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成果以理論架構而非歷史敘述的角度研究早期儒家的王霸之辨,總結王道霸道的主要內容,梳理王霸之辨所關注的思想主題,分析其思想邏輯架構,探究王霸之辨在中國傳統(tǒng)政治哲學及中國傳統(tǒng)社會中的影響和意義,并以現(xiàn)代政治哲學的視角分析其理論得失挖掘王霸之辨的積極意義,使其展現(xiàn)出思想的活力,以繼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政治智慧,借鑒于現(xiàn)代社會政治文明建設。
邵秋艷 ·中國哲學 ·20.3萬字
普魯塔克生活在公元1到2世紀的羅馬帝國治下,彼時的希臘早已被羅馬納為行省。作為希臘文教傳統(tǒng)的傳人,他如何看待羅馬共和國的歷史,如何思考羅馬與希臘文明的優(yōu)劣?本輯專題文章圍繞“普魯塔克與羅馬政治”的關系展開,分別涉及普魯塔克如何思考羅馬共和的興衰、羅馬政治與希臘教養(yǎng)之間的關系。“古典作品研究”收錄三篇文章,分別探討《赫爾墨斯秘籍》的文獻流傳史、《李爾王》的政制哲學意蘊以及西塞羅《論占卜》的意圖。“思想史發(fā)微”專題收入雷德菲爾德的名文《旅行家希羅多德》,從人類學的角度思考希羅多德作品的特殊性。另收入探討鄒衍及朱舜水的兩篇舊文,莎士比亞戲劇研究書評一篇。?
彭磊 ·西方哲學 ·18萬字
這是一本全面、系統(tǒng)地講述美學基本原理和基礎知識的教科書,同時也是一本研究美學理論核心區(qū)的前沿課題的學術著作。這本書是作者將近五十年的美學研究成果的一個概括和總結。本書繼承北京大學蔡元培、朱光潛、宗白華的美學傳統(tǒng),立足于中國文化,以“意象”和“體驗”為核心,力圖融會中西美學的精華,回應21世紀時代的呼喚,最后歸結到提升人生境界。作者在書中注重視野的開闊,注重思想的深度和原創(chuàng)性,同時又注重材料的豐富和趣味性,追求文字的清晰、簡潔和詩意。本書不僅適合作為大學生和文化界、藝術界、教育界朋友們的讀物,同時也適合作為各行各業(yè)對美學有興趣的朋友們的讀物。讀這本書可以獲得理論的提升,人生的啟示,同時又可以獲得情趣的熏陶,審美的享受。
葉朗 ·美學 ·33.3萬字
《基本概念》系海德格爾1941年夏季學期的弗萊堡大學講座,現(xiàn)編為海德格爾全集第51卷,1981年首版,1991年出審訂第二版,德文版共133頁。海德格爾在此書中把“基本概念”(Grundbegriffe)理解為“Grund-Begriffe”(根據(jù)—概念)(此書標題因而亦可考慮譯為“基礎概念”),所思考的這樣一些概念,它們?yōu)橐磺惺挛锾峁└鶕?jù)并且需用著在其本質中的人。這些概念包括:“存在”、“根據(jù)”、“開端”、“存在與人”等。此書的核心主題因而乃是海德格爾思想的基礎問題:存在與人的關聯(lián)問題。此外,海德格爾后期思想的核心表述“存在之天命置送”(存在在自行置送中自行回隱)在本書中已經(jīng)作為嚴格的思想措辭而正式興起,本書因而也是研究海德格爾“存在之天命置送”思想的一個重要文本。
(德)海德格爾 ·西方哲學 ·10萬字
《莊子》是一本深刻而有趣的書,融合了寓言的生動、哲理的思辨、生活的鮮活,但是,想要真正的讀懂它、體悟它、運用它卻并非易事。為了讓讀者能更好地理解《莊子》,本書對原著進行了梳理和分析,概括為逍遙游、齊物論、養(yǎng)生經(jīng)、人間世、論大道、政治觀六個部分,采用全新的圖解方式,插入160幅手繪插圖、近百張圖表,結構清晰,全面解讀莊子理論,用更為生動直白的語言幫大家讀懂莊子世界里真正的“逍遙”。
(戰(zhàn)國)莊周 《圖解經(jīng)典》編輯部 ·中國哲學 ·19.4萬字
本書提煉的系統(tǒng)思維是一套科學、完整的思維體系,它既融合了中西方思考和表達的優(yōu)秀方法、工具,又基于顧問咨詢、企業(yè)管理、自主創(chuàng)業(yè)和人才培訓的多角度、全方位實踐,做了非常大的創(chuàng)新和突破。本書分為三部分共十章,各章可自成體系地解決一個問題,同時整本書又形成一套體系化的系統(tǒng)思維。第一部分探秘了系統(tǒng)思維,洞悉了萬事萬物的本質其實是一個個系統(tǒng),而掌握了系統(tǒng)的框架也就把握了事物的本質。第二部分將發(fā)現(xiàn)、分析、解決問題分解為系統(tǒng)化的五個階段,并在每個階段提供了相應的優(yōu)秀思考方法和工具。第三部分剖析了“自上而下地表達”的三個層次,并以豐富的圖表闡述了“形象化表達”。本書第1版自2017年1月出版以來,深受讀者好評,多次重印。
