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作者是云南社科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納西學是以納西族為研究對象的學科,它起源于19世紀60年代至20世紀30年代,以西方學者、傳教士、軍事人員游歷和介紹;這套叢書的出版,將全面詮釋、梳理納西學的研究,構建納西學框架,提練納西學的研究方法,展示納西學已有的研究成果,呼喚納西學學科建設的自覺。
李國文 ·文學評論 ·18.4萬字
與傳統單一注本不同,本書首次匯集歷朝歷代十余種具有代表性的《老子》版本注文,集多種版本、多家注解、多義用字以及豐富的文獻資料于一書,并作比較研究、對照分析,以適宜今人理解閱讀的用字和語序,編成此書,是一部全面的《老子》普及讀本。并首次匯集各版本用字,也是一部《老子用字字典》。全書由直譯經文+論說經文+注解經文幾個環節構成,其中不乏作者獨家的學術見解與研究成果。幫助讀者全面把握經文中涉及的各種字義及演變,為讀者提供大量有價值的文字信息和研究成果,為相關研究人員提供學習工具和參考資料。
文三生 ·文學評論 ·46.1萬字
一部用中文寫作的《文學講稿》;一部秉承木心《文學回憶錄》遺風的作品講義;一堂豐富的西方文學精讀課。三百年前的經典中埋伏著怎樣的“草蛇灰線”?面對文學的豐碑我們該如何找到打開它的鑰匙?跟隨本書成為西方文學“最優秀的讀者”。車爾尼雪夫斯基與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烏托邦與反烏托邦之爭尚未遠去,世界意義上的現代化已經抵達中國,布爾喬亞審美也隨之降臨,人們在消費社會中欲望、迷失、墜落,活像福樓拜小說里描寫的模樣。拒絕進入20世紀的尼采曾為時代病預言,大眾盲從娛樂、精英盲從科學,兩臺“瘋狂賽車”勢必載著人類駛向絕望……《包法利夫人》《地下室手記》《悲劇的誕生》……19世紀的“偉大心靈”中有對21世紀的我們最深刻的關照。本書融文學批評于散文篇章,通過對19世紀歐洲文學的講讀,再現歐洲現代化的歷史語境,以期進入對“現代性”的復調式反思。“啟蒙篇”以啟蒙運動的發生與進化為線索,引出對現代體系和后現代策略的對位聲部;“法蘭西篇”與“俄羅斯篇”互為對照,呈現發達狀態和不發達狀態下的社會對現代體系的兩種反應。“尼采篇”則是從西方思想史的大格局對現代體系的思辨和應答。
(美)童明 ·文學評論 ·12.4萬字
特輯共分五輯,并配以相關圖片和若干木心先生的珍貴照片。輯一收入了木心先生的遺稿兩篇,輯二、輯三刊載了海內外讀者、學者的多篇文章與座談會的文字實錄,輯四選錄了臺灣文化界十余位知名作家、學者、藝術家關于木心的談話錄,以及《文學回憶錄》出版一年來大陸讀者的閱讀反饋,輯五刊載了木心先生的親友、學生的紀念文章,還有從未發表的木心先生晚年與青年讀者的談話實錄。
劉瑞琳主編 木心作品編輯部 ·文學評論 ·20萬字
本書從四個方面展開研究:“追本溯源”,通過呈現首次編選時教科書外國翻譯作品及文學的面貌,力圖勾勒面貌背后的發生動因;“宏大敘事”刻畫了當時各個出版社所編教科書中外國翻譯作品的多元豐富面貌,并討論教育思潮、課程文件等外部因素與教科書選文的互動關系;“洞幽知微”,是從選文內部觀察其如何從社會文本轉變為教學文本;“研究教學”闡釋社會文化如何通過教科書選文及研究最終介入學生的個人生活,成為其生命成長的持續影響因素。
管賢強 ·文學評論 ·13.7萬字
文人畫,又稱“士夫畫”,它并非指特定的身份,如限定為有知識的文人所畫的畫,而是具有“文人氣”或“士夫氣”的畫。“文人氣”,即今人所謂“文人意識”。大率指具有一定的思想性、豐富的人文關懷、特別的生命感覺的意識,一種遠離政治或道德從屬而歸于生命真實的意識。所以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文人畫,就是“人文畫”——具有人文價值追求的繪畫。本系列作品,通過對元代以來十六位畫家的觀照,來看文人畫對生命“真性”追蹤的內在軌跡。本書為此叢書中的一本。從明代畫家陳道復入手,討論“幻境”這一文人畫中的關鍵性問題。
朱良志 ·文學評論 ·3萬字
