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佛法與義理》講解佛教對命運、神通、知見、行為、因緣、因果、空有的看法,還分別談了佛教奇理譚、佛教的真諦、佛教的特質(zhì)是什么、佛教的懺悔主義、佛教的慈悲主義等問題。星云大師,1927年農(nóng)歷七月二十二出生,原籍江蘇江都,為臨濟正宗第四十八代傳人。
星云大師 ·佛教 ·11.3萬字
釋然是個剛剛經(jīng)過了成人禮的小和尚,對他來說,佛法和塵世全部一股腦兒擺在了尚未準備充足的自己面前,于是,煩惱也就接踵而至。但是釋然要學著去分辨好壞,去從中汲取自己需要的營養(yǎng)。所以,釋然一直在修行,一直在努力讓自己變成一個合格的和尚。
清虛山人 ·佛教 ·15萬字
本書在于幫助讀者了解佛學內(nèi)涵與實質(zhì),將原本晦澀的佛教義理轉(zhuǎn)變成淺顯易懂的知識,語言生動風趣,集知識實用性趣味性一體,全方位認識佛教及佛教文化。
李睿 ·佛教 ·22.4萬字
《大乘止觀》指南朝陳代高僧南岳慧思大師的《大乘止觀法門》,系國人所著最早的一部綜合性佛學巨著。是書以如來藏緣起思想為基礎,系統(tǒng)闡述大乘止觀的學理要義及修行法門,對后代佛教天臺宗的創(chuàng)立、禪宗思想的興起,都有極大的影響。民國十年(1921)年夏,諦閑法師應邀在上海功德林講《大乘止觀》,聽講的江味農(nóng)居士每日手錄筆記,并于幽深微妙之處,曲折譬喻,加以說明,講經(jīng)結束后再就正于諦閑法師。如此反復修訂,荏苒八年,直至諦閑去世前一年,才終于出版。
諦閑 ·佛教 ·19.5萬字
《印度佛教史》(AHistoryofIndianBuddhism)的作者是印度著名學者戈耶爾(S.R.Goyel),曾著有《印度古代宗教史》和《印度古代政治史》等多種著作。這部《印度佛教史》將佛教在印度的產(chǎn)生、發(fā)展和消亡,放在印度古代社會和文化背景中進行考察,綜合近百年來印度國內(nèi)外學者,尤其是印度本國學者對印度佛教的研究成果。因此,這部印度佛教史也是一部印度佛教研究史。長期以來,印度學者對印度佛教做了大量的全面深入的研究,他們具有熟悉本國文化傳統(tǒng)和掌握原始資料的優(yōu)勢,而我們國內(nèi)的佛教學者對這方面的情況了解很少。因此,翻譯和出版這部著作有益于我們國內(nèi)佛教學者拓展學術視野。
(印度)S.R.戈耶爾 ·佛教 ·31.1萬字
《李叔同晚晴集講記》本書為弘一大師集結佛經(jīng)之精華,講解也以佛經(jīng)為本,對弘一大師的每句摘錄,盡力求之于佛典原文,以上下文語境貫通作解,凡有旁證,也多自佛典而出,不敢以己意妄加附會而作鑿空之論。至于斟酌損益、成敗利鈍,愿就教于大方之家。
熊逸之 ·佛教 ·7.9萬字
《佛學常識》的主體內(nèi)容是太虛大師的《佛學概論》和《中國佛學》,系統(tǒng)而全面地講述了佛學歷史和佛教原理,并對中國佛學的特質(zhì)、宗源作了深刻的解讀。對各宗代表高僧的佛教思想也進行了詳細闡釋,并融入了很多充滿智慧與趣味的佛典故事。在《佛學常識》之外,本書還輯入了《太虛自傳》,為讀者進一步了解太虛及其佛學思想提供了便利。可以說,本書既為佛學研究者和剛?cè)敕痖T的僧尼指明了學佛的門徑,也為佛學愛好者提供了一處修煉心靈的凈地。
太虛 ·佛教 ·18萬字
《給大忙人看的佛法書:領悟佛法中的智慧大全集(超值金版)》從佛的眾多角度來詮釋佛的真意,將佛的精神、佛的智慧、佛的精髓融入生活、工作當中。
陳榮賦 尹培培 ·佛教 ·30.7萬字
