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看得我火冒三丈,如此強盛的宋朝為何屈辱求和三百年。這是一本白話宋史之作,完整描述了從五代時期趙匡胤從軍開國至南宋滅亡的三百多年歷史。圍繞宋朝十八位皇帝,展現宋朝歷代的宮廷內斗,對外征戰等一系列事件;詳細描述了皇帝、外戚、權臣之間的權力斗爭,宋朝歷代的政策,以及與夏、遼、金之間的戰爭細節。全書寫盡宋朝三百年的興衰變革與歷史謎團,生動展現了有宋一代的風流人物。
高天流云 ·中國史 ·153萬字
唐朝是中華民族發展目前一個重要時代。開國不久,聲威遠播,社會繁華富庶,皇帝被尊為天可汗。本書概述了將近三個世紀內,大唐帝國由盛到衰的過程,重點交代了三個歷史教訓:一是女禍,即宮闈淫亂;二是閹禍,即宦官擅政,挾制天子;三是藩鎮禍,即軍閥混戰,割據一方,終于篡奪中央政權。書中對李氏父子削平群雄、玄武門之變、武則天稱帝、安史之亂等重大事件,都有較詳盡的敘述。
蔡東藩 ·中國史 ·62.7萬字
本書完整講述了從趙匡胤開國至南宋滅亡的300余年歷史。與你一起回到原典,講述兩宋興亡。通過兩宋18位皇帝的更替,文臣的風骨與武將的壯烈,展現兩宋內之變革,外抵強敵的風云歲月。穿越時光,深入探索兩宋的興衰歷程,感受那個時代的輝煌與滄桑。摒棄二手解讀,直擊原始史料,挖掘隱藏在歲月深處的事實真相,領略中華文明的綿延起伏。
文聘元 ·中國史 ·17.3萬字
本書以明代沿海衛所為背景,剖析在明朝世襲軍戶制度下軍戶家庭與官府的互動,著重描述和總結了承擔兵役義務的軍戶如何趨利避害,制訂出種種策略以優化自身處境。他們既未公然蔑視權威,亦非俯首帖耳,而是在反抗與服從的“中間地帶”運作,以期將需要付出的代價降到最低,同時使利益最大化。本書分三大部分,分別講述了福建軍戶在原籍、衛所和軍屯的生活。本書的一大特色在于,運用了大量家譜、地方志、口述史等民間資料,講述了許多發生在軍戶生活中有趣的故事。真實而鮮活的案例,輔以嚴謹、細致的考辨,構成了這本講述百姓自身歷史的社會史著作。
(加)宋怡明 ·中國史 ·20.6萬字
和春秋戰國,乃至秦漢以降的社會發展相比,從所跨越時間和演進速度這兩個方面看,夏商西周的社會歷史演進過程相當漫長,演進的速度則較為平緩。然而,和我國的原始時代相比,夏商西周的社會歷史演進卻又是較短的,演進的速度卻又很快。在我國自遠古以來的歷史進程中,夏商西周正是連結兩個巨大時代的不大不小的一環。如果說秦漢以降的我國杰出而輝煌的古代文化是銅鑄鐵造的歷史豐碑,那么,激烈動蕩的春秋戰國時代就是鑄造這一豐碑的銅液和鐵水翻滾沸騰的時刻,而夏商西周便正是為這一歷史的浩大工程做出完善的準備。因此,深入考察夏商西周時期的歷史情形,對于我們正確而深刻地理解、把握中國傳統文化具有特別重要的作用。
晁福林 ·中國史 ·112萬字
中國古文明無論在起源路徑上還是在發展過程中,都充分顯示了特色性。然而自近代以來,由于西學東漸,學術界在表述中國古代文明史、中國古代思想史、中國古代文學史等方面,基本上是套用西方的相關理論、概念、術語。這既不符合中國的實際,也不利于增強中國人的民族自信心。本書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為指導,以考古資料為依據,以傳世文獻資料為線索,以西方文明史理論為參照,具體分析研究中國古代地理氣候環境與生產生活方式等背景原因,從而揭示中國文明起源的早期性、多元性,分析中國文明早期發展過程中有別于西方文明的獨特路徑,總結中國文明成熟發展過程有別于西方文明的綿延性,從而構建中國古代五千多年文明史的獨特道路,為當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文化自信提供歷史依據。