本書對自嚴復起的20位中國近現代翻譯名家的名譯和名論進行了剖析梳理,每位名家均包括名家簡介、名譯欣賞、名論細讀等內容,通過賞析經典譯作、研讀經典譯論,使讀者了解翻譯名家、名譯以及翻譯的原則與方法,體現了開放性、全面性、完整性、雙語性等特色。本書分共二十章。第一章:嚴復;第二章:林紓;第三章:胡適;第四章:魯迅;第五章:周作人;第六章:林語堂;第七章:趙元任;第八章:郭沫若;第九章:朱生豪;第十章:張友松;第十一章:葉君健;第十二章:梁實秋;第十三章:傅雷;第十四章:草嬰;第十五章:豐子愷;第十六章:王佐良;第十七章:高克毅;第十八章:余光中;第十九章:楊憲益;第二十章:沙博理。
李平等主編 ·文學評論 ·21.5萬字
《木心逝世三周年紀念專號》共分四輯,每一輯篇首,我們再次披露木心遺稿中的若干短句和段落,與專號中的眾聲喧嘩構成有趣而富深意的對照。本專號選用的圖片也大致是此前從未發表的。輯一,收入木心先生講述的遺稿一篇《我的〈九月初九〉》。輯二,談木心的家世和早年生活,與夏承燾、茅盾的關系,與讀者的故事,尋訪杰克遜高地木心故居,以及《再見木心》紀錄片試映會實錄。輯三,集錄童明、巫鴻、李劼、楊澤、曹立偉諸文,李劼說:“木心的溘然謝世,無意間讓文學諾貝爾獎……喪失了領受一個自屈原、李白、杜甫以來最詩意盎然的中國詩人加冕該獎的機會。”輯四,陳丹青紀念木心逝世三周年的一篇文章《杰克遜高地》,以及在木心故居紀念館開館儀式的發言等。
劉瑞琳主編 木心作品編輯部 ·文學評論 ·15.1萬字
文人畫,又稱“士夫畫”,它并非指特定的身份,如限定為有知識的文人所畫的畫,而是具有“文人氣”或“士夫氣”的畫。“文人氣”,即今人所謂“文人意識”。大率指具有一定的思想性、豐富的人文關懷、特別的生命感覺的意識,一種遠離政治或道德從屬而歸于生命真實的意識。所以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文人畫,就是“人文畫”——具有人文價值追求的繪畫。本系列作品,通過對元代以來十六位畫家的觀照,來看文人畫對生命“真性”追蹤的內在軌跡。本書為此叢書中的一本。本書從吳漁山“老格”的建立、特點及其思想淵源,來探討吳歷繪畫和文人畫傳統的互動關系。
朱良志 ·文學評論 ·2.8萬字
本書全面評介了從17世紀英國現代小說興起之初始階段到18世紀英國小說首次繁榮昌盛這一百多年里的主要小說作家、主要作品、流派風格和在英國及西方小說史上的貢獻。包容、點評了西方特別是英美學者們過去對這些作家、作品從不同觀點和角度所發表的重要評論意見,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具體評介上,作者顯示了出色的解讀文本和人物分析的水平,把文本多層次含義都一一展示出來,起到了經典賞析的作用。
黃梅著 ·文學評論 ·27.7萬字
《書房內外》圍繞書人書事和譯書品書二主題夾敘夾議,充分體現了黑馬的文學職業特色:記述中外文學名家的書緣傳奇,深挖其文學生涯掌故軼事;暢談文學翻譯甘苦與技藝,品味經典,評點新書。所收文章,均曾在報刊專欄上發表,并專門為本書修改增補而成。書稿無政治導向問題。
黑馬 ·文學評論 ·13.9萬字
本書為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十周年館慶同人論文集最后一部,即饒學。所收論文皆為學術館研究人員對于饒宗頤學術、生平、交游及藝術的考察和探尋。其中《選堂字考》、《選堂先生軼事數則》、《饒宗頤與顧頡剛交誼考述》是有關饒先生個人的有趣小文,而《論饒宗頤先生的華學觀》、《饒宗頤先生的琴學初探》《饒宗頤教授的敦煌學研究》《饒宗頤教授與藏學研究》《椎輪為大輅之始》等,則是為饒先生的相關學術研究梳理了脈絡,另外還附有《饒宗頤教授學術藝術年表》,為從事饒學的人提供了便利。
饒宗頤 李焯芬顧問 鄭煒明主編 ·文學評論 ·15.5萬字
泉鏡花(1873—1939),日本文學史上的浪漫大師,日本近代浪漫主義小說史上的一座高峰。本書選取泉鏡花明治、大正、昭和三個時期不同階段創作的11部經典作品,分別從語言學、民俗學、心理學、文體學、敘事學、比較文學等視角詳細考察了泉鏡花文學的特質。向上回溯至傳說、和歌和漢詩等古典及能和滑稽本等前近代文藝,向下延伸至當代影視文學;在橫向上與同時代的作家、作品,縱向上與中國文學相比較,從而立體地、全方位地折射出泉鏡花文學的全景。泉鏡花在近代作家中屬于“異端”,泉鏡花文學是站在“反近代”的立場上對近代文學的觀照。按照作品發表的時間依次觀察11部作品的話,可以勾勒出泉鏡花文學從“近代”走向“反近代”的軌跡。具體而言,鏡花通過“觀念小說”體現出的“近代性”,在“自傳性小說”階段減弱——關注點由外部轉向內部,經過《化鳥》的過渡,最終跨進“反近代”。《高野圣僧》的面世標志著這一轉變。自此,鏡花創作的作品均帶有“反近代”的色彩。
