!所以,“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就這個意思,他不能長時間地處在那里面,糖衣炮彈幾天,投降了,招架不住了。不要說人去引誘他,一個人坐在那里面,就心生邪念,為什么說每天都要反省。

下面第八句還說了“朝聞道,夕死可矣!”重要不重要?非常非常重要!就是我們一旦聽聞正道,就不要放過,搞清楚世間的真相是什么,人生最重要的是什么,為什么說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成就的是你自己?我們用經濟學的角度給大家論證過,因為你在給自己種福德,種財富。

我自己的故事也跟大家都報告過兩遍了,就是我太太問我給孩子留什么,留多少?很多人到現在也不明白,說這個人自己講千金不賣道,傻子嗎?該拿的不拿?我就想說一下到底誰傻,我在種,你沒看見嗎?我在拼命地種錢,你沒看見嗎?我在拼命地積攢別人拿不走的財富,你看見了嗎?這種財富無論如何別人拿不去。因為你一開始沒拿,它種在天地之間,誰能拿去?真拿不去。然后通過周圍身旁的現象,能夠觀察出來你的所得遠遠超出你的想象,叫至誠感通。

為什么恒常慚愧?因為你僅僅是付出了一點點,就有如此巨大的收獲,當然很多人看不懂,看不懂就給他解釋嗎?不會啊。從古到今都是這樣的,你看懂了,說明你學會了;看不懂,教也教不明白,所以叫不請不教;請了,不真誠,不教;一旦發現一個請教而且真誠的,我們以前開玩笑,說老師也會犯賤,為了學生無微不至啊,事無巨細地去考慮。為什么叫師徒如父子?那種感情,盡管可能沒有血緣關系,但濃于血緣關系,有多少實例記錄在歷史當中,就是弟子跟老師之間的這種感情。可是,跟大家反復地強調,如果你不體會,不真做,沒有用。就“里仁為美”這句話,不真正體會的話,沒有用。“擇不處仁”,你不在生活當中做到,沒有用啊!

心路歷程

我跟大家講一件我自己學習的心路歷程,當我聽到大陸有一家在學術出版上聲名卓著的出版社拒絕了南懷瑾先生的兩本書——《老子他說》和《孟子旁通》的時候,我對這家出版社不是說再沒好感了,起碼那種我們學界人對它的尊崇,我把它放下了。為什么?他說《孟子旁通》和《老子他說》這兩本書沒啥學術價值,拒絕出版。結果大家都看到了,這兩本書被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以后,賺了個叫缽滿盤滿吧,然后海內外風行,至少大陸風行吧。這家出版社的編輯是不是腸子悔青了我不知道,但是從此,我的書不會送到這樣的出版社。

到底什么叫學術?為什么我把它放下了,我給大家講一個真實的例子。我們現在是講《論語》,你選參考書的時候,絕大多數你看到的參考書都是我以下所說的這些,比如說鄭玄注、馬融注,這都是漢代的經學大家對《論語》進行注解,你都會看到。可是你知道馬融跟鄭玄什么關系嗎?馬融是老師,鄭玄是學生。鄭玄的學術成就超過了他的老師,按理來說,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時候,老師會非常高興,為什么?你教出來的學生超過你,這是你德行比上一輩老師還大。可是,羨慕嫉妒恨出來了,恨到什么程度呢?要殺掉鄭玄。大家聽說過吧,這個馬老師要把這個弟子干掉。十里長亭送行的時候,擺上酒宴,已經都設計好了,灌醉,干掉他。可是據傳說這一場酣戰呢,鄭玄喝了三百杯,把所有的人撂倒以后,他全身而退。

南懷瑾先生在評價這件事情的時候說,如果世間所有人的酒量像鄭玄這樣,當初釋迦牟尼佛不會制定酒戒,喝去唄,喝三罐子,啥事不耽誤。為什么要設這個戒?就是因為酒后亂性,酒后亂為,不能控制嘛。所以盡管它不是性戒,就不是我們本性應該遵守之戒,考慮到不要犯錯誤,沒那個能力,干脆就遵守紀律,別動它了,才有了這樣的戒律。可是我讀到這一段的時候,我就想,馬融的注解我不會再看了,怎么注解《論語》的人竟然干出這樣的事情,還作為老師?!就拿“里仁為美”這四個字一衡量,是不是就及格線以下了?心如此歹毒,嫉妒自己的學生,障礙自己的學生。

這件事情不但古代發生,今天也在發生,所以為什么我們講一切古代史就是現代史,一切古代的經典就是指導我們當下生活的寶典。不要讀錯了,以為它是對古代人有用,對今天沒有用,那你得不著,又推遠了。《論語》就是對21世紀我們自己的生活進行指導的寶典!只有這樣讀,你才能讀出孔子他老人家的真心和真意。只要對自己有利,即使理解錯了,說不見經傳這么寫都沒關系。就像我有些時候給大家提出一個觀點,比如說“唯仁者能好(hǎo)人,能惡(è)人”,注音就跟你們看到的版本不同。因為仁者無敵呀,說什么只有仁者才能夠討厭人,才能夠喜歡人,我怎么就不相信呀,我不是仁者,我照樣討厭人,我照樣喜歡人。可是,看一下我們的老師:德行好的他教,教你成為能人;德行不好的也教,教你回心向善。這不就是仁者嗎?所以下面這句話,“茍志于仁矣,無惡(è)也”,這不全都是能解釋得通嗎?它是不是很合理?它是不是能很圓融?

