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主要反映中國鐵路建設史(1876年至1965年)上所發生重大歷史事件和主要政策頒布,稍加故事情節,講與讀者;介紹作者所掌握的鐵路發展各階段(1876年至1965年)的遺留物——鐵路文物,及其來歷和社會、科技、藝術價值,與讀者共賞;增加讀者興趣。達到繼承、宣揚、傳播鐵路科技發展的歷史,了解鐵路艱難而曲折的經歷,吸引青年知識分子投身鐵路事業。
賈本義 ·專業史 ·25.7萬字
唐宋時期是落第士人群體生成和發展的時期,群體的生成過程、共性與特征逐步顯現,他們的生存狀態、與政權的關系及在社會中的地位與作用初步定型,這是研究歷史上落第群體的源頭,關注落第群體,是對科舉制度研究的重要延伸和補充,是科舉研究中的重要環節。本書以唐宋時期落第士人群體為研究對象,共分十章,對群體規模進行量化分析,評價其總體力量;分析他們的生存狀況、社會出路、社會地位、發展趨勢、存在問題及他們與社會、政府之間的相互關系,目的在于總結出一些內在規律和值得借鑒的經驗。也從制度層面對落第群體的問題進行探討,總結科舉制度中存在的問題,以彌補科舉研究之不足。書后附錄《唐朝科舉錄取情況一覽表》等十一幅相關表格,以便參考。
黃云鶴 ·專業史 ·26.5萬字
該書利用清代大量的公文檔案對清代中樞決策機構——軍機處職權的來源及其演變做了全面的梳理。全書以清廷公文運轉程序的變化為切入點,結合清代政局的演變及人事的變動,全面考察了軍機處職權的發展歷程,并對不同歷史時期軍機處在清廷中樞決策過程中所處的地位和作用做了恰當的分析。通過對軍機處職權的全面考察,全書得出結論:(1)軍機處以輔助皇帝處理奏折和題本的方式將自身的職權由最初的秘辦西北軍務擴張至清廷各機要政務,從而確立了軍機處在中樞決策體系中的地位。(2)軍機處的職權多沿襲自內閣及議政王大臣會議。軍機處輔助皇帝辦理本章之權承襲自內閣大學士,軍機大臣參議清廷機要政務之權承襲自議政王大臣會議。(3)軍機處職權的發揮多受政局變動及人事更迭等因素的影響,此點在晚清時期尤為明顯。該書對軍機處職權的全面研究,不僅推進了學界對軍機處本身的認識,而且對理解清代政治活動也有重要的意義。
宋希斌 ·專業史 ·23.8萬字
本書是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山東師范大學齊魯文化研究中心基地基金重點項目“秦漢時期齊人的海洋開發”的最終成果,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秦漢時期的海洋探索與早期海洋學研究”的階段性成果,是就這一學術主題進行認真的歷史學考察的第一部學術專著。作者注重文獻資料與考古資料的結合,比較全面、比較詳盡地說明了秦漢時期齊人進行海洋探索與海洋開發的成就,分別從經濟史、文化史和社會生活史等層面進行了歷史分析。有些論述,對世界海洋學史的學術總結也有推進意義。
王子今 ·專業史 ·30萬字
本書以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和鞏固為基礎,以南京國民政府的外交活動為主軸,比較全面地描述了從1927年至1945年期間,共產國際、蘇聯與南京國民政府的關系史,同時,也用較重筆墨講述了共產國際、蘇聯在此期間與中國共產黨的關系史,闡述了共產國際有關中國問題的理論、方針和政策,肯定了共產國際在指導中國革命中所起到的積極作用,也分析了其自身所存在的不足。
羅重一主編 ·專業史 ·29.8萬字
