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旨在探討中國國民性格的演變歷程。作者認為,國民性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從春秋到唐宋,再到明清,中國人的性格如同瀑布一樣,飛流直下,越來越惡化。是落后的制度造成了中國人的劣根性。站在空間與時間的雙重視角中,本書可說是一部另類的中國通史,也為中國未來的改造和發展尋找真正的出路。
張宏杰 ·史學理論 ·18.6萬字
本書系由錢穆先生講述之史學精神和史學方法、中國歷史上的政治、國防、教育、地理與人物、道德精神七題,經先生親自修潤而成。錢穆先生以淵博之史學涵養、敏銳之剖析能力,使讀者得窺中國歷史文化之堂奧。
錢穆 ·史學理論 ·10.9萬字
史學泰斗呂思勉先生唯一一部通俗性的史學作品,以豐富的歷史知識,對三國歷史和文學中涉及的一些人物、事件、戰爭、地理環境等進行深入解析,為三國歷史進行了原貌復原。呂思勉先生討論三國,從不援引他人研究成果,所有材料皆從各類史書中直引,考證極為嚴謹。本書為易中天品評三國的重要參考資料。
呂思勉 ·史學理論 ·10.7萬字
黃仁宇先生的可貴之處,就在于他始終把握著“關懷人生,指導未來”的史學終極處,就在于他始終把握著“關懷人生,指導未來”的史學終極目標,高屋建瓴,宏觀把握,娓娓道來,孜孜不倦。讀者往往在面對大師博大精深的著作時而望洋興嘆。本書是以黃仁宇先生的著作為依據,通過作者本人對黃仁宇先生的研究理解,將大師的學術思想、治學精神疏理成通俗文字,幫助廣大讀者更好、更深刻地理解黃仁宇先生的“大歷史觀”及其他相關作品。
倪端 ·史學理論 ·16.4萬字
中國歷史源遠流長,中華文明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唯一沒有中斷、連續發展至今的文明。自黃帝姬軒轅時期算起,至今已有5000多年的歷史了。而所謂上古史,則是指有文字記載之前的人類歷史,在中國一般指商周之前的歷史。由于沒有可靠的文字記載,即使是后來補載的文獻資料也常以謬傳謬,使得后人對于上古人類史的認識非常模糊,甚至錯誤。因此,在中華民族復興的大背景下,追尋中華民族的真實源頭,探尋我們究竟從哪里來,有助于激發國人的自信心和民族的凝聚力,有助于我們站在更高的角度審視人類族群和個體生命的存在意義。
北軍 ·史學理論 ·12.1萬字
本書介紹了決定論與非決定論,歷史個人作用的前提,歷史個人作用的機制,歷史個人作用的方式,個人歷史活動的動機與效果等內容。這本書的篇幅不大,但涉及的卻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席文啟 ·史學理論 ·7.1萬字
本書是克羅齊歷史學理論的代表作,根據2007年克羅齊著作國家版修訂(或譯出)。上編探討歷史學的理論,首先嚴格區分歷史和編年史,進而劃清真歷史和形形色色偽歷史(語文性歷史、詩性歷史、演說性歷史、實用性歷史、傾向性歷史)的界限,并提出“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的著名論斷。下編回顧歷史學的歷史,從希臘羅馬、中世紀、文藝復興、啟蒙運動、浪漫主義、實證主義史學,直至19世紀“新史學”。此外,還收錄涉及書中理論要點的札記和評論23則。該書思想深邃、語言生動、影響深遠,是兼具理論性和可讀性的西方經典。