那我還給大家貢獻一個,因為我拿到這個版本注音就是“茍志于仁矣,無惡(è)也”,這是第四句話,上一講我們講過的,現在等于回過頭去想起這句話作補充。我再給大家提供一個觀點,就是可以注音成“無惡(wù)也”。你真把自己的心居、住、宅、里在仁上,放對地方,就不討厭人了。所以它有兩種解釋:第一種注音“無惡(è)也”,就是對自己。這個人如果立志想成為一個仁人志士,一個圣賢種子,自己內心的行為,起心動念就沒有惡了,沒有惡念產生,起心動念都看著自己,怎么會有惡?對外,無惡(wù),對外不討厭別人,你看他那些表達,他沒有私敵,不會出于私恨去做。不過,涉及法律,涉及國家的時候,他才會顯示出世間人所有的那樣的情緒,但是你不要真的以為他有自己的怨恨怒惱煩。儒釋道所有的宗師都是這樣的。

我知道在座很多人是讀佛經的,但是我看大家的面貌,好像讀得不大懂,我再告訴你一條,你可以去參考,其中有一本經上說,釋迦牟尼佛在講法的時候,大聲地呵斥,就“呵斥”這兩個字,供你參考。那么一個大圣人,釋迦族的覺者,他有怨恨怒惱煩嗎?他發脾氣了嗎?他沒發脾氣“呵斥”這兩個字怎么解釋?如果說你在看劇本,你現在在演這個劇本,你演一下釋迦牟尼佛當時那個場景。導演說開始,讓你呵斥,比如說我坐你對面,你就呵斥我吧。什么叫呵斥?體會一下你就知道了。

而我們說經常出現在佛經上的“善哉善哉”,出在哪里?至少《黃帝內經》上就有嘛,現在很多人一讀這個經典,就說“這爺爺怎么像孫子”,經常是發生這種誤會。只有把儒釋道在兩千年間留下來的這個經典稍稍貫通以后,才不犯這種錯誤。所以,對經典文獻的掌握,起碼要下十年的工夫,經史合參,才不鬧笑話。至于口誤哇,字讀錯了是小問題,為什么是小問題?因為你居心居對了,那些小問題后來慢慢會解決。不識字的人講經都能講對了,何況讀一個錯字?但不是鼓勵大家胡亂去讀,凡是讀過書的,應該每每注意這一點。但是我說,要首先學諸葛亮觀其大略,先把心放對地方,然后再去雕琢,精雕細刻這個細節。

居心為要

老夫子說他沒見過好仁者,沒見過惡不仁者,什么意思?我認為他是說這種人在世間非常少。我們周圍的人通常是糊涂,我們黨強調,大是大非面前要清楚,就可以借用這句話來考慮。什么是仁?怎么叫“里仁”?凡是為天下、為他人、為大眾考慮的才是;為自己考慮的,合理合法合情,都可能不是,要小心這一點。毛主席是一個文化通達的人,比如說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大家知道這句話翻譯成古文怎么講嗎?叫“摩頂放踵以利天下”。古今是這樣通達!你看《毛澤東選集》,把那個典故用的,就像化了一樣,不需要上大學的人,中小學水準的人都可以讀得懂。你再想一下毛主席的書房——菊香書屋,那才叫書屋,滿墻全都是線裝書。他在哪一個文化里用功最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一看他書房的結構你就知道了,不用解釋啊。可是他沒有掉書袋的毛病,他引用得都非常恰當,就是化了。那是真正的文化人,不是一般知識分子所能比的。這是我們在這里提到居心的重要,它是核心的核心。

為什么叫心法?儒門有心法,佛門有心法,道門有心法,醫門、武門都有心法。找到好的老師,他教沒教你口訣?沒教,那要反思自己是不是德行上有欠缺。因為假傳萬卷書,老師把他所有書房里的書全都給你繼承了,你可不要以為你能繼承老師的衣缽,那句話沒告訴你,可能都是假的。

剛才我們提到說現在有些人打著傳統文化的旗號辦班,然后收錢;還有的更隱蔽,一開始不要錢,聽完了以后,你看著給。誰好意思在你這白吃白住哇,看著給,給的通常會比正常拿的還多。所以我說我遵從市場法則,遵從國家法令,需要錢,我們在市場上合理合法地賺。賺不到,我自己積德不厚;賺到了,人民幣人民幣,將來還會投入到人民當中。自己能不能享用?當然可以呀,我也是人民一分子啊,誰說把我排除在外了?誰說把你排除在外了?享受可以,要適度。大了擔不起,那是速死之道;過于虧了,也傷,傷在哪兒?“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你賺一個億了,現在內需不振,一千塊錢你都說老師說呀,要儉節呀,要儉約呀,我不花。市場能振興起來嗎?我們這些打工干活、制造產品、提供服務的,怎么拿自己的薪水工資?國家稅收上哪兒去收?

