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空間何以呈現?以流轉的物,挽結的音和逸出的行為。”在好奇心的引導下,到達有趣地方、理解別樣經驗在對未知的執著探索和敏銳覺察中時時開闊視野,領受豐厚饋贈。這部評論集是作者學術研究中“漫游”與“追跡”體驗的部分呈現。全書共三輯:前兩輯是評論選編,既包括對格非、徐皓峰、林白、弋舟等作家作品的具體分析,也含有對非虛構寫作在事實建構等問題上的整體思考;第三輯收錄的是作者沈從文研究初期的成果:沈從文小傳。
丁茜菡 ·文學評論 ·12.3萬字
“我不喜歡需要被批評賦予意義的創作,更不喜歡攀附作品延存的批評。”這是一部有關文學與偶然的批評集,將文學主體重置于由“偶然”掌舵的歷史時空。黑格爾看到世界精神騎著馬迎面而來,我看到的是懸在馬背上的一張蛛網,縛住日出日落的世界機制。文學場也一樣,是個大蛛網。每個人的寫作、行動都不是偶然,都在精神追逐和名利驅動的邏輯框架里有條不紊地運行。只是文學本身預設了更多主體性,所以我們總期待一些奇跡般的、偶然的瞬間,能重新劃亮生活與生命。
顧文艷 ·文學評論 ·9.8萬字
“文學是特別個人化的具體勞作,無數個具體的勞作的匯聚也抵不過未知發生的那一刻。”《時間是一切事物的后記》系《思南文學選刊》主編的“述而批評叢書”(第二輯)之一。文叢聚集了目前上海最具影響力和潛能的批評寫作者,力求成為一套能夠全面反映當下上海青年文學評論整體風貌的精品文集。本書為作者移居上海三年來的整理成集的評論集,共分三輯。第一輯側重于中短篇小說分析;第二輯則是長篇小說的文本細讀;第三輯是隨筆,稍微比前兩輯多些趣味;附錄則是用札記的形式記錄了一些想法。
方巖 ·文學評論 ·13.6萬字
先鋒派在今天的一個重要使命就是:穿越歷史之霧,使自己重新成為那個陌生人。本書主要聚焦中國先鋒詩歌在八九十年代間的演變與九十年代詩歌的兩種精神面相。作者從尋根詩和海子的文化史詩開始,探討了詩歌如何通過改造“傳統”概念來傳達文化反思。繼而又以王家新、歐陽江河、多多、韓東、于堅、臧棣、張棗、肖開愚等人的詩作為例,重新反思有關“純詩/純文學”問題,描述九十年代詩歌的“敘事”轉向。作者意在探究八九十年代先鋒詩歌的轉換和分化過程,也更關注詩歌意識在兩個時代既相異又匯通的蹤跡。
賈鑒 ·文學評論 ·11.8萬字
《現實的重力》系《思南文學選刊》主編的“述而批評叢書”(第二輯)之一。文叢聚集目前上海最具影響力和潛能的11位年輕批評寫作者,請每一位作者精選自己最有代表性的文學評論文章,力求成為一套能夠全面反映當下上海青年文學評論整體風貌的精品文集。本書是青年作家、評論家王輝城的第二部評論文集,繼2020年出版的《佳人愛我乎》后,這部作品集結了王輝城為沈書枝、項靜、文珍、三三、張怡微、錢佳楠、張定浩等青年作家作品的評論文章。在點評作品之外,還講述了作者自己對小說、散文等文學創作的理解。
王輝城 ·文學評論 ·14.2萬字
誰說文學評論一定要皺著眉頭寫,一定要吃藥一樣讀?長長短短的“小評論”既深入文本細處,也縱觀文壇全景,談黃永玉妙不可言的《無愁河的浪蕩漢子》、魏微宛若清風的《流年》,閑話茅盾文學獎,叩問文學批評的“第三條道路”……35篇文章力圖以生氣淋漓的文字重塑文學批評的活力。
周立民 ·文學評論 ·17.1萬字
從張悅然的“藝術情結”到黃錦樹的“青年狂想”,從林棹筆下的烏有之蛙,到張怡微、路內小說里的舊日工廠,24篇深入淺出的閱讀札記,帶我們走出文學批評的框限,在當代中文小說的多樣面貌中尋獲嶄新的驚喜。
劉欣玥 ·文學評論 ·15.2萬字
