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傳統社會福利思想概論
最新章節
- 第23章 后記
- 第22章 主要參考書目
- 第21章 附錄:《中國傳統社會福利思想概論》大綱
- 第20章 龔自珍的“農宗”模式
- 第19章 鄧牧和顧炎武的具有宗族色彩的福利保障模式
- 第18章 《中國傳統的具有宗族色彩的福利保障模式》:孟子 董仲舒和張載的“復井田”模式
第1章 緒論
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作為社會保障制度的一項重要內容,社會福利制度是在人類社會進入20世紀以后才正式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但社會福利作為一種社會思想和思潮,其產生源頭卻可以追溯到遙遠的原始氏族公社時期。到奴隸制和封建制時代,由于階級間的尖銳對立帶來的貧富分化日趨嚴重,以及物質資料的相對匱乏、自然災害的侵襲等問題交織在一起,一些思想家開始對現實社會的不平和不公提出尖銳批判,主張建立所謂“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的公正平等社會,給下層勞動人民提供基本的福利保障;同時,在統治階級內部,一部分較為開明的政治家也吸取以往王朝滅亡的教訓,主張對勞動人民實行讓步政策,推行了一系列諸如“安老懷少”“賑災濟貧”“蠲(音juān,減免、免除——編者注)免賦稅”“恤鰥寡孤獨”等帶有社會福利色彩的統治政策和措施。這說明,中國傳統社會存在大量的社會福利思想主張。對這些思想主張進行系統整理研究,不僅有助于我們繼承人類優秀的社會福利思想遺產,還能為我們建設科學合理的現代社會福利制度提供有益的啟示和借鑒。
中國是一個古老的文明國家。中國古代的先民們在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物質文明的同時,也給后人留下了無比豐厚的思想文化遺產。作為中國社會思想的一部分,中國社會福利思想自古以來就非常發達。從殷周時期的“敬德保民”思想,到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的社會福利論,從西漢初年“與民休息”的恤民論,到明清時期的社會救濟論,都構成了中國社會福利思想的重要內容,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深遠的歷史影響。本書的主要任務就是對中國傳統社會福利思想做一系統的概述和論評。
一 福利、社會福利與社會福利思想
“中國傳統社會福利思想概論”是一門兼顧歷史的關于中國傳統社會福利思想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的課程。為了厘清中國傳統社會福利思想的歷史演變及主要內容,首先需要對福利、社會福利、社會福利思想等基礎概念做出界定。
1.福利
在漢語中,福利有“幸福和利益”的意思;福利的英文單詞為“welfare”,它是“well”和“fare”意義的綜合,其字面意思是指“美好的生活”“令人滿意的生活”“令人滿意的進展”。可見,無論是在中國還是西方,福利都包含“幸福”“舒適”之義。在我們今天的語境中,福利更是成為致力于改善全體社會成員的物質文化生活、提高人們生活質量的代名詞。
2.社會福利
社會福利是一個與福利有著緊密聯系的社會學名詞,可以將其看成“社會”與“福利”的合成詞。而對社會福利這一概念的理解,則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廣義的社會福利是指由政府舉辦和出資的一切旨在改善人民物質和文化、衛生、教育等生活的社會措施,包括政府舉辦的文化、教育和醫療衛生事業,城市住房事業和各種服務業,以及各項福利性財政補貼等。廣義的社會福利覆蓋的對象是全體國民,提供的福利既包括物質生活方面也包括精神生活方面。