所以,去年年末的時候我們發微信,在你財力允許的范圍內多花十塊錢、一百塊錢,甚至一千塊錢,讓這個國家經濟往上振興一點。多給父母買一件東西,多讓他去看看山川景色、人文大地,不好嗎?多給孩子找一個好的學習機會,這錢花得不值得嗎?你既給自己種錢,又給其他人賺錢的機會,何樂而不為?這就是仁心哪!不是為自己,說這個包終于打折了,那你想錯了,就這一念想錯了,對你人生,包括身體健康都有影響。因為你想天下事情的時候心量很大,是敞開的,它不封閉,氣機是通暢的;一念自私,你的氣機就變狹窄了,就容易堵塞。為什么南懷瑾先生講,做一件大善事,氣脈都會改變,天理、倫理、生理、心理的貫通秘密就在這里面。越做越開心,他怎么會有病?病氣全都散出去了,他怎么會有病啊!病是誰種的?病者過也,自己犯過錯給自己種下病根,我們講過多次了。起心動念是讓自己身體健康還是得病,誰干的?自己干的,叫自作自受,怨不得別人。

《道德經》我講了十二講,結束了;《論語》(一)也講了十二講;現在是《論語》(二)第一講,如果你聽到二十講以上,還給自己種病因,你不是對不起老子,對不起孔子,也不是對不起鐘子,你姓王就對不起你自己這個王子,你姓李就對不起你那個李子,就對不起你自己!道理非常明白,非常簡單,但是做到不太容易,因為習性、秉性、慣性。有人說過,你曾經怎樣活過,你就會怎樣活下去。我們學傳統文化就是“搬道岔子”,把過去那個懶散的、懈怠的、糊涂的、糊迷的人生,搬到一個清醒的、覺悟的、健康的、蓬勃向上的一個人生道路上去。每天要跟自己的懶惰之心對著干,我們要爭,爭的是這個;我們要好(hào),好(hào)的是這個仁心;悟的是自己那顆不仁之心。

父母生身,一個健康之身,你不好好保養,你孝嗎?國家好好地培養起一個干部、一個領導、一個健康的人、一個健康的良民,你不好好保護,對得起國家嗎?我知道有些人念完經以后,什么“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四重恩”你知道嗎?不保護好自己,這恩你都沒報哇,還三途苦呢,把自己的苦解決了再說,其他那真是騙人!所以我看很多學佛、學儒、學道的,自欺還欺人,很慘。學它干嗎?學就要學個明白,學個通透,首先你自立才能立人,你自覺才能覺人。自己立不起來,你怎么把別人扶助起來?自己不會游泳,去做游泳教練,去教別人,是你淹死,還是對方淹死,還是一塊兒淹死?學清楚這個,放下那些玄玄密密的東西,大道是大白于天下的,沒有秘密。包括你聽說的密宗,它也不是玄密的,是因為那個道理太深刻,一開始跟你講是講不明白的,所以叫密宗。那儒家沒有密宗嗎?有哇,儒家的密宗在哪里?《里仁篇》就有,后面就有,一會兒我們就會講到。多次提到這件事情,老夫子突然就把這個曾參叫住了“吾道一以貫之”,曾參就說“是”,完事了,儒家傳承結束了。大家懂嗎?不懂,它就是密宗,因為太深了,就需要解釋清楚。

“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那個有志于仁的,喜歡仁的,老夫子的眼光去看,說“無以尚之”,就沒法形容了,達到頂了。從這一點上看,說仁的精神是儒家學說的最高境界也可以,無以尚之,最高了。可是我們不經過體會,大家懂那個仁嗎?不懂,肯定不懂!至少以我的經歷來講是如此。中學的時候,一讀這句話,每個字都認識,當然讀懂了;三十歲的時候,覺得那書太淺薄,以為讀懂了;今天看三十歲,那時候懂啥呀,全是誤會!層層深入的結果你才發現,我們沒有謙卑心的話,幾乎全是誤會,白忙活,耽誤的是自己。“無以尚之”就是儒家的這個仁的精神,就是你學道家的那個“無上道”,也是佛家的那個“無上道”,是一個。仁的精神在佛家可以叫什么?慈悲啊!在道家叫什么?道心哪!為什么我們說儒釋道是通達的,此心同,此理同。西方有圣人出焉,東方有圣人出焉;古代有圣人出焉,現代有圣人出焉,此心同,此理同,就是這一個。所以我不再看那些光注解而不干的人,馬融的注解我不再讀,道理跟大家解釋過了。

真傳無價

道藏,《大藏經》里面是一個道理,有些人口頭參禪,行動上不轉化,性格上不轉變,他就是假的。你要去學道,不管學什么東西,哪一個門派,如果他把錢收了,我告訴你,那個導師,那個主講人的心就放在了錢上,假的;心放在道上的,窮死不會因為傳給你東西向你要錢,那叫“做交易”。

馬融和鄭玄這個例子偏僻了一點,這是儒家的例子,通解嘛,我再給大家舉一個佛家的例子,大家可能都聽說過。達摩祖師在西天天竺排是第二十八代,中國的禪宗他是第一代,這大家都知道。那第二代祖師叫什么大家清楚吧?慧可大師,俗家姓姬,就是周文王的后代。他母親懷他,異光滿室。因為他父親是積德之人,年紀挺大了,沒孩子。他父親說不對呀,經典上告訴我們,“積善之家,必有余慶”,我這樣的人家不可能沒有孩子啊,很快這個孩子就來了。因為他媽媽生他的時候異光滿室,他的名字就叫光,所以叫姬光,就是文王姬昌的那個姬,光就是光明的光。后來因為他打坐時看到一個神人指點他,“你應該往南方去。”于是他就在原名“光”前面加了一個“神”字,叫“神光”。誰在南方?當時達摩祖師在少林寺,面壁等著他嘛。