江林昌 ·中國史 ·32.3萬字
近代中華民族根本只有一個問題,那就是:中國人能近代化嗎?能趕上西洋人嗎?能利用科學和機械嗎?能廢除我們家族和家鄉觀念而組織一個近代的民族國家嗎?能的話,我們民族的前途是光明的;不能的話,我們這個民族是沒有前途的。因為在世界上,一切的國家能接受近代文化者必致富強,不能者必遭慘敗,毫無例外。從鴉片戰爭到抗日戰爭,蔣廷黻以獨特的內政與外交并重的視角,將中國近代歷史變遷凝練在一條主線、四大主題中,為讀者提供了洞悉中國近代史的整體性視角。
蔣廷黻 ·中國史 ·21.4萬字
作為新文化運動的中心和“五四”運動的策源地,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傳統精神和勤奮、嚴謹、求實、創新的學風在這里生生不息、代代相傳。北京大學的通識教育深刻地影響了中國的一代學者,為他們所創造的成就奠定了深厚的基礎。本書中收錄了傅斯年、張蔭麟、范文瀾、陳寅恪、王桐齡、孟森六位先生的經典講義及著作,從上古商周到秦漢一統,從六朝更迭到隋唐治世,從宋元變遷到明清鼎盛,按歷史順序分為六個部分,將先秦到清朝期間一些重要的歷史事件,以多個維度探尋中國歷史的發展,通過歷史研究來展現大師們包容、高質量、重基礎的通識教育,以及各位大師學者以通識教育為本、培養博雅之士的教育觀點,對當今的中國教育有著積極借鑒意義。
傅斯年 張蔭麟 陳寅恪等 ·中國史 ·20.5萬字
一部關于嬴氏大秦的百科全書!本書分為傳說時代至春秋時期、戰國時期、秦朝時期上中下三冊。全書內容起自傳說中的女修吞卵生大業、伯益獲賜嬴姓,終于秦朝滅亡、子嬰被殺,以時間發展及歷代秦王主政、事跡為主線,綜合傳世史料、最新考古出土文獻和研究成果,以嚴謹的學術態度、輕松平實的語言,借助手繪重要戰役與活動地圖100余幅,拼就了秦人從部族發展為附庸政權、諸侯國,一直到統一天下并驟然覆亡的兩千余年跌宕起伏、波瀾壯闊的巨幅畫卷。本書對大秦及當時主要諸侯國的政治、軍事、經濟、邦交、文化和百姓生活等各個方面作了介紹,并探討了秦人興起、覆亡的原因,還對一些歷史謎題作了獨具見解的分析,是一部通俗版的“大秦全史”。
唐封葉 ·中國史 ·66.9萬字
本書展現了曾國藩最后二十年的夾縫人生和晚清大變局的轉折關頭。短短二十年里,曾國藩由丁憂侍郎先后擢升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大學士。與此殊榮相伴的卻是常人難以背負的如山壓力和難以承受的生死煎熬。這期間,曾國藩主動或被動與死亡擦肩的瞬間不下五次,看似權力極大的督帥卻不得不掙扎在各方勢力的夾縫中,一次次啃下一個又一個硬骨頭。到底是什么一再將他逼入生死絕境,又是什么讓他死而不亡?這正是本書要回答的問題。誠如作者所說,“這既是個人境遇所逼,也是時代潮流所迫”。作者緊扣曾國藩的五大生死局,以其奏疏、日記、家書、書信及親朋僚友的記載為核心資料,探究其人生各階段所陷生死局的時代背景、自身處境和心理狀態,揭示一位晚清督帥如何處理自身與時代、家事與國事、欲望與權力的復雜關系。雖然本書考察曾國藩應對不同生死局的不同做法和心態,但無論時局如何變化,他還是曾國藩,他內心的某種堅守從未改變。因此,本書所要探討的不僅是時代和他的“變”,更是他在大變局里的“不變”。也許,內心的堅守才是曾國藩精神力量的真正所在,也是我們重新審視曾國藩精神遺產的意義所在。
