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是人類心理學先驅阿弗雷德·阿德勒的經典著作,全書立足于個體心理學觀點,從教育、家庭、婚姻、倫理、社交等多個領域,以大量的實例為論述基礎,闡明了人生道路的方向和人生意義的真諦,幫助人們正確面對缺陷,正確對待職業,正確理解社會,理解生活,理解性,具有極深的哲理性和巨大的學術價值。愈來愈多受它影響的人認為其提出的自卑與補償作用是生活中普遍存在的,能對人們的生活產生實際作用與直接影響,還因為其心理學在心理學歷史中已成完整的體系。
(奧)阿弗雷德·阿德勒 ·經典著作 ·14.6萬字
本書是面向9—18歲孩子家長的心理學普及讀物。通過十六個真實案例,深入探討了厭學、情緒困擾、人際障礙、親子關系及自我認同等常見成長問題。作者不僅解析各年齡段孩子的心理特點與需求,還挖掘問題背后的心理機制,提供科學實用的解決方法。書中特別引入家庭模式分析,幫助讀者跳出標簽化思維,重新理解青少年心理。本書旨在助力家長有效支持孩子成長,改善家庭氛圍,也適合教育者、心理咨詢師等專業人士參考。
韋志中 周治瓊 ·兒童心理 ·15.2萬字
驢子不會取悅別人,不會盲目跟隨,它會決定自己要走的路。在驢子中發現自我,有著重要的療愈作用。山羊可以幫助一個因父母分離而沮喪的孩子重新快樂起來。抑郁的人在活潑的狗面前有機會敞開心扉。在雷納·沃爾法特博士與貝蒂娜·穆茨勒的Ani.Motion弗賴堡動物輔助心理治療研究所,驢子、貓、狗、綿羊、雞、牛和迷你豬都是重要的“動物輔助治療師”。通過喂食、清潔、撫摸和做游戲等非語言交流,這些“治療師”能夠準確反映來訪者的情緒狀態,幫助他們學會如何更好地了解自己。與動物接觸,我們能夠感受到不依賴于外表、行為或認知能力的被接納和被理解。在變化迅速和充滿壓力的世界中,動物作為人類不說話的朋友,有著珍貴的療愈作用。
(德)雷納·沃爾法斯 貝蒂娜·穆茨勒 ·心理咨詢 ·14.3萬字
這是一本為承受社會壓力、身處心理困境的現代人所提供的心理自我療愈的指導手冊,它不僅通俗易懂、簡潔明了,而且內容豐富、知識齊全,堪稱心理學通俗讀物中的翹楚之作。全書共分為八章四十節,內容涉及心理障礙、情緒管理、人際關系、壓力應對、職場心理、婚戀情感、名望利益、強大內心等多個方面。作者將專業的心理學知識與豐富的生活實踐相結合,通過對熱點事件、真實案例、寓言故事等素材進行剖析解讀,從中挖掘出心理問題的產生原因、具體表現、危害影響,并給出應對心理問題的相關建議。
劉康廷 ·心靈療愈 ·12.5萬字
為什么一場看似尋常的飯局,往往能成就會議室里難以達成的“大事”?本書將從心理學視角,為你深度解碼“中國式飯局”這一獨特社交場域的內在奧秘。它將揭示餐桌上如何巧妙運用互惠、好感、從眾及承諾等心理法則,讓你洞悉杯觥交錯間的無聲博弈與情感流動,理解重要之事何以在飯桌上“一錘定音”,從而成為一個真正懂得“飯局智慧”的社交高手。
石金生編著 ·百科 ·1.4萬字
