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是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文化人類學研究中心發起并主編的人類學家田野故事集。人類學家在從事各自專業方向的田野調查時,不同文化間的差異對個體造成的沖擊和影響,帶來了一種非常親切的個體感受。本書囊括了作者歷時三年收集的國內外75位人類學家的98篇田野故事。這些故事短小精悍,生動有趣,可讀性強,在進行學術研究的同時闡發人生哲理。
鄭少雄 李榮榮 ·人類學 ·17.1萬字
本書以中國大城市的新“土客”關系為研究對象,研究內容主要包括當下中國城市化的主要實現路徑及其背后的價值取向,以及這一實現路徑所導致的實際的社會經濟后果尤其是非政策預期的后果。本書認為大城市的新“土客”沖突從長遠看不是如何分蛋糕的問題,而是發展視角下如何做大蛋糕的問題,解決路徑只有通過經濟的發展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來實現,地方政府是第一責任主體;同時要充分反思大城市現行的“精英主義”地方性制度和身份政治的狹隘性,培育全體城市居民的公共意識,促使其形成開放包容的社會心態,建設和諧群際關系。
康嵐 ·人類學 ·11萬字
《人類學通識:入門必讀(中英對照)》是一本關于人類學通識的翻譯作品,《人類學通識:入門必讀(中英對照)》共分9章內容,從基本概念、田野調查、人類學的基本理論、互惠、親屬關系、自然、思維、認同等方面比較全面細致地分析了人類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便于人類學初學者閱讀。
(挪威)托馬斯·許蘭德·埃里克森 ·人類學 ·17.5萬字
《象征之林》主要內容包括恩登布人儀式中的象征符號;恩登布人的儀式象征體系、道德和社會結構;恩登布人儀式中的顏色分類:原始分類的一個問題等。
(英)特納 ·人類學 ·30.6萬字
《人類需要什么樣的文明-全球文明與中國的全面復興》一書試圖回答人類在工業文明之后應該建立什么樣的文明?在技術爆炸式發展的當今世界,我們應該如何引導科學技術的發展方向?人類應該向哪個方向進化?作者從全球文明進而實現偉大文明的角度描述了人類未來共同體的理想,并以中國走在全面復興之路所面臨的七大戰役為例,說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路在推動全球文明的歷史進程中的貢獻。讓世界認識中國,讓中國人認識自己的國家在人類偉大的歷史進程中的地位、責任和作用,共同為實現中國夢,實現未來人類共同體而奮斗。
金周英 ·人類學 ·14.9萬字
本書以長三角地區流動人口政策為例,基于數百個政策文本的梳理以及系列政策指標的設計,全面、深入、系統地探究了中國流動人口政策的演進脈絡、內在機理及其所產生的經濟社會效應。在此基礎上,重點對長三角地區的流動人口戶籍政策、醫療保險政策、子女義務教育政策等進行了全面、細致的剖析,并進行了國際和區域雙重比較和政策評價,最終提出了具體、可操作的優化路徑。
樊士德 ·人類學 ·15.4萬字
本書廣泛吸收國內外人口學、地理學、經濟學和社會學等相關學科的理論,運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結合,理論探索和實際資料的分析相結合,宏觀和微觀相結合等方法,利用幾次人口普查的數據,對西藏的人口分布變動與人口功能區劃進行了深入研究,尤其是有關人口空間結構優化問題的建議頗有新意,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突出,對于促進西藏人口合理分布和可持續發展都有重要的意義。
黃祖宏 高向東 ·人類學 ·13.2萬字
在這項令人振奮的新研究中,作為全球最杰出人類學家之一的;莫里斯·布洛克向我們提出,對認知科學的理解將會豐富(而非削弱)社會科學家的研究。他對社會與文化人類學的自然主義進路進行了論證,向我們介紹了各認知科學學科的發展(如心理學和神經科學),并探討了這些發展對人類學的各種核心議題而言有何意義。
