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從流行病學的古老源頭,到職業健康、母嬰保健、營養學的興起,從人口統計的誕生,到第一次國民健康調查、第一套地方衛生行政體系、第一個國際衛生組織的破土,衛生學泰斗、醫學社會史先驅喬治·羅森細數公共衛生史上的重大里程碑,展現政治、經濟、科學、思想背景下的衛生大歷史,講述一個關于挫折與前進、迷茫與奮戰的故事。《公共衛生史》聯結過去與現在,試圖從歷史中找到公共衛生獲得進步的必要條件,以此指明未來的方向。
(美國)喬治·羅森 ·專業史 ·30萬字
希臘是在基督教歐洲和奧斯曼帝國之家的沖突中浴血而生的。1718年至今的約300年來,希臘在一個已經消失的文明廢墟上建設了現代民族國家。羅德里克·比頓在開篇講述希臘民族國家的誕生以后,就將故事的情節脈絡直接引入現代,分析了希臘在經濟危機發生后與歐盟其他成員國之間的恩怨情仇。通過詳盡地考察希臘人如何理解他們自己共同的身份,比頓揭示了百年來希臘人在自我認識上的焦慮和不安。這不僅是希臘民族國家建設的故事,而且更為根本的,是與民族國家建設同步進行的集體身份認同的故事;不僅是重大事件和高層政治的歷史,而且是文化、藝術、人民和思想的歷史。比頓把現代希臘看作一個生物體,一個有生命的個體,鼓勵我們重新審視我們曾長久紀念其輝煌過去的民族和歷史。這個國家及其民族正在艱難地構建自己的未來,從而成為現代西方的一部分。作為影響歐洲局勢的重要國家、世界文明史上的偉大國度,介于東西方之間的希臘有著太多的不解之謎,這本書將一一揭開。
(英)羅德里克·比頓 ·世界史 ·30萬字
發生在盧旺達小鎮尼亞馬塔的大屠殺開始于1994年4月11日上午11點,一直持續到5月14日下午2點。這期間的每一天,從上午9點30分到下午4點,胡圖族民兵和平民在尼亞馬塔的山崗上屠殺圖西人。當地約六萬名圖西人,有近五萬死于屠刀之下。在這場屠殺中,殺人者與被殺者彼此并不陌生。他們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是鄰居、同事、朋友、愛侶甚至家人。有的胡圖人前一天還曾和圖西朋友一起喝酒聊天,可一夜之間,他們就拿起了屠刀,有組織地對所有圖西人展開屠殺。一部分圖西人鉆進沼澤、樹林和山上,每天像獵物躲避獵人似的逃命,白天吃生食、喝露水,晚上睡在泥漿里,好不容易才活到了屠殺結束。然而,當他們回到鎮上,卻發現劊子手并未得到應有的懲罰,他們得像從前一樣,和這些胡圖人繼續生活在一起……大屠殺期間究竟發生了什么?胡圖人為什么要這樣屠殺圖西人?屠殺過后,他們該如何繼續生活?帶著這些問題,哈茨菲爾德來到盧旺達,住在當地人身邊,經過長達十四年的走訪調查,采訪了眾多幸存者和屠殺者,力圖從多個角度還原大屠殺的真相,理解這場發生在我們這個時代的人類浩劫。
(法)讓·哈茨菲爾德 ·世界史 ·32.2萬字
十九世紀初,拉丁美洲推翻了歐洲殖民者的統治,踏上了現代化的探索之路。彼時,美國正揮舞著干涉主義的大棒對它的后院虎視眈眈,歐洲老牌帝國無不垂涎于大洋彼岸的豐饒資源與廣闊市場。身處百廢待興、強敵環伺的歷史困境,拉丁美洲該如何找到它的出路?在本書中,恩里克·克勞澤以媲美文學作品的筆觸,借助九位拉美歷史人物的人生線索,勾勒出一百五十年來拉美的政治思想面貌和歷史探索軌跡。在這些人中,有為剛剛走出黑暗的拉美點亮民族之光的何塞·馬蒂,有在動蕩時代的夾縫中傳遞思想火炬的巴斯孔塞洛斯,有傾盡祖孫三代之力前赴后繼投身革命事業的帕斯家族,有寫出風靡全球的《百年孤獨》,卻因與獨裁的共謀關系而飽受爭議的加西亞·馬爾克斯,還有一生堅持對抗獨裁專制的巴爾加斯·略薩。他們雖然選擇了不同的道路,卻懷揣著相似的理想:建立一個公正、繁榮、和平的秩序,使飽受落后、貧窮和帝國主義之苦的拉美獲得救贖。
