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史林新探》一書是西安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導師丁健教授的學術文章結集,全書共計15萬字,主要涉及的是作者在古籍整理、史學理論等方面的研究成果,這些文章均已在期刊上公開發表。論文集所收錄的研究文章體現了作者在學術領域內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所收文章往往著眼于具體而微的學術問題,在用筆嚴謹的同時,還追求活潑生動。這些文章論述注重由淺入深、以小見大,語言質樸,情感真摯,對學界同仁有很好的借鑒意義。
丁健 ·史學理論 ·14.2萬字
北大中國古代史教授閻步克力作!本書以察舉選官制度的七八百年變遷歷程,作為研究對象,對這一制度的產生、發展和向科舉制的演變,提供了一個獨具特色的解釋!
閻步克 ·史學理論 ·22.2萬字
孫慶偉、侯旭東、閻步克、張國剛、鄧小南、姚大力、劉志偉和楊念群等八位學者,依次對中國大的歷史時期與核心王朝的發展進程和時代特點進行綜括性的脈絡梳理和問題分析。每一時段的解析視角和關注點各不相同,或側重于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或側重于社會經濟和文化特征。每位作者對各自領域都有多年的研究積累,本書既呈現了不同作者的研究特色和講課風格,又貫穿了中國大歷史的總體進程和當下歷史研究的最新進展,實為普通讀者了解或研讀中國史不可多得的高端通識讀本。
甘陽主編 ·史學理論 ·17.6萬字
《民族與古代中國史》是傅斯年先生有關中國上古先秦史的研究性論文集,一共收入了五篇代表作:《夷夏東西說》、《姜原》、《周東封與殷遺民》、《大東小東說》、《論所謂五等爵》。篇與篇之間有聯系,有系統性,探討涉及到了中華文化的發端、早期發展、正統傳承等史學界長期關注的問題。這幾篇都是在發表當時極具新意,對古史研究有突破性和開創性意義的論述,其中的發現使史學界對中國上古史的認識有了系統的脈絡可循。
傅斯年 ·史學理論 ·5.7萬字
秋瑾無疑是二十世紀中國最知名的女性。自其1907年7月15日(陰歷六月六日)在紹興就義后,近百年來,女界中為世人普遍熟悉與持久關注的,秋瑾是唯一一人,真正當得起俗話所謂“活在人們心中”。關于秋瑾的討論與敘述也一直不曾停歇。本書為夏曉虹教授二十余年間撰寫的關于秋瑾的十三篇文章結集。作者在細致爬梳秋瑾史料的基礎上對秋瑾的經歷、人生際遇、思想、詩詞作品的流傳,以及形象的演化等進行了闡釋,并給讀者呈現了隱含其間的百年政治風云與學術潮流。
夏曉虹 ·史學理論 ·16.1萬字
《資治通鑒》被稱為“皇帝教科書”,這是一部濃縮了中國古代政治運作、權力法則的史學巨著,也是古代帝王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的必讀之書。那么一千年后的我們,應該如何讀懂《資治通鑒》?著名歷史學者姜鵬,倡導用思想史的方法來解構、理解《資治通鑒》,鉤沉隱性的史料價值,參悟個中三昧,發現歷史現象背后蘊藏的哲思。
姜鵬 ·史學理論 ·13萬字
何以中國?中華大地,水網縱橫,水是生命之源,水利是農業的命脈,也是文化的根脈。水對中國歷史發展的導向作用,一如水流,曲曲折折,蜿蜒堅定,可以說,中華民族發源于茲,形成于茲。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博士、新銳作家吳鵬從獨特新穎的角度,帶領讀者溯水而上,探究王朝興衰的秘密、中國歷史的走向,為我們深入理解中華文明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本書的特點是學術性與趣味性完美融合,史料豐富扎實,語言通俗易懂,融現實關懷與歷史之思于一體。我們今日所見水利、水戰的記載是否完全符合事實?中華民族如何將大陸文明與海洋文明融為一體?中華文明史在世界文明史中又處于什么樣的地位?作者層層追問,邏輯清晰、深入淺出地給讀者展示了水運影響下的中華文明史。
