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我不喜歡需要被批評賦予意義的創作,更不喜歡攀附作品延存的批評。”這是一部有關文學與偶然的批評集,將文學主體重置于由“偶然”掌舵的歷史時空。黑格爾看到世界精神騎著馬迎面而來,我看到的是懸在馬背上的一張蛛網,縛住日出日落的世界機制。文學場也一樣,是個大蛛網。每個人的寫作、行動都不是偶然,都在精神追逐和名利驅動的邏輯框架里有條不紊地運行。只是文學本身預設了更多主體性,所以我們總期待一些奇跡般的、偶然的瞬間,能重新劃亮生活與生命。
顧文艷 ·文學評論 ·9.8萬字
《現實的重力》系《思南文學選刊》主編的“述而批評叢書”(第二輯)之一。文叢聚集目前上海最具影響力和潛能的11位年輕批評寫作者,請每一位作者精選自己最有代表性的文學評論文章,力求成為一套能夠全面反映當下上海青年文學評論整體風貌的精品文集。本書是青年作家、評論家王輝城的第二部評論文集,繼2020年出版的《佳人愛我乎》后,這部作品集結了王輝城為沈書枝、項靜、文珍、三三、張怡微、錢佳楠、張定浩等青年作家作品的評論文章。在點評作品之外,還講述了作者自己對小說、散文等文學創作的理解。
王輝城 ·文學評論 ·14.2萬字
全書分為“‘情’的功課”“與他人聯結”“跨越邊界”三輯,既探討評述具體的小說與詩歌作品,也關心當代詩的走向、譯者在數字時代的使命等更宏大的議題。從穆蒂斯、本雅明、辛波斯卡到穆旦、張忌、劉麗朵,作者的筆觸輕盈穿梭于古今中外,勾勒出一位文學創作者兼研究者的閱讀地圖與思考路徑。
胡桑 ·文學評論 ·15.2萬字
“批評”必須“決斷”,正如“成為人,依舊是一種決斷”。這是一部非典型批評文集,批評者在意的與其說是作品,不如說是人生。這些形形色色的人生,如若說有什么共性,那就是都失敗了,而時代的奧秘正在這失敗中。看看吧,我們周圍多少人視“旁觀”為“失敗”,在不甘寂寞中急于粉墨登場啊。如果說,“旁觀者”是詩人的讖緯,那也是他心甘情愿承受的。因為,在“旁觀”生涯中,“知識”是“旁觀者”唯一的酬勞。但——我們的好人兒,千萬別誤會,“旁觀者”可不是“受難者”。而“旁觀者”的“知識”也不是“寶貝兒”或“方腦袋”的“知識”。記住這一點吧,不然,還沒上道兒,我們就已陷入時代的“恍惚”了。
金戈 ·文學評論 ·13.7萬字
1964年以后,毛國瑤輯抄的150條批語在學術界產生了巨大影響,且已滲透至紅學研究中最為核心的議題(《紅樓夢》成書與版本源流、脂硯齋與畸笏叟關系、八十回后故事等)。經本書作者逐字校勘這150條靖藏本批語,輔以計算機技術處理、分析,且實地走訪調查,證實所謂“靖藏本”出于蓄意偽造,并揭示其作偽的來龍去脈及產生的影響。靖藏本證偽后,剝離其影響,作者重新對脂硯齋與畸笏叟的關系、身份,《紅樓夢》版本源流等重要問題做了研究,得出了不同的結論。
高樹偉 ·文學評論 ·23萬字
在晚清的語言與政治間尋找“中介”,在盧卡奇《小說理論》的棱鏡中追索當代中國長篇小說的“形式”之“內容”,迷戀于《狂人日記》里“吃人”的不可轉譯性,試圖為《繁花》的“不響”提供別一種解釋……這部文集收錄的8篇文章,既回溯“新文學”演進的重要時刻,也考掘當代文學中的歷史“幽靈”。
朱羽 ·文學評論 ·14.5萬字
所謂“誰解其中味”,《紅樓夢》中許多“味”都從小物中來。著名紅學家鄧云鄉從書中的小物說起,以小識大,匯釋難懂之物、費解之事,涵蓋經濟、交通、民俗、物產等各方面,構筑起一座別致的博物館,將《紅樓夢》的物質世界細展于我們面前。
鄧云鄉 ·文學評論 ·8.6萬字
從張悅然的“藝術情結”到黃錦樹的“青年狂想”,從林棹筆下的烏有之蛙,到張怡微、路內小說里的舊日工廠,24篇深入淺出的閱讀札記,帶我們走出文學批評的框限,在當代中文小說的多樣面貌中尋獲嶄新的驚喜。
