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朕說”全新作品,有趣的漫畫解讀,全新的切入角度,一邊哈哈笑,一邊有學到,讓歷史學習從此沒有難度。你以為的古代女子默默無聞,實際上的古代女子讓人驚嘆不已!歷史上的妲己竟然被人誤解了三千多年;才女謝道韞竟然是追星一族;李清照竟然獨愛飲酒醉;課本中的花木蘭,歷史上真的存在嗎……用幽默的語言,嚴謹認真的態度,多彩的漫畫形式,講述歷史上25位古代女性背后的故事,讓你輕輕松松了解中國歷史。
朕說 ·中國史 ·4.7萬字
本卷講述的1937年到1941年的相關內容。作者除了全面搜集和利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所藏民國檔案、有關地方檔案館的檔案資料、全國政協和各地政協有關歷史資料,以及國內收藏的大量民國書籍報刊,還廣泛參考了臺灣地區和國外出版的相關資料、著作、文章,在尊重歷史事實的基礎上,還原民國歷史的本來面目。
李新總主編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史研究室 ·中國史 ·55.4萬字
本書深入研究了明代海洋事業中的若干問題,涉及造船與航海技術、海洋運輸和由此帶來的邊疆發展等內容。上篇主要以古代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造船與航海技術為研究對象,關注因海上絲綢之路出現的而技術交流和文化傳播現象。下篇主要研究明代北方海洋運輸的細節,以及因此產生的邊疆管理和經濟發展等問題。全書立足全球交流的宏大視角和區域差異的細節研究,通過對若干具體個案的分析,展現明代海洋事業的經驗和教訓,對今天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與海洋相關的社會管理等問題具有參考意義。
陳曉珊 ·中國史 ·11.4萬字
本書透過一百多件珍貴的日占香港的民間藏品,包括租單、電費單、水費單、土地稅單、房產稅單、保險庫收據、股息單、馬票、馬牌、電車票、巴士票、輪船票、明信片、通用郵票、報刊廣告等,并輔以適量的文字解說,希望能讓讀者對「三年零八個月」的市民生活有深入的認識和了解,從而銘記這段老一輩香港人難以遺忘的艱苦歲月。
周家建 ·中國史 ·4.5萬字
盛唐長安的國家樂舞機構分為兩大系統:一是太常寺(“南衙”系統)所轄的太樂署和鼓吹署;二是宦官(“北司”系統)職掌的宮廷教坊與“皇帝梨園”。太常樂舞具有鮮明的政治禮儀性質,主要配合國家“五禮”儀制使用。盛唐宮廷教坊容納娛樂性“俗樂”(百戲),樂伎服務的對象首先為皇帝、后妃,次及于王公貴族、文武官員。而“皇帝梨園”為御前音樂機構。作者對上述機構做了詳細和系統的解讀。
穆渭生 張維慎 ·中國史 ·24.3萬字
新鄉市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有20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有59處。這些文保單位中,古建筑35處,古遺址16處,古墓葬3處、石刻14處、近現代史跡10處。這些遺存中,有橫跨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龍山文化、二里頭文化、二里崗文化及商周時期的孟莊遺址;有西周晚期共國都城的遺址;在輝縣與衛輝的山區,有距今2300年的戰國長城等。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6月,大運河被選為世界遺產名錄,新鄉市的大運河始于隋煬帝大業四年(608)興修的隋唐大運河永濟渠,北宋時更名為御河,明初又改稱衛河并一直沿用至今。新鄉各級文博機構以及國內其他著名博物館還保存了大量的新鄉的傳世文物,與各類的文化遺存共同訴說著新鄉的歷史。本書收錄文物精品217件,分別收藏于新鄉市博物館、故宮博物院、河南博物院等,包括青銅器65件、陶瓷器47件、玉器13件、書畫30件、造像15件、拓片29件、近代6件、其他藏品12件。這些文物藏品,都具有較高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
銀延林 周舟 秦欣欣編著 ·中國史 ·16萬字
