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是卡爾納普在科學哲學方面的代表作。卡爾納普是20世紀主要哲學家之一,邏輯實證主義運動的核心人物,在科學哲學、語言哲學、歸納邏輯以及概率理論等領域做出了杰出貢獻。本書討論了現代科學哲學的基本問題,特別對科學語言的性質、測量與定量語言在科學中的地位、科學規律和科學解釋的結構、因果性和決定論、理論規律和理論概念、當代物理學中的哲學問題等,都做了深入淺出而精彩紛呈的探討。本書是最有影響的哲學家撰寫的具有經典地位的領域導論。
(美)R.卡爾納普 ·西方哲學 ·19.4萬字
1818年,叔本華完成了《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第一版。這部不朽之作分為四部分,并附有一篇對康德哲學的批判。1844年,《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第二卷與第一卷一起出版。在第二卷里,叔本華用成熟的思考分別對其第一卷里的論題做了澄清和擴充。《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基本論點,即世界分為表象和意志兩個部分,一切表象的存在都是意志的客體化。所有理性、知識都從屬于意志。叔本華自認為是康德哲學的改造者。康德認為我們有一個可以感覺、可以認識的世界,還有一個獨立于我們所有的知覺之外而自在的世界,即物自體世界。叔本華把物自體看作是能夠被直接認識的,物自體就是意志。這里使用的“意志”一詞必須從廣義上來理解。首先,在人和動物身上,意志表現為被觀念或表象所決定的動機因素。在有機體的本能和植物性的生活中表現為刺激敏感性,在經驗世界的其他形態中表現為機械的變化過程。這些不同的內在的或外在的種種因果關系所共有的總的涵義,根據它用以直接為人們所認識的唯一形式,應該先天地命名為意志。其次,就物自體與現象之間的關系而言,物自體不是現象之因。即使在人身上,意志也不是他的肉體或他的肉體活動之因;然而這一實體通過時空直觀中的表象間接表現為肉體,并在認識中被理解為有因果必然性,且依賴于其他現象的東西;這同一實體在自我直觀中被人們認作意志。第三,意志作為物自體只能是單一的、普遍的宇宙意志。事物只有作為現象在觀念中和在認識中才彼此不同,而其實質是同一的。意志是一與全。正是現象的欺騙性使個人區分他自己的禍福與他人的禍福并使二者對立。最后,宇宙意志只以自身為對象;它愿望只是為了愿望,實際存在的東西其本身只是一種意愿。在此意義上,叔本華命之為生存意志。宇宙意志是物自體,它在無時間限制的永恒過程中創造自身,并且體現在現象無休止的變化中。意志在所有自然無中的全能對人類來說具有悲劇的意味,人類不是被前面的東西牽引,而是被后面的東西推動,絕不是生命誘使人們前進,而是必然性驅使他們向前。自然界中最基本的驅動力就是生殖。要擺脫壓倒一切的意志力量至少有兩個途徑:倫理學和美學。從道德意義上說,就是要拒斥激情和欲望,把自己的意志變成“否定意志的意志”,即“禁欲”;從美學意義上說,可以靜觀藝術的美,意識到一切世俗生活都是虛無,生命意志就是人的原罪,人只能靠恩寵才能得救,即達到一種佛教式的虛無主義寂滅境界。盡管叔本華試圖通過倫理學和美學來擺脫宇宙意志的限制,但他并沒有找到人類真正自由的個體意志,他對人類行為主體的最后忠告是:我們個體的行動決不是自由的,所以,每個個體只能做出他那個特定時刻做了的那些事情,絕不可能做出其他的事。叔本華的思想影響了包括尼采、克爾凱郭爾、維特根斯坦、薩特、托爾斯泰等在內的一大批哲學家和文學家。叔本華通過建立意志的形而上學,清除了康德的自在之物為上帝保留地盤,但他仍然繼承了傳統基督教和康德的禁欲主義。尼采在叔本華的基礎上進一步推翻了禁欲主義對生命意志的否定,將生命意志發展為權力意志,從而完成了對基督教和柏拉圖主義傳統的徹底顛覆,確立了一種新的價值觀。
(德)阿·叔本華 ·西方哲學 ·17.5萬字
