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氣候變遷與文明興衰

掌握了尼羅河一年一度洪水規律的古埃及人建立了強大的中央集權國家,而公元前2200年開始的大旱則導致埃及陷入四分五裂的中王國時期;公元前200年之后三百余年的溫和氣候催生了羅馬帝國,而歐亞大草原的大旱則喚出了可怕的“上帝之鞭”匈人戰士,使帝國一蹶不振;高棉王朝修筑完善的灌溉系統利用豐沛的雨水,但過度的開墾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洪水的肆虐最終使宏偉壯麗的吳哥窟被人遺忘;“小冰期”使西班牙對北美的殖民嚴重受挫,但荷蘭的商船則利用此時更強的東風獲得了優勢,成為促成“荷蘭黃金時代”的一個因素。最近幾十年古氣候學的迅速發展,使科學家們獲得了望向遠古的望遠鏡,通過對深海巖芯、極地冰芯、洞穴沉積物、樹木年輪的研究,我們可以推測古人曾經生活的環境,許多歷史學問題也因此獲得了氣候方面的新解釋。現在我們知道,我們人類這個物種經歷了許多氣候不穩定的時期,努力適應環境并積累了諸多輝煌的文明成果,但也有一些強盛的文明已經被氣候變遷引發的瘟疫、冰川融化和干旱所摧毀。本書是關于氣候與文明之間關系的歷史。作者巧妙結合氣候史與文明發展史,并綜合了氣象學、人類學、考古學、生態學等多方面的知識,重新建構了從末次盛冰期直至今天全球化時代的3萬年人類歷史。在這漫長的歷史中,人類積累了許多應對氣候變化的經驗和教訓。200年以來,人類的行為已經能夠對氣候產生顯著影響——科學研究已經證明化石燃料的使用是全球變暖的主要原因——但氣候變化帶來的巨大威脅卻還是令我們難以應付。盡管在本書論及的三萬年間,整個世界已經發生了滄桑巨變,但對于人類誕生以來的歷史而言,這并不算是很長的一個時期。我們與古人在生理和心理上并無多少區別,因而,古人應對氣候變化的成敗經歷仍然足資借鑒。如今,全球變暖帶來的種種災難——海平面上升、嚴重干旱、極端高溫、頻繁的洪水等,是擺在人類面前的巨大挑戰。歷史告訴我們,只有充分未雨綢繆,采取因地制宜的措施,并能團結合作的社會,才更容易渡過氣候危機。未來人類的命運如何,將直接取決于人類社會當下的行動。

(英)布萊恩·費根 納迪亞·杜拉尼 ·世界史 ·21.3萬字

狼性時代:第三帝國余波中的德國與德國人,1945—1955(理性國譯叢64)

戰后的德國,一個充滿占領者、被釋放者、流離失所者、被疏散者、逃亡者以及背負著戰爭罪行的人。他們掠奪、偷竊、造假身份,為了活下去,一切從零開始。可這么做行嗎?當一個國家秩序蕩然無存之際,社會要如何在這般的混亂中重生?人們要如何在這樣一個“他人即惡狼”的“狼性時代”里重建生活?生活秩序的喪失、家庭的四分五裂、饑餓貧困的威脅、戰爭罪惡感的陰影、對大屠殺的沉默、死里逃生的狂喜——第三帝國的余波持續影響著這個滿目瘡痍的國度。本書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的德國日常生活文化史及人民精神史,聚焦二戰后十年間德國人的戰后生活,尤其是其精神心態和情感生活。作者拋棄高屋建瓴的宏大敘事和政治框架,從普通人的日常出發:清理廢墟的動員,物質匱乏與黑市的經驗,及時行樂的追求享受,人口大遷徙的遭遇,女性的自主意識,盟軍的再教育,經濟起飛的奇跡,“重塑思想”的文化政策,藝術和設計風尚的變遷,以及日常生活中德國人如何集體回避戰爭的罪責感。戰后德國大眾生活混亂失序中充滿了多重面向,人們既有對戰爭的悲傷和自憐,又有立刻重新出發的求生欲,有為了生存下來的不擇手段,也有劫后余生、渴望生命的及時行樂。哈拉爾德·耶納對戰后最初的十年做出了一個嶄新的全景描述,通過它能以新視角重新理解戰后德國的復蘇與德國人日常生活的真實面貌,也能了解德國如何以及為何能夠從險惡的法西斯思想徹底轉型為現代民主國家。

(德)哈拉爾德·耶納 ·世界史 ·25.2萬字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辽源市| 永清县| 和静县| 高雄市| 东丽区| 高尔夫| 张家港市| 怀化市| 杨浦区| 曲麻莱县| 乌什县| 江阴市| 昭觉县| 图们市| 鲜城| 宜兰市| 克什克腾旗| 丹寨县| 松原市| 磐安县| 阿克苏市| 大荔县| 金坛市| 沂源县| 元谋县| 土默特左旗| 海阳市| 淮阳县| 靖边县| 清涧县| 鹿泉市| 维西| 庄河市| 诸暨市| 固镇县| 房产| 筠连县| 三亚市| 仁寿县| 南雄市| 诸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