王世民 ·思維科學 ·11.5萬字
本書首先分析了作為傳統(tǒng)認知主義哲學根源的內在主義到外在主義的轉向,并對傳統(tǒng)認知主義作出了批評。在此基礎上,梳理了當前國際上認知哲學反思的幾條主要進路:情境認知(situatedcognition)、具身認知(embodiedcognition)和延伸心靈(extendedmind)。進一步的,從延伸心靈的缺陷出發(fā),重點考察了由美國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認知科學系哈欽斯教授(Hutchins,1995)通過認知人類學方法所提出的分布式認知(distributedcognition)理論,對分布式認知所涉及的表征與計算、表征實驗量化研究、工具認知、交互作用、動力系統(tǒng)、認知文化等要素與特征進行了深入研究。最后,提出系統(tǒng)性是認知的基本屬性。這種系統(tǒng)觀的考察視角,不僅有助于更深刻的理解認知的本性,從而使認知科學對心智的認識和模擬具有更合理的哲學基礎,還對長期以來認知結構與社會結構的分離局面進行了一定程度的彼此還原和融合。
于小涵 ·西方哲學 ·9.8萬字
泰州學派發(fā)揚了王守仁的心學思想,引領了明朝后期的思想解放潮流,是中華民族精神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短┲輰W派研究》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泰州市人民政府聯(lián)合編輯出版,所選論文深入挖掘泰州學派思想內涵,分析其源流與特性,集中反映了當前國內外泰州學派研究領域的最新成果。本刊的出版,旨在提升泰州學派的學術影響力、社會影響力,更好推動泰州學派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
張志強 劉霞主編 ·中國哲學 ·29萬字
本書是作者關于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及后馬克思思潮哲學文本研究的多卷本論著《文本的深度耕犁》之第一卷,其內容主要是對西方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經(jīng)典文獻的文本學研究。在書中,作者第一次以文本學的深度解讀模式批判性地面對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經(jīng)典文本。本卷分別解讀了青年盧卡奇的《歷史與階級意識》、施米特的《馬克思的自然概念》、弗羅姆的《馬克思關于人的概念》、科西克的《具體的辯證法》、薩特的《辯證理性批判》、阿爾都塞的《保衛(wèi)馬克思》和戈德曼的《隱蔽的上帝》等重要論著。
張一兵 ·馬哲 ·41.7萬字
本書指出,齊澤克主體性的意識形態(tài)理論,實質上,就是以拉康的精神分析學嫁接馬克思的意識形態(tài)理論,以拉康的無意識主體縫合馬克思的拜物教理論,這種結合彰顯出意識形態(tài)的主體間性、幽靈化和不可能性的理論特征。但這種縫合顯然不可能完美無瑕。在理論上,齊澤克的意識形態(tài)理論陷入了后結構主義的窠臼中;在實踐上,滑入了后馬克思主義的泥沼之中。以歷史唯物主義的視野,批判性地考察齊澤克的意識形態(tài)理論,為我國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建設提供啟思。
袁小云 ·西方哲學 ·14萬字
本書在歷史唯物主義基本觀點的指導下,以政治生活中的重要范疇——政治平等為研究對象,嘗試對政治平等的概念內涵、歷史沿革、生成根據(jù)、價值體系進行深入的理論探析,力圖描繪出人類政治平等思想的歷史圖景,并揭示出政治平等的理論特征和生成邏輯。在此基礎上,本書寄希望于在政治平等的理性研究和反思中構建實現(xiàn)社會主義政治平等的理性維度,為當代中國的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實踐提出有益的理論依據(jù)。