(英)莫里斯·布洛克 ·人類學 ·14.5萬字
湖南人號稱“南方的北方人”,性格張揚剛烈,像辣椒一樣火爆,不達目的不罷休。在外地人心中,湖南人是很聰明的。無論在什么地方,在什么崗位,湖南人總是給人一種出類拔萃的印象。湖南人頭腦機敏,對政治軍事感興趣,而一旦應用到經濟上來,也能有所成就,湖南人的機敏是其他人比不了的。
李世化 ·人類學 ·10.7萬字
《人口論》主要內容:人文社會科學元典是人類對于自身及其社會的深刻反思和研究,不僅有對人類價值和精神的獨特性、意外性,復雜性和創造性的情感性描述和目的性表達,也有對人類文化和社會的類型、模式、變遷、機制及其多樣性的事實揭示、因果說明和理想設計。從某種意義上說,它們塑就了我們的心靈、行為和生活,具有永恒的意義和不朽的價值。馬爾薩斯的基本論題是人口增長有超過食物供應增長趨勢的思想。它以“土地報酬遞減規律”為基礎,認為由于“土地報酬遞減規律”的作用,食物生產只能以算術級數增加,趕不上以幾何級數增加的人口需要,并認為這是“永恒的人口自然規律”。
(英)馬爾薩斯 ·人類學 ·13.3萬字
關于越南老街省孟康縣坡龍鄉坡龍街赫蒙族(HM?ng,即苗族)的田野調查表明,依其性質特征,當地儀式可以劃分為人生過渡儀式、家庭儀式、家族儀式、村寨儀式與區域儀式等類型,它們與社會層面的個體家庭、父系家族、姻親親屬、村寨地緣關系和區域民族關系等交相呼應。各類儀式的具體運作不但劃分了相應的社會邊界,實現了資源的劃分、配置與分享,還在跨境特定語境中,尤其是在現代因素的介入中,不斷地交織、互動與重構。
鄭宇 曾靜 ·人類學 ·19.4萬字
人口流動作為中國城市化進程中的必然現象,一直是學術界研究和政府社會管理共同關注的議題。本書以北京、上海、廣州三個特大城市流動人口為研究對象,以城市功能定位和產業結構發展為切入點,基于城市人口增長的一般規律——城市的人口規模需要和經濟發展相協調的相關理論和經驗對城市功能定位下的特大城市流動人口調控模式進行了研究,對特大城市流動人口的現狀、產業發展對流動人口就業的影響、特大城市面臨的人口問題,流動人口居留意愿及其影響因素進行了分析。
周爽 ·人類學 ·6.6萬字
《族群與邊界》是部族群研究的典范性著作,標志著族群研究的一個新的時代。在此書中,巴特及其他學者認為,族群并非是在共同文化基礎上形成的固定化群體,而是在文化差異基礎上的群體的建構過程。因此他們把族群互動作為討論的中心,認為族群認同不是獨立的,而是人們持續的歸屬和自我歸屬的產物。族群認同的形成貫穿了吸納和排斥的關系過程中。書中的八篇論文,所涉及的田野點包括亞洲、非洲、歐洲和美洲的族群社會,但各項研究都貫穿著這種對族群的理解視角以及由此產生的新的研究方法。這本文集的出版,開啟了人類學關于族群、族群性、族群認同等問題的廣泛討論,直至當今。
(挪威)弗雷德里克·巴特主編 ·人類學 ·11.5萬字
清代遺留下來的各類刑事檔案中,親屬相犯案件占有相當的比重。在高度重視“親親”倫理的古代社會何以頻繁發生親屬相犯,個中的原因,值得我們深思。本書在歸納總結一千余例清代親屬相犯案件起因的基礎上,概括分析了導致親屬相犯頻頻發生的一般原因。認為傳統倫理與法律在調整親屬關系時,忽略了親屬間的情感需求而過分強調倫常秩序,以秩序取代親情,將親屬間的關系全部被構建為尊/卑或上/下的縱向關系,嚴重破壞了親屬之間原有的信任、互愛關系,使得親屬關系淪落為常人關系,親屬之間密而不親,矛盾糾紛難以化解且容易升格為刑事案件,親屬相犯因此而處于失控的狀態。
魏道明 ·人類學 ·15.7萬字
本書采用歷史學和人口學相結合的研究方法,以現今北京市的市域范圍為地理空間,在對相關資料和研究成果進行系統全面的搜集、整理、分析和考證的基礎上,重點論述了人口數量的消長變化,整理出一套更加接近實際的人口數據,并在資料允許的條件下,介紹了人口的遷移流動、自然變動、自然構成、社會構成、家庭與婚姻等方面的情況,闡述了北京地區各個歷史時期人口起伏變動的復雜軌跡,總結了造成人口起伏變動的各種因素,有利于從長時段的角度把握北京人口發展變化的規律和趨勢,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