張之洞在《勸學篇》中有一句名言:“古來世運之明晦,人才之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學。”本書所涉及的,就是“其表在政”的部分,包括近代的制度、人物與史事,它們是世運盛衰的直接表征。書中收錄的20篇文字,內容跨度百余年,從嘉道年間到1919年底,闡釋晚清君主的早朝、召見活動時君臣的互動、中樞機構的運作、皇帝如何批示文書、官場的機密通信,嘗試從制度的視角,重新解釋影響歷史走向的諸多政治事件,包括辛酉政變、皇族內閣、清帝退位、辛亥革命前后的政權繼承,也勾勒了光緒帝的生父醇親王奕譞、駐美公使陳蘭彬、駐英公使汪大燮、風云人物康有為、外交總長陸徵祥在重大歷史事件中的表現,揭示這些人所熟悉的史事、人物背后一些幽微的線索,希望給讀者帶來一些新的啟發。
李文杰 ·中國史 ·12.1萬字
這是一部緊緊圍繞重要事件和關鍵人物講述晚清政局的歷史讀物。作者筆下的北京勝跡,皇宮御苑、王府宅邸、街頭巷尾,都曾經是風華絕代的歷史亡靈活動的舞臺。作者用極富感染力的細節敘述,再現了慈禧太后、光緒皇帝與李鴻章等親王重臣、康梁等維新人士在歷史關頭的艱難抉擇和復雜多變的內心世界,為那個時代勾勒出鮮活的形象,不止是消閑破悶的京華掌故,更浸透著史學行家的功夫,發舊思而生新意。
姜鳴 ·中國史 ·17.5萬字
鑒于近年來學界對新發現的中古時期文獻和考古資料的廣泛關注,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將在2017年內舉辦“文本性與物質性交錯的中古中國:中古研究新前沿國際研討會”(TextualityandMaterialityinMedievalChina:InternationalSymposiumatPekingUniversity),本卷《唐研究》作為會議論文專集,希望重點討論中古中國歷史資料中文本性和物質性的關系,以此來重新評估5到10世紀文本與物質資料的歷史價值。這一評估可以從各個角度來展開(藝術、經濟、歷史、文學以及宗教),尤其涉及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1.中古的文本性與物質性,2.文本性與物質性的交錯,3.文本與物質制作的多重目的,4.文本與物質的消費實踐。各篇論文將就上述議題展開討論。
榮新江 ·中國史 ·50.1萬字
王彩霞編著的《抗日戰爭時期陜甘寧邊區勞模運動研究》在掌握大量文獻資料基礎上,以陜甘寧邊區勞模運動為研究對象,在抗日戰爭這個大背景下,對陜甘寧邊區勞模運動的發展概況進行綜合考察,分析勞模運動與邊區政府的互動關系,厘清勞模運動的運作機制以及模范工作者產生的過程,探究勞模運動過程中出現的模范鄉村運動和勞模群體,論述以《解放日報》為主要代表的邊區媒體對勞模運動宣傳的形式和效果,考察各種文藝形式在其中的傳播,進而重點分析勞模運動產生的社會影響,包括經濟、政治、文化及其對共產黨政權和其他根據地的影響等方面。同時,利用大量一手檔案,分析勞模運動過程中存在的缺陷以及政府的應對措施。
王彩霞 ·中國史 ·22.1萬字
書稿涉及跨地域(中國與南洋)、跨學科(如歷史與文學)、跨文化(中、西、南洋本土),以及很多重要的、有價值的理論課題(如族群、空間、文化身份認同)。緊扣文化空間這一重要主題,圍繞旅行、旅人和游記,作者考察了1877年至1937年這一重要轉型時期南洋華僑社會文化建構的歷史脈絡和進程。作者把空間劃分為地理概念空間、旅行現實空間、文化話語空間、日常生活空間,分別選取了旅人與游記,新加坡博物館與極樂寺,家庭與學校,沖涼、服飾與榴蓮等個案切點,在祖籍國中國與南洋本土、華人移民與殖民統治之間,情景再現地勾畫并分析了上述各個層面的關聯與差異,揭示了“書寫南洋”、“航向南洋”、南洋話語、華人文化主體性形成,以及背后文化對話與霸權的主題和發展譜系。
薛莉清 ·中國史 ·17.8萬字
乾隆帝25歲登基,在位60年。乾隆三十年,是康乾盛世中的穩定升平期。這一年,乾隆帝55歲,政治生命如日中天。作為一統華夏的帝王,他的理想是維護國語騎射的民族傳統,同時又希望人們視他為仁慈的文殊菩薩,以及儒家正統文化統治者的完美代表。乾隆三十年正月初八日,京師。這一天上演著豐富而復雜的政治場景。紫禁城內的清廷祭祀、君臣茶宴聯詩,民間的祭星儀式,以及道教的廟會,共同映照出一幅多種文化并融并存的盛世之景。歷史學者又該如何從乾隆帝的十二時辰中,拆解乾隆帝的多重面向?這盛世之下,又有哪些隱憂?不妨帶著問題,翻閱本書。