狹義的社會福利僅指由國家出資或給予稅收優惠照顧而興辦的、以低收費或免費形式向一部分需要特殊照顧的社會成員提供物質幫助或服務的制度,通常包括老人、婦女、兒童等特殊群體的福利津貼或福利設施。狹義的社會福利實際上就是指經濟福利,是社會福利中能夠用貨幣衡量的部分。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現在大多數歐美國家一般是從廣義的角度去理解社會福利的,即相當于我們常說的社會保障;而我國的社會福利則通常是指整個社會保障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大體介于廣義和狹義之間,并更傾向于狹義角度的理解,即將社會福利主要理解為民政部門代表國家提供的針對弱勢群體如老人、殘疾人、孤兒和優撫對象等的服務和保障,也包括為全民提供的普遍福利設施和資金保障。因此,本書所述社會福利的范疇也主要著眼于狹義范圍,但又不局限于狹義范圍,即基本屬于中間層次的社會福利。
3.社會福利思想
社會福利作為一項完備的社會制度雖然是在人類社會進入近代社會以后特別是到20世紀才正式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但作為一種社會思想,其在近代以前就已十分豐富。因此,本書不是將社會福利作為一項社會制度來闡述,而是主要涉及社會福利作為一種社會思想在歷史上的演變及主要內容。但這些社會福利思想如果被國家、政府或承擔社會福利工作的團體所采納,就可能成為具體的社會福利措施,甚至形成特定的社會制度,所以,我們在闡述歷史上的社會福利思想時,也會涉及一些相應的制度和措施。
二 中國傳統社會福利思想的主要內容
結合社會學關于社會福利的基本理論和中國社會思想發展的基本特點,中國傳統社會福利思想主要可以概括為以下幾方面內容。
1.救災救荒思想
救災救荒工作屬于社會救濟范疇,是指對發生重大的自然災害如水災、旱災、蟲災、地震、臺風,以及戰爭、暴動等人禍造成的災民、難民的生活救濟。中國古代社會的農業屬于靠天吃飯的雨水農業,受自然災害的影響較大,加之中國歷史上戰爭頻繁,農民起義接連不斷,使得社會的穩定性機制較差,廣大農民隨時都有可能淪落為災民和難民,社會也極易陷入動蕩和混亂之中。因此,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一些思想家就把“備荒賑饑”作為社會福利的重要內容進行專門研究,提出了“平糶救荒論”“賑災備荒論”等頗具影響的觀點。到漢代,又形成了著名的“常平倉”制度,對中國封建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以后的唐、宋及明、清各代,也都十分重視救災救荒工作。因此,中國古代的救災救荒思想十分豐富,并成為中國傳統社會福利思想內容的主體部分。
2.重民與濟貧思想
重民思想是自孔、孟以來儒家的傳統思想。而中國自步入階級社會以后,貧富懸殊、兩極分化就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威脅著社會的穩定和發展。因此,歷史上很多思想家特別是儒家思想家在思考社會福利問題時都非常注意探討“貧富論”,試圖通過各種“濟貧”手段來緩和社會矛盾,如孟子的“救窮濟弱”思想、董仲舒的“貧者養生論”、朱熹的“貧富論”等,均對中國封建社會產生過較大的影響。到了近代,康有為和孫中山更是將“濟貧”思想納入其理想社會的構想之中,試圖建立“家給人足,四海之內無一夫不獲其所”的理想社會。
3.安老懷少思想
中國傳統社會福利思想的另一重要內容便是非常注重老人和兒童的福利問題。從孔子開始,就把“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作為理想社會的重要標志,孟子則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思想觀點。在《禮記·禮運》的“大同理想”中,更把“老有所終”“幼有所長”視為人類崇高的社會理想。上述儒家的“安老懷少”思想被歷代許多思想家廣為闡釋和發揮,也被漢高祖劉邦、唐太宗李世民、明太祖朱元璋等有所作為的封建統治者遵行,直到孫中山,也把兒童福利和老人福利看作社會福利的核心內容。
4.殘疾人福利思想
中國歷來就是一個人口大國,加之古代災害頻繁、戰爭不斷,殘疾人的數量非常龐大。于是,對殘疾人給予特殊的撫恤照顧,也成為中國傳統社會福利思想的重要內容。早在儒家經典《周禮》中,即列有對“廢疾者”的撫恤照顧的條目。《管子》一書的《入國》篇關于國君出行需行的“九惠之教”中,也大談“養疾”問題。朱元璋曾下詔設立“養濟院”以收養孤貧殘疾者,到康有為設計“大同世界”時,更專列“養疾院”對殘疾病患者給予治療和保養。可見,對殘疾人的特別撫恤是中國傳統社會福利思想的重要內容之一。
5.婦女福利思想