情感、存在意義、社會壓力等不同維度下的精神創傷,并揭示這些創傷背后的心理機制與社會根源。從天才投資人一夜隕落后的自我重建,到失戀者如何擺脫執念的煎熬;從“成功人士”在物質豐裕中的意義迷失,到數字時代下群體性孤獨的突圍;從對抗時間焦慮的記憶修復,到整容醫生在審美異化中的自我救贖,再到逃離高壓系統后的身份重構——每個故事都像一面鏡子,映照出當代人共有的精神困境。書中融合心理學、神經科學、哲學與東方禪學,不僅剖析創傷的成因,更提供切實可行的療愈路徑:茶道中的“金繕”哲學、憤怒瑜伽與原諒日記、北歐“死亡清潔”與道家“無用術”等。這些方法并非標準答案,而是啟發讀者找到屬于自己的解藥。最終,本書傳遞的核心信念是:精神的傷口不是缺陷,而是光進入內心的通道。當社會要求我們“完美無缺”時,真正的勇氣在于接納自己的破碎,并在裂痕中生長出新的生命力量。
方延編著 ·心靈療愈 ·1.3萬字
本書中,弗洛伊德對過失行為進行了深入剖析。他認為過失并非偶然發生,而是有著潛意識的動機。常見的過失如口誤、筆誤等,表面上看似不經意,實則是潛意識中被壓抑的欲望、沖突等在起作用。通過對過失的分析,弗洛伊德揭示了潛意識對人的行為和心理的影響,為理解人類心理活動的復雜性提供了新的視角,也為精神分析理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奧)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經典著作 ·3.2萬字
為何有人會走向犯罪的歧途?其內心深處隱藏著怎樣的“心魔”?《犯罪心理學》為您揭開“罪與心”的層層迷霧。本書以抽絲剝繭的分析與曉暢筆觸,全景式解讀從個體心理根源到特定犯罪類型,再到心理學在偵查、審訊、法庭、矯正與預防中的關鍵作用。這不僅是一次對犯罪現象的深度探索,更是對人性復雜與社會治理智慧的深刻反思,助您全面、理性地把握這門迷人學科的精髓。
伍德編著 ·社會心理 ·1.1萬字
不管是家長還是教師,都不能在對孩子的教育上有半點泄氣,不能因為自己的付出沒有立即得到回報就心生絕望,不能因為看到孩子沒精打采、冷漠、消極、被動就覺得挫敗,更不能相信孩子有天賦或是沒有天賦這類迷信的想法。個體心理學認為正確的觀點應是,要努力給予他們更多的勇氣和自信,教導他們困難不是不可逾越的,而是我們可以征服的,以此激發他們的精神能力。我們強調了孩子需要獲得正確的教育,并沒有去明確表示孩子的教育和成長,是父母的幫助更重要,還是教師的支持更重要。其實,這里的教育主要指學校課程之外的教育,即不是學科教學,而是最為重要的人格發展或人格教育。不可否認,對兒童教育來說,父母和教師的貢獻都是不可或缺的,父母可以補充學校教育的不足,教師則可以修正家庭教育的缺陷。但在現代的社會和經濟條件下,一些大城市孩子的教育責任大部分還是落在了教師身上。因為父母對新的教育觀念沒有教師敏感,而教育孩子可以說就是教師的本職所在。個體心理學也把孩子為以后遇到的新環境做好準備的希望,寄托在學校和教師的一些作為上,盡管這過程必然離不開家長的合作。
(奧地利)阿弗雷德·阿德勒 ·經典著作 ·1.5萬字
我們都知道嬰兒的身體是很脆弱的,孩子有很多年的時間都需要別人精心地照料。正因為每一個生命都是從脆弱的時候開始的,也正是因為人類之間如果沒有合作就只能受環境的擺布,由此我們就可以很容易地明白,如果孩子不在合作中鍛煉自己,就會越來越悲觀,產生很深的自卑心理而無法自拔。同時我們還知道,人生中的問題總是接連不斷的,即使非常善于合作的人也會遇到各種難題。誰都不會認為自己已經超越了世上所有的人,主宰了世界的一切。我們的身體雖然脆弱,生命雖然短暫,但是仍要對人生的三大問題不斷豐富和補充。