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按照流動人口社會融合的研究層次,共分為:基礎篇,主要討論社會融合的基本概念和理論;維度與指標體系篇,總結了國內外社會融合評估的維度和指標體系構成;研究篇,對國內開展的相關調查、分析方法、影響因素等進行了總結。在系統歸納的基礎上,本書對相關研究成果進行了簡單的點評。
肖子華主編 徐水源 副主編 ·人類學 ·15.8萬字
《父權制與資本主義》作者、著名學者上野千鶴子轉型力作,挑戰老齡化社會無解困境。本書是繼女性問題之后,上野千鶴子關注的又一個重要的社會領域。與女性一樣,作為龐大的弱勢群體,老年人的生活在經歷了長期的被忽視之后,終于進入了人們的視野。在這個超老齡化社會中,老年人的晚年是否可以在家中安度?他們與子女的關系究竟如何?社會醫療和保障機構應該扮演什么樣的角色?上野千鶴子通過深入的社會調查和思考,對上述問題提出了獨到見解,并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養老規劃方案。她在分析了老后居家看護醫療狀況以及多位臨終者的實際案例后,主張即使沒有親友,或是身患阿爾茨海默癥的老人,也能選擇一個人居家養老臨終,有尊嚴并安心地走完人生后的旅程。本書詳細解答了老年人應該如何實現居家養老,是一本相當實用的晚年居家養老規劃書。本書是寫過希望臨終前能有完善規劃的人的,同時也寫給那些想要讓家人走得安穩舒適的親友們的對于同日本一樣越來越為老齡化問題所困擾的中國來說,這是一部直擊社會痛點并提供解決方案的建設性作品,對于社會機構配套和政府規劃層面,也具有極高的借鑒意義和參考價值。本書附贈上野女士獨家授權的中文版特編手冊,能夠讓無暇細讀的人們在半小時之內領略本書的大意。
(日)上野千鶴子 ·人類學 ·12.4萬字
2019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70年來,在幾代人的砥礪奮斗下,黨的民族工作和婦女研究有了新的發展,中國的男女平等與婦女解放、婦女發展事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具體表現在:少數民族女性發展與社會政策、少數民族婦女/性別研究與社會發展、民族社區發展項目中社會性別問題、少數民族女性發展與社會地位、少數民族女性與家庭的變遷、70年來少數民族女性的教育與實踐、民族地區社會工作發展中的性別隔離、社會性別視角下民族地區婦女參政研究、民族地區反貧困的性別視角、性別視角下民族地區農村女性養老問題、社會性別視角下少數民族老齡化問題、民族性別與社會工作。
楊國才 林移剛主編 ·人類學 ·22.6萬字
全書分為上、中、下三篇:上篇系統地分析了西方人類學的類別和發展路徑;中篇集王銘銘教授多年研究體會,指出西方人類學存在的局限,并探究解決這些局限的出路之所在;下篇約占全書三分之二的篇幅,講述中國人類學的發展路徑,細述了中國人類學在先輩們的努力下所取得的輝煌成就,同時,又看到了中國人類學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最終,為中國人類學指出了一條自身特色與世界抱負相結合的道路。本書堪稱專為國內學習人類學的學生量身打造的本土教材。
王銘銘 ·人類學 ·64萬字
《浙江近代海洋文明史(晚清卷)》對晚清時期涉及浙江海洋文明發展的政治變化、社會變遷、港口貿易、經濟活動、文化發展等諸要素進行了勾勒與梳理,展現了這一時期浙江海洋文明發展由舊轉新的曲折歷程,初步反映了浙江沿海地區在近代化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陳君靜 ·人類學 ·24萬字
本書詳述了上海兩租界鐵門的設置及開關的歷史變遷,著重于抗日戰爭時期戰事的發生、難民潮的出現、鐵門的設置與開關等內容進行深入的闡述。從1925年首先由法租界開始醞釀籌建鐵門,后來公共租界也效仿法租界建立鐵門,直到抗戰將近結束時拆除??箲饡r期鐵門經歷了全面封閉、部分開放與最后陸續拆除的過程。建鐵門也成了戰時外國租界阻擋難民涌入的手段,其對抗戰時期上海城市的正常秩序產生過較大影響。本書通過詳實的資料及大量的圖表,全面論述了外國殖民者由最初的反對中國建立城墻、城門,到在租界各個路口設置鐵門,配置沙袋,派兵把守,到最后把這些鐵門撤除,反映了近代上海被侵略者打開大門后,租界歷史的一個縮影,也反映了上海從封閉到開放的歷史進程。
馬軍 ·人類學 ·6.9萬字