(墨西哥)恩里克·克勞澤 ·世界史 ·32.1萬字
從羅馬時代的“盧特提亞”到21世紀的“大巴黎”,作為首都城市,巴黎的歷史與法國的歷史息息相關。在漫長的中世紀里,巴黎見證了一個個王朝的興亡盛衰;在波瀾壯闊的大革命中,巴黎始終在漩渦中心左右著法國前進的方向;在浪漫傳奇的世紀之交,巴黎也作為重要的文化藝術中心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本書是一部巴黎通史,既包羅萬象又妙趣橫生。城市的建設,民眾的斗爭,文化的衍生……科林·瓊斯以生動、詼諧的筆法,呈現了巴黎千余年的歷史進程,勾勒出一幅幅迷人的城市生活圖景。
(英)科林·瓊斯 ·世界史 ·36.9萬字
《英國史II:不列顛的戰爭1603—1776》是一部英國戰爭的歷史,在這一卷中,西蒙·沙瑪喚起戰爭、饑荒、瘟疫的恐怖,火焰燃燒的城市,破碎家庭的悲情,父親和兒子被迫選擇對立。但他也抓住了宮殿和議會的親密關系和利潤和快樂的誘惑。在矛盾與沖突中,展示出英國貴族的眾生相。這些沖突在愛爾蘭和蘇格蘭之間,在國會與王室之間展開。打破“聯合王國”的錯覺,成千上萬的為此丟掉了生命。比死于第一次世界大戰更大的人口比例。當宗教激情讓位給可以產生利潤的消費熱情,它有可能成將英國變成一個致力于成為“成功的企業”而凝聚在一起的不列顛集合體。在幾代人的經營下,英國擴展極快,他在為成為世界史上罕有強大的帝國積蓄能量。
(英)西蒙·沙瑪 ·世界史 ·37.1萬字
《歐洲史》是英國歷史學家諾曼·戴維斯的代表作。它為歐洲歷史設計出一種時間和空間的坐標系統,呈現出難得一見的整體史印象。它將傳統敘述方式與特寫結合,容納了經常被嚴肅歷史學家忽略的各種奇特事物和思想,成為近年來深具價值和說服力的歐洲通史作品。始于文藝復興,止于“一戰”。文藝復興粉碎了中世紀文明的精神力量,啟動了歐洲向現代蛻變的過程。宗教改革之后,理性與信仰之間的協調并未出現,政治上進入開明專制時代。但開明專制結果被證明是一場令人沮喪的失敗。作為開明專制君主的代表,法王路易十四創立的“舊制度”以革命而告終,這場革命使得整整一代人陷入混亂、戰爭和令人不安的革新運動之中。隨著革命的平息,現代化開始發揮作用,歐洲進入高歌猛進的19世紀,蒸汽機車、煤氣廠和發電機廣泛普及。到了20世紀,身處迅速變化的世界,人們開始意識到自身的脆弱,渴望回歸虔誠與修行,基督教文化有復蘇之勢,傳教士與工程師一道踏遍世界的各個角落……
(英)諾曼·戴維斯 ·世界史 ·39.3萬字
《虛擬的歷史》首次以新穎的反事實假設深入人類歷程,帶領讀者重新思考歷史決定論。《虛擬的歷史》中以嚴謹的邏輯,對一系列主要發生在20世紀的轉折性事件進行了推演,想象這些事件的另一種可能,引導讀者去探究:假如重大事件發生了變化,歷史又會是什么模樣。假如沒有發生美國獨立戰爭會怎樣?假如社會主義陣營沒有瓦解會怎樣?一些歷史事件其實并不是必然發生的,其中當事人主觀的錯誤或局限、客觀條件等很多偶然因素,起著重要的作用。作者透徹清晰又通俗易懂地對未曾發生的歷史構思出了一整套情節,即使是對歷史并沒有了解的讀者,也能在《虛擬的歷史》中得到全新的啟示。
(英)尼爾·弗格森 ·普及讀物 ·27.8萬字
