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五言詩逐漸發展、成熟的關鍵時期,而“擬詩”是此期五言詩創作中出現的新現象。當時許多^疏的大詩人都有許多擬作,而且取得了很高的藝術成就。本書通過對江淹《雜體詩三十首》及其序文的研究,探討這種特殊的文學現象與當時士人創作心態之間的關系,與當時的詩歌創作和文學批評的關系,并將這三十首詩放在整個南朝文學發展的大環境中加以考察,給這種“為文造文”、“為藝術而藝術”的文學思潮一種相對客觀公允的評價。
郭晨光 ·文學評論 ·17.8萬字
本書選取歐芝克的十三篇短篇小說、三部中篇小說以及五部長篇小說作為目標文本,主要包括緒論和五個章節的內容以及結論。從非猶太人視角,解讀歐芝克小說表現出的猶太性。運用流散理論,從女性主義、新歷史主義、后現代敘事研究等視角,闡釋其文學觀、歷史觀、自然觀、女性觀,分析歐芝克如何繼承、發展當代美國猶太小說呈現猶太性的主要特征,將思想性與藝術性相統一,表現出獨特的猶太性,豐富了當代美國猶太小說猶太性的文學表現。為我們了解這位女性作家提供了一種研究途徑。
肖飚 ·文學評論 ·18.3萬字
本書在中國古代小說發展史的宏觀視閾下,以對《太平廣記》及其相關文獻的細致爬梳與深入解讀為基礎,辨析《太平廣記》的漢唐小說認知,探究《太平廣記》對漢唐小說的確認與搜集,揭示《太平廣記》總結漢唐小說發展的客觀事實;以對《太平廣記》在宋元明清以來抄刻情況的歷史考察為基礎,梳理《太平廣記》保存與傳播漢唐小說的途徑、方式和效果,闡明《太平廣記》在保存、傳播、整理與研究漢唐小說中的作用、地位與影響,客觀評價《太平廣記》的小說史貢獻。
熊明 ·文學評論 ·40.1萬字
本書為通代詞學論著,論析范圍從六朝訖于明代。全書辨析文理,研討正變,考訂名物,詮次字句,涉及詞的源起、詞體特性、詞人故實、詞作品鑒、風格興寄、韻律字詞等眾多內容,在詞學史上有較高的文獻價值與理論價值。六卷基本按照時代順序布局:卷一多記六朝樂府曲詞。卷二以記述唐五代詞人詞作和閨閣、方外之作及故實為主,并解釋考證詞體中的生僻字詞。卷三至卷六記述兩宋、元代及本朝詞人詞作及故實。拾遺一卷多記歌妓、侍妾等女性之詞作及故實。《詞品》共評論唐五代、宋、元詞人八十余人。
高林廣 李麗譯注 ·文學評論 ·22.5萬字
1839年(農歷己亥年),清代公務員龔自珍辭去公職,離開首都北京,南下返回家鄉,后又北上,接家眷一起回鄉,其間他行走九千里路,談了兩場戀愛,攢起無數飯局,寫成315首詩,這就是中國文學史上罕見的大型組詩《己亥雜詩》。2019年(農歷己亥年),當代學者余世存用典雅別致的現代漢語,化身龔自珍作抒情性獨白,通過對《己亥雜詩》的詩化演繹,拼接、復刻出龔自珍在己亥年間的心靈地圖,其中既有余世存對龔自珍的全面研究和深刻理解,也有余世存本人面對世道人心的感悟與激情。龔自珍的古典詩歌與余世存的白話演繹,被別具匠心地設計為在同一個頁面中交匯,仿佛兩顆心靈穿越一百八十年時空的促膝交談。從這部超時空的心靈傳記中,有心的讀者得以明見,集傳統文化之大成的龔自珍,是如何在最困頓的狀態之下與世界和解,與自己和解;當代學者余世存又是怎樣通過龔自珍及其所代表的傳統文化精神,明心見性,走出油膩中年的困境。
余世存 ·文學評論 ·11.6萬字
《如何發現微型小說內部的秘密》是“微型小說寫作課”系列中的一本,是微型小說名家謝志強的作品集,內容包括對微型小說作品的解讀、作者本人對微型小說這一文體的思考以及對當下文學現狀的一些看法,幫助微型小說愛好者了解微型小說這一文體以及提供一些寫作的方法。
謝志強 ·文學評論 ·12.2萬字
