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

書友吧

第1章 生命的意義

因此,無論是誰也沒法擁有絕對正確的關于生命的意義,但同時,只要是人所定義的生命意義,就不會是完全謬誤的。

1.生活的意義

人類生活于“意義”之中。人所體驗的不是抽象的事物,同時也不是純粹的事物,這些事物受制于人的需要與經驗。人與事物之間的關系,從一開始就是這樣的。“木頭”是指“與人有關的木頭”,“石頭”指的是“作為人類生活要素之一的石頭”。脫離意義,想要生活在一個純粹的環境下,只會給自己帶來不幸。因為這樣一來就把自己與其他人隔離起來了。他的行為對自己、對他人都毫無作用。人們會這樣說:這個人的行為沒有意義。人總是從自己的需要和目的出發,通過賦予意義來感受外部事物的。因此,人感受的不是世界本身,而是被他解釋過的世界。這樣的世界不可能是完整的,不可避免地存在偏差或錯誤。由此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人類生活在其中的意義領域是一個充滿錯誤的領域。

我們可以試著這樣去問某個人“生命的意義是什么?”,他們很可能無法回答。通常情況下,大多數人是不會意識到這樣的問題,更不會主動去思考這樣的問題的。如果一定要回答,也會是一些含義不明確的老生常談。但事實上,這個問題從人類誕生那天起就出現了。在我們的時代,年輕人——年長一些的人也一樣——經常也會有這樣的疑問——為什么活著?生命的意義是什么?不過可以斷言,人只有在遭受到挫折時,才會發出這樣的疑問。當一切都順利,人的生活沒有遇到阻礙和困難時,這個問題是不會以言語的方式被提出來的,這個問題和對它的回答,會通過人在日常生活中慢慢體現并逐步得到解答。如果不受言辭的迷惑,而是去觀察具體的行為,就不難發現: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意義”,這種意義會體現在姿態、態度、動作、神情、禮節、習慣、企圖等等上,這些具體行為無不都是遵循著這個意義的。一個人的所作所為告訴我們,他對自己對生活的理解深信不疑,他的一舉一動甚至一個表情都在告訴他人:“我就是這樣的,宇宙萬物也就是這個樣子。”這正是這個人賦予自己及生命的意義。

這也就是說,有多少人就有多少種關于生命的意義。我們也說過,任何一種意義都有可能包含著錯誤的成分。因此,無論是誰也沒法擁有絕對正確的關于生命的意義,但同時,只要是人所定義的生命意義,就不會是完全謬誤的。所有意義都是處在對與錯之間,而且人還擁有判斷的能力,能分辨這些意義的好與壞、錯與對,以及好壞對錯的程度,并發現那些較好的意義的共性,較差的意義差在哪里。這樣,我們就可以得出較為科學的“生命意義”,得出一個關于生命意義的公共尺度,用來衡量跟我們人類相關的現實的“意義”。在此我們必須牢記,這里的“真實”是與人類有關的“真”,是與人類的目的與計劃相關的真。除此之外,沒有別的什么“真實”或被稱為真理的東西,即使是有,那也是跟人類無關的。

2.人的三種限定

每個人都受制于三種限定,對于這三種限定我們每個人都隨時要有所意識。是它們構成了人所處的現實環境,也正是它們制造了人所面臨的各種問題。由于這些問題總是糾纏著我們每個人,迫使我們不得不做出回應,這樣的回應也就構成了一個人對生命意義的屬于自己的看法。

首先,我們生活在地球這顆小小的星球上,不可能再有別的去處。我們唯一的生存方式就是在這個限定下,盡可能多地利用它所提供的資源來保證我們的生存與發展。為此我們必須要不斷發展我們的身心,以確保自己和人類的未來得以持續。這是一個面向所有人提出的挑戰,需要每個人都參與應對,誰也不可能逃避。鑒于此,無論我們做什么,都會是代表全體人類對生存境況做出的回應。這樣的回應展現了在我們心中什么是必要、適度、可能和有價值的。這些回應同時也受限于這樣一個事實,那就是“我們屬于人類”,“我們棲居在地球上”。