(意)克羅齊 ·史學理論 ·18.8萬字
《維米爾的帽子》是著名漢學家卜正民的代表作。作者通過七幅油畫、一件荷蘭產的青花瓷盤上的細微之處,探尋其背后的世界。于是,我們可以在看似無關的普通器物中,看到荷屬東印度公司興盛的跨洋貿易,看到軍官的氈帽里隱藏有尋找中國之路的熱情,看到一條由歐美和日本流入中國的白銀之河、煙葉數十年間便風靡世界各地。17世紀的人們,依托航海技術的發展,跳脫出囚困自己的周遭,想象并追尋萬里之外的異域。他們賭上故鄉,奔赴各地,將世界連為一體。一些普通人也被貿易旋風吹起,撒落到異國他鄉。世界曾經孤立的的地區被連接成一個全球交流網絡,這個變革沒有人預測得到,也無人能夠扭轉。四個世紀以后的我們,對此恍若相識。
(加)卜正民 ·史學理論 ·16萬字
本書是《唐朝穿越指南》的姊妹篇。以淺顯風趣的筆調,介紹唐人衣、食、住、行、語言、娛樂、宗教、節慶、社會制度等多個方面,從細節出發,展現唐代(主要是初唐時期的長安)社會圖景。這并不是一本穿越小說,意在告訴讀者穿越到唐朝并定居于此,需要注意一些東西。書中提到“穿越”,是因為作者寫作此書的初衷是難以忍受時下流行的古代穿越劇中錯漏百出的歷史細節,以“穿越指南”作反諷調侃之意。作者假定一種情境,即作為現代人的讀者,如果穿越到了唐朝,他們親眼所見的真實唐人生活會是什么樣子的。
森林鹿 ·史學理論 ·16萬字
科舉制度創立于605年,至1905年停廢,在中國歷史上延續了1300年之久,是全世界存在時間最長的考試制度。孫中山先生認為:“中國的考試制度,就是世界各國中所用以拔取真才的最古最好的制度。”雖然歷代統治者制定了防范作弊的各種條規,為科舉營造了一個相對公平的競爭環境,但是由于科舉考試競爭異常激烈,能脫穎而出者實乃鳳毛麟角,并且一旦科舉及第則可以讓讀書人的人生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因此,不少考生為了能早日實現金榜題名的夢想,不惜鋌而走險,以各種方式舞弊。作為制度設計者和實施者的統治者為維護科舉的公正與公平則嚴厲打擊科舉舞弊者,甚至不惜大開殺戒,因而在中國歷史上演的一起起科場舞弊案真可謂是驚心動魄。
李兵 ·史學理論 ·15.7萬字
本書是一部有關中國自先秦至元末歷史的漫筆集,列舉了從春秋戰國到元順帝北撤約2000年歷史中的幾十個重要人物,細致入微的分析了中國歷史進程因果。以人物為中心,通過其人其事及在歷史關鍵處的作為,探究中國歷史和文化的特點,并以今天的立場加以分析。其重點則在用“大歷史觀”論述中國歷史,及表彰中國歷史有它的特色,經過各朝代及政治上分裂的階段,前后連貫。各篇雖大致以人物傳記之體裁為主,所敘事之影響,已遠逾當時人之人身經驗。
黃仁宇 ·史學理論 ·13.4萬字
《紅樓夢》是中國古典文學的最高峰,它寫了一個富貴家族的興盛與衰亡,《紅樓夢》被認為是一部現實主義的杰作,作者應該有一定的生活體驗,或者是他親身經歷的,或者是他自己見聞過的,才能寫出這樣的作品。有不少學者認為,《紅樓夢》是曹雪芹的自傳,寫的就是他家自己的事情。那么,這本書真地寫的是曹雪芹的家事嗎?《紅樓夢》從完成到傳世也很不容易,幾經波折,險些就被毀掉和失傳了,我們今天還能看到這書,是因為有很多愛書的人冒著種種風險保護它,而作者曹雪芹也為這書付出了很大代價。因為《紅樓夢》是在清代文字獄最盛的時代經過千難萬險幸存下來的,那么在這本書的完成過程中,又有哪些未解的謎團呢?