政治平等的問題是體現(xiàn)個人與國家、國家與社會之間關系的問題,在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規(guī)范里研究政治平等問題,它的目的是為當代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提供有益的理論依據(jù)。政治平等在當代的價值向度關乎人的生存和人的發(fā)展。從本書的立論基點出發(fā),在中國社會發(fā)展中體現(xiàn)出政治平等的主體訴求,包括從人的至善生活到善治政府的訴求、人的主體意識彰顯的訴求和人與社會基本和諧的訴求。基于此,本書嘗試提出當代中國無差異共識的政治平等維度,包括憲政的民主治理、公平與效率的博弈、構建學習型政府,從而在政治平等的理性研究和反思中構建一個自由、平等、民主、進步和文明的理想社會。
鄧玉函 ·馬哲 ·18.8萬字
尼采與基督教的關系,一直是西方思想史上的一個難題。他寫作生涯的終章《敵基督》更是言辭激烈,對以基督教為基底的歐洲文明展開了系統(tǒng)性反思。在當時的歐洲人中,尼采實屬異類,甚至很多教會神學家一般不理會尼采。但是,基督教乃相當復雜的歐洲歷史和思想史現(xiàn)象。很多文化形態(tài)與哲學思想,在過去都以宗教的面貌出現(xiàn),因而它們不能被簡單的當做單純的宗教現(xiàn)象看待。因此我們需要先搞清楚,在尼采那里,“基督教”的具體含義為何?他的論說又有著怎樣的思想史背景?尼采對基督教的批判與他的“哲學主樓”是否有關?圍繞理解尼采和基督教的關系問題,這本集子共分為三個部分:兩篇分析尼采的反基督論說的文章起頭:《尼采的敵基督教登山訓眾》提醒人們,要從自笛卡爾以來的西方近代哲學的語境理解尼采的反基督教言論;《墻上的書寫》按現(xiàn)代思想的家法來解讀尼采的反基督教論述;隨后的四篇文章關注尼采與其前后思想家之間的思想關系,將尼采與基爾克果、帕斯卡爾、海德格爾、布魯門貝格的思想進行對照,或是解讀這些思想家對尼采的詮釋。最后兩篇文章出自神學家的手筆,由此可見,當今的神學思想并沒有扔掉尼采。
劉小楓 ·西方哲學 ·20萬字
本書系統(tǒng)梳理了禪的思想體系和行為原理,既有原汁原味的禪的思想精髓,又有對生活體驗的意見和建議,可作為了解東方禪學思想的入門之書。本書按照知、行、問答的順序編撰而成,分為禪思想、禪行為、禪問答三部分。通過解說達摩遺作、禪宗史書和古代韻文著作中的禪意,揭示出“二入四行觀”“安心法門”“信心銘”等禪學思想的內涵及“無功用”“超個我”等禪學行為原理,進一步引導讀者從知行合一的角度理解“禪是什么”。鈴木先生在本書中對一些參禪趣事的描繪細膩生動,增添了書稿的新鮮感,無形中也發(fā)揮了撫慰人心、啟迪智慧的作用。
(日)鈴木大拙 ·知識讀物 ·13.2萬字
《涇皋藏稿》是顧涇陽親手選編的文集,二十二卷,約20萬字。初刻于萬歷辛亥(1611),又有四庫全書本和清光緒三年(1877)涇里宗祠刻本。文集收錄了顧憲成的奏疏、序跋、往來書信等各體文章,較為詳細地表述了他的政治見解和哲學理念?!缎⌒凝S札記》為他的研學筆札,歲為一卷,始于甲午,終于辛亥,歷時十八年,得十八卷?!对洝肥穷櫅荜栕钪匾闹?,《札記》及此外的諸講學語錄是研究他哲學思想的主要材料,在當時及清初獲有很高的評價。
顧憲成 ·中國哲學 ·20.2萬字
《論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問題》主要內容簡介:我館歷來重視移譯世界各國學術名著。從20世紀50年代起,更致力于翻譯出版馬克思主義誕生以前的古典學術著作,同時適當介紹當代具有定評的各派代表作品。我們確信只有用人類創(chuàng)造的全部知識財富來豐富自己的頭腦,才能夠建成現(xiàn)代化的社會主義社會。這些書籍所蘊藏的思想財富和學術價值,為學人所熟知,毋需贅述。這些譯本過去以單行本印行,難見系統(tǒng),匯編為叢書,才能相得益彰,蔚為大觀,既便于研讀查考,又利于文化積累。為此,我們從1981年著手分輯刊行,至2010年已先后分十一輯印行名著460種?,F(xiàn)繼續(xù)編印第十二輯。到2011年底出版至500種。今后在積累單本著作的基礎上仍將陸續(xù)以名著版印行。希望海內外讀書界、著譯界給我們批評、建議,幫助我們把這套叢書出得更好。
(俄)格奧爾基·普列漢諾夫 ·理論流派 ·9.1萬字