全書的主體由三個部分構成,分別論述帕森斯在社會理論研究方面做出的最重要的貢獻:“一般行動理論”部分詳細論述了帕森斯學術生涯孜孜以求的社會科學之“一般理論”的發展邏輯、進程及成果,也是對帕森斯“著述史”的一個詳盡考察;“制度化個體主義”部分關注的是帕森斯社會理論的實質性取向,尤其是他對于“決定論與自由”這一西方思想史中的恒久問題的獨特闡述;“美國社會共同體”部分探討了帕森斯運用其理論框架、尤其是中后期發展的“社會共同體”理論對美國社會的歷史、結構、價值觀及其問題所做的全面分析。
趙立瑋 ·人類學 ·19.8萬字
本書是第一本以裕固學為題的著作,收錄了作者自2005年攻讀博士學位以來的13篇文章和一則政策建議。本書共分三編:“裕固學學科構建”“裕固族文學、語言與文化”和“社區發展、地方知識與家鄉人類學”,展示了作者以人類學為基本視角,對裕固學學科構建的學術想象和具體論證,以及在與人類學相關的若干主題上的研究成果。
巴戰龍 ·人類學 ·11.6萬字
科學測算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成本,是合理支付市民化成本、推動市民化進程的前提與關鍵。本書在已有研究基礎上,結合中國的社會經濟情境,對市民化成本內涵進行了本土化修正,運用理論分析和方法創新相結合的手段,重新構建了市民化成本指標體系、完善了測算策略框架、改進了測算模型、設計了預測模型,并從多角度定量分析了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各級指標的金額、結構及相關利益主體的成本支付情況,在此基礎上從市民化成本支付角度提出了推動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政策建議。
杜海峰 顧東東 呂鋒 ·人類學 ·16.3萬字
本書研究北京在人口老齡化的背景下,如何保持首都經濟的持續發展;探討北京市外來人口對勞動力市場與經濟發展的影響,及其與建設“人文北京”,構建和諧社會,實施首都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具體關系;分析北京市勞動力市場政策在實踐中面臨的困境與問題,并提出相應的改善建議與具體實施方案,為北京市政府相關部門提供決策參考。
趙忠 ·人類學 ·10.3萬字
本書集中探討制度與人口數量、分布、結構和秩序的關系,考察制度對人口行為的制約、調整和引導作用,分析制度與人口行為的因果關系,認識制度對人口行為的積極作用和消極后果。本書主要涉及五種類型的制度:一是影響人口數量變動的制度,包括婚姻制度、生育制度和人口壓力應對制度;二是與人口承載單位相關的制度,有家系傳承制度、家庭形態制度;三是與人口空間分布有關的制度,主要是人口遷移制度;四是與人口結構有關的制度,包括性別制度、老年人口制度;五是與人口管理有關的制度,主要為戶籍制度和人口統計制度。在分析每類制度時,努力對不同制度形式在歷史時期和當代社會的狀態、演變加以梳理,同時對該制度的實施效果進行研究。
王躍生 ·人類學 ·50.5萬字
本書為“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殘疾人事業發展的意見{中央(2008)7號}”全文及有關名詞解釋。
中國殘疾人聯合會 ·人類學 ·2.4萬字
本書詳細記錄了語言學家丹尼爾·埃弗雷特與巴西中部亞馬孫地區的皮拉罕人部落共處的非凡經歷和發現。他發現皮拉罕人的語言不僅顛覆了現有的語言學理論,還反映了一種獨特的生活方式:皮拉罕人沒有計數系統,缺乏固定的顏色術語,不認可戰爭和個人財產的概念,他們完全活在當下。埃弗雷特與皮拉罕人共同生活了七年。他對這段旅居生活描述是一次引人入勝的語言探索,對現代語言學理論提出了質疑。本書也是一部人類學調查、探險故事和引人入勝的回憶錄。本書以非凡的敏銳性和開放性寫成,從頭至尾都引人入勝,對語言、思想和生活的本質提供了深刻的洞察。
(美)丹尼爾·L.埃弗里特 ·人類學 ·18.5萬字
本書論述社會調查的應用與社會實踐過程中的各種事項、加深對社會與社會實踐的理解,提升社會調查與社會實踐的應用能力。
