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我國古代貨幣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貨幣的國家之一,使用貨幣的歷史長達五千年之久。本書記述了我國古代貨幣在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先后經歷的六次重大的演變:一、由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的演變;二、由雜亂形狀向規范形狀的演變;三、由地方鑄幣向中央鑄幣的演變;四、由文書重量向通寶、元寶的演變;五、由金屬貨幣向紙幣交子的演變;六、由手工鑄幣向機制紙幣的演變。
彭信威 ·中國史 ·75萬字
本書是日本講談社“中國的歷史”系列“后漢三國”一卷?!吨袊臍v史》為日本講談社百周年獻禮之作,是一套可讀性與嚴肅性兼備的重磅歷史佳作。本書一是將三國歷史與文學作品《三國演義》進行比較,剖析它們之間的異同和真偽;二是將三國歷史置于古今東亞世界中進行解讀,分析和比較中、日、韓相關歷史文化的相互影響、交融和異同;三是本書雖然是以文學研究家的身份撰述的普及性三國歷史,但是著者是以史學的、學術性的、嚴謹的態度進行撰寫的,可以說是一部以史籍原典和考古資料為依據而追求真實的三國歷史的嚴肅著作。
(日)金文京 ·中國史 ·19萬字
本書為歷史人類學家王明珂的代表作之一。作者王明珂在十余年內反復出入四川省西部岷江和湔江流域高山峽谷中的羌族聚居區,具體包括汶川、茂縣、理縣、北川、松潘等地,進行了多點、移動的田野考察?;诳疾焖玫奶镆拔谋?,以及豐富的歷史檔案資料,王明珂以“羌”為案例,深入討論了“民族”由來問題,以及華夏邊緣族群的融合變遷,提煉出“一截罵一截”“毒藥貓”“英雄祖先與弟兄民族”等具有創造性的歷史人類學理論概括。全書分為“社會篇”“歷史篇”“文化篇”三個部分,分別討論了羌族社會結構中的認同與區分、羌族歷的典范敘事與歷史心性的形成、族群認同下的文化再造與展演。
王明珂 ·中國史 ·27.1萬字
勝利共分8冊,包括《突圍1927—1934》《長征1934——1936》《抗擊1937—1945》《鏖戰1945—1948》《決戰1948—1949》《橫掃1949—1955》《出劍1950—1951》《斷刃1951—1953》,從中國人民軍隊在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經歷的戰役中,挑選了64場具有代表性的著名戰役,例如,八一南昌起義、平型關大捷、百團大戰、孟良崮戰役、渡江戰役、上甘嶺戰役等,從獨特的戰術視角,用通俗生動的語言對其背景、發展和結局進行了復盤講解,全景式地呈現了決策和作戰的真實進程,展現了中國人民軍隊建立、成長和壯大的波瀾壯闊的畫卷。
吳清麗 江南主編 ·中國史 ·98.5萬字
本書所收十三篇文章,討論秦漢史之問題,大致可分為兩類:其一討論漢光武帝之生平、性格、治術、政策及其政策措施對東漢政治之影響。古代游牧民族之經濟無法自給自足,必取足于相鄰之農耕民族,其方法主要是入侵搶掠其糧食物產,或農耕民族之君主給予游牧民族賞賜。征伐游牧民族之戰爭花費太高,故漢代“徙戎入塞”,安置投降之游牧民族于沿邊諸郡,對其飢荒之救濟花費最少,又可用之為兵,“以夷制夷”,抵抗塞外之游牧民族。光武帝“徙戎入塞”,又定都洛陽,不復經營西域,造成東漢中葉以后西邊、北邊諸郡漢人戶口太減,華夷各半,開日后五胡亂華之局。其二為利用“張家山漢簡”之新資料討論秦漢之歷史與官制。
廖伯源 ·中國史 ·15.3萬字