舍勒不僅是現象學運動中的“施魔者”,也是現象學社會學的開創者。在采納胡塞爾的現象學方法同時,合勒就自覺地致力把胡塞爾的現象學哲學與韋伯、桑巴特和特洛爾奇的歷史社會學結合起來。在他審視資本主義的市民世界觀及其倫理和由此引導出的生活秩序時,現象學與新興的歷史社會學已經結合起來,不少思考更是在與馬克思的意識形態論和韋伯的比較宗教社會理論的論爭中形成的,其理論意義可想而知。
(德)馬克思·舍勒 ·西方哲學 ·13.9萬字
《人論》是文化哲學創始人卡西爾生前出版的最后一部著作,是其畢生理論的濃縮,在其著作中是最為著名、流傳最廣、影響力最大的一本。全書圍繞“人是什么”這一問題,旁征博引,高屋建瓴,獨樹一幟地提出了“人是符號動物”這一觀點,指出“人不僅生活在自然物質宇宙中,還生活在符號宇宙中”的事實。全書分上下兩篇,上篇“人是什么”著力探討了人與動物的分野以及人的符號創造性特點;下篇“人與文化”則對人類文化各個形態與現象,如神話、宗教、語言、藝術、歷史、科學等,進行深入淺出的分析探索,自“符號”出發解讀人類與人類文化的關系。人類對于自我認識的探索永不停息,而卡西爾則給予了我們一個睿智精妙的解答。
(德)恩斯特·卡西爾 ·西方哲學 ·17.6萬字
《審美政治化:德國表現主義問題》是“德國學術”系列叢書的第三輯,全面呈現了前納粹時期德國藝術思潮對歷史的影響。德國表現主義是20世紀初發生在德國和奧地利的一場聲勢浩大的文化運動,在這場運動中,一種對世界的全新感受方式及生活觸覺得以表達。藝術家汲取了強烈的時代危機意識,以尼采酒神式的審美精神,對抗自我標榜為資本主義的、機械論的、相對主義的時代,借此將現代人從內心的貧乏和苦難中解脫出來。作為一種激進的保守主義文化運動,表現主義是世俗化時代的哀歌,是對時代的否定,在這種否定中,產生出對一個祛魅的世界、一個分裂時代的洞察。表現主義者們期待,藝術將引領墮落的物質主義文化轉向偉大的精神性新紀元。本書在詳述這一運動的思想史圖景之外,甄選翻譯了該運動中的經典文獻,深度還原思想史現場,帶動讀者對政治、藝術等永恒問題的反思。
曹衛東主編 ·西方哲學 ·18.1萬字
《斐德若篇》是柏拉圖的對話體著作之一。以斐德若和蘇格拉底的對話為主要線索,以萊什阿斯和蘇格拉底作的三篇關于愛情的文章為討論中心。闡述了柏拉圖對修辭術的看法。文章中涉及對愛情的討論滲透了柏拉圖對愛情的理解。
(古希臘)柏拉圖 ·西方哲學 ·4.8萬字
本書首先分析了作為傳統認知主義哲學根源的內在主義到外在主義的轉向,并對傳統認知主義作出了批評。在此基礎上,梳理了當前國際上認知哲學反思的幾條主要進路:情境認知(situatedcognition)、具身認知(embodiedcognition)和延伸心靈(extendedmind)。進一步的,從延伸心靈的缺陷出發,重點考察了由美國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認知科學系哈欽斯教授(Hutchins,1995)通過認知人類學方法所提出的分布式認知(distributedcognition)理論,對分布式認知所涉及的表征與計算、表征實驗量化研究、工具認知、交互作用、動力系統、認知文化等要素與特征進行了深入研究。最后,提出系統性是認知的基本屬性。這種系統觀的考察視角,不僅有助于更深刻的理解認知的本性,從而使認知科學對心智的認識和模擬具有更合理的哲學基礎,還對長期以來認知結構與社會結構的分離局面進行了一定程度的彼此還原和融合。
于小涵 ·西方哲學 ·9.8萬字
忒拉敘洛斯給該對話加的副標題是“或論愛”;按照希臘化時期人們對柏拉圖對話風格的分類,《斐德若》屬于“倫理性的”。后來人們又將該對話的副標題改為“或論美”,費奇諾(Ficinus)的拉丁文譯本,給該對話加的副標題即“或論美”;在某種意義上,該對話與《會飲》構成姊妹篇,后者直接談論“愛”,而前者為了“美”而談論“愛”,因為愛是對美的一種渴望或欲求。
(古希臘)柏拉圖 ·西方哲學 ·19萬字