柯嵐 ·史學理論 ·11.8萬字
幾千年來,人類社會經歷的革命和危機有什么共同規律?每一次政權解體和崩潰是否有跡可循?美國為何會在21世紀20年代突然經歷動亂的高峰期,而下一次的政治危機又將在何時降臨?為了揭開歷史周期的面紗,歷史動力學開創者彼得·圖爾欽基于匯編的史料記錄,采用數據科學的方法和建模手段,追蹤復雜的社會系統中不同“運動部分”之間錯綜復雜、相互作用的網絡,試圖找到和平與沖突周期性交替的根源所在。在書中,圖爾欽首先回顧過往,引入民眾貧困化和精英生產過剩這兩大因素,以解釋社會動蕩局面的形成基礎;為避免敘事落入抽象,第二部分結合美的現實經驗勾畫個例,呈現沖突各方的處境和訴求,包括面臨絕望之死的底層、不滿的反精英分子以及建制派精英;最后則著眼危機爆發的后果和未來的出路,在比較眾多國家(如烏克蘭、英國等)的應對策略和博弈選擇時,作者探討如何采取正確的措施,以度過當下的混亂時期。對于想要了解歷史動力學方法的讀者,三篇精彩的附錄也不可錯過。
(美)彼得·圖爾欽 ·史學理論 ·17.3萬字
三國的魅力經久不衰,其核心正在于謀略,而謀略則出于軍師。三國的精彩,七成在于軍師;軍師的精彩,九成在于謀略。謀略有大有小,有成有敗,有遠有近,有得有失。大謀者左右時局發展,影響歷史走勢,小謀者則尋求進階之道,以期安身立命,兩者均不可或缺。三國謀略穿越千年,之所以至今仍被津津樂道,原因是它已經融入了中國人的文化基因,無時無刻不影響著中國人的思維。本書講述三國軍師、謀士代表性事跡,分析其謀略之道,以現代人的視角,萃取其智慧,讓讀者讀三國、懂三國、用三國。
趙丹陽 ·史學理論 ·13萬字
德川幕府所在的江戶城,是日本史上空前未有的復合建筑群,而“大奧”,是這建筑最深處的存在,亦是位于權力中心的女性所建立的組織結構。大奧的世界,因幽閉而引人遐想。至高統治的背后,將軍與執掌大奧的御臺所,如何度過一日三餐的常規生活?位分森嚴的種種規制之下,暗藏著怎樣生動的人情細節?兩百年的大奧一夢,如何開始,又如何落幕?“衹園精舍鐘聲,流響諸形無常,沙羅雙樹花色,顯示盛者必衰,驕奢者不久長,猶如春夢一場,強梁者終敗亡,恰如風前微塵。”一部隱秘的幕府史話,悲歡虛實,從頭道來。
(日)茂呂美耶 ·史學理論 ·11.7萬字
該書是英國著名史學家卡爾的一部享譽世界的歷史理論名著,作者在書中對“歷史”從各個側面進行了剖析,廣征博引,提綱挈領,提出了“歷史就是與現實不斷的對話”的著名命題。
(英)愛德華·霍列特·卡爾 ·史學理論 ·16.4萬字
勾連政治史、民族史維度,深度探討安史之亂與河北胡化問題!尤其注意多種勢力之間的角逐,呈現了更加繁復的歷史風貌!
王炳文 ·史學理論 ·19.2萬字
自1931年“九一八事變”到1945年二戰結束,日本以“國體”之名,讓包含殖民地在內的全日本帝國籠罩在強烈的國家意識形態支配下,對戰爭、天皇、國家極端狂熱,進而深化其大亞細亞主義與玉碎思想。通過考察日本人的鎖國性格與自卑感、知識分子的思想歷程、國家的強制力,以及國家與人民的關系,鶴見俊輔精辟地剖析日本如何從一個在明治時期走向富強,精神思想自由、開放的國家,轉變為保守、狹隘,法西斯主義橫行的侵略國。他進而解釋日本知識分子對國家主義的掙扎、反省、抵抗為何會失敗,又如何在受到壓迫后屈服“轉向”,成為軍國主義的“共犯”,最終在國家發動戰爭時,宣傳并正當化軍國主義和超國家主義,致使日本走向玉碎之路。
(日)鶴見俊輔 ·史學理論 ·13.1萬字
本書為作者于1931年所撰寫之講義,上自秦人一統之局,下至王莽之新政,為一尚未完編之斷代史。作為一代史學大師,錢穆先生秉其一貫高屋建瓴、融會貫通的史學要旨,秦漢兩代學術、政治及社會經濟三者會通而觀,明通變,知是非,指呈中國歷史上這一巨變而輝煌時期的精要所在。誠如作者所言:“學者就吾所講,退而循誦馬班兩史,庶有窺乎秦漢兩代史跡之大概。即有精治馬班原史,涉獵吾書,亦足供討論鉆研之一助。”作為錢先生壯年力作,新見迭出,議論暢達,體裁尤為創新。
錢穆 ·史學理論 ·14.8萬字
本書主要利用檔案和滿鐵資料,從歷史學、人口學、社會學、文化學等多角度對闖關東歷史與文化現象展開系統研究,在理清闖關東歷史進程的基礎上,重點研究闖關東在文化上的影響,特別是對闖關東精神進行深入挖掘,以實現地域文化的重新塑造,完成地域文化的轉型,為東北振興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范立君 ·史學理論 ·12.9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