考慮到人類生理上天生的脆弱性,以及所居住環境存在著的不安全性因素,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那就是為了我們自己和全體人類,我們每個人都要勇于給出答案,并努力使得這些答案具有前瞻性并能保持一慣性。這就像一道數學難題,正確的解答無法依靠運氣與猜測,只能來自苦思冥想,來自堅定的信心與不懈的努力。很可能最終還是無法一勞永逸地得出完美的解答,但只要我們足夠堅韌、足夠有耐心,就能不斷接近完美的解答。對于我們生命這道難題,我們必須做出不懈的努力,以尋求到最接近完美的答案。同時還必須注意到這樣一個事實——我們受制于我們居住的地球這顆小小的星球。這顆星球既給予了我們很多有利的條件,也給我們造成了諸多不利。

其次:沒有人是唯一的,每個人都生活在人群中,并與其他人息息相關。一個人活著,就不可能不與其他人發生聯系。個人的局限性決定了每個人都無法獨自達到自己的目的。如果一個人只是考慮自己的利益,只想一個人生活,那么他既無法延續自己的生命,也無法延續人類的生命。要生存,就必須接受這樣的限定:我們都是人類的一員,和所有的人一起生活在地球上。

再次:人類的構成是存在性別差異的。個體與整體都無法忽視這個事實。愛情與婚姻正是來自這種限定。這是每一個人,無論是男還是女都無法避免地需要給出回答的。人類在這個限定下的所作所為,就是對這個限定的最好回答。人們可以選擇各種方式,他們的選擇往往就是他們所認可的最佳方法。

3.人的社會屬性

以上三種限定構成了三個基本問題:個人的職業選擇,決定我們在地球天然的限制下得以生存;如何獲取在群體中的位置,使得我們能通過合作來分享其所帶來的利益;如何調整自己去適應人類的兩性,而人類的延續和發展必須依賴兩性的合作,也就是愛情與婚姻這一事實。

個體心理學(individual psychology)發現,人的生活所面臨的諸多問題,都可以歸納為以下三個主要問題:職業、社會與性。任何一個人在對這三個問題做出回應時,都會顯著地表明他對生活的意義的深層次的理解。對此我們可以舉例說明,例如一個人的愛情生活不順利,對自己的職業也無法盡心盡力,朋友也很少,他還感覺到在跟同伴相處時很痛苦。由此我們可以認為,由于他的生活中存在著這些限制,他一定會認為“活著”是一件很難也很痛苦的事,這個人經受過太多的挫折,卻很少有機會去解決。通過這樣的感受,他就會得出自己的活動方式與范圍,他會認為,生活的意義就是保護自己不受傷害,為了這個目的,就要盡可能地避免與他人的接觸。而反過來我們假定一個人有著美好和諧的愛情生活,他的工作也很順利,朋友也很多,有著很廣闊的人脈。那么可以斷言,這個人對生活的感受一定會是這樣的:生活是多樣性并富于創造的過程,存在著很多的機會與可能,沒有不能克服的困難。這樣這個人對生活意義的定義就會是:生活的意義是來自同伴的交往,是作為群體的一員,并對人類共同的幸福做出自己的貢獻。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各種不正確的“生活的意義”的共同特點,以及正確的“生活的意義”的共同特點。所有生活的失敗者——精神心理疾病患者、罪犯、酗酒者、問題少年、自殺者、墮落者、娼妓——之所以失敗,無不是因為這些人缺乏基本的歸屬感與社會興趣。這類人不信任他人,不相信可以通過合作來解決所遇到的職業、人與人的關系以及性的問題。生活對于他們僅僅是個人的問題,因此他們對生活意義的認定就會是:沒有人能從實現目標中得到好處,興趣只是自己的事情。他們所爭取的只是個人虛假的優越感,他們認為的成功也只對自己有意義。當一個謀殺犯手握一瓶毒藥時,很可能可以體會到權力感,但也只能讓自己相信自己是重要的,在他人的眼中,這瓶毒藥并沒有讓他顯得更重要。這也就是說,只屬于一個人的意義等于毫無意義,意義只產生在人與人的互動過程中。這就像那些只被一個人理解的詞語不能算作詞語一樣。人的目標與行為也是如此,它們的意義只能是對他人產生的效果。在生活中,每個人都會本能地想要突出自己的重要性,但如果無法認識到人的重要性是來自一個人對他人的作用,那么這個人就會步入迷途。