《第一哲學沉思集》是笛卡爾重要的哲學著作,在這部著作中,笛卡爾通過普遍懷疑的方法,力圖使心靈擺脫感官的桎梏,通過純粹理智來獲得正確的知識。他探討了上帝是否存在、感官是否可靠、怎樣尋求真理避免錯誤等問題。他從“我思故我在”的命題出發,推出上帝的存在和外界物體的存在,重新確立心靈、上帝和物體的觀念的可靠性。《第一哲學沉思集》被看作近代西方哲學的奠基之作,直接引發了歐洲大陸的理性主義風潮,對后世影響深遠。
(法)勒內·笛卡爾 ·西方哲學 ·14.1萬字
《蘇格拉底的申辯》一書從《柏拉圖全集》中精選了《歐緒弗洛篇》《申辯篇》《克力同》3篇,另收納牛津大學本杰明·喬伊特(BenjaminJowett)教授在《柏拉圖對話》中所作的3篇導讀。公元前399年,70歲的蘇格拉底被三個雅典公民以不崇拜公認的神、散布新的思想和腐化青年的罪名告上法庭。為此蘇格拉底在由500人組成的陪審團面前作了著名的申辯,這是蘇格拉底平生第一次公開演說,他借此機會講述了自己一生的主要經歷,談到了自己對人生、智慧、哲學等方面的理解。但此次申辯并沒有挽救蘇格拉底的性命,他最后被判處死刑。蘇格拉底就像殉道者,全然為其信仰而死,可謂死得其所。
(古希臘)柏拉圖 ·西方哲學 ·6.6萬字
《基本概念》系海德格爾1941年夏季學期的弗萊堡大學講座,現編為海德格爾全集第51卷,1981年首版,1991年出審訂第二版,德文版共133頁。海德格爾在此書中把“基本概念”(Grundbegriffe)理解為“Grund-Begriffe”(根據—概念)(此書標題因而亦可考慮譯為“基礎概念”),所思考的這樣一些概念,它們為一切事物提供根據并且需用著在其本質中的人。這些概念包括:“存在”、“根據”、“開端”、“存在與人”等。此書的核心主題因而乃是海德格爾思想的基礎問題:存在與人的關聯問題。此外,海德格爾后期思想的核心表述“存在之天命置送”(存在在自行置送中自行回隱)在本書中已經作為嚴格的思想措辭而正式興起,本書因而也是研究海德格爾“存在之天命置送”思想的一個重要文本。
(德)海德格爾 ·西方哲學 ·10萬字
普魯塔克生活在公元1到2世紀的羅馬帝國治下,彼時的希臘早已被羅馬納為行省。作為希臘文教傳統的傳人,他如何看待羅馬共和國的歷史,如何思考羅馬與希臘文明的優劣?本輯專題文章圍繞“普魯塔克與羅馬政治”的關系展開,分別涉及普魯塔克如何思考羅馬共和的興衰、羅馬政治與希臘教養之間的關系。“古典作品研究”收錄三篇文章,分別探討《赫爾墨斯秘籍》的文獻流傳史、《李爾王》的政制哲學意蘊以及西塞羅《論占卜》的意圖。“思想史發微”專題收入雷德菲爾德的名文《旅行家希羅多德》,從人類學的角度思考希羅多德作品的特殊性。另收入探討鄒衍及朱舜水的兩篇舊文,莎士比亞戲劇研究書評一篇。?
彭磊 ·西方哲學 ·18萬字
《神圣真理的毀滅》是哈羅德·布魯姆在哈佛大學諾頓演講的精華結集。在基督教與猶太教信仰的大背景下,布魯姆主要從三個角度評論,即對前人的繼承,作家所獨有的原創性以及對后人的影響。書中評述了西方文學傳統中影響巨大的作家、作品:從希伯來《圣經》寫起,到弗洛伊德、貝克特等現代派作家為止,他重讀了荷馬、但丁、莎士比亞、彌爾頓、布萊克、華茲華斯、卡夫卡等重要作家。同時,他在描繪文學發展的框架中,對信仰與文學之間的關系作出了極富啟發性的闡釋:文學在人性的立場上與神學及宗教抗衡,才能使人的創造力與神的創造力頡頏。
(美)哈羅德·布魯姆 ·西方哲學 ·13.6萬字
本書指出,齊澤克主體性的意識形態理論,實質上,就是以拉康的精神分析學嫁接馬克思的意識形態理論,以拉康的無意識主體縫合馬克思的拜物教理論,這種結合彰顯出意識形態的主體間性、幽靈化和不可能性的理論特征。但這種縫合顯然不可能完美無瑕。在理論上,齊澤克的意識形態理論陷入了后結構主義的窠臼中;在實踐上,滑入了后馬克思主義的泥沼之中。以歷史唯物主義的視野,批判性地考察齊澤克的意識形態理論,為我國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提供啟思。
袁小云 ·西方哲學 ·14萬字