鞠海 ·中國史 ·30萬字
本書原名“復興高級中學教科書本國史”,是史學大家呂思勉先生為高中學生撰寫的一部中國通史。在這部作品里,呂先生對中國自上古時代到上世紀三十年代的政治、軍事、社會與文化等作了全面、簡明的敘述與梳理,文字平實,條理清晰,見解獨到,即便在今天看來,也不失為一部上佳的中國通史讀物。此次再版,對發現的字詞、歷史知識點等錯訛一一予以訂正,以期為讀者朋友們提供一個比較完善的版本。
呂思勉 ·中國史 ·29萬字
先看李自成大意失江山,再看南明君臣內斗亡國!《明末農民戰爭史》:1644年三月,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朝滅亡,此時他已奮戰十六年;同年四月,李自成敗于山海關,清軍入關;次年五月,李自成犧牲于湖廣九宮山,距離明朝滅亡僅四百天。輿論失勢、戰略失誤、用人失策!翻開本書,看懂李自成為什么敗,敗得還那么快!《南明史》:內斗就要亡國,亡國也要內斗!人性的荒唐莫過于此!公元1644年三月,李自成率領的大順軍攻克北京,崇禎帝自縊。在武將馬士英等人的擁立下,福王朱由崧于南京即位,改元弘光,但也由此內斗不斷。弘光、隆武、永歷政權繼立,南明君臣在不停的內耗中失去了無數翻盤良機,走向了失敗。翻開顧誠明史系列,從明朝的滅亡看透人性的荒唐!
顧誠 ·中國史 ·99萬字
著名明史學者樊樹志教授用五卷兩百余萬字圖文篇幅,以全球史的大視野和生動鮮活的細節刻畫筆法,生動描繪了晚明跌宕起伏的歷史長卷,呈現晚明社會在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方面的歷史大變局。本套書圖文雙色排版,是完整版《重寫晚明史》首次與讀者見面。樊樹志先生從嘉靖中期內閣更替落筆,以清初吳梅村“忍死偷生廿余載”的悔恨余音收尾,用翔實的史料和歷史學家的深厚學養見解,向讀者娓娓講述晚明這段令人蕩氣回腸的歷史。
樊樹志 ·中國史 ·40萬字
《大秦帝國》作者孫皓暉數十年文明史力作首次結集,呈獻真正體現民族精神的文明內核。闡明與中國國家歷史行為相符合的文明根基:儒法共生;揭示中國民族存在與發展的核心精神:強勢生存;新作長序,解析中國文明不同于其他文明體的獨特價值體系。在全球文明演變中解析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探尋中國作為世界唯一存續文明體的核心密碼。縱覽五帝時代到秦帝國的七大跨越,總結前三千年文明發展的五大經驗。以世界文明的視野,厘清中國文明生命力的三大特質:注重實干、理性競爭、多元并存;在戰國興亡的反思中重新解讀秦文明,還原中國文明史核心的四個面相:奮爭之心、求變圖存、開放襟懷、建設精神。
孫皓暉 ·中國史 ·123萬字
樊樹志 ·中國史 ·182萬字