我聽過這樣一個故事,是關于一個小的宗教團體的領袖的。

有一天這位領袖召集起她的信徒們,告訴他們世界末日將會在下周星期三來臨。于是她的信徒們賣掉了自己所有的財產,放棄了一切,開始緊張地等待這一時刻的到來。結果可想而知,星期三到了,但什么也沒有發生。于是,到了星期四,有些人就匯聚起來去找這位宗教領袖。這些人說:“看看我們吧,我們放棄了一切,不顧別人的嘲笑,因為我們認為我們的消息來自最可靠、最有權威的人。現在星期三已經過去,為什么世界末日并沒有到來呢?”而這位女士回答說:“我說的星期三,并不是你們的星期三!”

她的行為告訴我們,任何只屬于自己個人的定義都是不可靠的。

任何真正的“生活的意義”都有一個顯著的標志,那就是它們無不都是屬于群體共同認可的,是能夠被分享的。一種能為自己解決生活問題的好方法,如果無法同時也幫助他人解決類似的問題,那就不會是真正有意義的方法。即使是天才人物,無論其多么了不起,也只能通過被別人來認定才能成為天才。這也就是說,生活的意義只有在團體中才能得到體現。我們這里所說的不是職業動機。我們不管職業,只在意效果。那些能很好地應付生活中出現問題的人,他的言行給我們的印象是這樣的:生活的意義出現在對他人的興趣與互動合作過程中。他的一言一行都受到同伴的影響與引導,在遇到困難時,他會盡量采取避免與他人利益發生沖突的方式。

上述觀點對很多人說來,都會有點質疑。人們會懷疑自己生活的意義是體現在自己對他人做出的奉獻中,體現在與他人的合作與互助上。有人也許會這樣問:“對我自己,我又該做些什么?如果一味地考慮他人,為別人的利益做貢獻,難道不會損害到自己的利益,讓自己感到痛苦嗎?一個人想要發展,是不是應該也為自己多著想一下?難道我們不應該學會保護自己的利益嗎?”這樣的質疑的提出,實際上是立足于一個錯誤的前提。如果一個人把對他人的貢獻作為自己生活的意義的一個重要因素,并且他的情感也都傾向于這個因素,他就自然會促成自己成為最有貢獻的形態。他會為了這種目的調整自己,會根據這種需要來鍛煉自己掌握各種必要的技巧。認定目標后,他就會自動開始相應的學習過程。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就會變得充實起來,并能很好地處理職業、社會和性這三個生活問題。我們就以愛情與婚姻作為例子來闡明這點。如果我們深愛著自己的伴侶,并在努力豐富我們所愛的人的生活,我們就會自覺地去盡可能地發揮我們自己的才華和能力。但要是沒有這一基于奉獻的目的,想要完善自己的品格,那只會讓自己感到毫無意義,使得自己喪失快樂。

關于奉獻是生活的意義真正的要素,還可以通過一點來證實。如果我們認真檢視我們所繼承的那些由先輩們遺留下來的東西,我們會發現,他們遺留給我們的,幾乎全都是對人類整體生活的貢獻。那些已經開發了的土地,那些道路和建筑物;那些好的傳統,了不起的思想、科學、藝術的遺產,還有很多處理人類面臨的問題的技術手段,還有他們通過交流得出的生活成果,等等,無不都是作為對全體人類的貢獻而保留下來的。我們也需要再看看上述例子之外的,那些拒絕合作、為生活做出另外一種定義的,那些只會想著“我怎樣逃避生活的壓力”的人,看看他們留下了什么?這些人不但沒有留下什么痕跡,對他們而言,不僅僅是死亡,他們的生命也是貧瘠的,就連我們居住的地球似乎都會對這類人這樣說:“我不需要你們,你的生命毫無價值。你的目標、你的觀念不屬于未來,滾開吧,一無用處的人!快點死吧,快點從我身邊消失吧。”對于拒絕合作并把與人合作當作羞恥的人,我們只能這樣對他們說:“你們是無用的。沒有誰需要你,快點走開!”當然,在我們今天的生活中,在我們的文化里,的確存在很多的不盡如人意之處,但不能因此就放棄努力,不去加以改造完善。前提是,這樣的改造與完善是基于全人類的幸福的。