我們可以先找一個暫時的答案,但是絕不可以只滿足于現在的成績。無論怎樣,我們都要繼續努力,而努力的前提則是與人合作,這樣的奮斗才有意義、有希望,這樣才能使我們的環境得以改變。而人人都有的對優越感的追求,具有唯一性。它取決于個人劃定的人生意義,這種意義并非只是表面文章,而是體現在了一個人的人生態度中,它就像一首自創的美妙曲子貫穿人的一生。但是,在他的人生態度中,他并沒有將這種目標很直白地表現出來,它的表現形式很委婉,我們只能從它提供的線索中慢慢尋找。
(奧地利)阿弗雷德·阿德勒 ·經典著作 ·2.1萬字
如果你向人問道:“人生的意義到底是什么?”多半都不知如何回答。多數人都不想自尋煩惱,更不愿探求問題的本源。但是,從古至今,這種問題一直相伴在人類的左右,直至今日,也有人時常提起,無論年長或年幼,有時還會被問道:“人為什么而存在?”“人生的含義是什么?”客觀地說,只有在人們遇到某種困難和挫折的時候才會問諸如此類的問題。相反,那些人生之路平坦順暢、幾乎沒有遇到過困難的人,大多不會產生這個念頭。但是,這些問題在我們的人生經歷中總是不可避免的,我們也必須直面應對。
青春期對每個孩子而言,最主要的就是證明自己已經長大。如果我們真正能夠使他相信這是水到渠成之事,就可以減輕其很多壓力。如果非要迫切證明自己的成熟,他們就會不可避免地將自己的意圖強烈地表現出來。有關青春期的書籍被圖書館大量收藏,且幾乎所有的書籍都認為青春期是形成個人性格的關鍵時期。青春期的確有一些危險存在,但是如果說這種危險可以改變人的性格則根據不足。孩子在青春期的成長中要面對新環境,迎接新問題,生活好像離自己越來越近,一直隱藏的錯誤人生態度也逐漸暴露。雖然在之前這些錯誤也會被經驗豐富的人看穿,然而,隨著青春期來臨,錯誤會更加明顯,此時就再不能熟視無睹了。在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和身體都面對著重要的變化和挑戰,因此引導孩子尤為重要,當然,預防犯罪也是需要重視的問題。
(奧地利)阿弗雷德·阿德勒 ·經典著作 ·2.6萬字
本書從神經科學角度揭示“鈍感力”這一心理韌性的本質,通過前額葉皮層與杏仁核的博弈,闡述情緒調節的深層機制。書中對比鈍感力與厚黑學,強調其“不較真”而“有底線”的積極生活態度,并提供21個微習慣,如“15分鐘情緒隔離區”“夸夸日記”“3次深呼吸回應法”等,幫助讀者打造“鈍感體質”,在快節奏、高壓力的社會中保持從容。本書為現代人提供一套實用的心理調節方法,提升情緒調節效率,減少內耗,增強抗壓能力,是追求內心平和與高效生活的必備指南。
戴士 ·心靈療愈 ·1.4萬字
閨蜜關系是一種特殊的女性友誼,它比普通朋友更親密,但又不同于親情或愛情。心理學家將“閨蜜”定義為“情感支持系統中最核心的非血緣關系”,其特點是高度的信任、共情和長期的情感投入。健康的閨蜜關系通常具備情感支持、無評判的傾聽、適度的依賴、真誠的欣賞、健康的邊界,相比之下,不健康的閨蜜關系可能表現為:過度依賴、情感勒索、背后議論,甚至競爭性敵意。盡管閨蜜關系以支持為主,但進化心理學也指出,女性之間可能存在隱性競爭,尤其是在涉及“社會地位”或“異性關注”時。這種競爭不一定是惡意的,而是人類本能的一部分。處理這類關系時,我們如何管理這種心理,以優雅的方式避免它破壞友誼呢?