傳法的過程大家都知道吧,就是心不安,大雪天站了好長時間,雪沒膝蓋了,老師考驗他嘛。你這家伙什么意思,大冷天傻呆呆地站在這里面,干嗎?他說心不安。

祖師就回答一句:將心來,吾為汝安。把你的心拿來,我給你安頓一下。

二祖一下子愣在那里面。

你說你心不安,你拿來我給你安一下。找老半天沒找到嘛。大家注意呀!這個話每學一遍不是聽故事,是你找沒找到自己!這是關鍵。否則的話,一遍一遍地流過去,與己無干,那你聽,聽幾萬遍才能把自己找著啊?!要學會聽啊!都是對自己說。

尋心了不可得,沒找著。老師就說了:為汝安心竟。安完了,你找不著你還說心不安。

而且二祖一開始說他來求佛法,達摩祖師就說,以前的人為了求這無上之法(就是《論語》里面講的這個“好仁者無以尚之”嘛),曠劫精勤,可不是一萬小時的定律,是長時間地修行。你現在傻呆呆地在這雪里站了三天,你就覺得你了不起了?

二祖,論“文”,因為他家現在講是洛陽的大地主,家境豐厚,積善之家嘛,所以把儒、道的經典據說全讀遍了,那是大學者;論“武”呢,是將軍,一等一的將軍,文武全才的人士。當時還帶著刀,一聽祖師這樣講,抽刀斷臂供養你,這一下子祖師有點震動了,說以前曠劫精勤,你今天能斷臂求法也不錯了,所以才教他,就有這么一段故事。

病者過也

二祖傳法給三祖,這三祖一身的毛病,治不好,他知道有罪。注意呀!聽懂這句話,沒過錯、沒罪惡的人不會得病。大家不是想知道醫道最核心的心法嗎?有些時候給大家明明白白地講,不說這是什么,不交代明白,一念錯過,都白扔了,無價之寶都白扔了。就這一句話是無價之寶,聽懂嘍,“病者,過也”,沒有過錯沒有罪惡,不會得病。但是他知道,卻去不掉,明知道自己肯定有錯的地方導致身體有毛病,所以求老師,你幫我一下,懺除這個罪業。這二祖如法炮制,把你的罪拿來,我幫你懺一下。

這一下輪到三祖傻在那里,找老半天,哎,尋罪了不可得。

為汝懺罪竟。

二祖把他的老師當年對付他的那個辦法原原本本地用在了三祖的身上,一下子這位第三代祖師也明白了。誰干的這件事?自己干的,自己的罪你說你懺不掉,然后讓別人去弄,那你拿來吧,你拿出來我就給你懺掉;拿不出來,誰弄的?不還是你自己起心動念弄的嘛,大家聽明白了沒有?

你以為你自己的起心動念跟天地能量無關,那是你自己的想法,就像我多次舉這個東西(手機)做例子,你以為你的號碼跟天下人無關,是那樣嗎?它確實有界限,可是有人撥對了號碼,直接就打通,道理是一個樣的。所有外面的機械,所有外物都是人本能的物化,聽懂這句話,中國傳統經濟學的道理,你一下子就悟通,所有有形的物質產品,能看得見的服務,都是你德行的物化。這就是我們以前講心法,從內而外,講“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就是《易經》上說“君子黃中通理,正位居體,美在其中,而暢于四支,發于事業”的道理,搞沒搞清楚?你被人看出說面相上有毛病,甚至真的得了病,是你心底有過錯,有污染,有障礙,甚至叫有罪業。那個罪怎么寫的?上面一個“四”,底下一個“非”,事不過三,你四次為非作歹,那不就犯罪嗎?就是頑固地去做錯事,被定為罪,現在明白了,就知道自己的健康自己負責,自己的面相自己負責。

人應該越老越慈祥,越老越可愛。有一個檢驗,大家注意一下,當你老的時候,其實現在也是,小孩子喜不喜歡讓你抱,檢驗一下吧。大家明白這一點嗎?孩子天真,跟他場能不對的,絕對不讓你抱。有的人小孩子一見就哭,那你要小心,你心里肯定有殺氣,有戾氣,跟孩子那個天真、柔弱、純潔無邪不相應。誰解釋了這件事情?美國的大衛·霍金斯博士。給了大家一個能量級表兒,五百以上的是完全斷掉物質之欲,特蕾莎嬤嬤是七百以上的吧,老子、釋迦牟尼佛、孔子這些人都是七百以上到一千,是完全覺悟的,這是已經給我們解釋清楚了。能量場不對,話就不投機;能量場不對,聽起來就不順耳。所以起碼要做個二百五,你去查那個表兒,最起碼要做兩百五以上的。我說我目前的狀態大約達到兩百五,可能過了,這不是逗大家,說逗一樂子,開玩笑,自我解嘲一個“二百五”,是真的,我對照那個表兒了。你看一下,超過指數二百五是一個什么樣的狀態。

所有修行,它必定物化到物質時空,身體是要轉化的,那個看得見的是能量,看不見的不是能量嗎?不要被自己的眼睛騙了,看不見的那個能量是最根本的能量啊!你只有明白這一點,才能明白自己的心是如何作用的,才能不被自己欺騙,才能不被分別欺騙,才能明白自己全體一身就是那顆心化現。唐代的玄奘大師給他的弟子貢獻了八個字,叫“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再結合“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再結合“好仁者,無以尚之”,綜合起來看一下,您現在是不是能夠通達整個《里仁第四篇》?