吳十洲 ·中國史 ·18.9萬字
本書稿是日本東洋文化研究所訪問學者史杰鵬為所開《史記》網課撰寫的講稿的結集。分為“刺客”“游俠”“戰爭”“謀略”“女性”等專題。多從文字、音韻、訓詁的角度切入,對先秦、秦漢的社會情狀、經濟生活、政治制度、學術思想等方面進行剖析。把《史記》這部史學名著放在它所產生的歷史情境中加以觀照。對一些歷史愛好者感興趣而存在爭議的話題,如“李廣和衛青、霍去病孰強孰弱”“羹頡侯的封號是否含有貶義”等,進行專門的辨析,提出令人信服的觀點。語言生動,兼具知識性和趣味性。
史杰鵬 ·中國史 ·11.5萬字
《中國通史》原名《呂著中國通史》,分為上冊(1940年,開明書店)和下冊(1944年,開明書店),現合為一冊,分作上編和下編。上編分門別類地敘述社會經濟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學術的發展情況,內容包括婚姻、族制、政體、階級、財產、官制、選舉、賦稅、兵制、刑法、實業、貨幣、衣食、住行、教育、語文、學術、宗教等十八類;下編按歷史順序敘述了政治歷史的變革。上下兩編合起來構成了對中國歷史文化全貌的一個完整而精練的論述。十八章專題,三十六章綜述,貫穿中國文化與時代的變遷。
呂思勉 ·中國史 ·36.4萬字
本冊文獻集通過編纂較早時期出版《國聯調查團報告書》的多語種版本,以方便研究者進行比對和研究。1、英文版《國聯調查團報告書》錄自于日內瓦當地時間1932年10月1日公布的官方版本,現藏日內瓦國聯圖書館2、中文版《國聯調查團報告書》錄自國民政府外交部翻譯的《國聯調查團報告書》3、日文版《國聯調查團報告書》錄自日本外務省翻譯的《國聯調查團報告書》,并于1932年10月10日由東治書院進行公開出版。
張生 陳海懿 楊駿 ·中國史 ·39.4萬字
以1925年由紫禁城更名為故宮博物院為開端,故宮開始了其近50年的動蕩歲月,先后發生了文物清點造冊、國寶疏散后方、文物出國展覽、文物精品運臺等諸多重要歷史事件。尤其是抗戰期間,百萬件國寶在戰火中南渡北歸、西遷東還,顛沛與流離中,故宮文物及其文化傳統不但沒有斷絕,反而獲得接續和新生,堪稱一個歷史奇跡。本書便是對這50年故宮史的忠實記錄,另精選45幅歷史和文物照片,力求全景展現故宮及其文物在時代大背景下的遭際。
那志良 ·中國史 ·13.1萬字
從漢滅亡進入三國時代,到西晉的短暫統一,再到東晉十六國乃至南北朝對立,中國又進入了分裂與混戰的時代,政治上雖四分五裂但卻是豪雄輩出。本書從豐富的史料中選取了大量生動有趣的故事,將當時的眾多人物和社會實態生動地展現在讀者面前,論證了這一分裂時代在中國史乃至東亞史上占據的重要地位。
(日)森鹿三編著 ·中國史 ·15.1萬字
本書為“蔡東藩說中國史”的明史通俗演義,上下冊共一百回,從明朝建立、永樂盛世,到仁宣之治、土木之變,再到內亂不斷、北虜南倭,最后萬歷怠政、思宗失國,精彩演繹了朱元璋參加起義軍到明思宗殉國270多年的興亡歷程,重現了這一時期幾經分合、治亂相雜的歷史畫面。作者博采正史,間取稗官野乘,敘述平實流暢、有條不紊;自評自注,語言風趣,情理兼備。翻閱本書,如同一幅明朝的歷史畫卷緩緩展于眼前,時而金戈鐵馬,時而溫柔繾綣,時而內亂紛爭,時而忠奸博弈……讓人目不暇接,感慨萬千。
蔡東藩 ·中國史 ·26.5萬字
《明朝宦官研究及其他》收錄作者已刊論文結集,內容涉及經濟、政治、司法、國防科技等方面。它首先填補了明史研究、尤其是明朝宦官史研究的一些空缺;其次,在對明代內閣制度、張居正改革已有研究的基礎上,作出補充,提出自己新的看法;第三,鉤沉索引,介紹了鮮為人知的兩本重要史籍《辭》和《神器譜》。
杜婉言 ·中國史 ·19.2萬字
明初南京城的營建,以“墻”的建筑形態,詮釋了都城作為“國之中土”的法統秩序,反映了朱元璋追求“宅中圖大”的思想歷程,以實現其大明開國都城傳統意義上的“居于中心,謀劃四方”。本書從理念、規劃、建制、修筑等層面,對明初定都、建都諸問題作了系統梳理,尤其對兩京制與中都的立廢、城市布局與建筑等級、南京兩次城建與“國之中土”的關系作了細致闡釋;并通過釋讀南京城墻磚文,不僅明確了城墻營建的相關史實,且揭示出明初勞役組織形式以及基層社會的運行狀態。
楊國慶 ·中國史 ·27.6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