本書在宏觀視野下審視名著《西游記》,首倡建立科學的“西游學”,試圖從學科建設層面建立其思想體系、學科方向,從心學、未來學、比較文學等方面開拓《西游記》研究的新空間、新領域,通過回溯、考辯其版本、作者、思想、藝術、傳播等,側重對諸如魯迅、蘇興、中野美代子、李安綱、蔡鐵鷹、胡義成、吳閑云等的現代《西游記》研究成果之客觀評斷,評判21世紀以來關于《西游記》作者研究的功過得失,以歷時性與共時性之視角,探尋其歷史價值與現代學術意義。
楊俊 ·文學評論 ·20.2萬字
本書是當前國內系統地對王禹偁散文進行分體研究和整理的一部著作,體現了作者極高的文獻解讀能力,論文論證較為充分,對作家作品進行分體研究,準確把握了當前學術界的主流做法,選題具有較大的理論價值,研究也比較深入。王禹偁是北宋初期重要的作家,在唐宋古文運動中起到了承前啟后的作用。研究他的散文對了解宋代古文運動的形成與發展和把握宋代文學的整體風貌有著很大的幫助。全書分為上下兩編,上編除緒論和結語外,重在按文體對王禹偁散文進行分類研究;下面對王禹偁散文進行校注,這也是國內首次對王禹偁散文進行校注。
陳為兵 ·文學評論 ·18.9萬字
目前學界關于翁方綱詩學的研究存在兩個誤區:一是將“肌理”解釋成“義理”與“文理”,二是將“肌理”等同于整個翁方綱詩學。本書利用上海圖書館藏手稿本《石洲詩話》卷十,詳細辨析了“肌理”說的內涵及其理論建構的缺失,并觀照翁方綱如何走出“神韻”,以及其對定義宋詩美學特征的貢獻。其中主要討論了“正面鋪寫”“事境”“以學入詩”等概念。最后考察翁方綱“以考據入詩”的創作實踐及其對馮敏昌、梁章鉅、阮元、潘祖蔭等人的影響,并從詩學史的角度上將之定性為“傳統詩學的完美調和者”。
唐蕓蕓 ·文學評論 ·16萬字
這是一本解讀《水滸傳》人物的書。書中寫了林沖、魯智深、宋江、吳用、晁蓋、武松、李逵、扈三娘、石秀、燕青、史進、雷橫、朱仝、楊志等十幾個人物,作者“努力去理解他們的心理,推敲他們的行為,分析他們的性格,搞清楚他們何以會如此行事”,從而讓每個人物都展現出他復雜的一面,展現出他們人性深處的善與惡。
押沙龍 ·文學評論 ·10.9萬字
美國猶太作家善于從表現空間規范的性別、族裔、階級、倫理等審視自身存在或民族的空間生存狀況,他們將自身的空間體驗和猶太民族的空間變遷以小說敘事的形式參與到小說主人公空間身份的建構之中,揭示了猶太主人公在異族空間條件下從個體走向主體之成長的復雜與艱辛。本書主要借用梅洛-龐蒂的身體空間理論、列裴伏爾“空間三一”理論以及福柯的空間權力理論探討美國猶太成長小說中猶太主人公在美國社會空間關系中從個體走向主體的空間生成過程和生成機制。
寧云中 ·文學評論 ·6.2萬字
陳其泰先生受教陳寅恪弟子劉節先生、師從史學大家白壽彝先生,主要在先秦兩漢史學、清代及近代學術史、20世紀中國史學領域耕耘,《陳其泰史學萃編》是他三十余年勤勤懇懇治學的結晶。《陳其泰史學萃編》全書共九卷,約300萬字,包括《學術史沉思錄》《史學與中國文化傳統》《歷史編纂與民族精神》《史學與民族精神》《清代春秋公羊學通論》《中國近代史學的歷程》《再建豐碑——班固與漢書》《梁啟超評傳》《范文瀾學術思想評傳》。全書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其中不乏真知灼見和重大創新。《陳其泰史學萃編》是對時代需要的回應。陳其泰先生的著作通過更加準確評價優秀史家、史著的成就,增加了我們對中國優秀文化傳統豐富蘊涵的了解,有助于我們更加深刻認識中華文化的向心力、凝聚力和偉大創造力。陳其泰先生滿腔熱忱,對民族和國家的赤子之心字里行間可見,這種家國情懷是中國傳統優秀士人精神的薪火傳承。
陳其泰 ·文學評論 ·33.4萬字
世態蒼涼,一燈如豆。素衣青袍的讀書人,在輾轉反側中,提狼毫,磨端硯,屬文作曲,在辭文作曲中聊以慰藉。有人說,要知人論世。但是作者寄托在作品里的情感亦可以讓我們進入他們的世界。一花一世界,一曲一人生。本書選取了元代富有盛名的七位元曲大家的作品,通過優美的筆觸為讀者講訴那多年之前的疼痛與尋覓。
周語 ·文學評論 ·3.4萬字