了解這一事實的人處處都有。這樣的人深知生命的意義來源于對全體人類的興趣,這樣他們才會去努力培養自己對社會的興趣和熱愛。在人類歷史上,大多數宗教都具有救世濟人的目的。歷史上所有堪稱偉大的運動,無不是人們企圖增加社會全體利益的產物。大多數宗教就是以此作為自己的核心目標的,也是人類社會為這樣的目的奮斗的主要力量。然而宗教的宗旨總是受到曲解與被利用,除非它能更直接地致力于為社會服務,否則我們很難從它的表面看出它還能有其他作用。通過科學的辦法以及新的科學技術,個體心理學也得出了相同的結論。我相信,它還有更進一步的貢獻。相較于其他手段,科學使得人們對同伴、對社會的興趣變得更為濃厚,因此,它很可能比政治或宗教更能接近這樣一個目標,這個目標就是——對他人更感興趣。

被賦予生活的意義,其實質就好比人類事業的守護者與破壞者,因此了解這些意義的形成原因、它們彼此間的關系,能引導我們生活得更有意義。假如其中某些因素導致了嚴重的錯誤引導,該如何面對與處理,就是一件不可或缺的、非常重要的工作。而這在今天,恰恰是屬于心理學范疇的。心理學不同于生理學、生物學的地方,就在于它能利用對“意義”以及“意義”對人類行為和人類未來的影響的分析了解,來增進人類的福祉。

4.童年對人生的影響

從出生那天起,人就開始了對“生活的意義”的探索。即便是嬰兒,也會設法評估一下自己的力量,以及這力量能在多大程度上影響自己生活在這個所處的環境中。在一個人生命的前六年,就會發展出一整套屬于自己的相對固定的行為模式,這就是兒童應對環境與遇到的問題的方式。這時候,兒童已經擁有了對世界的看法,開始知道對這個世界、對他自己應該期待些什么。此后,他就通過一個固定的視覺來看待世界。經驗還未被接受就已經得到闡釋,而且這種闡釋總是符合小孩賦予生命的最初意義。就算這種意義完全錯了,就算這種應對事物、處理問題的方式會不斷地帶給他挫折與痛苦,也不會被輕易放棄。只有通過反復地嘗試對環境錯誤的闡釋帶來的誤導,找出原因并對視覺做修正,才能逐漸改變對生活的意義的不正確的定義。

在極少數情況下,有些個人能在錯誤的行為造成的后果的逼迫下,修正自己賦予生活的意義,并憑借一己之力成功地完成這樣的修正。但是,在沒有借助社會的外部壓力的情況下,假如他依然發現不了關于生活意義的錯誤的定義,繼續自以為是,那么,他就會陷入絕境,并且不會做出修正。而那些被動的修正,大多數情況下是必須借助受過專業訓練、對這些意義非常了解的專家,只有這些專業人士才能找到錯誤的根源,并提出合理有效的建議。

人的童年時期的情境是可以采用很多完全不同的方式來解釋的。一個人童年時期的不好經歷,是能導致他得出完全相反的意義來的。那些完全不顧有過的不愉快經歷的人,他們從不愉快的經歷中得到的啟發,只能幫助他們去做一些對未來可能發生類似事件的預防,而并不會改變他們自己。他會想:“我們要努力消除這些造成不幸的因素,讓我們的孩子在更好的條件下成長。”當然,有些人則會這樣想:“生活對我是不公平的,別的人總是能得到更多好處。既然世界對我不公平,那我為何要善待這個世界?”這就是為什么有些父母總是喜歡對自己的孩子這樣說:“我小時候吃了那么多苦,我都熬過來了,你們怎么就不可以?”還有一種人會覺得:“因為我的童年遭受了太多的不幸,所以我所做的一切都該得到原諒。”這三種人對于生命意義的認知,都會在他們的行為中表現出來。如果不能讓他們改變自己對生活意義的認知,他們的行為是絕不可能被改變的。