全書分為“‘情’的功課”“與他人聯結”“跨越邊界”三輯,既探討評述具體的小說與詩歌作品,也關心當代詩的走向、譯者在數字時代的使命等更宏大的議題。從穆蒂斯、本雅明、辛波斯卡到穆旦、張忌、劉麗朵,作者的筆觸輕盈穿梭于古今中外,勾勒出一位文學創作者兼研究者的閱讀地圖與思考路徑。
胡桑 ·文學評論 ·15.2萬字
“批評”必須“決斷”,正如“成為人,依舊是一種決斷”。這是一部非典型批評文集,批評者在意的與其說是作品,不如說是人生。這些形形色色的人生,如若說有什么共性,那就是都失敗了,而時代的奧秘正在這失敗中。看看吧,我們周圍多少人視“旁觀”為“失敗”,在不甘寂寞中急于粉墨登場啊。如果說,“旁觀者”是詩人的讖緯,那也是他心甘情愿承受的。因為,在“旁觀”生涯中,“知識”是“旁觀者”唯一的酬勞。但——我們的好人兒,千萬別誤會,“旁觀者”可不是“受難者”。而“旁觀者”的“知識”也不是“寶貝兒”或“方腦袋”的“知識”。記住這一點吧,不然,還沒上道兒,我們就已陷入時代的“恍惚”了。
金戈 ·文學評論 ·13.7萬字
在晚清的語言與政治間尋找“中介”,在盧卡奇《小說理論》的棱鏡中追索當代中國長篇小說的“形式”之“內容”,迷戀于《狂人日記》里“吃人”的不可轉譯性,試圖為《繁花》的“不響”提供別一種解釋……這部文集收錄的8篇文章,既回溯“新文學”演進的重要時刻,也考掘當代文學中的歷史“幽靈”。
朱羽 ·文學評論 ·14.5萬字
所謂“誰解其中味”,《紅樓夢》中許多“味”都從小物中來。著名紅學家鄧云鄉從書中的小物說起,以小識大,匯釋難懂之物、費解之事,涵蓋經濟、交通、民俗、物產等各方面,構筑起一座別致的博物館,將《紅樓夢》的物質世界細展于我們面前。
鄧云鄉 ·文學評論 ·8.6萬字
西南聯大多元自由的學術、教學環境,為師生提供了成長和發揮的巨大空間;西南聯大開創的中國通識教育系統,創造了教育神話,為中國教育現代化奠定了基礎。《西南聯大寫作通識課》由四個部分和附錄組成。第一部分由朱自清先生講解文學常識、語言藝術審美;第二部分由沈從文先生講解具體寫作方法和技能;第三部分是朱自清、沈從文兩位先生為學生開的閱讀賞析課;第四部分選用了沈從文先生作為創作者的一篇獨白。附錄部分,則是聯大各系學生必修課《西南聯合大學國文選》的課文精選,其中包括了朱光潛、魯迅、王國維等大師的作品。
沈從文 朱自清等 ·文學評論 ·13.9萬字
這是一本文學評論隨筆集。作者李師東長期從事文學圖書和期刊的編輯出版工作,是中國當代文學創作活動的親歷者和重要推手之一。本書所收文章,立足文學出版現場,既有對重要文學作品的獨家解讀(如梁曉聲的《人世間》、劉震云的《新兵連》、莫言的《透明的紅蘿卜》)、對重要作家創作狀況的深度剖析,也有對重要文學說法的實情展示和對當代文學創作態勢的悉心體察。全書從現場、話題、印記三個維度,展現出版場景、文學見地和文化烙印,是作者30多年從出版抵達文學的思考和總結。
李師東 ·文學評論 ·16.1萬字
《允許愛情消失》是一本文學研究和賞析類作品集,通過《包法利夫人》《巴黎圣母院》《傲慢與偏見》等十多部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為案例,探討這個時代應有的愛情觀。有人戀愛腦,幻想“霸道總裁愛上我”;有人卑微忍讓,無條件去愛對方;有人委曲求全,“低到塵埃里去”。這樣的單向關系,造就了愛情中的痛苦折磨。杜素娟以簡·愛、愛瑪、斯佳麗等文學史上經典角色為載體,探討了這個時代的愛情觀。愛情不是必需和衡量人生價值的唯一尺碼,這個時代的女性不能跪著愛一個人。面對愛情,可以允許它消失,這樣才能保持邊界和底線。
杜素娟 ·文學評論 ·14.2萬字
《創造自我:七十年代生人的文學選擇》為文學博士岳雯的評論新著,本書細讀10位作家和他們的代表作品,將文本逐一拆開,潛下文學的海平面,捕捉光與暗交接的神跡瞬間,探討70后作家們如何從文學的“自我”漂浮躍向故事的對岸,從而完成對消失與永恒、人物與時代的理解。