孫艷華 ·文學評論 ·31.5萬字
本書分為“怎樣鑒賞唐宋詞”“唐宋詞鑒賞錄”和“我的詞學人生”三部分。第一部分由楊海明先生口述整理而成,以通俗流暢的語言與讀者分享了唐宋詞鑒賞的方法與心得;第二部分精選唐宋24位詞人的43首作品進行鑒賞,文章優美流暢又不失嚴謹,令讀者欣賞美文的同時,對詞的創作背景、中心思想、謀篇布局、遣詞造句、點睛之處一一了然;第三部分則是楊海明先生談他的“詞學人生”,談從幼年上學到卓然成家的學術歷程,生動風趣,同時也折射了時代的變遷。彌足珍貴的是,書后附錄楊海明先生保留的詞學大師唐圭璋先生當年給研究生講課的記錄,可供治詞者們學習和珍藏。讀者可以跟隨楊海明教授一起領略詞心,踏上詞學之旅。
楊海明述 錢錫生編 ·文學評論 ·17.7萬字
文人畫,又稱“士夫畫”,它并非指特定的身份,如限定為有知識的文人所畫的畫,而是具有“文人氣”或“士夫氣”的畫。“文人氣”,即今人所謂“文人意識”。大率指具有一定的思想性、豐富的人文關懷、特別的生命感覺的意識,一種遠離政治或道德從屬而歸于生命真實的意識。所以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文人畫,就是“人文畫”——具有人文價值追求的繪畫。本系列作品,通過對元代以來十六位畫家的觀照,來看文人畫對生命“真性”追蹤的內在軌跡。本書為此叢書中的一本。從“荒寒意象”“眇眇愁思”“亂中妍雅”探討惲壽平所推崇的“元真氣象”,其中寓含著他的繪畫真性觀。
《三國演義》是四大名著之一,也是古典小說中歷史演義小說的代表作。本書是對《三國演義》進行面向大眾閱讀層面的解讀散文集。全書設置“《三國演義》的虛構與史實”、“《三國演義》重要人物形象”、“《三國演義》的布局與結構”等多個主題,以相關系列文章進行詳細闡說。本書作者是古典小說研究專家,以大家手筆撰寫小品文章,相對于高頭講章或繁瑣考證,文筆更加自由活潑;同時也保持一定的學術水準,使讀者可以從多元角度欣賞《三國演義》,并獲得比較輕松愉悅的閱讀體驗。
張國風 ·文學評論 ·16萬字
本書探討了從20世紀初期至今美國的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的發展歷程,是學界首次對美國的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進行分期界定的專著,具有開創意義。同時,也對美國的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的重要成就加以探討;并提出于跨文化研究領域具有突破性的兩個重要問題,即“批評回流”和“隔膜效應”。作者將美國的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放在海外研究的大背景中來探究中國現當代文學國際傳播的歷史意義與現實意義。
楊肖 ·文學評論 ·15.9萬字
《作為方法的網絡文學》是作者天下塵埃的一部網絡文學方面的評論集,內容共包含四章:第一章,小歷史:在國家地方之間;第二章,新時代:正在發生的現場;第三章,主體性:我手寫我心我口;第四章,網文風:網絡場與文學化。
天下塵埃 ·文學評論 ·16.3萬字
本書共計12篇網絡文學評論研究類作品,內容包括網絡現實題材寫作的理論與實踐考察、激發網絡作家自發寫作與自我約束的內在動力、網絡文學批評的有效性原則、新文藝群體批評的媒介語境與主體建構、網絡文學理論評論要引導提升創作質量等。
桫欏 ·文學評論 ·8.6萬字
本書共計19篇網絡文學評論類作品。談及了網絡文學“生產場”應以文學為中心、構建網絡文學高質量發展的倫理生態、市場機制與網絡文學的走勢、互聯網法治是網絡文藝高質量發展的基石、網絡文學與短視頻:長度策略中的審美表達等。
桫欏 ·文學評論 ·9.1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