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誰說文學評論一定要皺著眉頭寫,一定要吃藥一樣讀?長長短短的“小評論”既深入文本細處,也縱觀文壇全景,談黃永玉妙不可言的《無愁河的浪蕩漢子》、魏微宛若清風的《流年》,閑話茅盾文學獎,叩問文學批評的“第三條道路”……35篇文章力圖以生氣淋漓的文字重塑文學批評的活力。
周立民 ·文學評論 ·17.1萬字
《新詩評論2020年(總第二十四輯)》所收錄的文章大致可歸為六個方面。“現代漢詩英譯”是本輯的一個特色專題,匯集了美國漢學家兼譯者柯夏智、費正華、凌靜怡和顧愛玲在該領域的專業性討論,以嚴肅而不失個性的態度,展現了中國詩歌在翻譯認知和實踐上的前沿探索。“我的閱讀史”邀請四位成長于不同年代的詩人、學者開啟記憶之旅,以親切、放松、沉浸式的非學術筆調,回顧了他們各自學習時代里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閱讀心史。本輯“問題與事件”專題繼續圍繞敬文東的兩篇批評長文組織筆談。青年學者一行和王東東的討論文章將論辯沉淀下來,貢獻出各具延伸性和涵括性的學術命題,將這場“新詩學案”推向了詩學理論建設的全新場域。“詩人研究”收錄了六位中青年學者的新進力作,旨在展示當代詩人個案研究的新銳視野和多棱界面。鐘鳴是“第三代詩歌”的代表詩人,也是當代詩歌運動重要的參與者、見證人和觀察家。本輯收錄了他完成于2019年夏季的一份訪談實錄,以“詩的批評語境及倫理”為軸心,貢獻一份當代詩蓬勃、壯闊、鞭辟入里的診斷報告。為紀念詩人昌耀逝世二十周年,本輯特別開辟一個專題,刊發二十封經后人挖掘整理的昌耀致友人書信。這批書信與《昌耀詩文總集》“附錄”部分的書信可以視同一個整體,成為詩人“命運之書”的真誠注腳。
謝冕等主編 ·文學評論 ·24.3萬字
本書分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簡明版的蘇軾傳,敘寫了蘇軾特立獨行的人格,狂放不羈的個性,博大的心靈世界,以及無人企及的藝術成就;第二部分是“作品賞析”,分析了蘇軾的代表作;第三部分“名家視角”,選取了黃庭堅和王水照的文章,第四部分“蘇軾年譜”,能幫助讀者全面而深入地理解蘇軾。
朱剛 ·文學評論 ·10.1萬字
在世界文學中,英美文學無疑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莎士比亞、哈代、薩克雷、馬克·吐溫和杰克·倫敦等大家的名字幾乎家喻戶曉。一部部文學經典杰作,無不有著豐富深刻的思想內涵和非凡的藝術魅力,因此經受住了時間的考驗。一代代人閱讀、欣賞它們,豐富并提升了自我。《簡·愛》、《德伯家的苔絲》、《魯濱孫漂流記》和《野性的呼喚》等無數經典杰作不知影響了多少人。它們猶如植根于一座美麗的大花園,其中充滿了美不勝收的風景。本書作者是一位文學翻譯家,長期漫步、耕耘在英美文學翻譯領域,對于作家和作品有著獨具個性的見解和視角,從中看到一片片特有的風光,把讀者帶入英美文學的廣闊天地,從而走進名家大師的杰作,領略、欣賞到其博大的思想和巨大的藝術魅力。
劉榮躍 ·文學評論 ·17.4萬字
該書是著名評論家謝有順的文學論文集。他精心遴選近些年發表的文學研究論文,集中展示個人科研成果和對中國當代文學、中國當代文化的近距離觀察和深度思考。其中既有宏觀論述,主要體現對潮流和趨勢的把握,也有個案分析,包括對重點作品的深度分析和作家論。謝有順的文學評論明白曉暢,有個人感悟,也有理論支撐,同時,也總是有嚴密的論述邏輯。他從不掉書袋,也很少有理論纏繞。他總是能在文化的視野和社會發展的律動中找到文學發展和作家創作演變的現象和根源,從而給作家以恰切的定位,給作品以有分寸的評價。
謝有順 ·文學評論 ·27.4萬字
本書是余秋雨先生闡釋古代經典的里程碑新作,也是寫給當代人的《道德經》入門讀本。全書通述《道德經》八十一章的全部內容,通析每章每節的內在邏輯,通觀兩千多年之間的思維異同,通感原文和譯文之間的文學韻味,通論歷代研究者的共識和分歧,通考各種版本的闕誤和修正。整體上以平易通達的散文寫成,釋譯之間兼具嚴謹與詩意,足以讓當代生命與千年文本互相滋潤。