吳鵬 ·史學理論 ·22.4萬字
人類社會最初的權力來源何處?是社會關系、經濟、軍事還是意識形態?其中哪一項起了最根本的作用?早期的區域性組織是如何得以建立,并被潛在的精英所統治的?作者蒂莫西·厄爾以其長期工作的丹麥、夏威夷、安第斯三大區域的史前考古材料為基礎、詳細討論了在早期社會權力起源過程中,酋長如何獲得權力,以及這些不同的權力來源對相應的社會進化策略產生的可能影響。本書是理論與案例的強有力綜合,為讀者理解權力的形成與維持機制、國家起源等問題提供了重要參考。
(美)蒂莫西·厄爾 ·史學理論 ·14.1萬字
本書由兩部講義組成,分別是《史記·五帝本紀》的講義和《史記·夏本紀》的講義。這兩部講義是李學勤先生于2007年和2012年分別給中國文化論壇“首屆文化素質通識教育核心課程講習班”和“第六屆通識教育核心課程講習班”授課的內容,根據當時的課堂錄音整理而成。書后附錄了幾篇李學勤先生有關五帝時代和夏代歷史研究的論文,便于讀者更全面地認識李學勤先生的相關研究成果。本書是授課稿,語言形象生動,作者把對《五帝本紀》和《夏本紀》的研究以通俗的形式加以表達,達到了學術性和普及性的完美結合,同時也是有關這兩篇文獻的前沿研究成果。
李學勤 ·史學理論 ·14.1萬字
《中國歷史研究法中國歷史研究法補編》為中國近代史學理論的經典著作之一,全面反映了新史學首倡者梁啟超的學術思想,對中國歷史研究影響巨大。全書共分六章,第一章論述了史的定義、意義和范圍;第二章回顧并評價了中國的舊史學;第三章講如何改造舊史學、建立新史學;第四、五章專談史料學;第六章則闡述史實上下左右的聯系。《中國歷史研究法補編》是梁啟超于1926年10月至1927年5月在清華所作演講。
梁啟超 ·史學理論 ·25.8萬字
金景芳先生是史學名家,他從研究制度史入手,逐步擴展到社會史、思想史、文化史、史學理論、歷史文獻學等諸多領域。本書以時間為序,清晰地勾畫了金景芳先生的生平事跡和學術活動,并深入揭示這些學術活動的背景,這些學術成果問世所經歷的曲折,以及這些學術成果問世后在學術界產生的巨大影響。為全面地反映金景芳先生學術研究的深度、廣度和在學術界產生的影響,不只注意于學術界對金景芳先生學術觀點、學術成果的贊揚、回應和支持,還注意了學術界對這些學術觀點和學術成果的商榷、批評或反駁,從而全面、真實、立體地反映了金景芳先生的學術人生。
呂文郁 ·史學理論 ·27.9萬字
《司馬遷與〈史記〉研究年鑒》的編纂始于2004年底。2005年8月《年鑒》2004卷出版后,得到了史記研究界的一致好評,之后每年出版一卷,對上一年《史記》研究的成果進行梳理和總結。《年鑒》2013卷基本保持了前幾卷的欄目框架和編輯體例,在此基礎上進行了補充和創新。增加了原創內容的比例,組織研究人員執筆撰寫了司馬遷研究綜述、史記研究綜述、近十年來《貨殖列傳》研究綜述等篇章,增加了歷年學術會議介紹、1949年至2004年研究著作目錄索引等內容,對1994年至2013年論文目錄進行了補遺。全書16開30萬字,集工具性、資料性、知識性為一體,分為研究綜述、考古發現與研究、版本整理與研究、著作與論文摘要、學術組織與專家、論文著作索引七個部分。
丁德科 凌朝棟 黨大恩 ·史學理論 ·17.1萬字
明、清(后金)政權更替之際,中國封建王朝與朝鮮王朝傳統政治秩序的變化,經歷了由最初的政治秩序穩定中蘊含著危機,到受到沖擊產生動搖,直至發生深刻變化導致裂變,再到以清朝為中心的中朝政治新秩序重構這樣一個變遷過程。在此過程中,屬國朝鮮的朝貢對象發生轉變,由長期的對明朝“至誠事大”,一度轉為“兩面外交”于明和后金,乃至“半附屬”于后金,最終正式成為清朝的“臣屬之國”。本書以清朝興起時期的1583—1643年60年間為研究斷限,分四個階段,以政治事件和外交關系為切入點,以封貢關系嬗變為研究主線,運用交叉學科研究法,使用大量中韓原始文獻資料,對清(后金)、晚明與朝鮮王朝政治秩序的嬗變軌跡、發展規律以及地區影響進行探討,闡釋和界定中朝政治秩序演變的特點、規律性和性質等。
王臻 ·史學理論 ·22.4萬字