本冊主要講述隋唐五代兩宋的歷史,主要內容包括再造統一、煬帝功過、貞觀之治、武則天、開天盛世、五代十國、宋太祖、澶淵之盟、王安石變法、靖康之難、宋代新儒學、宋代文化等等,是《中國通史》的第三卷。《中國通史》是在大型歷史政論片——百集《中國通史》的基礎上編撰而成的大型通史類歷史著作。百集《中國通史》是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監制,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總撰稿,中央電視臺影視頻道拍攝的大型歷史政論片。本套書根據各位作者的原作對政論片的文字版本做了擴充和完善,大約100萬字,8卷本,作者及被采訪嘉賓幾乎囊括了中國歷史學界所有重要的學者,陣容強大。本套書是最新原創作品,包含了最新的考古和歷史科研成果,以最科學嚴謹的態度對中國歷史進行了最權威的解讀。
卜憲群總撰稿 ·中國史 ·26.2萬字
1972年春天,山東省臨沂市銀雀山發現了一座漢代古墓,一批竹簡隨之破土而出。這批寶藏的面世,揭開了新中國成立以來“考古中興”的序幕,尤其是兵學圣典《孫子兵法》和湮沒遁失千余年的《孫臏兵法》真本的同時出土,使爭論了一千多年的學術懸案頓然冰釋,并為這兩部兵書的研究開啟了劃時代的一頁。本書用紀實文學的手法,敘述了銀雀山漢墓發現、發掘以及學者們對出土竹書研究、考釋、破譯的全過程。作者岳南擅長以文學的筆法描述考古發掘過程,將歷史與考古新發現融為一爐,既不同于枯燥的考古發掘報告,也有別于傳統的紀實文學。以嚴謹的態度和富有條理的寫作手法,將考古發掘過程與史海鉤沉盡遣筆端,為讀者重現了古代中華文明,使考古過程成為了大眾閱讀的對象。
岳南 ·中國史 ·33.5萬字
作者將觀察視角鎖定在9.6億年前到公元前4000年的那片后來被稱為“中國”的陸地上。相比于大家熟知的有文字記錄以來的紛繁燦爛的中華文明史,這段遙遠時空的史前中國史顯得格外孤寂。然而,這段歷史真的是簡陋乏味的嗎?那是怎樣滄海桑田的環境變遷?我們的祖先如何抵御外部世界翻天覆地的變化?與現代人腦容量相當的祖先們做了什么,想了什么?在單純依靠歷史學無法探知的領域,作者綜合運用人類學、環境學、考古學、地質學、神話傳說等諸多領域知識,試圖解答“我們從哪里來”。
羅三洋 ·中國史 ·20萬字
繼《天公不語對枯棋》和《秋風寶劍孤臣淚》后,姜鳴撰寫的晚清歷史散文第三輯,收入十三篇文章。有濃墨重彩的長篇考證,揭示了“馬嘉理事件”后清廷的外交失敗,“甲申易樞”對甲午戰敗的潛在影響,以張佩綸為代表的“清流”在當時政壇中的沉浮,而這些事件恰好為之后的甲午戰敗埋下了伏筆。也有角度新奇有趣的小文,從胡雪巖的破產,到孫中山的倫敦綁架事件;從李鴻章最后生涯的居所,到張佩綸的愛情婚姻生活;從醇親王巡閱北洋海軍的詩歌與影響,到一勺用來養生的牛肉羹——涉及晚清政治、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姜鳴善于由點及面地呈現歷史事件背后細膩而宏觀的縱深之感,他將嚴謹的史學考證與頗具趣味的實地探訪相結合,佐以輕快動人的文筆,對晚清重要的歷史事件和人物給出了新穎的解讀。在歷史與現實的交融之中,再現出那個動蕩波瀾年代的真實圖景。
姜鳴 ·中國史 ·21.2萬字
本書是日本講談社“中國的歷史”系列“明清時代”一卷。本書作者生動地展示了海洋歷史和明清時代五百年的歷史,將明清這一對跨越中世到近世直到近代急劇變化的時代進行了嚴謹而深入淺出的闡述。過往不論中外,主流的看法都是:明清時期(鴉片戰爭以前)是一個停滯的時期;明清中國都被視為一個“閉關自守”的時期,一個與海洋無緣的時期。在最近二三十年,國際學界對以上說法進行了猛烈的批判,提出明清中國經濟有很大發展,社會、文化等也經歷著深刻的變化,中國和外界的聯系遠比以前加強,從而在國際貿易中扮演著非常重要角色。本書在這些重大問題上,采納了國際學界的新見解,因此就史觀而言,很有新意。
(日)上田信 ·中國史 ·24.8萬字
