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作為曾經的全省高考狀元,本書作者有一個痛苦的個人領悟:我們通過學校教育而培養出來的學習習慣,大多數都不適應實際工作的需求。作者基于多年來指導管理者學習的經驗,并結合最新的學習科學研究成果,提出了成年人提升學習力的五項修煉:反向學習、參考答案思維方式、聚焦、模式化學習、深層遷移。作者為深層遷移提供了一個簡單而實用的學習工具——四問學習法,包括四個問題:我聽到什么?我想到什么?我變成什么?我用到哪里?
劉瀾 ·教育 ·13.8萬字
我們經常被告知,成功的關鍵在于事業上的進步,但為什么當一切似乎都很順利的時候,我們還會感到如此停滯和不滿足呢?成人發展專家馬婭·吉基奇解釋說,為了發現我們的目標,實現真正的、持久的改變,我們需要超越那些目標狹隘的理念和策略(如改變心態或略微調整行為),轉而深入內在,關注我們的本能渴望。吉基奇認為,只有當我們的五個部分同時朝著同一個方向前進時,才能發生持續的變化。她介紹一個叫作“自我之輪”的轉變系統——一個簡單的五部分計劃,與我們自己的五個關鍵部分相對應:動機、行為、情緒、大腦和身體。通過理解這五個部分的作用機制,你將能夠擺脫成功卻不幸福的矛盾困境,在自我實現的道路上,收獲從內而外的充實與圓滿。
(加)馬婭·吉基奇 ·社會學 ·10.2萬字
本書從教育實踐變革的需要去審視教育理論的轉型問題,從“無理論”的教育和“無教育”的理論這兩種現象的并存談起,討論了從“制作”的教育實踐觀到“行動”的教育實踐觀的轉變,分析了從“認識教育”的理論旨趣發展到“改變教育”的理論旨趣的必要。本書對學科化教育理論的局限做出了批判,對如何發展后學科化的教育理論進行了重構,以此為基礎,對教育理論的創新何以可能的問題進行了回答。
吳永勝 ·教育 ·19.4萬字
本書是哈貝馬斯對其成名作《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的延續與發展。他指出,新媒體的興起取代傳統大眾媒體,成為推動公共領域結構轉型的新動力。數字平臺導致公私界限模糊,削弱了公共領域的包容性,使公眾更容易陷入封閉的“回聲室”,阻礙理性對話與多元意見的形成。這一轉變損害了政治公眾的自我認知,對民主協商及未來世代產生深遠影響。對此,哈貝馬斯主張通過法律構建更具包容性與協商性的媒體結構,以維護健康的公共輿論生態。
(德)尤爾根·哈貝馬斯 ·社會學 ·5.4萬字
良好心理是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條件,這就要求教育者在理論和實踐中加強對現代社會個體心理問題的關注,通過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幫助教育對象獲得理性平和、健康和諧的心理心態。本書通過對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疏導的基本概念進行明晰科學的界定,把握其理論基礎,分析實施的現實訴求,突出從價值取向,特別是遵循規律和方法技術來完整構建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疏導的理論體系,從而在教育對象良好心理的基礎上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羅佳 ·教育 ·16.8萬字
紅色家風是革命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源自革命前輩關于家庭文化建設的理性思考,融合了家風的基本內涵與革命文化意蘊。紅色家風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中華優秀傳統家文化為底蘊,在革命家庭場域中形成的中國共產黨人齊家實踐風貌,既飽含親情的生活性和倫常性實踐智慧,又獨具細膩且切近日常生活的道德涵育優勢,是引領青年價值觀培育的優質文化資源。本書試圖運用紅色家風這一承載中國革命歷史的特殊文化載體,為增強當代大學生價值觀培育的效果提供有益嘗試。
陳蘇珍 ·教育 ·17.6萬字
微媒介是當下最具影響力的媒介形式。它使人們的生活更加便捷化、智能化,也使人們更依賴媒介。它全方位重構著人們的生活,并將人類生存方式帶入數字化生存的新階段。今天切身感受著微媒介強大影響力的我們,不能不以理性的姿態,去探究微媒介對我們的生存方式帶來的影響和改變。本書圍繞微媒介對人的數字化生存方式重構展開探討,試圖從微媒介對人的主體重構,微媒介對生產方式、消費方式、感知方式、審美方式等影響的角度深入分析微媒介的變革力量和顛覆性的影響。
宋紅巖 ·社會學 ·18萬字
該書提出,中國教育學是具有中國特色、中國品性、中國風格的教育學,是新時代背景下教育學創新發展的歷史必然。作為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教育學自主知識體系,中國教育學樣態包含自身的學科定位、價值取向、基本內涵、關鍵特征等。中國教育學面臨著學科自覺性、自主性、原創性不足,基本理論研究薄弱、學科成果轉化乏力、世界話語權有待提升等事關學科性、中國性、世界性的問題。為此,要加強中國教育學構建策略研究,以新時代新思想指引中國教育學發展方向,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強化中國教育學的文化品性,以自主知識體系為核心優化中國教育學基本架構,以教育強國建設推動中國教育學理論創生,以數字技術助推中國教育學范式創新,最終使中國教育學以更加開放的姿態貢獻人類文明的智慧力量。
王振存等 ·教育 ·19.5萬字
本書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圍繞“為什么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什么樣的生態文明”“怎樣建設生態文明”等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進行論證及回答,以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戰線上筑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基石,引導高校學生自覺把建設“美麗中國”擺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突出位置。
李珍 龍其鑫編著 ·社科總論 ·15.2萬字
本書對中國傳統社會福利思想依賴的地理與社會環境、其歷史演變與傳承及相關領域的主要內容做了系統介紹與評價,其中,第一章闡釋的是中國傳統社會福利思想所依賴的地理與社會環境,正是中國這種特殊的地理、經濟、政治環境造就了中國傳統社會福利思想不同于西方社會福利思想的特點;第二章對先秦至明清時期中國福利思想的歷史演進進行了梳理,以使讀者能對中國傳統社會福利思想產生和發展的總體線索及其發展演進規律有較系統的認知;第三到第六章則分別從救災救荒思想、老人兒童婦女和殘疾人福利思想、傳統的重民和濟貧思想、傳統的宗族福利保障模式等幾方面對中國傳統社會福利思想的主要內容進行提煉和闡釋,以使讀者能對中國傳統社會福利思想的主體內容有全面的了解和認識。
譚貴全 梁亞敏 楊文編著 ·社會學 ·17.8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