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

書友吧

第1章 題記

中國藝術重視氣韻,南朝謝赫“六法”中第一法就是“氣韻生動”。這本來是一個規范人物畫形式要求的概念,唐宋以來擴展到整個藝術領域,并化入氣化哲學的內涵,使其由生動傳神的要求發展為表現宇宙生機、個體生命的核心命題。氣韻生動,被認為是中國藝術的根本大法。

氣韻如何獲得?北宋以來出現一種觀念,認為氣韻不可學。北宋藝術理論家郭若虛說:“六法精論,萬古不移。然而‘骨法用筆’以下五法可學,如其氣韻,必在生知,固不可以巧密得,復不可以歲月到,默契神會,不知然而然也。”“六法”中,骨法用筆、應物象形、隨類賦彩、經營位置和傳移模寫屬于技巧方面,可以通過學習達到,而氣韻不可學。明李日華說:“繪畫必以微茫慘澹為妙境,非性靈澄徹者,未易證入。所謂氣韻在于生知,正在此虛澹中所含意多耳。”明末董其昌說:“《畫史》云‘若其氣韻,必在生知’,可為篤論矣。”并將其與繪畫“南北宗”理論聯系在一起,認為,“畫有‘六法’,若其氣韻,必在生知,轉工轉遠”。氣韻不是通過知識的累積就可以達到的,必須“一超直入如來地”——通過妙悟方能達到。他的觀點與郭若虛“默契神會”的觀點是一致的。

氣韻不可學,必在“生知”。這是否意味氣韻天授,是由先天決定的呢?顯然不能做此判斷。郭若虛的“生知”說,當受到孔子“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觀點的影響。孔子的“生而知之”,就不是先天決定論。孔子一生重“學”,然其“學”包括知識的積累和境界的提升兩個方面。子貢學識深,顏回不及,然孔子認為其門下顏回為最“好學”之人,而以“器也”評子貢。他認為,人的一生都是學的過程,境界的提升比知識的積累更重要。他的“生而知之者,上也”,顯然落腳在生命根性上的把握,而不是先天就具有。這生命根性的把握,需要“生知”——就是妙悟。

南宋嚴羽說:“大抵禪道惟在妙悟,詩道亦在妙悟。且孟襄陽學力下韓退之遠甚,而其詩獨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而已。惟悟乃為當行,乃為本色。”詩道如此,藝術創造也是如此。相比知識的積累、技巧的訓練,在藝術創造中,悟性則更重要。觀畫看氣象,藝術的高妙在形式之外。

在中國藝術哲學中,妙悟既不是先天賦予的,也不是一種神秘的體驗過程,它由人的整體生命發出,既是一種能力,又是一種修養,是認識世界的手段,又是融入世界的智慧;它雖屬于認識論范疇,然其本質上則應歸于功夫論。

傳統藝術哲學以妙悟為根本創造方式,與中國藝術發展的大方向密切相關。中國哲學是一種“成人之學”,重品是其基本特征。中國藝術從總體上看,是重品的藝術。如在繪畫中,梅蘭竹菊深受人們喜愛,幾乎成為永恒畫題,這倒不是它們比別的花卉美,而因它們是人格的象征。傳統藝術哲學將人品與藝術聯系起來,品,不光是道德的功課,還包括領悟力、洞察力等,也就是生命體驗的能力。藝術是人心靈境界的外顯形式,有一等之心靈境界,方有一等之藝術。心靈境界的提升,僅通過知識的學習是無法獲得的,必訴諸精神的養練和培植。

悟性,是心靈境界的凝結;妙悟,由心靈境界釋放而出。就像石濤所說:“嘔血十斗,不如嚙雪一團。”嘔血十斗,是知識的積累,技巧的滿足;嚙雪一團,則是精神的超升。技巧當然是作畫之必備,但藝術創造不能停留在技巧上;知識的積累固然重要,但更為重要的是心靈的氣象和格局。中國藝術強調的是“心印”,養得一片寬快悅適的心靈,就像石濤所說,吞下一團潔白的雪,以冰雪的心靈——毫無塵染的高曠澄明之心——去作畫,才能自創佳構。

妙悟,并不意味對知識的排斥。傳統藝術哲學并非將境界與知識對立起來,知識的積累是基礎,境界的提升是導引。不是說境界的提升必須通過知識的積累方能達到,而是強調,知識的積累往往可充當境界提升之助力。董其昌說:“畫家六法,一氣韻生動。氣韻不可學,此生而知之,自有天授,然亦有學得處。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胸中脫去塵濁,自然丘壑內營,立成鄞鄂。隨手寫出,皆為山水傳神矣。”他既主張“氣韻不可學”,必須根源于心靈的妙悟,同時又強調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知識積累,他甚至認為“不讀書,不足與之言畫”。學和養二者不偏廢,方為“學養”。心靈的涵泳,是整體靈魂的功課,包括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知識和經驗積累,而不是排斥之。

惟具有高朗的氣象、開闊的心胸,具有獨特的“悟性”,才能更好地運用知識、控制知識。中國人對待知識的態度與西方哲學有明顯不同,這也反映在藝術哲學上。作為傳統藝術后期發展最為重要的理論家,董其昌說:“知之一字,眾妙之門;知之一字,眾禍之門。”他認為,對于藝術創造而言,知識既是力量,也是障礙。將知識變成藝術創造的動能而不是羈絆的力量,是藝道成功之關鍵。氣韻不可學的命題,乃是一個警惕知識的命題,一個以悟性統率知識的命題。

本書環繞妙悟諸問題進行考察,力求揭示傳統藝術哲學“有境界,則自成高格”的內在因緣。

品牌:安徽文藝
上架時間:2020-03-27 17:06:25
出版社:安徽文藝出版社
本書數字版權由安徽文藝提供,并由其授權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制作發行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麟游县| 响水县| 犍为县| 丹阳市| 民和| 塔河县| 工布江达县| 上杭县| 白水县| 五河县| 闵行区| 北碚区| 铜川市| 岚皋县| 成武县| 昌邑市| 来凤县| 河南省| 西宁市| 汉川市| 和静县| 静海县| 定西市| 永平县| 桐柏县| 城市| 合阳县| 四川省| 云南省| 晋江市| 读书| 白银市| 竹北市| 滁州市| 清原| 金溪县| 郧西县| 西贡区| 临朐县| 北川| 双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