完整講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來龍去脈。他更聚焦納粹黨的普通成員、一般德國人和“非德意志”人的日常經歷與心境,細膩地描繪在這段悲慘的烽火歲月中,“普通人”是怎么生存的。全書融合了敘事、描述和分析,從戰役、政策、黨內斗爭、經濟發展,乃至文化宣傳、武器研發、科學研究到種族屠殺,完整而精確地展現第三帝國從1939年全面開戰到1945年徹底覆滅期間的各個面向。
(英)理查德·J.埃文斯 ·世界史 ·37.4萬字
本書通過作家屠格涅夫、法國女高音兼作曲家波利娜·薇雅朵,以及波利娜的丈夫知名翻譯家和藝術評論家路易·薇雅朵三人的經歷,探討19世紀鐵路時代的興起如何促成藝術與資本主義的相遇,如何塑造歐洲文學藝術,以及使歐洲在文化上被視為一個整體,不受國界的限制,形成“歐洲文化”“歐洲文明”的共識。藝術家及其作品穿梭于各國,像1847年柏遼茲就從巴黎,搭著前面這條鐵路,經布魯塞爾到達俄羅斯舉辦音樂會。樂隊、合唱團、歌劇和戲劇演員、藝術巡回展覽、作家等成為火車的常客。國際市場向量產的廉價畫作復制品和書籍、樂譜的印刷品開放。
(英)奧蘭多·費吉斯 ·世界史 ·41.8萬字
《哈佛中國史2·分裂的帝國:南北朝》是“哈佛中國史”叢書的第二卷。作者陸威儀認為,“南北朝”這一名稱盡管反映了這個時期政治分裂的事實,但它同樣表明中華文化領域的擴張和多樣化,并將其視為帝制中國歷史上極具開創性的、劃時代的時期。
(加)卜正民主編 (美)陸威儀著 ·中國史 ·22.2萬字
“地中海海戰三部曲”是日本著名非虛構歷史作家鹽野七生的重要作品,講述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兩個異質文明,以地中海為戰爭舞臺,為了信仰、土地和貿易控制權相互對抗、最終改變世界格局和人類文明走向的三場大戰——1453年的君士坦丁堡的陷落、1522年的羅得島攻防戰、1571年的勒班陀海戰。《君士坦丁堡的陷落》講述1453年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攻陷拜占庭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衰老的文明被新興崛起的文明擊垮的過程。君士坦丁堡地處東西方交匯處,是那個時代的兵家必爭之地,經此一役,歐亞大陸上的璀璨明珠易主,開啟了時代變革的序曲。《羅得島攻防戰》講述1522年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進攻圣約翰騎士團在地中海的據點、抗擊異教徒的前沿陣地羅得島的過程,記錄了走向消亡的歐洲騎士階級最后的榮光,面對土耳其大軍,一個行將沒落的宗教團體英勇奮戰,在歷史上留下壯美的一筆,雖敗猶榮。《勒班陀海戰》講述1571年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海軍與由威尼斯、西班牙和羅馬教廷組成的神圣聯盟聯合艦隊在勒班陀海角發生的一場大戰,聯合艦隊大獲全勝,然而勝利的果實很快就因神圣同盟的慘淡解散而灰飛煙滅。這三場“劃分天下之戰”是人類文明發展中的重要轉折,是歷史進程中的關鍵奇點,在血與火中歐洲基督教文明與中亞伊斯蘭文明碰撞出耀眼的火花,從此,基督教勢力日漸衰落,伊斯蘭教文明逐漸掌控地中海世界,在歷史舞臺上開啟霸主的征程。
(日)鹽野七生 ·世界史 ·29.3萬字