在中國長期的封建社會里,婦女處于社會底層,根本談不上婦女的福利問題。到了近代,太平天國起義的領袖洪秀全從基督教的平等思想出發,提出“天下多女子,盡是姊妹之群”的思想,并在《天朝田畝制度》的土地分配方案中貫徹了男女平等的主張,同時還廢除了封建買賣婚姻。其婦女福利政策雖然并未真正得到執行,但其在思想史上的地位和意義不可否認。此外,維新思想家康有為在構建其“大同世界”時,提出了系統的男女平等思想,孫中山也重視婦女的解放和婦女福利問題。
6.社會優撫與社會教化思想
在中國封建社會,每當國家由大亂走向統一,“天下初定”之時,統治者往往都會采取一些社會優撫政策,以安撫人心,穩定社會秩序。其中以漢初大規模的軍隊復員優撫安置工作最為典型,對后世產生了很大影響。所謂社會教化,社會學上主要是指對越軌、犯罪者的教育改造,但廣義的社會教化還包括對社會成員的社會化和繼續社會化的教育。從孔子開始,中國的這種廣義的社會教化思想就非常發達。孔子提出的“富而后教”思想,被董仲舒發展為一套系統的德治教化理論,對后世產生了極大影響,使社會教化也成為封建時代社會福利的一項內容。
三 中國傳統社會福利思想發展的特點
作為中國社會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傳統社會福利思想的形成、演變及傳承,也有著自己的特點。
1.中國傳統社會福利思想的早熟性
從中國傳統社會福利思想發展的歷史軌跡看,其具有明顯的早熟性。這主要表現在,中國歷史上最有影響力的社會福利思想主張,基本上都是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提出了,如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的“重民”“惠民利民”的社會福利主張,以韓非為代表的法家的“反足民”“反濟貧”的反社會福利主張,以老子為代表的“損有余而補不足”論,以及墨子的“賑災備荒論”等,都產生于這一時期。中國此后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在進一步探討社會福利問題時,基本上都延續了上述諸家的觀點。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把春秋戰國時期稱為中國傳統社會福利思想發展的“原典時代”或“奠基時代”,它表現出中國傳統社會福利思想發展的早熟性。
2.中國傳統社會福利思想的政治倫理性
中國傳統文化是一種政治倫理型文化,這一特點也在中國傳統社會福利思想中得到體現,使中國傳統社會福利思想具有與社會政治倫理思想和哲學思想體系緊密結合的特性。例如,孔子的社會福利思想實際上是其“仁學”思想體系的自然拓展,孟子的社會福利觀是以其“性善論”和“重民論”為理論依據的,而韓非的反社會福利主張則是基于其人性自私說和人際關系的“自利自為論”提出的。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歷史上沒有專門的社會福利思想家,思想家們的社會福利主張都是與其社會政治倫理思想或哲學思想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具有強烈的政治倫理特性。
3.中國傳統社會福利思想中的“宗族福利保障”色彩
在中國歷史的發展演變進程中,社會結構曾經發生過種種變遷,但由血緣關系紐帶維系著的宗法等級制度及其遺存和變種卻長期保留下來,使得中國傳統社會結構具有極其濃厚的宗法家族式的倫理統治色彩。“家國同構”是宗法社會的最大特點,在這一社會里,社會倫理和國家倫理都是從家族倫理演繹而來的,所謂“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順可移于長;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1]。基于這樣的宗法家族制的社會結構,我們可以看到,無論是孔子夢想的“有道”社會、孟子的“井田”模式,還是董仲舒的“復井田”、張載的“井田論”,以及龔自珍的“農宗論”、洪秀全的“天國”理想,都帶有極強的“宗族福利保障”色彩。這與中國這個倫理社會的傳統是一脈相承的。
4.中國傳統社會福利主張的烏托邦色彩
中國很多思想家的社會福利主張都不具有現實的可操作性,因而往往把其社會福利目標的實現寄托于帶有烏托邦色彩的理想社會。例如,在先秦時期有孔子及儒家的“大同”的理想社會、老子的“小國寡民”的理想社會,到魏晉時期有鮑敬言的“無君”的理想社會,元代有鄧牧設想的理想社會,以至近代有洪秀全的“人間天國論”、康有為的“大同世界論”、孫中山的“單稅社會主義論”等,無不具有烏托邦色彩。這種帶有烏托邦色彩的理想社會福利論,既反映了中國歷代思想家對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的理想社會的向往,也表現出他們對現實社會的批判精神。