可能我說的你一會兒儒,一會兒道的,但我覺得呢,可能這樣能打通大家對學科界限的一個束縛,不要被學科的這種界限障礙了自己本來活活潑潑、原原本本的靈能智慧。我們不是為了學術上較真兒,是為了真實利益我們的人生,學習要對自己有利益,然后才能對他人有利益。對那些不善的,不要讓它加在自己身上,就是對下一句的解釋,“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那些壞毛病不要讓它跟你身上沾邊,“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這意思。你跟仁者相近,成為仁者;跟愚者相近,成為愚者;跟惡者相近,成為惡者,臉色會越來越難看,表情會越來越兇惡呀。長時間在土匪里面生存的和長時間在孔子那個教學團隊里生活的,能一樣嗎?那是不一樣的。

現在有沒有人可以下決心用整個一天的力量做到仁呢?這老夫子問:“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你的力氣都是足夠的,老夫子說做這件事情力氣不夠的人,我是沒見過的。可是有人那么做嗎?很少哇!少是因為什么原因?道理沒明。道理沒明是因為你志向沒定在那里,不堅決,總給自己理由,所以常立志,鼓兩天勁,又被慣性回去,反反復復就這樣,成就不了。

和睦五倫

第七段,子曰:“人之過也,各于其黨。觀過,斯知仁矣。”

這就來了,你的過錯就生發在你周圍的五倫關系當中。這個“黨”啊,不是我們那個親愛的黨,這個黨在過去講叫“鄉黨”,再擴大點,你的七姑八姨十里鄉親,你的同事,就這一圈兒——五倫。你看一下,跟我們發生聯系的,糾纏能糾纏在一塊兒的是不是就這些人?你整天生氣、窩火、郁悶,是不是就跟這些人?為什么講現在道落家中,家道家道嘛,道落家中。家,把你夾在那里面,出不去,那必定得病。然后自己不明白,還要找人看,那個人可能明白,也可能不明白,說你什么屬相不對呀,八字不合呀,五行相克呀,天花亂墜,云里霧里,你就覺得神乎其神,又給他上香又給他磕頭,又買豬頭又買香蕉,這個當你就上去吧。

這些道理從古到今全都寫在書上,你不去看;看了,看不明白還不知道請教;有人講,講清楚了,自己還不去體會,不去做,唉!一點辦法都沒有!那就只好過錯下去吧,過錯到第四次,罪業生出來,體現在哪兒?體現在身體,哎喲,得病了。求爺爺告奶奶,鐘博士,我哪哪哪不舒服,我誰誰誰,七姑八姨那……我也經常碰到這樣的情況。怎么辦?救啊!我不行醫,到我這里來,說你認識什么劉力紅老師,認識劉有生老師。還有一些人,我說我不知道劉老師在哪兒。大家知道我為什么這樣嗎?我說八百遍了你不聽,對得起誰?對不起你自己呀!你找到劉老師沒有用的,我知道他們是什么樣的治法,見了也沒有用。而且劉力紅老師是什么樣的人?慈悲到極點了!我每打一個電話,他沒有拒絕的,從來都是說哪一天哪一天有可能再安排,那我怎么好意思?可是有些人呢,必定要救!有些人我就只好說那對不起,我做不到。尤其是去年,我跟大家報告過,有人求救,我給劉老師打電話,他說對不起,我也在病中。我說怎么把大菩薩給累病了!他也需要休息呀。我親眼見他不斷地加號加號加號,11點半應該結束的,加到12點40分鐘。

今天早上師母趙老師給我打電話,我問放假了嗎?她說他們沒有假期。連他家的孩子都要在醫院里面各個科為大家服務,這一家人,我們能給他服什么務?我說劉老師我給您磕個頭吧,劉老師一把給我拽起來。他不需要的,你有恭敬心生發出來,他一眼就能望穿。

后來我也知道是這樣,恭敬在心里。真正的恭敬是我們“依教奉行”,按照真正的道理去做!你真正做得健康,不用再麻煩醫生嘛,你不麻煩醫生會有醫患關系嗎?沒有。什么和諧不和諧的,都沒有了嘛,從根兒上去掉了。你自己健康,家里人發現你從此樂呵呵的,不再跟家里人計較,會不會好一個家庭?好一個家庭你得好多少人哪!這叫上超九祖,下蔭七玄。九代祖先的脾氣秉性在你這一世里化掉,你不把祖先超度了嗎?成就了嗎?孩子一回憶,說我父母幾十年沒發脾氣了,他會不會受轉化?然后子孫代代優雅、和善、和氣。

和氣生財

和氣能生財呀!這是天地之間的公理。為什么?天地屬水,天地五行當中財富屬水,和氣是天地之間的春光,大家明白了嗎?你不和氣的話,就把財富給凍住了,你的財運能開嗎?咧開嘴笑,皮笑肉不笑也要笑,和氣待人,就是你自己人生的春天已經來了,財富會生發會長出來。所以《大學》里說“有土此有財”,在哪里種?在德行的土地上種。我們的春天那個陽光就是我們的心念,你一念和氣,陽光就升起來,晴空萬里,春耕夏耘秋收,就有收獲,就有收入了嘛;如果對人冷淡,秋天來了;對人殘酷,冬天來了。你看看這樣的老板,生意必定會越來越差,以至于破產倒閉。