余秋雨 ·文學評論 ·10.7萬字
《醒世恒言》是明末馮夢龍纂輯的白話短篇小說集,與之前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一起合稱“三言”,在“三言”中是流傳最廣、影響最大、最為人津津樂道的一部。《醒世恒言》所收錄的多是成熟的話本小說,共有四十篇,這些故事有反映愛情婚姻的、有譴責吏治黑暗的、有謳歌行俠仗義的,故事情節離奇曲折,人物個性鮮明,充滿情趣,令人百讀不厭。本書在每篇故事前都做了簡短的精要簡介,對小說情節進行了簡要的介紹和點評,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故事,領悟其主旨。
(明)馮夢龍 ·文學評論 ·18.3萬字
本書意欲突破習見的意識形態囿限,在歷史復雜性還原的語境中,展開文學-政治的關系性梳理,以1902-1911年間的新小說作為分析對象,討論滲透其間事關“現代民族國家”建構的政治文化心理。“風雨如晦,雞鳴不已”(《詩經?鄭風?風雨》),存現于中國近代化進程中的清末新小說,以其文化焦慮與文化自覺的雙重特質,開啟了“中國夢”的邏輯起點,正所謂“周雖舊邦,其命維新”(《詩經·大雅·文王》)。
鄭麗麗 ·文學評論 ·26.1萬字
本書以現代中國文學的歷史發展為總體參照框架,以“傳記批評”為主要研究方法,在傳記性與文獻性并重、學術性與可讀性兼顧的旨趣中,著重介紹、闡釋現代中國文學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幾位經典作家(包括魯迅、徐志摩、沈從文、戴望舒以及張愛玲)的生平、思想、性格,尤其是人生經歷與創作歷程的相互關系。
羅曉靜 周曉明 ·文學評論 ·15.5萬字
1946年春,我在家鄉一個小學當語文老師,時年19歲。在摯友的影響下,我接觸了大量的古典詩詞。但是我發現其多為男性作者的作品,而女性作者除了李清照、魏夫人、朱淑真之外,很少再見得到其他人的名字。從那時起,我就開始搜集中國歷代女詞人的作品,在搜集的過程中,我漸漸發現:在中國詞壇上,女性詞人人才濟濟、群星璀璨。于是我萌發了編寫一本《中國歷代女詞人作品選析》的念頭。直至1983年退休之后,我終于有了時間來了此心愿。此后近20年,盡管由于患腦溢血后遺癥臥病在床,但為了圓一個開始于青年時代的夢,我從無間斷地進行女詞的搜集、整理、撰寫注釋的工作。為成名媛集,不惜鬢毛衰。留得此書在,雖死也心慰。
董昭明 ·文學評論 ·20.3萬字
本書以中外古今文學名作為對象,從讀者閱讀角度對所精選出的數十篇詩歌和散文藝術進行了深入淺出的探索。全書分為“比較篇”、“見異篇”和“研討篇”三個篇章,共收集了作者30多年來陸續完成的53篇文學鑒賞心得。其中部分已在報刊公開發表,還有很大部分是應湖南人民廣播電臺“作品欣賞”、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閱讀與欣賞”節目之約而撰寫,曾是廣大文學受眾熱切期盼的精神佳肴。它將是海內外廣大文學愛好者在文學園林尋幽訪勝的忠誠伴侶。
魏飴 ·文學評論 ·21.5萬字
先鋒派在今天的一個重要使命就是:穿越歷史之霧,使自己重新成為那個陌生人。本書主要聚焦中國先鋒詩歌在八九十年代間的演變與九十年代詩歌的兩種精神面相。作者從尋根詩和海子的文化史詩開始,探討了詩歌如何通過改造“傳統”概念來傳達文化反思。繼而又以王家新、歐陽江河、多多、韓東、于堅、臧棣、張棗、肖開愚等人的詩作為例,重新反思有關“純詩/純文學”問題,描述九十年代詩歌的“敘事”轉向。作者意在探究八九十年代先鋒詩歌的轉換和分化過程,也更關注詩歌意識在兩個時代既相異又匯通的蹤跡。
賈鑒 ·文學評論 ·11.8萬字