本書通過對資料進行梳理、分析,撰寫成文,結合馬來西亞的政治、經濟及文化背景,并形成自己的觀點。以美術思潮和美術觀念的演變過程為脈絡,結合人物、事件,以及部分相關作品,從歷史發展觀、基礎造型學及地理人文學的角度入手,在英屬新馬兩地華僑和馬來西亞華人的社會發展時序為主線的基礎上,對馬來西亞華人美術展開論述。本書以綜述和分類相結合的方式,對馬來西亞華人的美術教育、美術活動、美術刊物等方面進行了研究,條理清晰,重點論述了馬來西亞華人美術的歷程及意識的轉變。本書雖名為《馬來西亞華人美術史研究》但實際內容卻包含有部分新加坡的內容,主要是由于歷史的原因,故在時期劃分上,將馬來西亞華人美術劃分為兩個時期,以1965年馬來西亞與新加坡分離為分水嶺。
帥民風 ·專業史 ·28.9萬字
現代動物保護運動誕生于19世紀的英國。動物被普遍用于勞動、醫學實驗、表演,它滿足了人們的商業和娛樂需要。然而在保護者看來,動物是遭受不公對待的弱者。反對者與支持者,激進者與保守者,展開了一場持續百年的斗爭。本書講述了動物保護者積極地“挪用”各種傳統——關心公平正義和社會解放的政治傳統、認知生物多樣性的自然歷史傳統、認為生物有親緣關系的演化論傳統、以動物之友角色抒情的文學傳統……進而呼吁公眾支持的精彩歷史。這場運動促進了動物保護的觀念普及和立法,還折射出近代英國社會、文化、思潮等多方面的演變。
李鑒慧 ·專業史 ·23.3萬字
馬立軍編著的《北朝墓志文體與北朝文化》主要考察了北朝墓志的文體特點與文化內涵。作者首先梳理了歷代有關北朝墓志研究的得失,總結并提出研究北朝墓志的基本方法當是循“例”以求“義”。其次對北朝墓志的文體演變、文例特點、敘事手法、人物內涵、文體風格等進行了全面而又細致的分析,有許多獨到看法和結論,尤其是對有關永嘉之亂前后墓志形態變化的考察,北朝墓志涅槃重生意義的分析,北朝墓志文例、人物的文化內涵,以及庾信墓志之于北朝墓志的意義等的論述,都頗具創新價值與啟發意義。就推動北朝墓志與北朝文學研究繼續走向深入的角度而言,本書亦具有方法論的實踐與示范意義。
馬立軍 ·專業史 ·21.2萬字
《西方藝術簡史》一書,用精簡的語言,通俗地講述了西方藝術知識之精華。全書介紹了古希臘、羅馬、中世紀及文藝復興的建筑、雕刻、繪畫及工藝品,以說故事的方式,結合歷史、哲學、文學、地理、科學等因素,追尋西方藝術發展的脈絡,圖文并茂,對西方藝術知識和欣賞的普及大有裨益,是一本通俗入門的西方藝術史書。
文聘元 ·專業史 ·20.3萬字
“禮是鄭學”之說來自《禮記正義》孔穎達疏,而作者以此作為理解經典、分析經說的基本方法,重新梳理了漢唐經學詮釋的發展脈絡,提出漢唐經學傳統是以如何理解鄭玄為主軸構建而成的。本書以曉暢的語言帶領讀者走入古代經學家們的思維世界,回溯了從鄭玄之學創立,到唐代《五經正義》的編訂為止,近五百年間經學的發展歷程。書中圍繞鄭玄學說以及后來學者對于鄭玄的質疑、批評、調整和曲釋、回歸等等,從經說本身的內容發掘其中的演變關系與學術特色,提出了許多令讀者耳目一新的論斷。
華喆 ·專業史 ·22.7萬字
《隋書·經籍志》共四卷,是自《漢書·經籍志》以后的第二部正史的經籍志,是自東漢以至隋代近六百年學術史的一個總結,其間目錄之學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特別是將史籍從經部中分離出來,基本形成了四部的目錄學。因此后世學者也格外重視這部《隋志》,清代以來一些學者對《隋書·經籍志》做了大量的增補考證研究,其中章宗源的《隋經籍志考證》即是其中最著名的著述之一。而王頌蔚則是晚清的一位蘇州籍的學者,他的《隋經籍志考證》批校則又使得此書增色頗多。因此本書對王頌蔚批校本也做了一些分析。全書分內篇、外篇、補篇三部分,針對上述問題進行了考述辨析。