什么叫《天地五行經濟學》?什么叫《傳統倫理經濟學》?今天上午原原本本地告訴大家了,可是為了對應西方的學術傳統,這兩本書我大概還得寫三年才能寫出來。那怎么辦?他們就講那樣的學術規范,我只好再論述一遍。可是核心法則,今天上午已經告訴大家了,一點兒都沒保留,聽懂了,你就知道了。物理上耕種的道理,種財富、種莊稼的道理,就在我們心地法門上、倫理上、笑容上。什么是春天?什么是耕種的季節?什么是經濟開始生發的那個周期?是一個呀,一以貫之啊,全都告訴大家了。在座各位,十年以后,如果不豐衣足食,身體健康,家庭和睦,事業順遂,你對不起今天這一堂課;對不起你自己的祖宗,因為他們積了德,我們才有今天這一個會;更對不起你自己的人生,你的夢想沒實現,每個人都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你給放過了。有些事情機不可失,失不再來,十年的時間,你還放逸地過去,十年之后再想努力,那我只能說,你需要花至少三倍的努力,哪還有時間了啊。

印證經典

最近我又碰一個絕頂高人,他說:快七十了,這么多年來,我才碰到一個(用他的話說)可以講經的。他大我二十四歲,我們倆都屬牛,非常高興地談了一下午。他還說我們現在要做一次示范,什么示范呢?老子傳下來的東西是真的,我們要印證一次,就是這一生就要活得長,不是為了自己貪生,是要給沒有信心的這些同行、同仁、同道們印證一次,祖師沒騙我們。做不到是你沒修好,方法道理是真的,你不要以為沒傳下來,傳下來了,是真的。那我們就要做到!我就給他講,我說我講課的時候提到過這件事情,我要活一百六十歲的話,那就是退休以后還得活一百年,可能給我發退休金的同志都發膩歪了。他就說可能會為你單獨制定一個政策。那也值啊。

我今年四十二歲,大家覺得很年輕,因為年輕嘛,在中國這個國度里面,有點問題。《論語》是記載老夫子晚年的話,全都是,我一想全都是。他的弟子,那幾乎是兒子輩兒、孫子輩兒的。年輕被轟上講臺,有很大的問題,因為底下人的傲慢心不容易放下。我說我要是一百四十二歲坐在這里面,那效果會大不同。要積功累德,我再積一百年試試看,大家別煩,要真做的話,“人之過也,各于其黨”,我要在我的鄉黨周圍,把我的過錯慢慢地全部洗掉,就能做到啊。不活一百四十二歲的話,我就過一百,電視也會來采訪。那個老師就告訴我嘛,他說那個時候,天下人就都來找你啦,電視臺也會采訪:哎呀,老仙人啊,老壽星啊,你怎么活的?有什么長壽秘訣呀?

什么長壽秘訣?比如說人家去采訪巴馬那個地方,最后得出結論:非常窮,吃不飽,不傷脾胃;非常窮,工業就不發達,沒有污染,山清水秀,沒有污染,不會有PM 2.5之類的東西。我們現在能回去嗎?回不去!那在城市里怎么辦?只有一條道兒,無論是道家叫金丹大道也好,儒家叫修仁德之心,成賢成圣也好,什么真人啊、至人啊、圣人啊、賢人啊,無論你走哪一條路,其實就是一條路:做一個好人!不要跟周圍的人計較,不要去挑,先給自己照鏡子,學明白道理,只是針對自己的。我講,好像是給大家講,其實是給我自己,能不能說清楚,讓別人聽清楚,講明白了自己能不能做到。荀子說:“能說不能行,國之師也。”老人家很慈悲,能說出來做不到,他說就可以做國師了,這是古代的標準。但今天可不行啊,今天的人要求可高啊,你光說,我比你說得還好呢,少來這套,“都是老中醫少來這偏方”。你做到了,像郭明義那樣,做到了;像劉力紅老師那樣,做到了,才有說服力,才有動人的力量。我也得慢慢做呀,所以“能說又能行,國之寶也”。

真請真教

第八段,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朝聞道,夕死可矣!”它就有這么重要!就是那個最重要的東西,一旦聽到了,明白了,立即走都可以。這是儒家宗師說的,道家是不是這樣?一樣;佛家是不是這樣?一樣。看過《釋迦牟尼佛本生傳》的知道吧,睹明星而悟道,在定中講了一部《華嚴經》,世間人沒那個本事聽不著。聽不著怎么辦?他是明白了以后他要走,凈居天人去請法:老師啊,慈悲慈悲大伙吧,給我們講一講。好啊。有請,真請,就有教。講了四十九年,三百多場,就這么來的。

那孔子他老人家,“自行束脩以上”,你自己誠心地拿著束脩來求教,他就教啊。有些人以此批評孔子,說孔子都收費。你要注意!理解這句話,不要成為現在打著傳統文化的人收費的一個理由依據。讀沒讀懂孔子說的這句話?“自行束脩以上”,人家自己恭恭敬敬地、誠心地拿著束脩給老師,什么意思?有禮、有請、有恭敬心,是人家自己來的,“自行束脩以上”聽懂了嗎?老夫子才真教。而且他是歷史上第一個把教育擴大到平民,不是貴族,一樣教你,叫來者不拒,去者不留,有教無類。不管哪兒來的,喜歡聽,和盤托出,后面都講了。我們講《論語》就會慢慢地都體會到,“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就是你們這兩三個學生以為我還有什么隱瞞的沒教給你們嗎?他就是那樣胸懷坦蕩。

