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首次明確提出“新媒體時代的歷史學”概念,以三個版塊十章的內容,以專題形式探討了與“新媒體時代的歷史學”相關的若干問題,全面分析討論了隨著新媒體時代技術進步與傳播方式的變化,歷史學研究所呈現出的新特點以及歷史學面向公眾的社會服務功能,歷史學應如何向民眾提供知識與思想的內容服務,并與各種大眾傳媒方式相結合,建立與社會大眾之間的良性互動關系,同時呼吁歷史教學轉向培養專業學者、中小學教師和歷史普及人才三者并重的新思路。
邱靖嘉主編 ·史學理論 ·13.3萬字
《正史版本談》從《國家圖書館宋元善本圖錄》所收錄的“史部”正史書影入手,探討相關的歷史文獻學、版本目錄學知識,對傳世正史中的一些具體問題提出了自己的見解。比如古書的體例問題、同一正史的版本流傳問題,甚至是有些書的作者署名,等等。很多問題的提出,對于今后古籍整理、編排相關古籍圖錄都具有較好的提示意義。
辛德勇 ·史學理論 ·10.7萬字
《舊制度與大革命》是法國歷史學家托克維爾的著作,探討的是法國大革命,原有的封建制度由于腐敗和不得人心而崩潰,但社會動蕩卻并未帶來革命黨預期的結果,無論是統治者還是民眾,最后都被相互間的怒火所吞噬。作者深入地研究了法國大革命相關的文獻、檔案和歷史事件,結合他對自由的認識,回答了下列幾個問題:為什么革命首先在法國產生;為什么在舊制度最繁榮的時期卻加速了革命的發生;為什么大革命后出現的中央集權是舊制度的延續等等。
(法)托克維爾 ·史學理論 ·10.9萬字
這是一部有關《資治通鑒》版本知識的簡明讀本。全書以清嘉慶胡克家仿刻的胡注《通鑒》入手,細致探討了胡三省《通鑒注》出版以來有關《資治通鑒》的版本源流問題。全書最大的貢獻在于,作者充分利用自己的版本學知識和歷史學方法,將胡注《通鑒》撰述及出版的相關歷史背景與中國古代圖書的版本學基本問題,通過具體的事例進行了系統闡述。同時,讓廣大讀者在了解《通鑒》版本的基礎上,對其史料價值有了更為深入的認識,這是本書在版本學、歷史文獻學方面的重要貢獻。
辛德勇 ·史學理論 ·9.8萬字
馬來西亞地處“海上絲綢之路”重要關節點馬六甲海峽上,也是海外華人重要的聚居區,華人在當地占有比較大的人口比例。從17世紀開始,華人紛紛南下馬來半島謀生,經過200多年的遷徙,形塑成當今所見的馬來西亞華人社會。本書對極樂寺與早期檳城華人社會、檳榔嶼福建社群的形塑途徑、霹靂州華人宗教與幫群結構、近代中國內地對新馬地區的認知進行了專門的個案研究,對馬來西亞華人歷史研究與田野工作以會館為例做了方法論的闡述,對推動國內相關領域的研究有比較重要的學術意義。
宋燕鵬 ·史學理論 ·12.5萬字
本書是以現代眼光系統研究版本學的開山之作,至今仍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此次除通行本外收錄新近發現的稿本與連載本,盡現作者結撰之精思。商務印書館之涵芬樓名重書林,本書即為其創建者之學術精粹,可稱“涵芬樓密碼”。
孫毓修撰 葉新等整理 ·史學理論 ·12.2萬字
本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對日本天理圖書館所藏漢籍紙背宋代文獻、日本早稻田大學圖書館所藏清代傳牌文書等新材料,以及《入唐求法巡禮行記》等材料所見新問題的考索。第二部分則是對新近發現的濱州民間文書的整理。
付春梅 ·史學理論 ·10.9萬字
本書敘述了梁啟超戊戌政變后流亡日本期間的思想變化與活動實踐,從創辦《清議報》到主筆《新民叢報》,從鼓吹立憲到志在“新民”。全書有著十分清晰的時間線,對梁啟超各時期的文章所反映的思想做到了恰如其分的還原,并將其置于近代東亞文明的轉變這一框架下進行分析,揭示了梁啟超這一時期思想的變化以及他的辦報活動對近代中國的巨大影響,彰顯了梁啟超在東亞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
(日)狹間直樹 ·史學理論 ·11萬字
日本漢學泰斗斯波六郎代表作,選取“孤獨感”為關鍵詞,遵循時代順序,對中國文學史上重要作家進行細密解說!以敏銳的藝術感受力,將不同作家風格殊異的“孤獨感”進行對比,闡發了中國文學在歷史進程中的演變過程!