黃壽成 ·專業史 ·23.2萬字
思想史研究者關注歷史與思想的相互塑造,借以理解歷史中的國家、社會與個人。不過,名為“思想史”的這個領域在數十年中經歷了相當重要的改變,不惟研究重心屢經轉移,研究方法日新又新,甚至連思想史研究本身,也有化身億萬、與各專門學科融匯合流的趨勢?;谝陨侠斫?,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自2019年起創設“復旦大學思想史高端論壇”,每年一度,邀集全球學人,激揚思想,舊史新研。本書匯集的是2019年12月舉辦的第一屆“復旦大學思想史高端論壇”的成果。該屆論壇以“化身萬千:開放的思想史”為主旨,希望以此回應思想史研究遭遇的諸多曲折,并會聚各領域的學者共同關心思想史研究的問題。
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編 ·專業史 ·20.6萬字
當今國內外有關近代婦女運動的史專著頗多,不少僅是論文的匯編,并非按年代編寫的真正史著。有的雖是史著,由于近代包括民國時期,晩清內容受壓縮。且婦女運動含有農民,如太平天國、義和團中的婦女問題,也有工人中的女工問題,而非女權問題,所以這些婦運史著作中論述女權史內容進一步受圧縮。本書是目前國際上唯一一本晩清女權史專著。
方祖猷 ·專業史 ·39.6萬字
四川國學院于1912年由四川軍政府創立,為全省國學機關,宗旨為“提倡國學,發揚國粹”,聘請吳之英任院正,劉師培、謝無量為院副,院員有樓黎然、曾學傳、廖平、曾瀛、李堯勛、楊贊襄、等宿儒名士。1927年并入四川大學。在15年間,始終以“國學”相號召,是當時國內國學教學研究的重鎮。20世紀初國學運動興起后,以“國學”命名的大型學術機構,四川國學院是第一所;以政府之力興辦國學院,在全國也是首創,在整個百年國學運動史上也是非常獨特的。四川國學院是近代最早出現的大型學術機構之一,具備教學、研究、出版、傳播等多項功能,它開展的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學術工作和它在國學教育方面的探索,都是很有價值的。四川國學院還是推動蜀學復興的重要陣地,培養的學生遍布四川,其中蒙文通、向宗魯、彭云生、李源澄等對于后來四川學術的發展產生了很大影響。這部著作可以加深讀者對近代文化的認知。作者運用了大量檔案資料,很多是第一次公之于眾。
魏紅翎 ·專業史 ·20.2萬字
本書是中西學者共同合作撰寫中國基督教史的一次嘗試,旨在借鑒并融合過去30年所涌現之中西研究方式及成果。通過編年史和專題史兩個部分,力圖呈現一部可讀性、準確性、跨學科性兼備的中國基督教史讀本,幫助我們更好地體認基督教中國化的歷史現象。21世紀的今天,當人們在一種跨文化的視野下回顧基督教自西徂東的歷史時,會發現其在中國社會經歷了漫長的調適過程,其間既有文化的碰撞與激蕩,亦有挫敗與不適;既有思想的交鋒與對立,亦有理解與認同。盡管基督教在中國的影響有限,但卻是跨文化交流的重要范例?;浇讨袊C明了中國不是一個封閉的國家。即使基督教與本土文化存在很大差異,亦能被吸收并演變為中國的基督教,從而成為中國歷史和文化的一部分。
陶飛亞 (美)魏克利主編 ·專業史 ·37.9萬字