而且老夫子為什么要接受這個束脩?大家懂得種福田的道理嗎?讓你的恭敬心落實。你真要是一缽飯恭敬到了一個真心有修養的人,你修了大福德,也就是說你在自己的心地之土上,種下了無盡的寶藏。因為他的心量是無邊的,就是你這一個恭敬,不管敬上的是什么,接受你這個供養的人,他是一個真修行人,無量無邊地把你這點物質放大,你這點種子就變成“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就這個道理,無量無邊。

所以為什么從今以后,要只以為自己是不行的,注意啊!居心哪,這是仁心,周圍所有的人全都是圣人,你就對了!做不到這一點,還在分別,那你分別去吧,吃虧的是誰?你現在都會明白了。怎么對自己好?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個要聽懂,那是真正地為自己好。自私的人太可憐了,就是怎么真正地利益自己都不會。只有中華傳統文化經典當中,把這個天地之間的秘密真切地揭示出來。今天特別容易懂,因為我們有物理學,現代物理學有無線電,把那種看不見的能量的作用機制也說清楚了。所以我們再這樣講的時候,全都能聽得懂,聽得明白。要想好,居仁為美,里仁為美,宅心仁厚為美,每次起心動念的選擇要落在“仁心”上。

就像我剛剛會見的這位老師,因為他也是走遍了世界各地,他說只問一句話就清楚了:你的心是放在道上還是放在錢上?就可以了,一句話立即就分別出來。但是道理有些時候講清楚容易出現什么問題?誤解。比如問大家:晚上可不可以喝姜水?(現場有人回答:不可以!)錯了!要看前提條件,這個人冷得都直打哆嗦,都抽抽了,還不喝嗎?半拉夜也得灌哪。法無定法,學要學得通達,否則治死人還理直氣壯的。前兩天我就碰到這么個活生生的例子,人都已經嚇得手腳冰涼了,我說趕緊熬一碗姜湯,調一點蜂蜜灌下去。沒過多久傳來消息,“媳婦說晚上不可以喝姜湯。”哎呀!長嘆一聲,怎么辦?都以為自己學到了傳統文化,都以為學到了藥方,孫思邈說過:讀書三年,天下無不可治之病;臨癥三天,天下無可用之方。想想看,不容易呀!怎么學能學到真東西?心法明白才是活的,否則學的全都是死的。

老師可不可以收錢?按照剛才的回答不可以。看誰收,老夫子可以,釋迦牟尼佛可以,龍女八歲成佛那個可以。就是張大千畫的非常有名的龍女獻珠那幅畫,大家看過沒?特別漂亮。那是什么典故?八歲的龍女把頷下之珠,價值三千大千世界(這句話大家可能聽不懂了,聽著就好),獻給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當時納受,當場就接受了,然后龍女當場成佛。

什么意思?大家能不能讀得懂?那些恭恭敬敬地到孔老夫子門前,自己拿著學費,拿著一串兒臘肉給老夫子吃的,老夫子為什么會誠心誠意地教他?道理是一個。為什么老夫子座下會有七十二賢人?他誠心夠了,完全地奉獻出來。平民子弟拿出那么一串兒臘肉是什么?不說全部家當吧,也把過年的年貨拿出來了,大家能不能?把你最寶貴的東西奉獻給天下,能不能?像郭明義那樣捐得家徒四壁,能不能?能,你就成;不能,留多少就是多少的障礙,就障礙著自己。所以大開大合,學經典成就是要有氣魄的,有些人就不敢擔當。再問大家一句:現在有沒有講傳統文化的老師可以收錢?沒有人敢回答了,幾乎沒有,以我的所見幾乎就沒有,幾乎沒有就說還有那么一兩個,看你有沒有緣碰到。

把握中道

下面一段,子曰:“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這句話就來了,“士志于道”后面還會提到,“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這幾句話,佛家的人士也經常引用啊,這四個字能做到嗎,道、德、仁、藝?做不到,絕大多數人做不到。“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不要跟他談了,談,也是胡說八道;想,是胡思亂想。為什么?假的。真志于道的話,萬象是無關的,就像顏回那樣,“一簞食,一瓢飲”,可是你本身就出生在一個億萬富翁家里面,也需要那樣嗎?不需要。但是奢侈享受嗎?也不對。怎么做才能對了呢?“里仁為美”,要把握這個中道。“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自然而有的,你要去做,但是決不奢侈浪費。

我聽說英國的王子一雙皮鞋穿了二十多年。我們現在,恨不得一年兩雙。我還有朋友在微信上曬自己那一圈兒鞋子(如果她將來看到這一段視頻的話,很抱歉哈),每一雙都是菲拉格慕的,到香港去買,最便宜也得三千元一雙,或者兩千元一雙吧。因為我不知道她多大的財富,但是我感覺自己穿也就穿了,你可能有十億的家當,消費也合情合理,但是在網上曬就不對了,因為會讓人升起一些攀緣心。起心動念不是為自己,為別人。為別人的,別人看來不對的事情也是對的,你是為天下考慮,自己個人的榮辱評價不重要。是我姓鐘的做對做錯重要,還是幾千人現場的覺悟機會重要?是我現在講對講錯講好講賴重要,還是現場這一百多位同仁聽懂重要?很清楚。你居心何在?所謂天良何在,良心何在?標準就清楚了,學經典就是學一個標準。