《民國秘史》是一部講述從1911年辛亥革命到1949年國民黨政權被推翻的39年歷史中,精挑細選了一批代表人物和代表事件。分為當國武夫、名士與名媛、江湖與特工、民國奇案四章,真實再現了較為完整的民國人物活動事跡。書中插配了200張與民國歷史相關的珍貴圖片,有力地提升了該書的閱讀性、知識性和趣味性。該書文字簡潔流暢,解讀通俗易懂,圖片精美,是一部適合大眾閱讀的歷史通俗讀物。
薩沙編著 ·逸聞野史 ·29萬字
美國的歷史不僅是政治性,也是經濟性的。美國人以公民身份行使自己的政治權利,以消費者的身份行使經濟權利。自由市場代表著美國精神中的冒險、創新、不擇手段、機會主義,它影響了美國的政治法律建設,又逐漸在種種社會運動中被法律和政策規制,它們彼此互動形成美國式資本主義,并塑造著多種物質文明和城鄉景觀風貌。布·斯里尼瓦桑用通俗易懂、深入淺出的方式,從長達400年的美國經濟發展史入手,揭示了其中鮮為人知的內在關聯。這本書告訴我們,硅谷和華爾街的眾多風險投資公司為何深深根植于“五月花號”的籌資過程;美國建國者對英國的反對不僅源于政治抱負,還有個人經濟利益的考慮;安德魯·卡內基當初的電報局送報員工作怎樣為他后來領導讓他躋身全國巨富的鋼鐵帝國鋪平道路;槍支制造企業雷明頓公司怎樣在戰后鳳凰涅槃,發展成為打字機制造企業;美國黑幫怎樣效仿傳統企業的合并和監管進行內部管理;20世紀50年代的一部基礎設施法律怎樣了催生美國最持久的品牌:肯德基;回顧硅谷早期瘋狂年代的過程中,初創企業的概念其實和美國的歷史一樣悠久。
(美)布·斯里尼瓦桑 ·世界史 ·38.1萬字
一戰后的美國迅速的從繁榮進入史無前例的“大蕭條”。倡導革新的羅斯福總統推進藍鷹計劃,平衡“左”右勢力,穩定國內局勢。而在德意日三國的擴張面前,國內的孤立情緒卻讓羅斯福無能為力。法國淪陷,美國開始介入戰爭,“珍珠港事件”爆發,美國參戰。羅斯福發表演說:“相信我們唯一恐懼的只是恐懼本身”。
(美)威廉·曼徹斯特 ·世界史 ·24.7萬字
“英格蘭史六部曲”是歷史作家彼得·阿克羅伊德的代表作品,包含《帝國基業》《都鐸王朝》《叛亂年代》《革命世紀》《君臨天下》《革故鼎新》共六卷。它以恢弘的筆觸書寫出這個傳奇國家所經歷的歷史進程:這個曾經封閉的島國,如何借助宗教改革、議會制度、技術與思想的革命,以及貿易與殖民擴張,一步步成為一個領土遍布全球的日不落帝國;以及在帝國衰微的今天,它又如何重新在戰后的新秩序中定位自己,并且繼續影響著世界。阿克羅伊德的寫作傳達出他對這個曾在人類文明中居于頂點的國家的深刻眷戀,既鑄就了一部大國崛起的奮斗史和創新史,也成就了一部輝煌的民族史詩。《革故鼎新》是阿克羅伊德“英格蘭史六部曲”收官之卷,隨著維多利亞女王的駕崩和英軍在第二次布爾戰爭中暴露出來的慘狀,大英帝國衰亡論開始甚囂塵上:它先后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為自身的戰略失誤付出慘痛的代價,又在民族獨立的浪潮中失去了自己的殖民地。大英帝國似乎已經日薄西山。但隨著20世紀的進展,英國依靠著自身的力量完成了工人階級的崛起、婦女選舉權的普及、福利國家的建設,它也見證了布盧姆斯伯里團體的繁榮、披頭士的流行與殖民地人民的擁入。這個經歷過興盛與衰亡的古老國度,又將在21世紀的新秩序中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英)彼得·阿克羅伊德 ·世界史 ·30萬字
在《銀、劍、石》一書中,秘魯裔作家瑪麗·阿拉納用豐富的歷史資料和扎實的紀實寫作將三位當代拉美人的故事與拉丁美洲過去千年的歷史無縫編織在一起,從而闡釋了自前哥倫布時代至今,定義拉丁美洲的三個恒久主題:來自外部的對資源無止境的索取(銀)、揮之不去的暴力陰影(劍),以及根深蒂固的宗教信仰(石)。串聯歷史與現實,拋開“勝利者視角”,阿拉納嘗試挖掘拉丁美洲的獨特經歷奠定的“本性”,勾勒出這片土地上人民的身份、心態與命運。