《印度佛教史》一書是卓越的日本佛教學者平川彰先生論述印度佛教的通史類著作,內(nèi)容詳盡,敘述簡潔,廣泛綜合東西方印度佛教研究成果。其論理分明,剖析層層深入,很大程度上恢復了印度佛教的歷史概貌,令讀者耳目一新。本書是“學術性的佛教研究”的經(jīng)典之作,為初學者了解印度佛教的完美入門書,亦為廣大佛學研習者和愛好人士的必備指南。
(日)平川彰 ·佛教 ·37.7萬字
作者于一九六九年初識南師懷瑾先生,旋即參加禪學班追隨學習,并參與《人文世界》月刊工作。作者曾于南師七十壽誕時編成《懷師》一書,后又于一九九九年撰成《禪門內(nèi)外——南懷瑾先生側(cè)記》,記錄南師身邊的大小事。追隨學習期間,并主編出版多本南師講課記錄。
南懷瑾 ·佛教 ·20.6萬字
《宗教與體驗》的內(nèi)容包括佛教修持體驗諸方面,如佛教各宗派修持方法、當代人修持的態(tài)度、奇人的修證、偉大的佛陀、佛陀的樣子、佛陀的宗教體驗、阿羅漢的宗教體驗、菩薩的宗教體驗、我的宗教體驗、談迷說悟等。星云大師,1927年農(nóng)歷七月二十二出生,原籍江蘇江都,為臨濟正宗第四十八代傳人。
星云大師 ·佛教 ·13.9萬字
佛教的經(jīng)典,在中國翻譯流傳的有數(shù)千卷之多,而流通最廣、注疏最豐者,當屬《金剛經(jīng)》了。十余年來,不曉得有多少人研究《金剛經(jīng)》,念誦《金剛經(jīng)》,因《金剛經(jīng)》而得到感應,因《金剛經(jīng)》而悟道成道。本書匯集了近現(xiàn)代六位大師的《金剛經(jīng)》講義,全面、細致、透徹地對《金剛經(jīng)》進行講解。本書不局限于一家之言,而是將六位大師的講義匯集一冊,各家對照,前后參悟,旨在幫助現(xiàn)代人更為便捷、輕松、透徹地了解《金剛經(jīng)》,領悟《金剛經(jīng)》,并由此解疑去惑,達到工作、生活中的圓滿境界。
星云大師等 ·佛教 ·16.3萬字
本書是一部敘述佛教于漢代傳入中國,并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得到發(fā)展的佛教史著作,既于宏觀處系統(tǒng)全面,又于微觀處細致周密。本書貫穿著湯用彤先生的這一思想:從中國佛教的興衰變遷之跡中,展現(xiàn)中國文化發(fā)展的承續(xù)性和在印度文化影響下的創(chuàng)造性轉(zhuǎn)化;從漢代佛道思想的結合中,看佛教的傳入和中印文化的沖突與調(diào)和;從魏晉南北朝佛玄思想的比較中,看儒釋道三家思想的滲透與調(diào)和。全書條理清晰,資料宏富,論述必據(jù)事實,具有極高的文獻價值和研究價值。
湯用彤 ·佛教 ·44萬字
漢譯四部《阿含經(jīng)》:《雜阿含經(jīng)》、《中阿含經(jīng)》、《長阿含經(jīng)》與《增一阿含經(jīng)》,是由佛陀的圣弟子于佛陀般涅槃的當年夏安居時結集出來的,忠實地匯集了佛陀自成佛以來至般涅槃前所宣講的教法,由此說明了《阿含經(jīng)》的原始性、根本性與權威性。在漢傳佛教的三藏典籍中,《阿含經(jīng)》就代表著原始佛教,也是印度部派佛教時期所公認的“根本佛法”。為便于廣大信徒與學者更好地了解、學修原始佛教,本書校注者以高麗藏為底本,盡量保持原本整體風貌,將四部阿含經(jīng)文轉(zhuǎn)為簡體字,加上現(xiàn)代標點及分段。并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參考《南傳大藏經(jīng)》、《磧砂藏》、《大正新修大藏經(jīng)》、《正倉院圣語藏本》等不同藏經(jīng),糾正原經(jīng)文部分錯漏之處,就經(jīng)中出現(xiàn)的地名、人名、法相名詞、艱澀文句及其它譯本的不同翻譯作出注釋,方便讀者更為精準地把握根本教義與修行原理。本書有較高的學術、實用、版本和收藏價值,是廣大佛教信徒與佛學研究者難得的學習、研究參考書。