《北洋大學與中國(第1輯)》是一部探討北洋大學歷史的研究文集。本書詳細論述了北洋大學與近代中國的發展歷史,內容豐富,史料詳實。既梳理了北洋大學的興起與發展歷史,探討了北洋大學相關人物及其影響,又涉及了北洋大學與中國近代社會等諸多論題。北洋大學作為中國第一所具有現代公立大學性質的學校,研究其歷史對于了解近代中國大學與社會的互動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書挖掘北洋大學的相關史料,厘清問題,闡發論辯,對于廣大讀者深入了解北洋大學和近代中國大學與社會之間的互動有著較好的幫助。
王杰 張世鐵主編 ·專業史 ·29.3萬字
本集包括綜合研究、日本漢籍研究、朝鮮—韓國漢籍研究、越南漢籍研究、漢籍交流研究、專輯等專題。內容主要爲域外漢籍中有關語言、文學、歷史、宗教、思想研究的學術論文。文章有《日本<世説新語>注釋本敘錄》、《許筠、李廷龜與丘坦的交游》等。
張伯偉 ·專業史 ·33.1萬字
作為一項獨特的救荒養民策,賑貸一直是數千年荒政實踐的重要面向,一定程度上維系了中國古代小農家庭農業的延續和發展。相比于其他救荒措施一樣,賑貸雖然也內嵌于封建國家的官僚制度和治理體系,因而可以用維護統治、鞏固政權和實現持續剝削等政治話語進行解釋,但它在制度文化、運行邏輯、機制設計等方面,均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一方面,災荒賑貸制度衍生于中國古代國家與農民的道義關系,同時推動著這種道義關系的不斷形塑。它以統治者對農民的道義責任為重要邏輯起點,以“仁”和“義”為核心評判準則。另一方面,在古代應急性救災舉措中,無償的賑給體現的是純粹意義上的救助,它與恩惠性的施舍并無二致,平價的賑糶則借助于市場機制,利用國家調控的價格向難以維持生計的貧民進行有條件的救助。
楊乙丹 ·專業史 ·31.6萬字
本書凝聚了郭齊勇教授三十多年教學與研究的心得,反映了中國哲學學科創設百多年來數代學者的共業與積累。全書系統地介紹了中國哲學的發展歷史,尤其注重闡釋具有代表性的哲學經典和哲學家的思想,充分揭示了中國哲學智慧之不同于西方哲學的特點及其現代價值。本書對中國哲學史提出了四階段的分期說;刪去了繁瑣考證與時代背景的部分,直奔哲學性的主題,以此來選擇思潮與代表人物,突出其哲學思想的要點與重點,抓大放小,準確把握有關范疇與命題,客觀地評述各家各派的貢獻與局限,講一個問題就力求講透,不東抓一個問題西抓一個問題,以致都談不清楚;集中加強了對最有代表性的原著經典與人物思想的平情的理解與相應的詮釋,努力分析中國哲學自身的內涵與特點,特別是與西方哲字的差別,避免了穿靴戴帽、削足適履。
郭齊勇編著 ·專業史 ·46.1萬字
平安時代,武士是私人的武裝力量和天皇制政權的叛逆者;幕府時代,武士是挾天皇號令天下的統治階級和民族楷模;明治、大正和昭和時代初期,武士是資產階級政權的掌舵人,既塑造了日本舉世矚目的現代化成就,也使日本在軍國主義泥潭中越陷越深。本書以武士為主線,論述“武士的興衰嬗變”、“武士的軍事統治”、“武士的戰爭精神和理想價值”。闡明武士如何從私人性的武裝集團發展成為行使政治權威的封建統治階級和民族楷模,進而又演變成為日本現代化主角的歷史過程,再現武士的真實全貌。闡明武士的軍事統治如何改變了日本的歷史方向和社會制度,使日本走上了重武輕文的軍國主義道路,以及武士治國的政治遺產對現代日本的影響。闡明武士道如何從私人性暴力集團的道德規范和行動準則發展成為幕府時代的理想價值和統治思想,進而又成為現代社會的理想價值和統治思想,如何與日本民族文化相互滲透、相互滋養,并成為日本民族精神的核心內容。
婁貴書 ·專業史 ·38.6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