劉欣玥 ·文學評論 ·15.2萬字
“空間何以呈現?以流轉的物,挽結的音和逸出的行為。”在好奇心的引導下,到達有趣地方、理解別樣經驗在對未知的執著探索和敏銳覺察中時時開闊視野,領受豐厚饋贈。這部評論集是作者學術研究中“漫游”與“追跡”體驗的部分呈現。全書共三輯:前兩輯是評論選編,既包括對格非、徐皓峰、林白、弋舟等作家作品的具體分析,也含有對非虛構寫作在事實建構等問題上的整體思考;第三輯收錄的是作者沈從文研究初期的成果:沈從文小傳。
丁茜菡 ·文學評論 ·12.3萬字
先鋒派在今天的一個重要使命就是:穿越歷史之霧,使自己重新成為那個陌生人。本書主要聚焦中國先鋒詩歌在八九十年代間的演變與九十年代詩歌的兩種精神面相。作者從尋根詩和海子的文化史詩開始,探討了詩歌如何通過改造“傳統”概念來傳達文化反思。繼而又以王家新、歐陽江河、多多、韓東、于堅、臧棣、張棗、肖開愚等人的詩作為例,重新反思有關“純詩/純文學”問題,描述九十年代詩歌的“敘事”轉向。作者意在探究八九十年代先鋒詩歌的轉換和分化過程,也更關注詩歌意識在兩個時代既相異又匯通的蹤跡。
賈鑒 ·文學評論 ·11.8萬字
《長篇的詠嘆》是著名文學批評家王春林的最新評論集。本書選取賈平凹《極花》、遲子建《群山之巔》、張煒《獨藥師》、格非《望春風》、東西《篡改的命》、呂新《下弦月》、徐則臣《王城如海》、弋舟《我們的踟躕》、李鳳群《大風》、艾偉《南方》、周大新《曲終人在》、孫惠芬《尋找張展》、付秀瑩《陌上》、張忌《出家》、須一瓜《別人》、李師江《非比尋常》、何玉茹《前街后街》、張好好《禾木》、秦巴子《跟蹤記》、葉煒《福地》、林森《關關雎鳩》、蒲歌《一嘴泥土》、李永剛《鰥夫絮語:我的萊伊拉》等近年來優秀的長篇小說為分析對象,深入淺出地剖析了它們的獨到之處,展現出作者對新世紀以來長篇小說創作面貌的階段性思考。
王春林 ·文學評論 ·23.3萬字
誰說文學評論一定要皺著眉頭寫,一定要吃藥一樣讀?長長短短的“小評論”既深入文本細處,也縱觀文壇全景,談黃永玉妙不可言的《無愁河的浪蕩漢子》、魏微宛若清風的《流年》,閑話茅盾文學獎,叩問文學批評的“第三條道路”……35篇文章力圖以生氣淋漓的文字重塑文學批評的活力。
周立民 ·文學評論 ·17.1萬字
“文學是特別個人化的具體勞作,無數個具體的勞作的匯聚也抵不過未知發生的那一刻。”《時間是一切事物的后記》系《思南文學選刊》主編的“述而批評叢書”(第二輯)之一。文叢聚集了目前上海最具影響力和潛能的批評寫作者,力求成為一套能夠全面反映當下上海青年文學評論整體風貌的精品文集。本書為作者移居上海三年來的整理成集的評論集,共分三輯。第一輯側重于中短篇小說分析;第二輯則是長篇小說的文本細讀;第三輯是隨筆,稍微比前兩輯多些趣味;附錄則是用札記的形式記錄了一些想法。
方巖 ·文學評論 ·13.6萬字
嘗試著用“詩論”的方式來刷新文學批評的觀念、形式和文體,不失為一次有意義的冒險。所謂文學批評,其實并非評判,更像是一種挖掘,一種對話和交談,一種自我清理與啟悟。借助他人的文字,來呈現一己的沉思。《當代小說詩論》分為“前輩們”和“同代人”上下兩編,上編評賈平凹、劉震云、韓少功等出生于1960年代前后的作家的作品,下編論梁鴻、黃燈、徐則臣以及劉宇昆、孫頻等“70后”、“80后”作家的作品。每篇評論文章前附有一首短詩,簡潔的“詩”與詳盡的“論”互相說明、互相補充,各自作為對方的注腳,亦是對“文學批評也是一種文學創作”這一理念的深入實踐。
謝尚發 ·文學評論 ·20.9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