恒強校注 ·佛教 ·25.4萬字
印光法師振興佛教凈土宗,居功至偉。不爭名奪利,不任住持,不收出家弟子,不搞社會交往,終生默默修行弘法。法師一生,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他如一株擎天巨樹,以深厚的根基廣化窮山瘠土為樂土福地,以廣袤的濃蔭庇護眾生,度無盡眾生脫盡煩惱、永得安樂。
印光法師 ·佛教 ·7.9萬字
本書以通俗講解的形式和語言,在中國古代社會與宗教發(fā)展的廣闊背景上,對中國佛教禪宗發(fā)展的歷史過程及其重要人物、事件進行了清晰生動又富于新意的“描述”;著重揭示禪宗作為中國古代一次宗教革新運動的“革命”性質(zhì)及其在思想、文化領域的成就、貢獻與影響;并透過歷史敘述,啟發(fā)對禪宗在當代社會生活中的作用和意義的思考。本書汲取了國內(nèi)外相關研究成果,兼具學術性與可讀性,要言不煩,新見迭出,雅俗共賞,發(fā)人深思,可看作是一部簡明扼要、形態(tài)新穎的禪宗發(fā)展史和禪宗思想史,也是一部內(nèi)容豐厚、表述生動的歷史文化讀物。
孫昌武 ·佛教 ·23.5萬字
太虛法師致力于佛教改革,提倡人間佛教,是中國近代佛教改革運動中的一位理論家和實踐家。1927年,出國巡回講學,遍歷英、德、法、荷、比、美等國家,弘揚佛法。在巴黎首建世界佛學院,開創(chuàng)了中國僧人跨越歐美弘傳佛教的先河。法師把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振興佛教、建設新佛教文化的事業(yè),雖出家為僧,但救世濟民之心讓人感佩,是一位俠骨熱腸的高僧。
太虛法師 ·佛教 ·8.5萬字
禪宗是眾多中國佛教宗派之一,且是其中最有生命力的一派。迄今為止,它仍然代表著中國佛教的主流。禪宗的實際創(chuàng)始人是慧能大師(638~713),至唐末五代,禪宗五門七宗相繼成立,叢林各路大德高僧紛紛登臺獻技,棒喝聲中呵佛罵祖;禪宗思想學說精彩紛呈,禪宗言行風格異花競放,進入百家爭勝的全盛時期。
《書立方》編委會編 ·佛教 ·7.2萬字
《中國佛教發(fā)展史略》分為五章,對古代印度的社會與宗教;佛教創(chuàng)始人釋迦牟尼的生平事跡;漢代至清代佛教的興衰變遷;二十世紀中國佛教的現(xiàn)狀與思考;以及亞洲和歐美各國的佛教概況等,作了簡明扼要的敘述。書末所附的《禪宗叢林制度與中國社會》,乃是研究佛教叢林制度的由來、內(nèi)容及其社會影響的重要文章,頗具價值。
南懷瑾 ·佛教 ·9.8萬字
恒強校注 ·佛教 ·41.5萬字
網(wǎng)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wǎng)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jīng)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lián)網(wǎng)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yè)執(zhí)照 網(wǎng)絡文化經(jīng)營許可證:滬網(wǎng)文 (2023) 3296-228號 網(wǎng)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wǎng)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lián)網(wǎng)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