鄭暢 ·人類學 ·16.7萬字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市場經濟的發展與戶籍制度的改革帶來了大規模持續的人口流動。流動人口在推進城鎮化、促進經濟增長的同時,卻承受了城市中惡劣的居住條件,其身心健康受到了巨大影響。如何改善流動人口的居住條件和健康水平將考驗中國城鎮化進程的公平性與長期可持續性,更是中國改善民生、推進健康中國建設亟待解決的現實重大問題;居住條件對流動人口健康的影響已成為中國地理學、社會學、城市規劃學和經濟學等多學科交叉的一個新興研究領域。但值得指出的是,迄今這方面的研究尚不多見,其發展需要更多不同研究案例的支撐;已有研究也多把居住條件狹義地理解為住房條件,忽視了住房所在社區環境及其與更大的社會空間的關系對流動人口健康的影響。鑒于此,本研究擬突破迄今研究的上述不足和局限,把居住條件的涵義拓展到住房條件、社區環境和居住隔離三個不同層次的維度,利用2017年溫州市流動人口調查數據和典型個案的深度訪談資料,就居住條件對流動人口健康的影響進行深入研究。
俞林偉 陳莉 ·人類學 ·18萬字
本書梳理了和平解放以來西藏自治區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和人口自然增長率變動的歷史軌跡,并分析其背后的發生機制。并且,基于相關參數假定,本書對西藏未來一段時間人口變動趨勢進行預測,并分析了人口轉變在西藏經濟發展、家庭和社會變遷等方面的作用。最后,本書結合當前全面二孩生育政策,探討了進一步調整和完善西藏人口政策的建議。
楊帆 ·人類學 ·13.5萬字
本書主要是探索健康老齡化背景下社區老年人群的醫療救助相關機制。本書分為6章,第1章是緒論,主要介紹本書的研究背景、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法。第2章是社區老年人群醫療救助機制涉及的相關理論基礎,主要分析社區老年人群醫療救助機制涉及的相關前沿理論。第3章是社區老年人群醫療救助機制的國際現狀研究,主要分析各國相關制度的主要內容、運行方式和政策邊界。第4章是社區老年人群醫療救助機制的國內現狀研究,主要分析國內相關制度的主要內容和進步的空間。第5章是重慶市社區老年人群醫療救助機制的現狀研究,梳理重慶市社區老年人群醫療救助機制的現有政策,并剖析其存在的主要問題,給出合理的優化建議。第6章是政策建議,主要討論健康老齡化背景下社區老年人群醫療救助機制優化的目標、路徑和重要舉措。本書的出版既能完善我國醫療保障制度體系,還能豐富健康扶貧的研究內容,為我國的醫療制度創新提供理論支撐。本書有助于打通財政、保險和捐贈政策之間的制度藩籬,優化完善地方醫療保障體系,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
皮星等 ·人類學 ·12.3萬字
曾經“眼紅”與“紅眼病”的討論占據20世紀80年代報紙頭條,現在“羨慕嫉妒恨”又成為流行詞匯。本書從對“紅眼病”“仇富心態”的文本分析,到深入華北因采礦暴富的三個村子為期一年的田野調查,試圖把“羨慕”“嫉妒”“恨”作為理解“暴富”、“財富不平等”與“開礦糾紛”等社會現象的切入點,分析這些現象背后的道德文化機制,由此探討鄉土社會嫉妒的發生、控制及消解機制,并針對由財富快速積累而引發的急劇社會變遷進行更為深入的人類學解讀。
張慧 ·人類學 ·12萬字
本書通過理論梳理、數據收集、評價體系構建以及典型城市調研等方法,對我國城鎮公共休閑服務中存在的問題進行詳細剖析,涉及我國東、中、西部不同地區城鎮的基本公共休閑服務供給情況描述和居民的休閑意愿表達,并從宏觀上提出一系列解決當前城鎮公共休閑服務需求迅速增長與公共休閑服務有效供給不足這一矛盾的對策建議,試圖為國家和地方城鎮政府公共休閑服務供給的優化和實現城鎮居民公共休閑福利的最大化提供有益借鑒。
程遂營 ·人類學 ·17.1萬字
本書以共同行動中合作行為的機理研究為主題和焦點,重點用博弈實驗方法探討在稟賦差異、收入不平等以及個體行為屬性互異等情景下如何通過機制的設計和選擇來提高合作水平,從而有利于提高社會福祉、實現共同行動目標;具體地以公共品供給為例,試圖揭示人類合作行為的產生動因、持續條件、傳導機理、影響效果及臨界效應等。在依據博弈論、行為經濟學和實驗模型等理論方法及梳理相關研究文獻的基礎上,構建行為與制度關聯的理論分析框架和相應的系列實驗模型(組合),運用實驗室受控實驗方法,在設計和選擇不同的機制等現實中可能存在的多種復雜情景因素變化的條件下,觀察公共品博弈實驗中不同類型主體的種種行為表現和關鍵特征,進行對比分析和量化實證,深化公共品供給、制度和機制設計、公共經濟學等領域的理論探討,并給出若干應用案例。
王國成 ·人類學 ·17.8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