岳雯 ·文學評論 ·12.3萬字
本書是朱自清本古典文學研究系列作品,全書分為《聽朱自清講古典文學》和《聽朱自清講古代詩歌》兩冊。《聽朱自清講古典文學》是朱自清先生講給大家的13堂國學入門課,內容包括說文解字、周易、尚書、詩經、三禮、春秋三傳、四書、戰國策、史記漢書、諸子、辭賦、詩、文等十三篇學術研究。朱自清深入淺出地介紹了我國文化遺產中的經典作品,全書對經典的梳理與講解,早已成為無數國學愛好者的文化啟蒙必讀。《聽朱自清講古代詩歌》既有對詩歌的注解考證,又有對詩歌意蘊的鑒賞分析,朱自清獨有的詩歌闡釋,是學界公認的中國現代學術典范。
朱自清 ·文學評論 ·11.9萬字
在世界文學中,英美文學無疑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莎士比亞、哈代、薩克雷、馬克·吐溫和杰克·倫敦等大家的名字幾乎家喻戶曉。一部部文學經典杰作,無不有著豐富深刻的思想內涵和非凡的藝術魅力,因此經受住了時間的考驗。一代代人閱讀、欣賞它們,豐富并提升了自我。《簡·愛》、《德伯家的苔絲》、《魯濱孫漂流記》和《野性的呼喚》等無數經典杰作不知影響了多少人。它們猶如植根于一座美麗的大花園,其中充滿了美不勝收的風景。本書作者是一位文學翻譯家,長期漫步、耕耘在英美文學翻譯領域,對于作家和作品有著獨具個性的見解和視角,從中看到一片片特有的風光,把讀者帶入英美文學的廣闊天地,從而走進名家大師的杰作,領略、欣賞到其博大的思想和巨大的藝術魅力。
劉榮躍 ·文學評論 ·17.4萬字
如果你想要活成自己期望的樣子,那一定能在《世說新語》的故事里找到共鳴。痛飲/狂歌/服食/躺平,不被定義的人生超級精彩,魏晉人早就試過了,人有千千萬萬種可以成為的樣子,想來想去還是只愿意成為自己。?《精解世說新語》這本書來自駱玉明教授在復旦大學傳授20年的《世說新語》解讀課程,淺易而不淺薄,分13個專題講解《世說新語》魏晉時代士人對尊嚴、德性、智慧和美的理解與熱愛,涉及魏晉南北朝所有熱門話題:英雄與名士/藥及酒/清談風習/士族的婚姻與家庭/魏晉士人的理想人格/女性的風采……看他們在不如意的世道中,如何用出格的言行釋放天性、通過追求美和享受獲得快樂。
駱玉明 ·文學評論 ·13.5萬字
《傅斯年講詩經》是傅斯年先生在1928年擔任中山大學教授時,為學生講授《詩經》所寫的講義,也是近現代研究《詩經》的重要文獻。本書考證、注疏兼備,多有新解,作者系統梳理了歷代《詩經》研究的成果,進而提出研究《詩經》既要欣賞其文辭,更要注重其作為歷史材料和古代言語學材料的價值。書中以敘錄《詩經》諸篇為主,共分為《周頌》《大雅》《小雅》等幾部分,涵蓋了詩經研究史、詩經研究方法、詩經的藝術性等多方面內容,顯示出一個具有深厚國學積淀和系統西學思想素養的學者的學術眼光。本書涉及《詩經》相關問題的廣度和深度,放在今天的《詩經》研究著作中也并不過時,堪稱《詩經》講義類著作的經典。
傅斯年 ·文學評論 ·7.3萬字
本書是一本名家文學評論讀物。作者聞一多先生站在一個嶄新的高度,以歷史的眼光分析研究唐詩的精華之處。全書沖破了傳統的學術方法、學術研究的狹隘和封閉,從詩人的角度看待、研究詩歌,多有卓見。作為一部開拓性的著作,它在唐詩研究中的歷史地位是不可動搖的。同時,聞一多的唐詩研究有他獨特的視角和方法,這對我們今天的學者仍然富有啟迪作用,對于普通讀者來說也可提高他們的文學鑒賞水平。
聞一多 ·文學評論 ·13.9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