《近代中國八十年》是陳旭麓教授主編的一部近代史讀物。該書簡明扼要,深入淺出,描繪了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這80年的歷史。本書以清晰的論證和豐富的史實,較為系統地敘述了近代中國是怎樣一步一步地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并突出了先進的中國人民為了挽救祖國而進行的可歌可泣的反帝反封建斗爭。近代中國激蕩于前所未有的時代巨變中,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異常復雜尖銳,表現為頻繁的政治斗爭和武裝斗爭。中國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爭,推動著社會前進,這是主線。另外,還有學習外國,學習西方,表現為尋求新的科學知識,探索新的理論,變革社會等等。
陳旭麓 ·中國史 ·34萬字
《宋遼金夏元史》講述的是宋遼金夏元這一多民族間不斷融合時期的歷史。該書融紀事本末體、編年體、紀傳體、章節體等幾種體裁于一爐,而尤以紀事本末體為全書主干,編制各朝史實、制度、學術、文學、風俗、宗教等,并輔以圖表,以簡馭繁,條目清晰,內容豐富。1934年商務印書館把其列入《大學叢書》。
鄧之誠 ·中國史 ·26.9萬字
太平天國運動爆發是歷史合力的必然結果,這包括封建社會的階級矛盾、鴉片戰爭后社會危機、廣西地區的土客沖突、洪秀全等人的教會活動。太平天國運動失敗有其深刻原因,缺乏統一堅強的領導核心,未能采取適合時宜的制度和政策,拜上帝教存在理論缺陷,軍事戰略決策屢犯錯誤,太平天國轄區糧食危機,中外反動勢力聯合鎮壓。太平天國運動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沉重打擊了中外反動勢力,積極探索了國家出路,客觀上削弱了晚清中央集權,激勵了資產階級革命者,推動了亞洲民族解放運動。
張傳泉 ·中國史 ·16.9萬字
本書是原國民黨將領關于抗日戰爭中原抗戰之親歷記錄。本書原書名為《中原抗戰》,叢書名為《正面戰場:原國民黨將領抗日戰爭親歷記》,2013年1月由我社出版,原書號為ISBN978-7-5034-3695-6,現應全國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的要求,將該書納入《文史資料百部經典文庫》叢書重新出版,只是版式重新設計,內容不作改動。特此說明。一九三七年十月中旬,日軍沿平漢鐵路兩側南犯,直抵漳河北岸。中國軍隊與敵展開激戰,揭開了中國人民偉大抗日戰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中原抗戰的序幕。本書真實記錄了豫北作戰、豫東作戰、豫南會戰、鄭州戰役、豫中會戰等重要戰役。
全國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 ·中國史 ·43.5萬字
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以德國、意大利、日本法西斯軸心國及保加利亞、匈牙利、羅馬尼亞等國為一方,與以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為另一方的同盟國展開了第二次優選規模的戰爭,史稱第二次世界大戰,簡稱“二戰”。戰爭激烈時,優選有61個國家和地區參戰;20億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戰爭;戰火遍及歐洲、亞洲、南美洲、北美洲、非洲及大洋洲;戰線遍布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及北冰洋;約9000萬人死亡;錢財損失約4萬億美元;大量房屋受破壞,工廠、農莊、鐵路和橋梁的損壞則難以估計。法西斯主義運動嚴重踐踏了人類的尊嚴、自由與和平,是人類歷史遭遇的一場少見浩劫。有些歷史是茶余飯后的消遣,但血與火交織的二戰則能較為地撥動人類的心弦。
張宏偉 ·中國史 ·23.1萬字