正是在這里,個體心理學拋棄了決定論,認為經驗絕非成功與失敗的主要因素。我們不會被那些體驗過的打擊(所謂“震驚”trauma)所困,我們只是從中獲得我們所需要的東西,而這些東西成為我們的經驗。當我們把某種特殊經驗當作我們未來生活的基礎時,我們就很可能會犯下某些錯誤。要知道意義不是環境賦予我們的,而恰恰相反,是我們賦予環境的意義決定了我們自己是怎樣的。

但在兒童期,有些情況會導致嚴重錯誤的意義的得出。大部分的失敗者的兒童時代都有過這類情況。第一種要考慮的是那些在嬰兒時期得過嚴重疾病或者有先天缺陷,最終導致身體器官殘疾的兒童。這類兒童承受著巨大的身心壓力,因此,他們很難像正常兒童那樣體會到生活的奉獻意義。除非有跟他們關系很親密的人,能協助他們把注意力從自己身上轉移到別人身上去。這類兒童通常都只會專注于自己的感受。在將來的生活中,他們很可能把自己跟周圍的人作比較,得出負面的結論。在現實生活中,這類兒童甚至會因為受到周圍人的憐憫、嘲笑以及他人的回避而產生深刻的自卑。這些環節的因素會導致他們躲進自我內心,拒絕跟社會合作,并喪失找到屬于自己合適位置的希望。同時,他們會覺得自己遭到了羞辱與被遺棄,從而產生出仇恨。

我想,我是第一個研究兒童因為器官缺陷或內分泌失調導致陷入困境的人。目前,這門學科盡管已經取得了很大進步,但它的發展方向并不是我想要的。我一直都在努力尋找解決與克服這類問題導致的后果的方法,而不是想要找到能證明是這類缺陷導致兒童出現問題的證據。器官的缺陷并不會強制人采取錯誤的生活方式,我們至今也沒找到內分泌腺會對兩個兒童產生一樣效果的證據。反倒是經常能看到克服了這種困難的兒童。在克服這種生理缺陷帶來的困難的同時,這些兒童還發展了其他非常有用的才能。

個體心理學從不鼓吹優生學的選擇。歷史早已證明,很多存在著這樣那樣生理缺陷的人,對人類文明做出了重大的貢獻。這些人受著身體不夠健康的影響,甚至有些人還英年早逝,可正是這些人,他們克服了身體以及其他的外部阻礙,做出了很大貢獻,并讓自己得到了新的發展。是努力奮斗使他們變得堅強,也讓他們不畏艱辛,勇往直前。現在的問題是,絕大多數存在著器官或內分泌腺缺陷的兒童,沒有得到足夠重視,缺乏有心去引導幫助他們的人和手段,由此他們所遇到的困難沒有得到克服,使得他們把自己的注意力全部給了自己。這也是我們發現很多因為器官缺陷而承受著巨大壓力的兒童中有更多的失敗者的原因。

第二種會誤導兒童賦予生活不正確意義的原因,與對兒童的溺愛有關。受到溺愛的兒童,總是會以為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希望所有人都把自己的愿望當作是唯一需要遵從的法律。這樣的兒童無須努力與付出,就能受眾人追捧,這樣的結果使得他會認為自己天生就是與眾不同的。而一旦他不得不進入一個不以他為中心的環境里,當其他人并不以照顧他的感覺為目的時,他就會覺得自己受到了不公正的對待,認為是整個世界背叛了自己。因為他一直都是生活在以自我為中心的環境里,根本不知道還有其他方法來應付出現的問題。他人對他過度的照顧,使得他沒有獲得獨立的能力,也不懂得他能為自己做些什么。這樣的兒童在遇到困難時,唯一會做的就是等著別人的幫助。他會這樣認為,假如自己能再度獲得曾經的那種突出的地位,讓所有人都重新承認自己是特殊人物,那么自己的處境就會改變。