那“恥惡衣惡食者”,老夫子看得太清楚了。我以前說過,我前些年就因為這件事情吃了大虧,我說我早讀《論語》不會犯那個錯誤。那個老師說得天花亂墜,以世界公民自居,但是“恥惡衣惡食者”,事后證明了“未足與議”也。怎么去證明?就是大連只有香格里拉可以住,所有的其他酒店都不干凈。這受得了嗎?我當時不懂啊,而且我們懷著一腔熱血真誠,要把我們的實驗項目做好。校長給我任務,接待人不能出問題,不就花點錢嗎?事兒干得漂亮,我們不差錢。那是個有魄力的校長,我是一個沒錢都敢花的人,更何況辦正事又有錢,住唄。可以住,跟大家說可以住,天天住“豪華閣”都可以。但是你修得真不真,就決定了可以不可以,這一點要明白。孔子這樣的人,你給他純金打造一個屋子,他住著都不奢侈。他不但利天下呀,利生生世世的天下,兩千五百年來的天下都要靠著他,了解我們的人心人性,怎么樣才能天下太平,穩定幾百年的幸福日子。怎么來的?教化來的,好好做好人來的,“里仁為美”來的,“擇處仁”來的。做不到這一點,不可以呀。所以大家要小心,要學會觀察。

但有一點說清楚:別誤會。我突然有這么一個念頭,我在上面講這個道理,你可別拿東西來給我,不接受的,真是不接受的。我出去講,從2013年以后,也是一分錢不取的。要是哪個單位說他講完了以后,這賬記到姓鐘的頭上,我說你可以直接打紀委的電話,絕不是我拿的。這件事情可以叫板,我活著就可以叫板。如果說大家不理解,我說那我是現代第一個提倡中國傳統經濟學的人,從我開始好了,我做第一個。只要是講經典上的道理,說得天花亂墜什么理由都是假的。只有什么呢?我舉例子要說清楚這件事情,我在外面講的是這樣,但是學校里面,我們的研究生院給我安排課,這個報酬我得接著。大家知道為什么?不是你個人的行為,學校所有的老師都要拿這個課時費,這個勞動報酬。這個要拿。所以還是要聽懂,這跟剛才那個能不能上束脩啊是一個道理,是活的。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你看這些話完全都是貫通連在一塊兒的,絕不是說彼此沒有瓜葛。君子對于天下,天下就是我們全體世界唄,他不會迎合,就是說不會媚俗,叫“無適”。削足適履的適,不合適,把腳砍了也要放進去,這叫“適”吧。“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什么意思?當天下沒明白道理時候,他不會跟著隨波逐流,叫“無適也”。所以有些時候,當世他會顯得寂寞、落寞、不得志。孔子就是這樣啊,所謂的周游列國,他是被逼出走魯國,沒辦法,而且顛沛流離。好不容易衛靈公對他好一下,還有一個聲名不怎么佳的寵妃南子,國政偏向于亂象。后來衛靈公問他軍陣之事(這個后面我們會講),老夫子一聽,壞了!問錯了。你念頭一起那不要打仗嗎?那就是亂之始也。

所以,圣人看人,你起心動念一出來,馬上看到你未來。什么叫算命?不需要算,你將來往哪兒發展他都知道。這是《衛靈公第十五篇》吧,大家可以看,開篇就是。老夫子聽完之后說:這個我沒學過,仁義之道我可以給你講,軍陣不知道,隨后就走了,離開衛國。這一輩子顛沛流離,晚年才又回到魯國,回到故國,教化弟子。所謂的《論語》上這些話,應該都是晚年整理記錄的,甚至在他老人家過世以后,弟子們記錄整理的。就是這樣,對于天下,“無適也”,他不會為了一時的提拔去做什么,為了一時的小利去做什么。要忍受煎熬,那都是含著眼淚的微笑,很不容易。所以“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不會輕易地拒絕,不會顯得格格不入,不會標榜自己是圣賢,不會的。“義之與比”,合意的就成為同道;不合的,道不同不相為謀,這是他在天下行事的根本標準。

說君子說的是旁人嗎?不是呀!我們反復地交代,就是指我們當下在座各位,誰聽到就說誰呢,誰知道誰就應該做到,將來大家都是不吃竹子的“國寶”。

謝謝大家!

祝大家春節吉祥!萬事如意!

品牌:新華
上架時間:2018-11-08 11:22:52
出版社:新華出版社
本書數字版權由新華提供,并由其授權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制作發行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天祝| 温宿县| 宜兰县| 宁城县| 五常市| 聂拉木县| 工布江达县| 平原县| 南华县| 东乡县| 平南县| 白水县| 扶风县| 石屏县| 团风县| 长海县| 塘沽区| 梓潼县| 象州县| 东乡族自治县| 盖州市| 从化市| 河南省| 循化| 凌源市| 子长县| 萍乡市| 瓮安县| 望都县| 防城港市| 怀远县| 昌宁县| 德惠市| 明溪县| 鹿泉市| 军事| 靖远县| 探索| 洛南县| 江川县| 鹤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