(美)瑪麗·阿拉納 ·世界史 ·26.6萬字
林肯、俾斯麥、亞歷山大二世改革關鍵十年,美、德、俄奠定世界強國格局。1861—1871,在歷史星河中格外耀眼。林肯、俾斯麥和亞歷山大二世在各自的國家推進改革,鑄就了自由的國度,也見證了強權新哲學的興起。美、德、俄三國的革命都以自由之名進行,方式卻迥然不同:林肯要給予美國“自由的新生”,廢除了黑奴制度,為美國躍居世界頭號強國開辟道路;俾斯麥以“鐵血”推行強權,統一了德意志諸邦,為統一德國的崛起掃清障礙;亞歷山大二世“自上而下”改革,打碎了農奴制的枷鎖,使俄國走上現代強國之路。改革巨匠們以各自的風格塑造了美、德、俄,使三國走上了自由、專制、革命三條不同道路,并奠定了當今世界的格局。貝蘭理清了錯綜復雜的歷史事件的內在邏輯,將美國內戰、俄國廢奴、德意志帝國建立按照時間切面有機聯系起來,揭示了林肯、俾斯麥、亞歷山大二世被歷史選中、成為改革巨匠的必然原因,以及重大事件的發生規律。
(美)邁克爾·貝蘭 ·世界史 ·29.4萬字
在古代,地中海南北兩面屬于同一個文明圈,是羅馬人創造的羅馬世界。直到7世紀以后才開始分離。羅馬世界滅亡于地中海不再是內海之時,消失于地中海不再是連接人與人之間的通途,而變成隔離人與人的界海之時。以后的地中海變成了這樣一片海洋,海邊崖頂必定建有通知人們撒拉森海盜來襲,讓人們逃難的的撒拉森塔,海面上還航行著滿載著十字軍士兵東去的船只。公元1000年逝去的時候,比薩,熱那亞和威尼斯這些意大利海洋城市國家與東方伊斯蘭世界的交易日益興旺,地中海漸漸變成了貿易船只往返的航行之海。再后來,地中海又成為高舉古代復興與人權復興大旗的文藝復興時代之海。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后,地中海進入群雄割據的時代。“右手握著寶劍,左手拿著古蘭經”,擅長掠奪和綁架的撒拉森海盜,在地中海肆虐。地中海秩序被打破,他們的野蠻行徑讓地中海人民飽受掠奪之苦。隨后奧斯曼帝國利用北非的海盜作為自己進入地中海的踏板對基督教世界步步緊逼。與之相對,基督教世界兼任神圣羅馬帝國皇帝的卡洛斯率領的西班牙,弗朗索瓦一世率領的法蘭西以及威尼斯共和國等,不同的國家及領導者的想法、利益交織在一起,大國之間相互抗爭。為了對抗伊斯蘭的海盜,基督教世界的軍事力量集合到一起……
(日)鹽野七生 ·世界史 ·31.3萬字
20世紀20年代出生的“魏瑪一代”德國人,經歷了20世紀幾乎所有重要事件:第三帝國、第二次世界大戰、大屠殺、戰后重建、冷戰分裂,以及柏林墻倒塌后的統一與復蘇。私人生活與歷史進程罕見緊密地交織在一起。當他們回顧一生的經歷時,曾經的熱情因看清獨裁政權的真相而幻滅,有人懺悔,有人以無知和被蒙蔽作為開脫的借口,也有人聲稱德國人同樣是受害者以博取同情。基于七十多部自傳和回憶錄的一手敘述,《破碎的生活》描述了普通人視角下的20世紀德國。其中既有參與前線戰爭的士兵,也有在后方挨過蕭條歲月的女性;有種族清洗的加害者,也有納粹暴行的受害者。透過對德國民族身份的重新審視,本書試圖回答:為何如此多人支持了希特勒的戰爭與納粹的殘暴,他們最終又如何與種族主義和獨裁政權切割并重新擁抱人權,從軍事侵略者變為歐洲的民主支柱。
(美)康拉德·H·雅勞施 ·世界史 ·28.8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