(日)斯波六郎 ·史學理論 ·10.4萬字
本書不求實證歷史事件或編年,而是致力于引導讀者的思考與探索當下歷史學的全新使命——應當如何重新認識歷史以及研究歷史?通過海洋連接在一起的歐洲、非洲、亞洲、美洲,相繼通過宗教、媒體和電子科技重新聯系在一起。作者借助當代攝影、電影、歌劇、音樂甚至漫畫等各種手段,呈現出后殖民世界中交雜文化與歷史遺產的融合現狀,以世界幾個大陸的多樣性為重新書寫歷史的依據,描繪了一個伊斯蘭與基督教之間、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文化精神交錯融通的歷史。讀者將在本書中體會歐洲殖民者、殖民地精英、殖民地土著和混血后代的不同立場、不同心態,往返于墨西哥所在的北美,秘魯、巴西所在的南美,以葡萄牙、西班牙為代表的歐洲,奧斯曼帝國的穆斯林世界以及遠東的中國、馬來西亞。從“時間”到“空間”,從“本土”到“全球”,從“現在”到“過去”,從“割裂”到“重塑”,本書將帶領讀者共同探索一個時間、空間、主體交錯的“全球史”。
(法)塞爾日·格魯金斯基 ·史學理論 ·10.1萬字
本書是歷史學家呂思勉先生生前所寫的惟一一部通俗性的史學作品。作者以豐富的歷史知識為基礎,從文學和史學的角度,對三國史上存在過的與三國文學中塑造的人物、事件、戰爭及地理環境作了細致的區分,對許多重大的歷史問題進行了深入的辨析,提出了不少有價值的見解。呂先生治史,注重對社會的綜合研究,最能融會貫通,評論歷史往往獨具只眼,是故本書成為易中天先生品三國的重要參考資料。
呂思勉 ·史學理論 ·11.2萬字
與修昔底德等后世歷史學家相比,希羅多德這位“歷史之父”更加注重傳達歷史的含義,除了原原本本地講述古代故事之外,他還在其“歷史的”記錄中加入了創作性的內容,使《歷史》一書在某些角度更像是關于世界的另一種傳說。本書上部從希羅多德的生平出發,探討了《歷史》的成書過程,以及它記錄歷史和世界的方式;下部結合《歷史》文本進行分析,提出“車輪”的說法,彰顯出希羅多德關于世界均衡的主張。
(日)中務哲朗 ·史學理論 ·9.6萬字
美國當代著名歷史學家,新文化史運動的主要倡導者和領導者之一林恩·亨特,從現代時間觀念的形成入手,進而切入對現代性及其背后西方中心論和線性史觀的探討與反思,極具參考價值!
(美)林恩·亨特 ·史學理論 ·4.8萬字
本書選取《左傳》這一先秦典籍進行封閉性考察,重點分析《左傳》中的戰爭語篇,以此來管窺上古漢語語篇的結構,為先秦語言文獻的研究提供一種新的探索方式。全書共分8章。第1章緒論,介紹了選題緣起、研究思路、研究目的與意義等。第2章研究綜述,對國內外語篇語言學研究現狀進行梳理,對近年來《左傳》在修辭學、敘事學、詞匯、語法方面的研究成果進行歸納與分析。第3章《左傳》敘戰語篇界定及其分類,確定了520個敘戰語篇,并根據語篇記事特點將語篇分為三類。第4章《左傳》敘戰語篇結構分析,總結出168篇純事件、175篇簡單事件、177篇復雜事件的底層結構,進而歸納出語篇常用的結構圖式。第5章事件要素的表達方式。第6章評論的表達方式。第7章敘戰語篇的生成機制,主要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探討了機制生成的三要素:主體、環境、話語形式。第8章結語。本書注重研究的原創性和本土化,期待能夠為語篇語言學的研究帶來新的啟發。對先秦文獻的語篇建構模式進行研究,亦可促進語言學、敘事學、史學、文學等學科的交融發展。
劉巍 ·史學理論 ·10.7萬字
本書堅持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實事求是,理論聯系實際,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注重史學理論,著眼于中國歷史的重大學術問題,提倡學術爭鳴,以繁榮和推動歷史科學的健康發展。本書主要刊載史學理論、中國歷史研究、歷史文獻學領域內具有代表性的學術論文。主要欄目(內容)如下:(一)史學理論。包括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歷史學理論方面的學術論文。(二)中國史學史。包括中國傳統史學、中國現代史學的建立與發展,以及對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產生、發展的研究。(三)歷史文獻學研究。(四)中國古代史研究專題。(五)史學評論。在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指導下所進行的有關學術問題的爭鳴,以及中國歷史學領域內相關前沿問題的討論。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與史學史研究室 ·史學理論 ·17.1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