彭珊珊 ·百科 ·1.9萬字
很多人都了解,一個孩子對自己在某個環境中所處的位置有自己的無意識的理解,而這種理解往往和他們的發展狀況具有一致性。同樣,我們也都有所感觸,一個家庭,長子、次子和第三子的人生道路、性格發展通常會有所不同,其實這與他們長期在家庭中所處的位置是有關聯的,也可以說是相適應的。換言之,兒童性格的發展是從其早期在家庭環境中的處境磨合、鍛造出來的。對教育者來說,用毫無差別的方法來教育兒童顯然是不可取的,他必須要了解兒童獨特的個性,這是每一個兒童在成長過程中都必然會具有的。而正是這種個性的存在,才使得同一教育法則在不同的兒童身上會出現不同的教育結果。
(奧地利)阿弗雷德·阿德勒 ·經典著作 ·1.8萬字
阿德勒是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他對兒童人格統一性的看法在其心理學理論體系中占據著重要地位。阿德勒認為,兒童的人格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各個部分相互關聯、相互影響,共同塑造了兒童獨特的行為模式和心理特征。
(奧地利)阿弗雷德·阿德勒 ·經典著作 ·1.6萬字
常言說得好,健康的靈魂寓居于健康的體魄中。事實未必盡然。只要兒童能夠克服身體的缺陷,勇敢地面對生活,那么健康的靈魂也完全可以寓居于存在缺陷的身體中。而反過來看,健康的身體也可能會擁有不健康的靈魂,如果一個兒童曾經遭遇過一系列不幸的事件,并因此對自己的能力產生了錯誤的理解,那么任何一個小的挫敗都會讓他認定自己是無能的。這是因為這一兒童對困難非常敏感,他會把任何障礙都視同于他缺乏力量和毅力的證明。因此,兒童自卑情節的預防顯得尤為重要。
眾所周知,追求優越感是每個孩子的本能。而身為父母或老師的職責就是要將這種追求引向積極有益的方面。身為教育者一定要確保孩子對優越感的追求能讓他們獲得健康而積極有益的生活,而不是獲得心理疾病和精神錯亂。怎么做才能達到這一點呢?我們又是如何區分有益的和無益的優越感的?答案很簡單,要看它是否符合社會利益。一個被人稱贊的成就無法脫離社會而獨立存在。試著設想一下,那些我們認為高貴、高尚和有價值的偉大行為吧,這些行為不僅對于參與者本人具有非凡的價值,而且對于整個社會也具有意義。所以,教育孩子就要從培養他具有這種社會情感入手,換句話說,就是要培養孩子認識和社會一致的意義。
卡倫·霍妮是新弗洛伊德主義的主要代表人物。雖然接受傳統精神分析的學習,但比起過度強調早年經歷,霍妮更加注重對當前問題的解決。本書收錄的是霍妮在柏林精神分析研究所作為一名正統理論教師時所發表的論文,是霍妮社會心理學和女性心理學思想的萌芽。這些論文徹底脫離了弗洛伊德“解剖結構即命運”的信條,強調文化因素是女性問題及其社會心理定位的重要誘因。作為社會心理學的最早的倡導者之一,霍妮論文中的理論更多來源于對社會和臨床的觀察。霍妮意識到盡管在復雜的社會環境中,不可能真正區分女性和男性心理上的不同,但心理學家應該努力成為人類人格完善的推動力量。
薛茜尹 ·女性心理 ·11.4萬字
本書聚焦于一個被主流聲音長期忽視的龐大群體——經歷父母早逝的年輕子女。作者通過歷時13個月的田野調查,深入訪談了44位在青少年期至成年初期經歷父母離世的年輕失親者,收集了豐富、隱秘、深層的哀傷敘事。本書超越了哀傷理論的傳統視角,沒有將喪親經驗視為純粹個人的、內在的心理反應,而是將甚少被過往研究關注的社會情境整合融入分析框架,通過對“哀傷經驗、追尋意義、身份改變”這三個關鍵主題的詮釋,重構了年輕失親者的真實敘述,全面還原了年輕子女在父母離世后,在哀傷與愛之間來回轉換,不斷體驗“拆毀”與“建造”,與哀傷共處的過程。
李昀鋆 ·青少年 ·19.4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