這些被寵壞的孩子很可能會變成我們的社會里最危險的群體。其中一部分人會導致社會善良價值觀的嚴重扭曲;一部分人則會戴上正直良善的假面具,通過各種手段達到控制社會權力的目的,他們會以犧牲他人的利益來獲取自身利益,而不是采取合作的方式;還有一部分人會采取公開反叛的方式。當這些人看不到他們習以為常地對自己的意志的順從,以及他人對自己的贊揚時,就很容易認為自己遭到了背叛,這類人會對社會產生敵意,并采取報復的手段。如果社會在這個時候表現出對他的生活方式的否定(事實上這很有可能),他們就將這種否定當作遭到了不平等對待的新證據。這就是懲罰對他們總是不起作用的原因,一切懲罰對他們來說,只是進一步印證了“人人都與我為敵”的認知。

被寵壞的兒童無論是采取背后破壞還是公開對抗,也不論是使用誘騙手段控制他人,還是采取暴力手段進行報復,其本質都是來自同樣的原因。事實上我們發現很多這樣的人,都是在采取軟、硬兩種手段,但目的一樣。這樣的人會把生活的意義看作是唯我獨尊,自己就是全世界唯一重要的那個人,認為自己應該得到想要的任何東西。如果堅持認定這樣的生命意義,那么他們所做的任何事情就都會是錯誤的。

第三種容易導致兒童形成錯誤的生活意義的因素,是兒童遭到忽視。被忽視的兒童缺乏愛,也就無法知道愛,同時也就會不懂得合作的意義。這些兒童根據環境自我形成的對生活的認知中,沒有愛與關懷。不言而喻,在這樣的處境下成長起來的兒童,總會高估生活中自己面對的問題的困難,而低估自己的能力與得到他人幫助的可能性。這都是來自他曾經受到的忽視,這樣的忽視使得他認為社會是冷漠的,并且認為冷漠就是社會的本來面目。同時,他完全不知道感情與尊敬是可以通過自己的行為去獲得的,因此,這樣的人不僅不會信任他人,甚至對自己也持懷疑態度。要知道,對人來說,情感是不可能被其他的經驗所代替的,作為母親的第一項工作,就是給予孩子愛并讓他產生信任,還要把這種信任感擴展到兒童所處環境中的每件事物上去。如果母親的第一項工作——獲得兒童的感情、興趣和合作——不成功,那么兒童就很難發展出自己的社會興趣,也很難發展出對同伴的需求與好感。作為人,對他人的興趣是最基本的一種動力,但這種動力首先要得到開發、運用,否則就不會有效。

一個完全被忽視、被嫌棄以及被排斥的兒童,會處于身心孤獨的境況,無法正常與人交流,根本不知道合作為何物,也不會去在意那些能幫助自己去跟他人相處的任何事物。可是,我們知道在這種徹底孤獨的處境下,人是無法生存的。只要度過了嬰兒期,那么就足以證明一個兒童得到過照料與關懷。在這里,我們不去討論那些徹底遭到忽視的兒童,而把注意力放到那些得到的關懷不夠多,或者只是在某些方面受到了忽視,在別的方面跟正常兒童一樣的兒童身上。總而言之,遭到忽視的兒童一定沒有值得他信賴的對象。如果我們稍加留心,就不難發現一個現象,那就是生活中的那些失敗者,很多都是孤兒或者私生子,這其實是我們文明的悲哀,是對其最大的諷刺。這樣的類型,我們通常都將其納入被忽視的兒童范疇內。

無論是生理缺陷、被溺愛,還是被忽視,都容易導致錯誤的生活意義的形成。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的兒童,都需要他人幫助他們修正對待問題的方式。只有在他人正確有效的幫助下,他們才能重新獲得對生活的看法。如果我們關心他們——也就是說,我們對他們有著真正的興趣,也愿意做出努力——我們就能從他們的言行中,觀察到他們對生活意義的定義。

當然,我們也已經知道,夢和聯想,是發現一個人早期記憶形成的一個很好的途徑。因為,一個人在做夢的過程中與在清醒的過程中的人格是相同的,但在夢中受到的社會壓力相對較小,人格能在放松防備和強制隱瞞的情況下表現。但想要了解一個人賦予生活的意義,最好的方法還是來自這個人的記憶。每一種記憶都代表著值得被回憶的事情,無論對這件事的記憶是不是完整的。他能回憶起這件事,就已經證明了這件事是值得他回憶的,是在他生活中占有一定分量的,他經歷過的這件事會告訴他“這是你應該期待的”或者“這是你應該躲避的”,要不就是“這就是生活”!我們需要進一步強調:記憶中那些成為我們生活意義的組成成分的經驗才是最重要的。每個記憶都是值得紀念的。