本書對being這個概念及其相關問題進行了介紹和說明,尤其是結合邏輯與哲學的關系說明,為什么應該在“是”的意義上翻譯和理解,為什么應該把這樣的翻譯和理解貫徹始終。以亞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學》、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黑格爾的《精神現(xiàn)象學》和《圣經(jīng)》中的相關部分為基礎,本書詳細討論了為什么應該在“是”的意義上理解相關的being,并討論了學界的相關譯文,回應國內一些著名學者的批評意見,從而更好地闡述和論證一“是”到底論的觀點及其意義:為什么這是如何理解西方哲學的重要問題;特別是從一“是”到底論這樣的理解出發(fā),對西方哲學可以獲得什么樣的理解。
王路 ·邏輯學 ·23.7萬字
本書選篇突顯了陳來先生對以儒學為主干的中國哲學精神與境界的闡釋,集中體現(xiàn)了陳來先生對儒學的貫通研究與全面認知。本書以歷史沿革為序,上通三代東周,溯源儒學之根與魂;下貫陽明、船山,一直到現(xiàn)代新儒家。開篇所論中華文明的哲學基礎、世界觀、價值觀,主要是依于儒家思想所作的展開。之后論孔孟、宋明理學、近現(xiàn)代儒學和依于仁學談論的儒學之現(xiàn)代價值,從中可以窺探陳來先生對儒學與中國哲學內在價值的傳承和發(fā)展。
陳來 ·中國哲學 ·20.5萬字
該書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基本觀點和立場,主要采取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方法、矛盾分析法、比較分析方法進行研究。首先從厘清文化沖突和心靈和諧的概念入手,探究文化沖突對心靈和諧影響的理論機制,其中文化認同起著關鍵作用。其次,重點剖析了在人與自身的關系、人與人的關系、人與環(huán)境的關系中心靈不和諧的現(xiàn)實類型,并從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文化的博弈、大眾文化對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的沖擊、人文教育的局限弱化等角度分析其成因。最后,本書落腳于實現(xiàn)心靈和諧的措施,主要論述從外在的文化環(huán)境、中介環(huán)節(jié)、內在因素層面重塑文化認同,實現(xiàn)心靈和諧。
曹亞琴 ·中國哲學 ·16.1萬字
本書是武漢大學哲學學院中西哲學比較中心主編的系列叢刊《比較哲學與比較文化論叢》第9輯。本輯內容以“許蘇民教授《中西比較哲學研究史》”為主題,眾多專家都給予了不同視角的評論;另一些文章,從哲學、宗教等不同學科、不同角度展開文化比較研究,提出了許多卓有新意的見解,有助于拓展和深化對各自論題的認識。整個文集富有銳氣,且具有較強的思想性,適于有關領域的研究者和大學各類學生閱讀參考。
武漢大學哲學學院 武漢大學中西比較哲學研究中心編 ·理論流派 ·17.6萬字
本書通過對康德、叔本華、尼采、現(xiàn)象學及儒學等思想的比較研究,強調道德問題實是要開出一個超越界來:由認識心生出的自然科學知識,和人的自然物質欲望結合為一體,在這里知識是滿足本能欲望的手段;由道德心產生的人文價值,源于超越自然欲望的道德價值欲求,體現(xiàn)超越性道德的自由。認識的僭越使我們警戒不能把道德當做另一種知識,當做普遍的必然性準則必然導致對個體活生生的人性的扼殺,只有從個體的必然性出發(fā),道德才能是真正的自由精神,合乎內在的目的性。
王瓊 ·理論流派 ·12.4萬字
網(wǎng)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wǎng)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jīng)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lián)網(wǎng)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yè)執(zhí)照 網(wǎng)絡文化經(jīng)營許可證:滬網(wǎng)文 (2023) 3296-228號 網(wǎng)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wǎng)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lián)網(wǎng)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