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宣告了中國共產黨把中國革命進行到底的堅定立場,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獨立地創造革命軍隊和領導革命戰爭的開始,是創建人民軍隊的開始。這一槍,是紅色革命第一槍,揭開了中國工農武裝革命的新篇章。本書是全面系統地整理、歸納、總結南昌起義研究成果的著作。客觀、系統地總結了學術界對南昌起義若干問題的研究觀點。
李海榮 孫新編著 ·史學理論 ·10.4萬字
武英殿修書處(1680—1912)是專門從事內府書籍刊印、校勘和裝潢的清代皇家出版機構,刊印殿本達六七百種,以“精校精刊”著稱于世。本書以“武英殿修書處”為研究對象,通過大量發掘利用檔案、官書、政典、筆記等文獻資料,系統探究設立始末、職官設置、人員分工、刻書活動、后勤保障等基本問題,關注“活”的制度史,動態考察制度損益和日常運作機制,同時從版本學、書籍史等視角考察殿本的形成過程、版刻特征及其售賣流通,從而深入揭示出武英殿修書處的政治文化內涵。武英殿修書處作為清代“皇家出版社”,系統全面地厘清其歷史源流、發展歷程、制度運作、活字印刷等細節問題,對于中國出版史、藏書史、文化史等諸多領域均具有重要意義,為當今圖書出版和管理提供有益的借鑒和啟示,也將進一步凸顯武英殿修書處在清代學術文化脈絡中的地位和價值。
項旋 ·史學理論 ·35萬字
本書是兩位在先秦思想史領域深耕多年的編輯型學者的力作。在書中,作者用簡明扼要的文字,對春秋戰國時期思想學術方面的眾多代表人物,逐一作了深入精要的敘述分析,指出其在思想史上的地位及對后世的影響,評說精當;同時,筆觸深入這個時期的社會大勢和復雜現實,將春秋戰國豐富多彩的思想動態,放到當時整個歷史變遷的總背景中去考察,使讀者可以清晰了解先秦歷史學術的大脈絡。可以認為,這是一部快速、準確了解春秋戰國歷史形勢與思想界百家爭鳴狀態的入門之書。
俞筱堯 沈芝盈 ·史學理論 ·16.9萬字
書稿以明清時期的士紳為研究對象,通過對士紳階層的形成、士紳社會的本質特征、士紳階層的式微等方面的梳理,指出士紳是富民階層崛起與持續發展的結果,財富占有者通過擴展知識獲取紳權,并在紳權的庇護下壟斷經濟資源,然而紳權的過度擴張而使得官紳民的社會結構失衡,加上興辦團練、廢除科舉等的沖擊,士紳社會最終走向消亡,從而通過歷史的視角,論證了士紳社會是中國古代富民社會的最高階段的觀點。
林文勛 薛政超 ·史學理論 ·11.7萬字
日本發動侵華戰爭后,在侵占地區實施奴化教育,作為其侵略中國、奴役中國人民的一種手段。本書運用大量檔案資料,從初、中、高等教育,社會教育及留日教育等幾個方面分別論述了汪偽統治區奴化教育的方針政策及其具體實施情況,對汪偽統治區奴化教育系統做出了全面闡釋,對這一地區抗戰爆發前和抗戰結束后教育的發展情況也進行了概述。
夏軍 沈嵐 曹必宏 ·史學理論 ·33.7萬字
本書為大學歷史系史料學教材或教學參考書、考研參考書,也可供史學愛好者閱讀。內容上起有文字史料的商代,下迄鴉片戰爭前的清代前期,詳細介紹了中國古代史史料的基本知識。第一版于1981年出版,為國內第一本史料學教材;第二版于2006年出版。是史學界影響很大的一部權威教材。
陳高華 陳智超等 ·史學理論 ·43.8萬字
漢傳佛教對西夏佛教的發展和興盛影響深遠。西夏先后六次從宋朝求得《大藏經》并譯成番文本。形成于隋唐時期的禪宗、凈土宗、華嚴宗、天臺宗等佛教宗派在西夏境內并存,這些宗派為印度佛教所無,是佛教完成中國化進程的重要標志。此外,形成于中原的觀音信仰、彌勒信仰、±也藏信仰及儒家孝悌思想也十分流行。西夏佛教文化中融合了較多漢文化因素,佛教信徒嫻熟駕馭漢語文,中原佛教典籍常用術語也被廣泛吸收。傳統史料和考古資料表明,早期西夏佛教如同回鶻佛教一樣,也是漢傳佛教在西夏地區的翻版,是漢文化影響西夏民族文化的范例。盡管中原王朝與西夏政權間長期存在敵對關系,但戰爭并沒有割斷各民族間的文化聯系。
樊麗沙 ·史學理論 ·14.8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