專門用來說明個人如何對待生活的方法早就存在,而且早就指出兒童的早期記憶對生活態度的形成的作用的重要性。早期記憶之所以重要,有兩方面的原因。其一,個人對自身以及所處環境的判斷都受到早期記憶的影響,它是一個人把自己的外貌、他對自我的最初概念,與別人對自己的要求最初結合起來的結果。其二,早期記憶還是個人主觀認知的起點,也是他對自己的記錄的起點。因此,我們會從中看到,一個人總是在用自認為所處的弱勢與不安全的地位,來跟他心中的理想目標的強大與安全進行對比。至于被當作最早記憶的是不是他能記起的第一件事,甚至是不是真實的記憶,對心理學的目的而言,無關緊要。記憶的重要性,在于它們被“當作”是什么以及對它們的解釋,還有就是它們對當下跟未來生活的影響程度。

我們現在來舉一些最初記憶的例子,看看它們是怎樣對“生活的意義”造成了影響。

“咖啡壺掉在桌子上,把我燙傷了”,這就是生活!以這樣的方式講述自己遇到這類意外的女孩,我們會發現她總是高估所遇到的危險,并難以擺脫孤獨無助的感覺。要是她這是在責備他人沒有很好地照顧自己,我們也不會吃驚。事實上出現這樣的情形,一定是有人粗心大意,才導致這個小女孩處在危險中。在另一個例子中,也出現了相似的情形,“我記得三歲時,我從嬰兒車上摔下來了”這樣的最初記憶,導致他經常做這樣的夢:“世界末日到來了。在午睡醒來后,我看見天空被火照得通紅。星星在掉落,地球就要跟另一顆星球相撞。可我在它們碰撞之前醒來了。”在這個學生被問到害怕什么時,他回答說:“我害怕自己會在生活中失敗。”正是他的那段最初的記憶,成為他缺乏信心的原因,讓他害怕失敗與災難。

有一個夜里尿床,并經常因此跟母親發生沖突的12歲孩子被帶到了醫院,他告訴我們他記得的是:“媽咪以為我不見了。她跑到街上大聲地喊我,其實我一直藏在家里的一個柜子里。”對于這個記憶,我們可以做這樣的猜測,那就是這個孩子賦予生活的意義就是——用制造麻煩來博取他人的注意。他通過這種欺騙手段來獲得安全感。這樣做的潛臺詞就是:我雖然總是被人忽視,但我可以愚弄他人。他的尿床同樣也是他用來讓自己成為他人關注對象的手段。而他的母親因為他而產生的焦慮與緊張,反倒讓他證明了自己對生活的認知的正確性。跟前一個例子一樣,這個男孩在早期便擁有了潛在的印象,認為外面的世界充滿了危險。他只能通過他人對自己的不斷擔心來獲得安全感。也只有通過這種方式,他才能向自己保證,需要保護時,他人就會來保護自己。

還有一個35歲的婦女,她的最初記憶來自三歲時的一次經歷。那次她在黑暗中獨自一人走下地窖的樓梯,在她身后一個比她大一點的堂兄突然打開門跟了下來。她被突然出現的堂兄嚇到了。這段經歷很可能導致她成年后不習慣跟孩子們一起游戲,更不喜歡跟異性單獨在一起。我們猜測她也許是“獨生女”,最后也得到了證實,她一直沒結婚。

下面還有一個例子,可以看出童年記憶在社會感覺上的拓展。“我還記得我媽媽讓我推著坐著小妹妹的嬰兒車。”在這個例子中,這位女士表現出只有跟比自己弱小的人在一起才能感到自在,還有她對母親的依賴。當家里有新的生命誕生時,最好要讓那些大點的孩子來幫忙照顧新出生的弟弟妹妹,承擔起保護的責任。這樣就不會造成兒童把父母的注意力集中在更小的弟弟妹妹身上,看作是對自己地位的威脅。