四 中國傳統社會福利思想概論課程的性質、目的任務及基本要求
1.中國傳統社會福利思想概論課程的性質
中國傳統社會福利思想概論是一門兼顧歷史的關于中國傳統社會福利思想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的課程。該課程雖然要用一定的篇幅來梳理中國傳統社會福利思想的發展脈絡,但其目的是使學習者對中國傳統社會福利思想的發展有一個總體的認識。從整個結構看,它不同于以中國傳統社會福利思想的歷史演變為主要內容的中國社會福利思想史;該課程雖然也要涉及一些社會福利與社會保障的相關領域的知識,但它不同于一般研究社會福利問題的社會學類課程,而是立足于馬克思主義的基本歷史觀,側重于對中國歷史演變過程中的傳統社會福利思想及其成就進行介紹和闡釋。因此,它是一門兼顧歷史的關于中國傳統社會福利思想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的課程。
2.中國傳統社會福利思想概論課程開設的目的和任務
本書旨在給學生提供一個了解中國傳統社會福利思想的簡明文本,使之對中國傳統社會福利思想的歷史演變、主要內容及基本特征有所把握,并引發對中國傳統社會福利思想的繼承和創新問題的思考。具體來說,其目的和任務有三。一是使學習者更加準確而深刻地認識我們民族自身,把握中國國情,增強熱愛祖國優秀文化遺產、促進文化發展的意識。二是使學習者通過對中國傳統社會福利思想的歷史演變和基本理論的了解,運用這些知識來觀察社會、認識社會,加深對我國當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過程中推進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進程的認識。三是使學習者在提高認識的基礎上,加強自身修養,以理性態度和務實精神,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不斷創新,為祖國的文化建設做出努力。
3.中國傳統社會福利思想概論課程的基本內容
根據中國傳統社會福利思想概論課程的性質,它的基本內容主要是中國歷史上有關社會福利思想的理論觀點、歷史傳承及相關知識。這些內容構成了本書的主要章節。
(1)有關社會福利和社會福利思想的一般概念。我國的社會福利概念雖然更傾向于從狹義角度理解,但中國古代的社會福利思想較多的還是廣義角度的。
(2)中國傳統社會福利思想依賴的地理與社會環境。這里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地理環境和社會環境都是歷史概念。例如,數千年來,中國山川河流都在發生著變化,中國的版圖也多次發生變化,中國的社會制度也是歷史地演變的。但本書所闡述的地理環境和社會環境,是就曾經影響中華文化和中國傳統社會福利思想發展的比較穩定的地理環境和社會經濟、政治概況而言的,不是指某一個具體歷史時期的地理和社會環境。
(3)中國傳統社會福利思想的歷史演進。為了讓讀者對中國傳統社會福利思想的發展有一個總體的認識,本書需要用一定的篇幅來勾勒中國傳統社會福利思想的發展和歷史演變,闡述各個歷史時期思想家們提出的主要社會福利思想。社會福利思想的發展雖然也應該有自己的獨特歷史分期,但鑒于中國思想文化發展與中國通史的基本一致性,本書闡述歷史發展脈絡仍按朝代演變分期,即按先秦時期、秦漢時期、魏晉南北朝時期、隋唐宋元時期、明清時期和近代時期的順序來分別闡述。
(4)有關中國傳統社會福利思想的分科知識。狹義的傳統社會福利主要包括老年人福利、兒童福利和殘疾人福利三大內容,但從中國傳統社會福利思想發展的角度來看,其內容并不是只有這三大項。例如,在中國傳統社會福利思想中,救災救荒思想、重民濟貧思想等就相當發達。因此,本書將重點從以下幾方面來闡述中國歷史上的社會福利思想:傳統的救災救荒思想,關于老人、兒童、婦女和殘疾人的福利思想,傳統的重民思想和濟貧思想,傳統的具有宗族色彩的福利保障模式。本書將對這幾部分內容進行分章闡釋。
注釋
[1]《孝經·廣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