本書收入石川禎浩考證中國近代史實的論文15篇,聚焦在兩個問題上:一是晚清民初的民族主義思想;二是1920年代的國民革命。作者在大量占有史料的基礎上,巧妙提出問題,加以嚴謹論證,體現了實事求是的治學風格。如對晚清“睡獅”形象的觀念溯源,對“黃帝”符號流行的解讀,“華人與狗不得入內”告示牌的考證,都經過縝密的考辨,得出了扎實的結論。本書的出版,將有助于推動國內研究,也會引起一般歷史愛好者的興趣。本書尚未出版日文版。所收論文,少數已譯為中文發表,此次作者做了重新修訂。其他原用日文或英文發表,作者免費授予版權。只需支付譯稿費。
(日)石川禎浩 ·中國史 ·27.7萬字
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在中國人民解放軍乃至整個近代中國歷史上都有著獨特的意義。中國人民偉大的“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戰爭,是中國人民不畏強暴反抗侵略的偉大壯舉,創造了震撼世界的光輝業績,是新中國的光榮和驕傲,是中華民族的光榮和驕傲。它與日月同輝,永久地載入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華民族的光輝史冊。該書以生動的筆墨、詳實的史料極其詳盡地記錄了志愿軍入朝作戰的前五次戰役的全過程,既客觀地反映了志愿軍的各種困難,更謳歌了廣大志愿軍指戰員奮不顧身的精神、大智大勇的事跡,為讀者了解抗美援朝戰爭的激烈程度和我軍為取得勝利所作的犧牲,提供了更直接、更具有沖擊力的資料。
侯曉蒙主編 ·中國史 ·15.7萬字
日本人在緊鑼密鼓地備戰,俄國人在有恃無恐地應戰,大清國人則不知如何選邊站……大清帝國、日本帝國、俄羅斯帝國,以國運相賭的“晚清三國”,慈禧太后、明治天皇、末代沙皇的日俄戰爭(1904—1905),儼然豪賭“第零次世界大戰”!戰后僅6年,矗立近300年的清國大廈,即土崩瓦解。現在的中國人,說起日本軍頭,可能知道東條英機、山本五十六、岡村寧次、土肥原賢二等名字,但未必都知道,這幾個二戰時的日軍陸海軍大將,都是在日俄戰爭期間成長起來的下級軍官,他們共同的所謂“偶像”,就是日軍的大山巖。日俄戰爭,即史家眼中的“第零次世界大戰”。
李潔 ·中國史 ·45.3萬字
《史記》關于秦有兩個本紀,即《秦本紀》和《秦始皇本紀》,充分說明了司馬遷對秦的重視。漢承秦制,又要避免秦二世而亡,故秦如何從一個邊鄙陋國一統天下而又轉瞬覆亡,成了自賈誼以來兩千年士人最為關心的歷史問題之一。從西遷隴右到統一天下,前后約七百年。《史記·秦本紀》記述了秦人如何從小到大,由弱變強,完整經歷了從附庸到諸侯國,再到王國,最后到帝國的發展,再現了“三部曲”的歷程,在中國古代文明史上有經典意義。本書以《史記·秦本紀》為主線,以相關的考古資料為“第四家注”,以期達到考古與文獻相互印證、相互啟發的“二重證據法”冊效果。作者聚焦的問題是:秦從一個鄙陋的蕞爾小國能最終統一天下,建立帝業,除了歷史時勢,自亦有制度文化、思想理念等方面的因素,這些因素在其早期發展的時空格局中有怎樣的萌芽?在物質文化上有怎樣的反映?秦的早期發展如何從考古學角度得到合理的復原和陳述?另外,秦人早期歷史中長期聚訟紛紜的謎團:如秦人的來源和秦文化的淵源、平王東遷和秦始建國的年代、秦國的周餘民、大堡子山秦公大墓的墓主、穆公葬地等,也是本書關注的重點。
梁云 ·中國史 ·11.8萬字
從蔡京改革到張居正“一條鞭法”,中國發生了一場貫穿宋元明的“森林革命”,千萬根巨木,不僅營造出繁榮的木材市場,也締造了東方海軍神話?,F代林業制度,原來起源于中國而不是西方?帝國興衰與森林進退相生相伴,是歷史的巧合還是必然?本書對這些問題的回應,足以挑戰伊懋可《大象的退卻》,意義堪比彭慕蘭《大分流》。
(美)孟一衡 ·中國史 ·17.7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