《明末農民戰爭史》:1644年三月,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朝滅亡,此時他已奮戰十六年;同年四月,李自成敗于山海關,清軍入關;次年五月,李自成犧牲于湖廣九宮山,距離明朝滅亡僅四百天。《南明史》:內斗就要亡國,亡國也要內斗!人性的荒唐莫過于此!《讀歷史就該這樣細讀:顧誠明清史文集》:李自成麾下大將李巖其實并不存在?這些看似驚人的觀點,背后都是顧誠先生對史料極其小心的抽絲剝繭和極其嚴謹的推理考證所得。《明前期耕地數新探》《衛所制度在清代的變革》《明帝國的疆土管理體制》《談明代的衛籍》等文,更是因其開創性的貢獻,在學界具有不可撼動的經典地位。
顧誠 ·中國史 ·168萬字
《蒙古帝國》:13世紀,蒙古帝國有如旋風一般席卷了歐亞大陸,它的崛起和發展,也給我們帶來了很多謎題:蒙古人擴張的內在動力和外部條件是什么?蒙古如何從人口不足200萬的地方政權極速成長為勢不可擋的大帝國?蒙古征服過程中如何與那些強大的、有著輝煌文明的大國互動?圍繞這些問題,作者挖掘中西方史籍文獻,結合國內外學者的研究成果,給出了自己的理解。蒙古的征服戰爭,加速了古代東西方世界的物產流動、人口遷徙、文化傳播等方面的交流。《錦衣衛》:本書將錦衣衛的創建演變置于明代歷史的大背景中考察,以錦衣衛的發展為經線,以明代的帝王更替為緯線,勾勒各個時期皇權需求與錦衣衛的發展軌跡之間的關系。錦衣衛創建于明太祖時期,主要任務是維護禮儀綱紀,以應對朱元璋在立國之初對“正紀綱”“立禮法”“定名分”“明號令”的急迫需求。隨著局勢的發展,在后來的時間里,錦衣衛被陸續賦予了各類新職能:治理詔獄、外交出使、緝奸弭盜、監督朝臣,等等。皇權的需求還強烈地影響了東廠、西廠的發展。皇權、錦衣衛、東西廠在歷史進程中相互交織,在明朝后期,廠衛甚至開始卷入朝臣黨爭,成為其中的一股重要力量。《晚清殘錄》:從清朝開始,中國頻繁地與西方國家接觸碰撞。始自1793年馬嘎爾尼訪華,西方國家通過商貿公司、傳教士、外交人員等渠道,收集了大量關于清朝政治經濟社會的情報,并將之運用在后來的軍事沖突中(如鴉片戰爭、英法聯軍入侵等),以實現侵略目的。作者以西方媒體百年間的珍貴報道為基礎,結合《清實錄》《欽定大清會典》等原始中文史料,講述了清朝與西方列強交往中逐步落于下風、衰落直至潰敗的圖景。
易強 ·中國史 ·59.1萬字
何為好的歷史寫作,好的歷史寫作如何達成文景·未央致力于收錄漢語原創歷史非虛構作品,打破地區與時段,呈現跨學科、多視角的歷史書寫,與同好者一起挖掘本土歷史寫作的更可能,詢喚時光,閱讀未來。
張向榮 李碩 吳政緯 吳崢強等 ·中國史 ·268萬字
《中國史學要籍叢刊》(全十三冊)收錄《史記》《三國志》《左傳》《國語》《戰國策》《史通》《文史通義》七種史部重要著作。叢刊所選之書,均為我國傳統史學的優秀代表作品,可視為了解華夏歷史的“必讀教材”。
(漢)司馬遷 (戰國)左丘明 (漢)劉向 (西晉)陳壽 (唐)劉知幾 (清)章學誠等 ·中國史 ·396萬字
梁啟超這個小冊子采用了當時新式的章節體,并引入探究原因、引入文化地理學等思路及研究方法,來書寫學術史;在思想上,則刻意突出了主張學術自由、贊美文化交融的兩條主線。該書縱貫全史的視野,配以分章分節的體例,綱目清晰,史論互證,分而不散,合而不亂,新意迭出,引人入勝。
梁啟超 朱維錚導讀 ·中國史 ·10.4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