“文人畫的真性”叢書是研究中國傳統繪畫的一套書,通過研究元明以來十六位畫家,探討支配文人畫發展的根本因素——文人畫的真性問題。全書文筆雅致、思慮深遠,深具可讀性。作者選擇了元代以來的黃公望、倪瓚、惲壽平、八大山人等十六位代表畫家,通過其文人畫作和藝術人生,全景勾勒文人畫的精神世界,探討文人畫的“真性”,并總結劃分了中國繪畫發展的三個不同階段:“得勢”“得韻”“得性”。整套叢書語言明暢優美,不同于一般藝術史論的專業拗口,深具可讀性,作者致力精微卻又于細微處見知著,多有撥云見月的妙論。引發對形成文人畫的本質因素——人的內在精神氣質的關注,富有理論深度和穿透力。
朱良志 ·文學評論 ·50.6萬字
本套書系內容全面具體,具有很強的資料性和系統性,是廣大讀者學習了解世界文學的良好讀物,也是廣大圖書館珍藏的良好版本。
蕭楓編著 ·文學評論 ·10萬字
二月河妙解《紅樓夢》,讀來別有一翻風味,本書從《石頭記》結局探微兼議《紅樓夢》主線,展開論述探討《紅樓夢》。
二月河 ·文學評論 ·6.2萬字
全書分為四大部分,前三部分收錄了陳毓羆先生關于《紅樓夢》研究、西游記研究、浮生六記研究及其他研究的代表性文章,系統展示了陳毓羆先生的學術觀點,附錄為往事追憶,輯錄了陳毓羆先生的一些散文、詩歌等創作。
陳毓羆 ·文學評論 ·39.7萬字
本書為《大洋洲文學研究》的第五輯,書中分為三大板塊:澳大利亞文學,新西蘭文學,以及南太平洋文學。板塊按照地域分類,思路清晰,內容明確。書中所收的研究文章以大洋洲文學為研究對象,以不同的文學分析手法和角度,對大洋洲文學的經典作品以及最新作品進行剖析,所提出的一些全新的思路和觀點很有學術價值。
詹春娟 ·文學評論 ·13.7萬字
紅學大師周汝昌先生集畢生研究之心血,終成“紅學”巨著《紅樓十二層》。本書從《紅樓》文化、《紅樓》本旨、《紅樓》女兒、《紅樓》靈秀、《紅樓》審美、《紅樓》自況、《紅樓》脂硯、《紅樓》探佚、《紅樓》真本、《紅樓》索引、《紅樓》解疑、《紅樓》答問等全方位探尋了《紅樓夢》的種種懸案,“給沉冤文海二百數十年的雪芹平反”,還原歷史真相。“閃電般的靈感和嚴密的考證中,沿續著中華文化的一脈心香,雅趣別致,引人入勝。”
周汝昌著 周倫玲編 ·文學評論 ·15.9萬字
《世界名大師課:日本卷》是世界文學領域的翻譯家、權威學者們對美國文學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15部名的深入解讀,如《萬葉集》《源氏物語》《我是貓》《心》《竹林中》《人間失格》《雪國》《古都》等。各名家從作者經歷、時代背景、故事情節、人物形象、創作技巧等不同角度展開,對經典名進行了條分縷析的解讀,深入探討了青春成長、夢想奮斗、人情財富、愛恨生死等緊扣現實生活的主題。例如,張哲俊介紹了日本古代女作家紫式部為什么能創作出最早的長篇小說《源氏物語》,宋剛剖析了夏目漱石的《我是貓》,探討作者如何通過貓的眼睛全景呈現明治社會……
柳鳴九 王智量 藍英年主編 ·文學評論 ·14.5萬字
本書著意于系統、客觀、審美地論述《左傳》沾溉后世數千年的文學特性、詩性空間與藝術指向。《左傳》產生于世族衰落士族興起的語境之下,深受《周易》《尚書》《詩經》等典籍的精神滴瀝哺育。《左傳》是中國文化史上一部集經學、史學、文學價值于一身的重要典籍,本書在追溯《左傳》文學淵源的路上還原它崇禮重道、以詩言志、試圖以“立言”尋求“不朽”的文學思想,發掘它依據線性時間進行非線性敘事、將史之“實”與文之“虛”完美結合并以“君子曰”方式直抒胸臆的文學體式,檢討了它以“春秋筆法”、駢散相間為主的修辭途徑以及對春秋辭令的推崇,也在領略左氏“民本思想”和“崇霸意識”的同時,走近其以圓熟之筆為我們再現的春秋時期那些個性迥異、形態駁雜的男人和女人形象,辨識其“避犯”“閑筆”手法表現下春秋戰場上旌旗飄搖刀光劍影背后層出不窮的機巧與權謀。總之,《左傳》以筆意上的跳蕩、節奏上的舒緩和表意上的悠長韻味樹立了自己不朽的文學地位,它是史傳文學之源、是散文義法之范、是古典小說之本。
高方 ·文學評論 ·26.5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