但想要跟他人在一起的愿望,并不能就當作是一個人對他人感興趣的證據。有個女孩在被問到最初記憶時,她說:“我跟妹妹還有另外兩個女孩在一起玩。”對此我們當然可以看作她是在適應與他人交流,但在提及恐懼時,她認為自己最大的恐懼是:“我怕別人不理我。”從這句話,我們能看出她內心的焦慮。我們可以把這種焦慮看作是缺乏獨立性的象征。

一旦我們發現并了解了生活的意義,我們就掌握了開啟整個人生的鑰匙。有人這樣說過:人類的特征是無法改變的。但事實上這樣的說法只對那些沒有掌握能解開自己人生困境的鑰匙的人才適合。但我們也知道,如果無法找到錯誤開始的那個原因,任何的討論與治療都是無效的,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盡可能地去幫助他們學會合作,并增強他們參與生活的勇氣。合作是人擁有的應對精神問題的唯一有效武器。尤其是在兒童時期,要盡量鼓勵并訓練兒童懂得且熟練于合作。無論是在日常工作還是游戲中,都應該讓兒童在跟同齡兒童的互動中,找到適合自己的行為模式。對合作的任何阻礙,都會導致嚴重的后果。那些只學會對自己感興趣的被過度溺愛的孩子,會把對他人不感興趣的情緒帶到學校等公眾場合,他們的注意力沒法從自己身上轉移,對學習也會無法產生興趣,還會做出一些違反學校紀律的行為,因為他們認為只有這樣才會引起老師的注意。這樣的兒童也不會去主動發現那些對自己有用的事物。在他們成年后,他們會嚴重缺乏社會責任感。因為在最初他的問題出現時,他就已經不再會去培養自己的責任感與獨立性,這樣的結果是他無法應對生活中遇到的任何問題。

對于這類兒童,我們不該做的是——在他們表現出不合群時責備他們。在他們有了挫折感時,我們要去幫助他們。不可能要求一位沒有學過地理的孩子,答出一份很優秀的地理考卷。同樣,一個沒有過合作經歷的孩子,也不會在需要合作的時候有好的表現。但問題就在這里,生活中遇到的任何問題都需要合作才能解決,任何人的行為都是在人類社會這一架構下進行的,目的是促進人類整體的利益。只有那些了解到并認可生活的意義就在于奉獻的人,才能夠有勇氣和有效地解決面對的困難。

假如我們的老師、家長以及心理學家們都了解到——人在最開始賦予生活以意義時,經常可能出現錯誤,而如果他們自己曾經避免了類似的錯誤的話,我們就能相信——我們能幫助那些對社會缺乏興趣的兒童,對他們自己的能力、對生活獲得較為樂觀的看法,在遇到問題時,他們就不會放棄努力,不會去祈求找到捷徑或者是逃離、把責任推卸給他人并想通過不斷的埋怨獲取同情,也不會因為覺得羞恥而自暴自棄,不會這樣問“生活有什么意義,它能讓我得到什么嗎”,而是會這樣說:“我們要努力開拓我們的生活,這是我們的責任與義務,我們完全能應付得了。因為我們是我們自己的主宰。創造未來就是我們的工作。”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這樣以合作的方式對待生活,那么人類的進步將是沒有盡頭的。

譯者:鄭和生
上架時間:2025-08-29 13:44:06
出版社:百花洲文藝出版社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已經獲得合法授權,并進行制作發行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全椒县| 财经| 扶沟县| 邢台县| 增城市| 句容市| 永新县| 江都市| 肇东市| 滨州市| 金门县| 卢氏县| 德保县| 大渡口区| 佛山市| 新疆| 博白县| 思茅市| 巴塘县| 普兰店市| 叶城县| 东源县| 淮北市| 鲜城| 昭觉县| 澄城县| 榆树市| 德化县| 罗定市| 扎囊县| 镇坪县| 台中市| 黄浦区| 噶尔县| 千阳县| 运城市| 额尔古纳市| 炎陵县| 合川市| 桑日县| 榕江县|