高壽仙 ·人類學 ·35萬字
“一帶一路”倡議是促進沿線國家共謀人口經濟社會發展的千年大計,包括中國在內的65個經濟體,20個為高收入,20個為中等偏上收入,22個為中等偏下收入,3個為低收入;處于前工業化時期1個,工業化初期階段14個,工業化中期階段16個,工業化后期階段31個,后工業化時期3個。人作為一個特定的社會群體,是經濟發展過程屮的重要影響因素。本書基于人口經濟學視角,運用人口效率、人口與經濟發展耦合等指標,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人口變動與經濟狀況,特別是其人口與經濟協調發展程度和結構性特征進行綜合分析,為開創地區新型合作關系、推動全球再平衡發展,提出可行性發展路徑,這對“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具有重要實踐意義。
晏月平 ·人類學 ·25.1萬字
著名學者錢理群長時間關注、參與志愿者活動,研究志愿者文化,本書是他多年研究和實踐的成果。全書由“歷史篇”“理論篇”和“實踐篇”構成,系統地回顧了20世紀以來中國的歷代知識分子參與社會改造和志愿者活動的歷史過程,深度闡發了相關的理論問題,并對“志愿者運動”“鄉村建設”“農村教育”“鄉村文化重建”“打工子弟教育”“平民教育”等實踐領域的具體問題展開了獨到的分析和總結,是我國目前第一部系統闡述“志愿者文化”的著作。志愿者組織近年來發展迅猛,遍布城鄉,在眾多的社會生活領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是當代中國社會中重要的正面力量和潮流,預期還會有進一步的壯大和發展,這本書是我國關于“志愿者文化”的套書,系統、深入、有很強的歷史感和現實針對性。但廣義的志愿者運動本身,還存在廣泛的理論和指導思想問題,長期沒有得到解決。作者依托深厚的魯迅研究、中國近現代知識分子研究、中國現當代社會思想和運動研究,以及長期關注和參與相關活動的經驗并以此為基礎進行的深入系統的思考,提出了非常有歷史感和現實感的對“志愿者文化”的闡述,令人有指點迷津、豁然開朗之感,是所有立志于中國當代志愿者活動的青年人應讀的文字。
錢理群 ·人類學 ·40.3萬字
草原文化與游牧社會一直是社會文化人類學研究的一個傳統領域。本書匯集了2011年在中山大學人類學系舉辦的“草原生態與人文價值:中國牧區人類學研究三十年”學術會議中的20篇論文,研究區域涉及新疆、內蒙、青海、四川、西藏等牧區,研究內容涉及四個主要專題:一是中國牧區人類學研究:理論與經驗;二是草原生態與社會、文化;三是草原生態與牧區經濟發展;以及特別設立的青年研究生論壇。
陳祥軍主編 ·人類學 ·21.3萬字
切斯特·何爾康比在中國居住多年,幾乎與中國各個角落、各個階層的人們都有過接觸,他在書中對他所看到的中國社會作了一個全方位的鳥瞰。雖然不免有許許多多的偏見、誤解與曲解。有的是西方人所固有的偏見與曲解,有的是文化上的誤讀和誤解.但大體上還是勾勒出了一幅中國的社會的真實畫卷。甚至在一些方面還具有理性的現代化的外來旁觀者的深刻洞察力。
(美)何爾康比 ·人類學 ·15.9萬字
針對超大城市農民工問題,本書利用國家衛計委全國流動人口調查2013年數據,選取北上廣深四個超大城市15509個農民工案例,從職業獲得、就業、收入、消費、社會保障、居住、教育、健康、婚姻家庭等九個方面,分析探討了其工作生活狀況,通過數據對比分析得出北上廣深農民工已經不再是一個同質化的群體,而呈現顯著的差異。在此背景下,超大城市農民工政策需要做出怎樣的回應?這是我們提出的問題,也是需要我們進一步思考的問題。
馮虹等 ·人類學 ·8.1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