方勇主編的《孟子》體例包括題解、原文、注釋、今譯、評析五部分。“注釋”簡凈平易,“今譯”準確暢達;為便于讀者閱讀理解,每篇的“題解”簡明扼要地分析了文章的主旨脈絡;“評析”對孟子的思想加以現代闡釋,使讀者對孟子的理解有了較高的現代升華。
方勇 ·文學評論 ·25.9萬字
詞解,解詞。詞解,意在讀懂詞句,解詞,是作者以情融情,意在讀懂詞人心境。語言精美雅致,情若玲瓏珠玉。而春去秋來。我們似乎就是那苦行僧,走了很遠的路,找到了一個草廬,決定在那里等雨停之后再上路,于是借著篝火展卷閱讀。本書是一本散文集,作者選取了蔣捷、周邦彥、劉辰翁、黃載等這些讀者有所了解又知之不多的詞人的詞句,慢慢的給讀者解來,有悲歡離合總無情之愁,有記荷風雅閑情之作,亦有深知人生苦短,紅花短促的感嘆之作,更有思慕不得的斷腸之作。作者的筆下,這些詞人,這些詞句仿佛都活了。
周語 ·文學評論 ·3.1萬字
為什么孟子的思想,今天依然值得我們一讀再讀?《孟子》位列“四書”之一,記載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學、倫理等思想觀點和政治活動,是儒家基本經典,深刻塑造了中國人的精神內核,警醒、激勵了古往今來無數有為之人。《〈孟子〉新解》收錄了樊登博士對《孟子》逐字逐句的講解分析,結合心理學、領導力、經濟學、管理學和復雜科學等不同學科,以一個現代人的視角對孟子之道進行了全新的詮釋,幫助讀者從圣賢智慧中汲取養分,解答人生之惑,喚醒內心的力量。
樊登 ·文學評論 ·34.6萬字
本書是中華書局2011年版《季節燃起的花朵:西南聯大文學社團研究》一書的增訂本,共約40萬字,對現代文學史上西南聯大文學社團進行系統研究,對西南聯大具有代表性的南湖詩社、高原文藝社、南荒文藝社、冬青文藝社、文聚社、文藝社、新詩社等重要社團的產生、發展、創作實績、影響地位等進行史料鉤稽和深入探討,是體現現代文學史、大學教育等領域前沿學術水平的研究專著,具有相當的參考價值。
李光榮 ·文學評論 ·30.5萬字
本套叢書貫通陶爾夫和諸葛憶兵兩代學者的大家精髓。詞的抒情功能在他們筆下有了極致的表達和多樣的呈現,既從歷時性方向揭示出了宋詞階段性的發展過程,也從共時性角度展示出了每一階段詞壇豐富多元的審美形態,從深度上推進了宋詞史的研究層次,也從廣度上拓展了宋詞史的研究領域。全書以天然的多元互補和繁復開放的優勢,令讀者感受到南北宋詞學歷久彌新的藝術魅力,對研究古代文學的專業人士及愛好者來說,是一部值得珍藏的文化積淀著作。
陶爾夫 諸葛憶兵 ·文學評論 ·42萬字
《水滸傳》是家喻戶曉的古典名著之一,蘊涵著豐盛的中國社會文化傳統。自問世起,不絕對其解讀和研究,本書就是最為經典的賞析作品之一。作者劉烈茂先生曾任中山大學古文獻研究所所長,對中國古典小說有相當深厚的研究。全書言簡意賅、邏輯清晰明了,內容涉及對《水滸傳》的文學魅力、梁山眾多人物的分析評點等,或在眾說紛紜中拔云見日,或摒棄成見做翻案文章,皆平心而論,新見疊出,讀來令人撫掌叫絕。是研究《水滸傳》的絕佳參考資料,更是廣大普通讀者閱讀《水滸傳》、增進見聞的妙品。
劉烈茂 ·文學評論 ·10.5萬字
本書是批評家張定浩代表作《愛欲與哀矜》的增訂本,時隔六年,最終增加四萬余字。愛不只是激情,也意味著失控,更是復雜的心智生活;憐憫則代表道德與責任。這兩者都常讓人難以承受,卻是大多數旨在書寫人類生活的出色小說家的選擇。從格雷厄姆·格林、愛麗絲·門羅到奧登、布羅茨基,從《斯通納》到《無愁河的浪蕩漢子》,書中所涉,基本都是作者鐘愛的作家與作品。某種意義上,這是一本閱讀與寫作之書,也是一部躬身自察之書。一個人同時覺察言語的力量與無力,愛的豐盈與貧乏。但他仍在寫,為取悅那些不可企及的影子。
張定浩 ·文學評論 ·13.6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