尼采與基督教的關系,一直是西方思想史上的一個難題。他寫作生涯的終章《敵基督》更是言辭激烈,對以基督教為基底的歐洲文明展開了系統性反思。在當時的歐洲人中,尼采實屬異類,甚至很多教會神學家一般不理會尼采。但是,基督教乃相當復雜的歐洲歷史和思想史現象。很多文化形態與哲學思想,在過去都以宗教的面貌出現,因而它們不能被簡單的當做單純的宗教現象看待。因此我們需要先搞清楚,在尼采那里,“基督教”的具體含義為何?他的論說又有著怎樣的思想史背景?尼采對基督教的批判與他的“哲學主樓”是否有關?圍繞理解尼采和基督教的關系問題,這本集子共分為三個部分:兩篇分析尼采的反基督論說的文章起頭:《尼采的敵基督教登山訓眾》提醒人們,要從自笛卡爾以來的西方近代哲學的語境理解尼采的反基督教言論;《墻上的書寫》按現代思想的家法來解讀尼采的反基督教論述;隨后的四篇文章關注尼采與其前后思想家之間的思想關系,將尼采與基爾克果、帕斯卡爾、海德格爾、布魯門貝格的思想進行對照,或是解讀這些思想家對尼采的詮釋。最后兩篇文章出自神學家的手筆,由此可見,當今的神學思想并沒有扔掉尼采。
劉小楓 ·西方哲學 ·20萬字
本書由古羅馬唯一一位哲學家皇帝馬可·奧勒留·安東尼所著,是一本寫給自己的書,內容大部分是他在鞍馬勞頓中寫成的。它來自作者對身羈宮廷的自己和自己所處混亂世界的感受,追求一種冷靜而達觀的生活。這本書是斯多葛學派的一個里程碑。
(古羅馬)馬可·奧勒留 ·西方哲學 ·8.5萬字
本書集中在一個問題上:廊下派與蘇格拉底。要理解這個問題,就必須把它放到政治哲學的語境去考察,因為蘇格拉底據說是政治哲學的創始人。廊下派間接地來自蘇格拉底,并且在德性問題等方面也接受蘇格拉底的觀點,這是否就意味著廊下派忠實地繼承了蘇格拉底的思想呢?該問題本身就是現代學術界爭論不休的話題。不管廊下派如何對待蘇格拉底,他們的結論對我們理解蘇格拉底乃至整個西方思想來說,肯定都不只有點滴的借鑒意義。
程志敏 徐健 ·西方哲學 ·19萬字
本書從總體上研究了阿爾貝特·施韋澤的思想。施韋澤長期以來被認為是一位偉大的人道主義實踐者,但是這一過于光輝的形象,使人們忽視了他的哲學和思想成就,本書就是為了揭示施韋澤的這一面相。因此,本書直接從文本出發,分析其思想。本書在施韋澤的《文化哲學》等重要著作的基礎上,分析了施韋澤的思想方法,以及他在倫理學、自然哲學等多個方面的貢獻,這對讀者了解施韋澤在哲學史上的地位,以及全面認識施韋澤的實踐背后的哲學思索,都十分有益。
(德)克勞斯·京茨勒 ·西方哲學 ·12.6萬字
本書是按照哈貝馬斯闡述的“對話差異的建筑術”(ArchitektonikderDiskursdifferenzierung)這一內在邏輯來闡發其法哲學,把他重建法的規范性基礎的整體思路重構為三個方面:第一,哈貝馬斯對法的有效性問題的討論首先是從他對批判理論的反思和對法律社會學的批判開始的,他指認批判理低估了民主傳統,批判了法律社會學尤其是社會學系統論消解了法的規范性基礎。第二,在完成一系列基礎性的清理工作之后,哈貝馬斯就將目光轉向交往行動理論建構,以此來重構行動之規范性條件,這對于哈貝馬斯法哲學有基礎作用,我們將可其界定為“對話差異建筑術”之基礎。第三,通過構架一個可以容納道德、法律與政治之規范性差異與互補關系的對話原則,進一步嘗試在這一新的基礎上重新理解法的規范有效性問題。
楊麗 ·西方哲學 ·18.4萬字
《我們關于外間世界的知識》是羅素的經典著作之一,也是分析哲學的經典之作。起初,是羅素為哈佛大學洛威爾講座所寫的講稿,它通過八講,來說明“哲學上的邏輯分析方法的性質、能力和限度”。其中,作者引用邏輯分析方法來討論和解決的主要是關于外間世界的知識問題,他認為這是最古老的哲學問題之一,而邏輯分析方法對這個問題進行了全新的闡明,從而說明方法的中心問題在于粗糙的感覺材料和數學物理學的空間、時間、物質之間的關系問題。
(英)伯特蘭·羅素 ·西方哲學 ·12.7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